一通電話的背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因為工作關系,經常有機會和不同單位、公司或組織合作,而多數合作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找人一起共襄盛舉,于是大家就得絞盡腦汁思考,應該可以找什么單位合作,或者應該要邀請誰參加活動會更吸引人。

  好了,正如一群老鼠想給貓掛鈴鐺,問題不在于該不該掛,而是誰去掛?于是通常情況下,都會是我負責打電話邀約某些貴賓出席,不知道為什么,每次只要講到邀約貴賓,這些合作伙伴就是會第一時間脫口說出:「你約啦,你人面這么廣,你去約比較簡單」

  曾幾何時,我已經成了朋友、伙伴口中「人面很廣」的代表,可能是因為經常往外跑,看起來應該會認識比較多人,所以邀約貴賓的工作經常落在我頭上。大致上來說,我不會排斥邀約貴賓出席我們的活動,甚至能有機會邀請別人來,我想受邀的對象應該不至于不開心,唯一的問題通常是時間未必能排出來。

  只是,認識的人多,并不等于對方跟我很熟,多數情況下,當我打給對方時,總是得特別回憶一下兩人是在哪里見面,大概聊了什么,描述一下會面的環境情況,才能讓對方想起我們的確曾經碰過面。反過來說也一樣,有時候某些單位打電話來邀請我,我也未必能記得對方是誰,通常是在對方描述完我們見面的場景時,我才能從記憶深處喚起彼此的交集。

  我想說的是,對許多朋友或伙伴來說,看起來我「只是」打了一通電話,就能找到貴賓出席活動,似乎不難,所以我最適合担任這樣的工作;但事實上,許多狀況下我跟大家都一樣,對對方來說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有時大概連我是誰都難以記起。我之所以能用一通電話找到某些人,邀請他們出席活動,讓他們參與某些計劃,甚至是談成許多合作,那都不是「人面很廣」四個字這么輕描淡寫就能帶過,背后必須有更多的付出與行動。

  因此我經常對公司同仁說:「你們遇到問題,我打了通電話解決,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們都不知道這背后得有多少次的彎腰、握手、噓寒問暖,更別提得有多少次的應酬、交陪、替對方擺平難事。在你們來看,一通電話就能解決,但我有時候會選擇不打電話,而盡可能讓我們自己完成某些事,是因為要考量的層面有很多,不單單只是一通電話而已」

  是的,一通電話打出去,對方愿意協助或者合作,那是人家的情意相挺,是對我們的信任與肯定,是一種出于有意識上的幫忙,而不單單只是因為換過名片或認識。這意味著,任何會因為你一通電話就來的朋友,你必須更看重你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得注意未來如果對方有需要你的時候,你也要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正因為如此,非必要的情況下,我都希望同仁或者伙伴自己解決某些麻煩,縱然我知道打一通電話就能解決,但我并不希望養成他們對「電話」的依賴,更精確來說,有時候本來就不應該為了雞毛蒜皮小事,把好長時間累積出來的交情給消耗掉,萬一那件事又沒做好,那可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事情不成功也罷,卻賠了朋友對自己的信任,相當劃不來。

  所以說,當你看著某些老板好像打通電話就能解決一些看似棘手的事,你應該注意的,是人家如何累積這樣的影響力與人脈關系,而不是這么淺層的解讀說只是對方人面廣。許多看似輕描淡寫的舉動,背后往往有很深的、多年的功夫在其中,值得你從旁觀察,仔細研究學習。

  一通電話的背后,可能隱藏無數的心血與付出,才能換得人家對自己的信任與肯定。概念看起來簡單,然而許多人依然不明就里,甚至剛認識不太熟,就打電話或寫信來希望協助一些棘手的事,那就是沒拿捏好交情深淺的分寸,很可能從此被對方列為拒絕往來戶,因為你讓對方陷入進退不得的處境,絲毫沒考慮到對方立場與感受的問題。

  做事難,做人更難,如果你真的不明白該怎么拿捏其中分寸,最好的建議就是「禮貌至上」,盡可能以謙虛而恭敬的方式,拜託你想邀請的對象予以協助。至少讓人家感覺好一點,幫助你的機會就大了點。一通電話不只是一通電話,還代表你的為人、你的視角,用什么角度與立場去看待彼此,也成了電話打出去之后有沒有效的決定關鍵。


網載 2014-02-18 09:11:42

[新一篇] 求知成癮,卻無作品 的思考

[舊一篇] 我的老公編程有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