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譯文]  請問那路邊追求名利的人,何不在這兒學習長生之術呢?

[出典]  崔顥  《行經華陰》

注:

1、     《行經華陰》 崔顥

 

  岧峣太華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  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處學長生?
2、注釋:
  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
  岧峣(tiáo 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
  太華:華山。
  咸京:即咸陽。
  三峰: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相傳華山為巨靈神所開,其手跡尚存華山東峰。
  秦關:指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驛路:指交通要道。
  漢: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天的固定處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學長生:求仙學道以求長生不老。
 3、譯文1:
   
  高峻的華山俯瞰古都咸陽城,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靈河神祠前云霧將要消散,仙人掌峰頂大雨過后天初晴。
  函谷關北枕黃河華山更險要,西連驛路祀神所在益加曠平。
  敢問路旁追名逐利的過客們,怎么比得上在此學道求長生?
  譯文2:
  高聳險峻的華山,氣勢磅礴,俯瞰古都咸陽;蓮花、明星、玉女三峰鬼斧神工,峭壁千仞,不是人力所能劈削成的。武帝祠前,煙雨迷蒙,云霧若隱若現;仙人掌峰上大雨過后,清新潤澤,一片青蔥。黃河華山北靠函谷關,地勢更為險要;漫漫驛道西連漢代帝王祭天地及五帝的地方,顯得益加曠遠雄渾。敢問路旁的匆匆過客,何苦追名逐利,奔波于坎坷仕途呢?宦海沉浮,怎么比得上在壯美奇麗的華山,盡情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4、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七二三)進士,曾為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崔顥以才名著稱,好飲酒和賭博,與女性的艷情故事常為時論所薄。早年為詩,情志浮艷。后來游覽山川,經歷邊塞,精神視野大開,風格一變而為雄渾自然。崔顥的詩作流傳下來的并不多,但是,他就憑著這一首《黃鶴樓》名滿天下,流芳千年。
  5、崔顥寫山水行旅、登臨懷古詩,很善于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跡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今陜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為咸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里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里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跡。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云笈七簽》)。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詩中稱“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峰)。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絕。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巖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里,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峣”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后,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青。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后,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云,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象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象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
    在華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著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后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峣“、“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擁,此響彼應。
   崔顥二次入都,都在天寶中,此詩勸“學長生”,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顯得隱約曲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蘊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后,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于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清人方東樹評此詩曰:“寫景有興象,故妙。”這是頗為精當的。
 
   這首詩與《黃鶴樓》都屬于意境雄渾壯闊之作。但它沒有《黃鶴樓》的宏大氣魄和渺邈情思,也不如《黃鶴樓》那么自然天成、流轉活潑,不過,此詩寫景有條不紊而富于意蘊,在對仗、平仄等格律方面都比《黃鶴樓》精嚴。由此可見,崔顥對于七言律這種體裁,駕馭自如,既能擺脫格式的拘束,揮灑出破格創新的名篇;也能遵守規則法度,創造整飭嚴謹的佳作。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名第96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26名,歷代評點次數排名第25名。
   6、華山是神仙家園這一意念早就深入人心。專家學者評論唐詩,《黃鶴樓》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高山仰止。作者崔顥還有一首另出新意的七律《行經華陰》:“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這一位唐律高手,妙用古跡典故,嵌入詩句,面對華山的巍峨險峻,東峰雨后初晴的清新山景,鳥瞰八百里秦川一望無際,渭北高原上的漢唐帝陵若隱若現,頓悟浮生似夢,心如塵洗,追名逐利的念頭,漠漠象輕煙,淡淡類流水。末句“何如此處學長生”極具匠心,凸顯了華山乃仙人適宜之所的意念,這一點似乎已為歷代文人所認同。崔顥詩中的所謂“三峰”,是指華山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屬東峰西壁,是東峰的組成部分、通往東、南、北三峰的咽喉。杜甫詩中的“玉女洗頭盆”系指玉女峰一處自然景觀。現代人將玉女峰稱作中峰,使其成為華岳主峰單獨存在。華山形勝,在徐霞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崔顥等文壇巨擘的筆下已被寫盡,后來的登山者,雖有含珠吐玉、才華橫溢的驚世杰作,未必能望其項背,獨領風騷。
   中峰被稱作玉女峰,至少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它形似鳥頭,上豐下縮;林木森森,遍山蔥郁;翠峰幽谷,野花猶向澗邊紅;山徑蜿蜒,芳香盈盈滿襟袖;云氣氤氳,宛若蓬萊仙境。身臨其境,超然物外,神清氣閑。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難怪崔顥要說:“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華山神話傳世佳作不勝枚舉,從而營造了“神山”的濃厚氛圍。《山海經 • 西山經第二》云:“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是說華山是神鬼之舍,古人要備太牢(牛、羊、豬)之禮祭祀。又云:“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山海經》是先秦古籍,記述的不僅是遠古神話,而且包括地理、古史、物產、醫藥、宗教、民族、民俗等許多方面的內容。這一段記載是說,華岳山崖陡峭,如同刀削斧劈,遠看呈現四方形,高聳云霄;縱深十余里,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名叫肥遺,長著六只腳和四只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這種六足四翼的怪蛇,類似傳說中的恐龍。據傳商湯時這種怪蛇曾出現于華山之陽,因此天下大旱。東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說:“湯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湯乃以身禱于桑林,剪其爪發,自以為犧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先秦以降,諸如此類的野史軼事,都把華岳渲染成玄妙莫測的神山。《山海徑》上還說,明星玉女崖天生一種百年一遇的雨露甘漿,登上玉女峰飲用了它就能得道成仙。正因為如此,各路神圣聚居華岳。愛神的圣殿就在蓮花峰和玉女峰高踞云端。
  
   玉女峰的冠名與蕭史弄玉的神仙故事相關,“乘龍快婿”的成語與《鳳凰臺上憶吹簫》的詞調名稱也由此發源。蕭史弄玉的典故出自漢代的《列仙傳》及《列仙傳拾遺》。文中記述說:“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聲。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明代馮夢龍所著《東周列國志》吸收了這一段記述,寫成第47回《弄玉吹簫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進一步鋪陳描繪,使這個春秋爭霸戰爭時期發生的愛情故事,具備了完整細膩的情節。
  
   查考《東周列國志》的傳述:弄玉是秦穆公的愛女,喜愛吹笙,聲如鳳鳴。吒咤風云,威震諸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內里卻有一腔綿綿柔腸,特地給女兒修建了華麗無比的鳳樓。一夜,弄玉在鳳樓安臥入眠,夢見西南方五色霞光,照耀如晝,一位瀟灑英俊的少年騎彩鳳自天而降,來到鳳臺,倚欄吹簫。彩鳳舒翼鳴舞,鳳聲簫聲,美妙和諧。少年告訴弄玉自己是華山之主。弄玉醒后,將夢中情景告訴父王,意有所屬。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秦穆公視弄玉為掌上明珠,豈肯怠慢?忙派大臣孟明前往華山私查暗訪。孟明經華山樵夫指點,在明星巖下,見到了玉貌丹唇、飄飄然有超凡出俗之姿的蕭史,委婉說明秦穆公的意旨,共載而歸。秦穆公經過考察后,對蕭史說:“小女有誓愿在前,欲擇善笙者為偶。汝之簫聲,能通天地,格萬物,勝于笙者多多矣!況吾女復有夢征,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此天緣也!卿不能辭。”仙緣前定,君命不可違,蕭史與弄玉喜結連理。新婚夫妻在鳳樓歡愛半載。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夫婦樓臺賞月,吹簫合奏,忽有紫鳳集于臺之左,赤龍盤于臺之右。蕭史說:“上帝命我為華岳之主,與爾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然不應久住人間,今龍鳳來迎,可以去矣!”于是蕭史乘赤龍,弄玉跨紫鳳,自鳳臺翔云而去。此后,民間便將好女婿稱作“乘龍快婿”,將圓滿姻緣美其名曰“龍鳳呈祥”。
  
   秦穆公獲知蕭史弄玉乘龍跨鳳飛升仙去,十分吃驚惶惑,急忙派人到華山尋覓蹤跡,一無所獲。無奈之際,在明星巖修建玉女祠,每年以酒果祭祀。此后明星巖便改稱明星玉女崖。傳說玉女祠常聞鳳鳴之聲,不絕如縷,回蕩九霄,山鳴谷應。龍飛逸天路,鳳翔出秦關。身去常不返,簫聲時往還。
  
  從古籍記載來看,蕭史弄玉居住華山中峰,所以古人將中峰冠名“玉女峰”。中峰上許多名勝古跡,也因弄玉而得名。玉女祠前有一個石臼,名曰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頭,稱作玉女梳妝臺;那下面的石洞,是弄玉居住的地方,稱作玉女洞。玉女祠北側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之處。不過,玉女祠及祠內原有的石像一尊,龍床及鳳冠霞帔等宮室器物,不知何時毀于天災人禍。現在的玉女祠是后人重建的,玉女像是1983年重塑的。塑像姿容端莊,清麗飄逸,古樸凝重。弄玉是一位爭取到自由愛情的公主。蕭史弄玉,是將初戀珍重始終的一對真正贏得個性解放的神仙情侶。吹簫引鳳,乘龍跨鳳、白日飛升,一段奇妙優美的神仙情緣,感動了無數舞文弄墨的文人,生花妙筆飽蘸激情,頌揚這一樁撲朔迷離的歷史傳說,詞調《鳳凰臺上憶吹簫》(或曰《憶吹簫》)即由此而產生,表達了人們對神仙情侶的懷念和祝福,寄寓了人們對真摯純潔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7、 據說,中世紀的人相信,人站得越高,離上帝就會越近,因此才有了哥特式建筑。
  俯瞰地下,螞蟻似的人流車流熙熙攘攘;仰視天空,白云藍天似乎觸手可及。
  宏偉壯麗,也許正是為形容如此的景觀,人們才創造了這個詞匯。站在教堂頂,你不禁會心生此念。
  也許登高真會讓人多思,不是嗎?登高方能懷遠,方能有了雨果《巴黎圣母院》這樣的不朽名著,有了崔灝“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的感慨,有了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的名句。

  8、弘一法師在凈峰寺期間,深居簡出,除了幾次應邀往惠安各地寺院講經,即或閉門研校律典,或開壇為弟子信徒說法。他的起居作息極為嚴謹。大師與隨侍傳貫和尚有約,專置一硬木棒,在石門檻上敲擊為信號:密三下敲兩聲——用餐;緊三下敲兩聲——會客;疏三下敲兩次——講經。他說:“可以三天不吃飯,不能一夜不睡覺。”每天早睡早起,清晨灑掃澆花畢,即作早課誦經,七點鐘準時用餐,由童子邱文珍給他送開水,開水必用他自備的鉛壺燒,送水時只要輕輕地在南窗框敲三下,他就立刻卷起白布窗簾接進去。

 

  上午八時后,弘一法師就閉門謝絕一切,伏案搦管,神游于卷帙浩繁的南山解學中。半年間,他先后完成了《行事鈔記》、《戒疏記》、《四分解刪補隨機羯摩疏濟緣記》等幾部解典的點注。手書《大悲咒》一卷,還為念西法師撰寫《龍?國師傳敘》。9月20日,是弘一法師56歲生日,他自撰一副對聯為座右銘:“誓作地藏真子,愿為南山孤臣。”以明心志。

  下午二時正,只要傳貫用木棒在門檻上一敲,房門便即時打開,大師緩緩步入三寶殿,走到佛像前,虔誠地點上三炷香,整齊插在香爐里,然后轉過身來,對滿室聽眾微笑行禮后,才坐在方椅上,對著經書開始講課了。大師生于天津,普通話極為標準,但聽眾中除了慕名而來的教師、學生、基督徒,更多的是農民、工人、商賈中的善男信女,所以,每講一段都要讓傳貫翻譯成閩南語。一般講完45分鐘,稍事休息,則回答聽眾的提問咨詢。

  凈峰雖地處偏僻,寺里一年四季香火卻極度旺。弘一法師每每告戒香客們:“善信者進寺禮佛時,清花果燭,就算有禮了,不必其他,不必放鞭炮,燒金箔,更不必演戲,喧喧擾擾,這才是釋教徒的真正心境。”為了自凈其心,大師還用朱砂寫了十四個大字供于案上,并作了具體注釋:“少說話(惟以略語答他人,無大事要不與人言);少寫信(長函要函,寫好五日后再發);少出山門(無大事不入市);少托人事(少事為妙,托人則人厭)。”

  弘一法師吃齋茹素近二十載,清心寡欲,但畢竟年高體弱,加之整日伏案操勞,偶有傷風感冒,他從不煩人求醫,他自擬了一箋常見病處方,置于案頭,據說屢用屢驗,茲錄數例:

  “冬令喉痛:青橄欖、青蘿卜。

  冬令腹瀉:生姜一塊、紫蘇三錢、紅糖一匙、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下,溫覆臥、取汗。

  食瓜過傷:本瓜皮煎湯飲之,鹽湯。

  鼻血:草紙數重,冷水浸濕,貼額上,仰面片刻,即止。

  冬令咳嗽:生梨一只,納炙麻黃一錢,冰糖少許置碗中,隔水燉。

  冬令凍瘡:文旦柚皮一只、福柿皮一只、白蘿卜一只,分四日煎湯洗澡,每日洗四五次。

  ……”

  看來,大師是作了越冬過年,長此棲隱的準備的。誠如廣恰法師致高文顯的信云:“弘公此行,恐將長久棲息于斯矣。蓋此地雖苦,然山水秀美,僻靜幽清,相傳為李鐵拐所居之地,實隱者之所也。”正是: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9、一個人走在無人路邊,漫不經心,目光散漫的向遠處望去,那里山巒起伏迭宕,黛青色的山體匍匐著,蜿蜒著。更遠處煙鎖霧籠,迷蒙處山形依稀可見。路邊的樹開始有了黃葉,那是成熟的標志,也是秋天的名片。偶爾會有幾片樹葉從空中飄落,短暫的旋舞后落在地上。“葉落徐徐歸根夢”葉落歸根,葉落歸根?難道這就是葉子的歸宿?其實,葉子怎能忘記它曾佇立枝頭,迎風起舞,甚至它還夢到了翔……然而,夢醒時分,它最終還是落到了地上。哦,“葉落而知秋”,是到了葉落歸根的時候了,那是親情的牽絆。

   一個人走在無人的路邊,時時有車輛從身邊呼嘯而過,才不斷的將我從無意識狀態中喚醒,才注意到身邊的影物。路邊的草地上有鳥兒在追逐啾鳴,在撿拾著秋的盛宴。“歸鴻切切倍思鄉”咦?怎不見歸來的大雁,莫非是錯把他鄉做故鄉,莫非是找不到了來時的路,抑或是錯過了歸期?雁兒啊,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
    一個人走在無人的路邊,驀地一只黃狗從農家小院中跑出來。抬頭望去,農家種植的梔子花長得有一人高,修剪得整整齊齊的做圍墻,密密匝匝,將農家小院圍了個風雨不透。十幾米高的毛竹挺拔細密,叢叢簇簇,郁郁蔥蔥。走近去,看到茶樹結了果,采一顆,剝開殼,把脆嫩的果實放到嘴里嚼一嚼。初時尚覺無味,稍傾便覺苦澀一齊釋放,連忙吐掉,余味不絕。我卻因此而警醒了許多,想自己一生羈旅生涯,飄泊不定,不禁對農家的生活羨慕起來。“借問路邊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想起古人詩句似乎明白了什么……
  10、文人墨子倒在仕途的軌道上汲汲于勢力還無怨無悔的繼續攀爬“空靈歲月易蹉跎”,直到白發蒼蒼才感嘆到“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11、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知從何年何月起,對“知足常樂”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看到了“知足常樂”中所蘊涵的新天地。人應該“知足常樂”,但非通常意義上的“知足常樂”。不是安于現狀,小富即安,小進則滿;不是得到一石就不思泰山。這種知足,是對于物質利益、對于名利的不過分奢求,知止。是深悟金錢名利不過身外之物,幸福除了金錢名利還有很多內容的閱盡人生得真諦的正確認識;是“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的超脫,“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的曠達。知足是一種修養,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就不會斤斤計較,怨天尤人;就不會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知足會使人變得達觀,寬容,遇事心態平和,應對自如。知足則無欲,無欲則剛,則不會為物欲所誘惑,被迷亂心智;不會輕易喪失自尊。于人能和諧相處,于國家能遵紀守法。知足,能使人減少很多麻煩和煩惱。

知足還是進退有度、多予少取人生境界的一種體現,和不勞無獲,巧取豪奪恰恰相反。知足者不苛求于國家,不苛求于社會,不苛求于他人,目標達不到,反求諸己,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目標。知足者自然常樂。樂觀者精神昂揚向上,向上者陽光健康。這是一個良性的生活鏈。知足者往往對他人,對社會的回報知足,而對自己的努力不知足。常常以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由于是在知足的基礎上努力,在樂觀的心境中努力,這種努力往往是與健康為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足者長壽。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9

[新一篇]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舊一篇]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