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譯文]  眾鳥快樂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愛我的茅廬。

  [出典]  晉  陶淵明  《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注:

  1、《讀山海經》 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2、注釋:

    《讀山海經》為組詞,共十三首,寫讀《山海經》和《穆天子傳》時的奇思異想及對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為第一首,寫耕余讀書之樂。《山海經》,一部記述古代山川異物、神話傳說的書。

   孟夏:初夏。

   扶疏:枝葉繁茂貌。

  “眾鳥”句:言眾鳥因有樹可依而欣喜。

   窮巷:陋巷。 隔:隔絕。 深轍:大車所扎之痕跡,此代指貴者所乘之車。

   周王傳:指《穆天子傳》,寫有關周穆王的有關傳說。

   山海圖:《山海經圖》。古人疑《山海經》依圖畫而述之。

  “俯仰”句:頃刻間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間,指時間短暫。


   3、譯文1:

     孟夏的時節草木茂盛 綠樹圍繞著我的房屋 眾鳥快樂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愛我的茅廬耕種過之后,我時常返回來讀我喜愛的書居住在僻靜的村巷中遠離喧囂,即使是老朋友駕車探望也掉頭回去(我)歡快地飲酌春酒,采摘園中的蔬菜細雨從東方而來,夾雜著清爽的風泛讀著《周王傳》,瀏覽著《山海經圖》(在)俯仰之間縱覽宇宙,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快樂呢?

   譯文2:

   初夏季節草木生長旺盛,環繞屋舍的樹木枝葉繁茂。眾鳥因為有了可以棲息的地方而歡欣,我也十分喜愛我的草廬。既耕地又播種,農事暫且完畢,回到草廬來讀我的閑書。小巷偏僻隱蔽,與大路相隔很遠,故人的車子也不能駛入。高興地斟上一杯今春才釀的酒,去后園摘來新鮮的菜蔬。小雨從東邊飄來,好風攜著雨也同時到來。悠閑翻看著穆天子的傳記,瀏覽著《山海經》的畫圖。頃刻間宇宙萬物都盡收眼底,我的心情怎能不愉快呢?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托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余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采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么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后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游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制的圖。從這里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并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托。所以詩人最后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借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本詩抒發了一個自然崇尚者回歸田園的綠色胸懷,詩人在物我交融的鄉居體驗中,以純樸真誠的筆觸,謳歌了宇宙間博大的人生樂趣,體現了詩人高遠曠達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群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詩人起筆以村居實景速寫了一幅恬靜和諧而充滿生機的畫面:屋前屋后的大樹上冉冉披散著層層茂密的枝葉,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綠色中,滿地的凄凄綠草蓬勃競長,樹綠與草綠相接,平和而充滿生機,盡情的展現著大自然的和諧與幽靜。綠色的上空鳥巢與綠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應,眾多的鳥兒們環繞著可愛的小窩歌唱著飛來飛去,重重樹簾籠罩的茅屋或隱或現,詩人踏著綠草,徜徉在綠海中,飄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著生命的真諦。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態,是萬物通靈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四月天耕種基本結束,乘農閑之余,詩人偷閑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備的物質需求,詩人自耕自足,沒有后顧之憂,無須摧眉折腰事權貴,換取五斗糧,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時,詩人也有暇余在書本中吮吸無盡的精神食糧,生活充實而自得,無慮而適意,這樣的生活不只是舒暢愉悅,而且逍遙美妙。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身居偏僻陋巷,華貴的大車一般不會進來,偶爾也有些老朋友來這里享受清幽。“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根據下文的語境應分兩句解,上一句是說身居偏僻陋巷隔斷了與仕宦貴人的往來。下一句中的“頗回”不是說因深巷路窄而回車拐走,而是說設法拐進來的意思,根據本文語境“頗回”在這里應當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遠而來,主人很是高興,拿出親自釀制的酒,親自種的菜款待朋友,這里除了表示對朋友的熱情外,同時含有詩人由曾經的士大夫轉為躬耕農夫自得的欣慰。這是詩人對勞動者與眾不同的觀念突破,詩人拋棄做官,順著自己“愛丘山”的天性做了農夫,在世俗意識中人們是持否定與非議的。詩人卻以“羈鳥戀舊林”世俗超越回歸了田園,是任性自得的選擇,且自耕自足衣食無憂,是值得贊美的事。這里凸顯詩人以自己辛勤的勞動果實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顯得厚重與真摯。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這里一語雙關,既寫了環境的滋潤和美,又有好風吹來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樣滋潤著詩人心田的寓意。“泛覽周王書,流觀山海圖”,這里“泛覽”“流觀”寫的非常隨心所欲,好像是在輕松愉悅地看戲取樂一樣。詩人與朋友在細雨蒙蒙,微風輕拂中飲酒作樂,談古論今,引發了詩人對閑余瀏覽《山海經》《穆天子傳》的一些感想,詩人欣慰地對朋友說:他不僅是在皈依自然中覓到了樂趣,還在《六經》以外的《山海經》與《穆天子傳》的傳說中領略了古往今來的奇異風物,詩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現實中得到拔高,而且還在歷史的時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與升華,這俯仰間的人生收獲,真使人歡欣無比!

  與詩人生命交融一體的不僅是草木飛鳥,還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詩人體驗到不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興致,還有書中帶來的時間長河中積淀的風物賞識,這樣的人生快樂,在昏昏然的官場上是無法得到的。詩人在與天地與古今與人與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運行中至高至美的歡樂篇章。

  此詩貌似信手拈來的生活實況,其實質寓意深遠,詩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贊歌。


    6、“眾鳥欣有托”一句,是賦象。然而聯下“吾亦愛吾廬”之句,又是興象——儼有興發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愛吾廬”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廬”之堂華而宅高,而是如同張季鷹所謂:“人生貴得適意爾”。淵明此時已棄“名爵”而歸來,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愛吾廬”,平平常常五個字,飽含有欣喜之情和無窮妙理。詩人推己及物,才覺得“眾鳥”“有托”之“欣”。故“眾鳥”一句,又可視為喻象。比較詩人自己的“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二句,“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更能反映陶淵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狀態,“觀物觀我,純乎元氣”,頗有泛神論的哲學趣味,大是名言。 


    7、這樣的詩,毫無潤飾的痕跡,第二句讀起來似乎有些拗口,更表明了詩人不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更加注重自然之美。看起來無色,聞起來無味,似乎恬淡如水,可是只要仔細領會,每一個字都令人擊節叫好。

   詩中飽含著的偉大的愛遍及草木,樹,飛鳥,廬,書,故人,春酒,蔬菜,微雨,好風……甚至整個宇宙,任何身邊的事物,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詩人飽含愛意的目光下。

   這樣的情懷,把鐘嶸對曹植的贊譽拿來給陶淵明,也不足為過:譬人倫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龍鳳。

    我相信,這就是詩的最高境界了。


   8、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組《讀山海經》的詩,其中有一句“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令我印象深刻,非常喜歡。在中國漢語中“廬”字亦代表“家”。不管是茅屋草舍,還是樓閣華院,“家”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溫馨美好,充滿著濃濃愛意的!吾愛吾家,這是曠古不變的生活信條。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學校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我們的家,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家給予我們以溫暖和祥和,我們為家奉獻出愛。“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正是表達出了這份心境。

作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愛” 的教育,應滲透于校園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在一草一木身上都能真切的感受到。愛是一種發自于內心純潔無私的情感:愛是尊重、是贊美,是幫助、是承諾,是仁慈、是寬容。有了愛,生活更美好;有了愛,家的感覺更溫馨

“書香”,是一種境界,是文風、審美,是對文化的尊崇。試想:藍天下,有一方溫馨的空間傳出朗朗讀書聲;細雨中,翰墨之意透入心脾。方格間,觀點論據爭奇斗妍,這將是多么美好的景致!相信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共同的教育理想!

 

愛廬書香,書香滿廬。


 

9、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陶潛自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園。在那里,草木繁生是美好的,眾鳥歸巢是美好的,微雨和風是美好的,躬耕田畝亦是美好的。在中國歷史上,陶淵明可以稱得上隱居第一人。不管后人如何評價陶潛,說他是潔身自好也好,消極避世也罷,卻依然有無數人推崇他,景仰他,從他的詩作中,找到靈魂和精神的皈依與寄托。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他就像是在喧囂的塵世間找到了一片凈土,人世間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不過是過眼云煙。身前生后,又有何妨?他忠于自己的理想與志向,卻不若嵇康般固執剛烈,又不似阮籍般矛盾痛苦,結廬人境,以其獨特的方式實現自我的理想。在與自然的一唱一和中,引發共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陶淵明雖然“哲人卷舒”,并不以偶爾的“夕露沾衣”為惜,但深知必須掌握分寸,使之與愿無違,不致傷及夙持的操守與志節。

他屹立在士林之中,生前一直蕭瑟,身后亦復長久的寂寞。然而他的內心士坦蕩而堅定的,盡管“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知昔茍不存,己矣何所悲”,其所感受到的,正是一種偉大的孤獨。對自己人生的選擇,他有足夠的驕傲和自信,從中獲得的,不僅是逸出塵網,遠離危機的安全感,更有“日夕氣清,悠然其懷”的寧靜歸巢的超脫感。


10、讀了這樣的詩,如果我們還不能傾慕他的那種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靈上的疾患。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為極,他是生活在閑適的藝術境界中,以自樂為美。他確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士,我看古人或聽今人說他是隱士,感覺怪怪的。我們真的誤會他了,我們自以為拔高了他其實是貶低了他,貶低了他的境界。我們想讓他可敬卻損害了他的可親可愛。一般而言,隱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淵明卻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藝術化。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藝術化的生活指向美與和諧;道德化的生活指向無,是一種否定式的生活,而藝術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種肯定式的生活,我們看陶淵明的生活:人有屋廬,鳥有樹枝,人歡鳥欣,酒香蔬美。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與“怒”,藝術化的生活指向“愛”與“樂”:陶淵明豈止愛這八九間的草廬,他愛他觸目所見的一切,他豈止聽到了鳥的啁啾,他甚至一邊讀書,一邊聽到了他耕種過的地方莊稼萌葉拔節的聲音。有春酒,有園蔬,微風來,好雨俱,而《周王傳》《山海圖》又把靈魂帶到那遙遠而神奇的地方,讓他作一回美妙的精神之旅,不樂復何如!

    他一連用了“欣”“愛”“歡”“樂”這樣明白無誤的詞,來表達他從內心中情不自禁地涌現出來愉快。他不僅屏絕道德說教,“既耕亦已種”——生活中功利的一面也一筆帶過,現在他要在這鳥鳴成韻綠蔭覆蓋的北窗之下讀書了,而他的讀書,也是他一貫的方式:泛覽,流觀,心無芥蒂,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11、中國人每每黃昏,必定惆悵,傷感。中國詩歌老說:斷送一生憔悴,知它幾個黃昏?夕陽西下,人心就蒼涼,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中的惆悵宛如一江煙波浩渺。誰看到“山氣日息佳,飛鳥相與還”?誰知道“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就是陶淵明夕陽中的溫暖與安慰。所以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不向陶淵明致敬。

    田園不是外部的山川,田園是人內心的那份寂靜。陶淵明寫“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他不光認為自己拙,而且還守著這份拙。在一個極盡工巧的時代,他是一個守拙的人,誰守得住這個拙,誰就擁有一份自在。你看陶淵明傳,中國詩歌歷史上,那么多鷹擊長空,陶淵明卻說:“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始終把自己比作一只普通的小鳥,他不歌頌雄鷹,他歌頌的是小鳥。我常想80年代北島的詩:“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寧愿做一個人。”其實,做一個人不比做一個英雄簡單。陶淵明在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他寧愿做一個人。(于丹)


    12、是誰把農民生活描寫得如此詩意?“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頻回故人車。”哦,是那個扶著鋤頭的糟老頭子陶淵明。我家祖祖輩輩是農民,知道仲夏季夏里的農民并不總是舒適愜意。烈日當空,他們在田頭地壟汗流浹背,肩上有担、腳上有泥、身上有土、四周滾滾熱浪……可又有誰能說,那不是生活最本真的狀態呢?他們皮膚黝黑、身體健壯、笑容恬淡,他們是真正地“吾亦愛吾廬”啊!如果我做一個農民,我可以毫不遲疑地像他們那樣融入田地、融入莊稼、融入生命的根本,不必去理會什么Fashion、什么正裝、什么高跟鞋。天熱,我赤著腳丫子,套肩大汗衫,搭條毛巾,我就成了田地里坦率真實自然的我!

    閑來,讀韓少功做農民的筆記《山南水北》,翻看他頂著大涼帽、笑容燦爛的照片。真真羨慕死我!真的,如果我能兼職,我就去做個農民,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像韓少功那樣“撲通”一聲撲進天地自然的畫框…… 


    13、說到享福,陶淵明有一組詩,《讀山海經》,中間有一首,我覺得就很享福了:“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經。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你看,微雨、好風、樹木、鳥鳴、蔬菜、故人、春酒、讀書,簡直讓人羨慕死。

  其實陶淵明退官之后也還是很辛苦的。他不是也“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嗎?從早上干活兒,一直要干到月亮升起來才能回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耕讀并重。我當年在鄉鎮工作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些人家古風未泯,門楣上仍貼著“耕讀傳家”四字。但是,這寫在紅紙上的橫批,早被風吹雨打得斑駁破碎,家中田園也已荒蕪,孩子們小學沒畢業就已輟學,再大一點兒就到沿海打工去了。已經不耕不讀的鄉下,還這樣鄭重其事地貼著這樣的字紙,讓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錢穆在《宋明理學概說》里說過,耕讀并重者必耕漸勤而讀漸輟。耕不容易,人會因為物質生活的壓力,漸漸放棄精神生活。這就是讀書與為稻糧謀的矛盾。

  說起來真令人感嘆。歐陽兆熊的《水窗春囈》里記張愷石軼事,說他當大理寺卿的時候,風流儒雅,詩書終日。被解職后,宦囊蕭然,困于生計,于是寫了一首絕句:“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字都更換,柴米油鹽醬醋茶。”

  學一句魯迅的話說,總之,難。其實,人就是他肉體的囚犯。人活著實在痛苦太多了。生老病死不說,光為了滿足這個肉身就極麻煩。肉身是物質的,首先就得靠物質養活。怎么活呢?可以是犬儒主義式的,就是歐根第尼的那種“狗式”生活,住在一只木桶里,以節欲克己來減少活著的麻煩,惟一要求是請來看望他的國王不要遮住他曬太陽。

  年輕時每遇痛苦,便背誦老子的名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背誦這話時既感到萬分沉痛,又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老子已把話講到極處,退無可退,實在大徹大悟。


    14、向五柳先生學習,學習他能真正享受人生,照著自己的心意生活的超然生活。五柳先生屢仕屢隱,一旦發現吏職與自己的素志相忤逆的時候,馬上照著自己的想法毫不留戀地揚長而去,并且最終是選擇了完全融進了大自然中。他領悟到生命最好的安歸處,就在生機勃勃的田園中。在他的眼里,生命自得其樂,一切都那么和諧:“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以種,時還讀我書。……”這樣的境界是對人生很多苦難最好的運化,也是如我般絲竹亂耳案牘勞形的俗人所極力推崇和向往的人生境界。


    15、家是寧靜的港灣!風來了雨來了,一回到家里,再如何傷痛不已的心靈,總要被“家”這味妙藥的調護而迅速痊愈。當一個人再怎樣受了歷害的磕碰,一個人再怎樣受了難言的委屈,不信就在這寧靜的港灣里試試,就隨意的碰一碰,碰著的全是滴滴的親情全是滴滴的親情!

  家是明亮的航燈!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能迷惑得了我嗎?有了家這盞明燈在為我指航,我想我的頭腦始終會保持著清醒的。迷途時我會知覺,錯亂時我會懺悔,懶怠時我會振作,驚慌時我會鎮定。只要一面對著這盞明亮的航燈,我想我一定會失意時不失意,焦慮時不焦慮的。

    人生過客歲月匆匆這說法雖然有其道理,但是我想,無論歲月是如何的匆促,一個人胸臆里只要飽醮了對生命的敬愛對“家”的激情,收獲一定是會有的。比如創造了財富濟困扶貧。比如培育了兒女成為家國的人材。這歲月就何其的悠然了呵!

    晉朝才子陶潛老先生拈須弄詩,豪情萬丈,情不自禁的感慨著言說: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古人嘗能有如此胸襟,我亦如是矣。天若穹廬,庇佑生靈。普天之下,眾生蕓蕓,是為一家也。吾愛吾廬,吾愛吾家啊!


    16、有鳥眷顧的城市有福。不過,鳥說,先給我茂密的樹林。“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田園詩人陶潛對詩意般棲居的向往何嘗不是城市人埋藏心底的渴望?

    城市綠化不但為晉江帶來了良好的生態,也提升了城市檔次,增強了城市綜合競爭力,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17、在今天西方文化滾滾涌入的時候,我們越發感覺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東方這片土地上,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學重外在知識的索求,中國哲學重內在心靈的體驗。

   中國藝術是一種安頓心靈的藝術。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藝術家撫弄藝術,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場價值”,而是以它來搭建心靈之“廬”。聽聽明代末年的戲劇家祁彪佳的說法,他說他家的寓園,是為“韻人縱目,云客宅心”,園林是為了寄寓心靈的。中國藝術不是技術,它是以獨特的意象世界耕種性靈的土地。畫中的一山一水,傳達的是心靈的優游,園林中的一橋一亭,那是心靈的符號。中國藝術家需要心靈的清澈澄明,需要心靈的曠遠超絕。

  從總體上看,中國藝術是悠揚而纏綿的,是個凄惻的芳菲世界。我覺得,這一點和法國藝術有某種氣質上的共通。不是說中國藝術多有悲傷的情調,而是說中國藝術有深沉的把玩。中國藝術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樂,并非是現在的“搞樂”,扣響心靈的清音,甚至伴著潸然清淚,何嘗不是一種靈魂的伸展。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真是個“要妙宜修”的絕美天地。

 

    18、陶淵明“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是對家園的感恩;陸凱《贈范曄》里“江南無所有,聊 贈一枝春”是對友誼的感恩;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對母親的感恩;漢詩《留別妻》 里“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是對愛情的感恩;細君公主遠嫁烏孫 王,“常居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是對故鄉的感恩;“滴水之恩,當思涌泉報之 ”是對生命的感恩;《詩經》里“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是對社會及他人的感恩;曹植“捐 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對祖國的感恩…… 

     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 于是每一個平凡的事物都不再是天經地義,而是生命的恩賜。 感恩陽光,于是我們可以在光明里追逐夢想,因為黑夜或許會吞噬我們的熱血和激情;感 恩空氣,于是我們可以在空曠的天地里盡情呼吸,因為或許下一刻沙塵會趕走清新的氣息;感 恩春天,于是我們可以在旖旎春光里駐足欣賞那一片姹紫嫣紅,因為不久的冬天會把我們嚴實 地堵在屋里。常懷感恩之心吧!母親的悉心呵護,師長的諄諄教導,朋友的熱情問候,還有同學 的鼓勵與支持,從來都不是天經地義! 甚至要感恩挫折,因為它讓你懂得奮起;甚至是失敗,因為失敗讓你明白追逐成功的艱辛 與真諦! 感恩周圍每一個人,因為他們創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感恩世界,因為她是如此美麗!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