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譯文]   看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燈火徹夜通明,便知有人在挑燈夜讀。

  [出典] 北宋 晁沖之《夜行》

  注:

  1、    《夜行》 晁沖之

     老去功名意轉疏,     獨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     知有人家夜讀書。

  2、注釋:

  3、譯文:

      對功名因“老去”而失去興趣,獨自騎著瘦馬,游山玩水,不辭勞苦。看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燈火徹夜通明,一看便知有人在挑燈夜讀。

 

 

  4、晁沖之,宋代江西派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晁氏是北宋名門、文學世家。晁沖之的堂兄晁補之、晁說之、晁禎之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早年師從陳師道。紹圣(1094~1097)初,黨爭劇烈,兄弟輩多人遭謫貶放逐,他便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隱居,自號具茨。

 

 

  5、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這里詩人的意境是一致的。年歲漸長,半生潦倒,功名心轉淡,一個人騎馬夜行,冷清孤寂之際,更覺一切心灰意冷,此時路過一村,卻見燈火徹夜,猜想仍有人在發奮讀書。此情此景,令詩人更感功名之誘人而讀書之苦楚,今日之詩人,何嘗不是昔日之孤燈夜讀人?而夜讀人又焉知不會有老大無成的后果?

   也就是說,此詩感傷的情緒不僅一以貫之,而且還隨情節的增多豐富而有遞進,令讀者有如親臨其境,不禁悲從心來。由此,作者與讀者通過短短詩句所反映的完整意境實現了跨時代跨地域的情感匯通,從而使此詩成為千古名篇。

 

 

   6、一個“取”字,道出了作者不服老的男兒本色。取之,輕取,縱有瘦馬亦能穿州過省,翻山越嶺。 這個“知”字,反映了這孤村給晁沖之帶來了多大的驚奇,震撼:有了這徹夜燈火,這孤村就有希望,這土地就有希望,神州大地就有希望,這是知識之光,這是智慧之火!

    當然,這“燈火”,亦照亮了他獨騎瘦馬“取長途”之路,增添了他已老不服老,義無反顧地去尋找真知,尋求志趣的決心和意志。

 

 

  7、一生苦讀卻終一事無成,老年尤為慘淡。

    感慨良多作者自身在考試中屢次落榜,他一而騎著馬在夜路上急行,一面抱怨自己的不遇。偶然一望,只見如此偏僻鄉野的孤零零的小村里,在這接近天亮時分,依然有點著燈火的人家。一定有一個為考試而徹夜用功的青年,在那燈火之下,就像自己過去一樣。想到自己一生大幕將落,不禁悲由心升。

 

 

  8、在那野外的荒村,天快明亮,可是在那個破舊的房子里依舊有依稀的燈火,憑借詩人的敏感,他知道那是有人在讀書。這是宋朝詩人晁沖之《夜行》中的感覺:

    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詩人寫他自己夜行長途,都走一個整夜了,可是當他向路邊望去的時候,發現有人家依稀的燈火在閃爍著點點的光亮,便知道那是為了功名在拼命地讀書。詩人頓生感嘆,自己已經老邁,功名疏淡,可是,那些年輕的書生們卻并知道科舉路上的陰暗,還是在那里苦讀。

詩人表面寫實,實際上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慨。所謂感嘆者一則是自己老了,不能再有什么斗志了,功名之事就留給后人吧。感嘆之二則是,這些年輕的書生在這個時代里除了讀書之外又有什么辦法獲得人生的滿足?舍此無它。而又有多少人窮經皓首,依舊落得個寥落一生,欲葬北邙山亦為奢求啊?故,詩人非是寫書生讀書之事,實則是對腐朽沒落的封建科舉制度極端蔑視。

 

 

9、一些士子功名之心老去盡銷,眼見凡俗塵事,便能淡然對之。晁沖之《夜行》詩,對這種心態表達得十分形象細膩。“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宋詩鈔》卷32)詩中寫“獨騎瘦馬”而非“瘦驢”,則少了一些出塵之想,多了一些落寞情懷。后二句更是寫得讓人滋味難辨。是感傷?是憐憫?還是平淡無波?這是一種讓人難以猜測的心境。

 

 

10、宋人晁補之有首題為《夜行》的詩描述了他那個時代濃厚的讀書氛圍,其中有兩句頗有深意,“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孤村”說明地勢偏遠,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老少邊窮地區。“到曉”則說明看書時間長,從今天下午六點到明天上午六點,從今天太陽下山到明天太陽上山。后一句,則是作者的主觀判斷,心理學認為,人類為節省工作時間,提升工作效率,會對一系列事情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認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維慣性,而這種慣性的養成需要一連串相同事實的不斷暗示。在這里,晁補之顯然是進入了思維慣性,無須思索,開口就說“知有人家夜讀書”,可見這東西已經普遍到不需要想,不需要再耗費腦細胞瞎折騰的地步了。

    于是有人就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讀書呢?如果我們把讀書看著一種投資的話,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按經濟學的說法,人都是理性人,而每個理性人的選擇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前提的。既然如此多的人選擇了讀書,也就是說,在讀書這個事情中這些理性人實現了或者說絕大部分實現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這個最大化其實就是 孔老夫子的一句“學而優則仕”

 

 

    11、宋人晁沖之,進士出身,因黨禍而避居山野,飽讀經書,喜好田園,頗有隱士之風。他的《夜行》詩記錄了游歷它鄉時的偶遇,詩云:

      “老來功名意轉疏,

        獨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

        知有人家夜讀書。”

        古代讀書人看到燭光耕讀,一如現代讀書人看到長窗下的臺燈側影,心里會真切地一跳,他們寧可相信那燈光下的人,一定是在讀書。因為那個畫面太溫暖,太美好了。

 

 

    12、科舉制度下,勸學、好學之習成風。“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晁沖之:《夜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連堂堂皇帝亦作起了勸學詩。宋真宗《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糧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   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子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好學、重學本是良好的社會風尚,但好學、重學的背后卻是對于功名利祿的強烈追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關漢卿:《陳母教子》頭折)勸學者,非勸之道,而勸之以利也;好學者,非好學,而好利者也。在功名利祿的巨大誘惑下,整個知識階層除了舉業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關心。封建專制使士人成為政治的附庸,使其不再具有獨立性;科舉制度則進而腐蝕以至淘空了士人的靈魂,而使其不再具有思想。自古以來,有帝王亦有圣人,有勢亦有理。“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圣人之權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呂坤:《呻吟語》卷一之四《談道》)而在封建專制下,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條件下,嚴厲的政治控制與巨大的利祿誘惑,使得士人不得不仰仗權勢,不得不匍匐在帝王的腳下。如此以來,士人只知有勢,而不知勢之外還有其理。

 

 

    13、在崇文風氣下,宋人普遍好讀書,不僅書香門第“萬卷藏書宜子弟”,即使村野間也是“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因為以讀書為基本生活方式,通過典籍來建立與古今、萬物的認知和聯系,北宋士大夫對人文世界的喜愛漸漸超過了大自然。如歐陽修晚年以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號為六一居士。

 

 

   14、科舉制以國家的力量倡導讀書,客觀上為普及文化、傳播文明、促進祖國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依考試成績擇優錄用,也激勵了讀書人勤學苦讀的上進心,“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便是當時真實的寫照。英國學者亨利·查爾斯19世紀中葉在倫敦出版的《中國與中國人》一書中就曾指出:“就男性人口而言,世界上已知的國家內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普及程度有中國那樣廣泛。”(見李世愉《科舉生活掠影》)

     科舉制度早已壽終正寢,但我們如今在學校教育和形形色色的考試中,還不時能看到科舉的“魅影”。

 

 

   15、宋代詩人晃沖之有這樣一首詩:“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驅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試想,夜深了,在鄉村小鎮上,一盞燈孤獨地亮著,燈下少年正奮發苦讀,或為夢想,或因愛好。夜深,孤獨,寒冷,疲倦,似乎這一切都不能讓他關燈入眠,只有天曉的雞鳴,才能打斷他酣暢的讀書勁。
  
  在夜晚讀書,別有一番滋味。夜晚,鄉村在沉睡,鳥雀歸巢安靜地睡去,只有蟲鳴不安分地與黑夜叫板,想打破夜的沉寂,卻也徒勞無功,反而讓夜晚更加靜謐。在這樣夜深人靜的夜晚,與作者“對話”,似乎有想吐露的心聲,卻也止于眼前的文字。有人說過:讀書就是在與作者交流,在心靈的碰撞中尋求靈魂的共鳴。在與眾多作者“交手”,有種“招式各異”的感覺。在目睹文學大家的風采、無名小家的風格后,往往都總有種欲罷不能的沖動,或為小說中的主人公抱不平,或為小人的勾當咬牙切齒,或為作者的智慧拍案叫絕,或為文人的優美文字沉醉不已,或為書中的文字所激發而有寫字的沖動,有種說不出的情感交融和內心的悸動。在悸動與不安里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沉醉在完全的自我封閉之中,仿佛閉關清修的道人,達到“周圍的一切都是背景”的境界。

    翻閱書本,就是在翻閱書本伴隨你走過的過往歲月,往事歷歷在目,而滾滾紅塵多少事,合著書香,都付清茶笑談中。這時,翻閱書本,就是在翻閱人生。

 

    16、宋代晁沖之詩云:“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古人讀書是為獵取功名,可我讀書是為什么呢?有人云:有情方飲酒,無聊才讀書。可是我讀書不是因為無聊,也不是為功名,而是為了心中那一點點理想,一點點信念。讀書雖然是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對我而言,有時也是一種至高的精神享受。一書在手,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開卷神游千載上,垂簾心在萬山中”。在蕭瑟的秋夜讀書是好的,可以一邊讀書,一邊靜聽秋蟲的吟唱,在我聽來,那“得兒得兒”的聲音不啻于一首優美的小夜曲。在淅瀝的雨夜讀書也是好的,“雨打梨花深閉門”、“秋雨梧桐葉落時”,都是極美的境界。尤其是在飄雪的冬夜,捧一卷古書,聽窗外飛雪,那又是何等的閑適何等的飄逸啊!

  我的書齋是寂寞的,但我的心靈絕不寂寞。

 

 

    17、夜,靜極了,人們都到夢中漫游去了。偶爾,遠處有幾聲犬吠隱約地傳來,更增添了夜的寂靜。旋亮臺燈,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一支筆,一杯茶,一支煙,親吻著乳白的燈光,攤開一本書,那淡淡的油墨的芳香混合著茶香氤氳濃重了夜的溫馨,聞著這夜氣的芳香,輕悠悠的思緒,在這特有的氛園中飛舞著。腦海里不由地浮現出你那親切熟悉的面容,那如月的彎眉下,那蘊含笑意的臉龐似乎觸手可及。心里突然想,遠方的你在干嗎?是沉浸在夢香還是也在燈下默讀?想到這,嘴角不由地泛起一抹微笑。當目光與那些可愛的文字相擁時,我便沉浸在書海里…… 

    在這寂靜的夜里,辭別了喧鬧的塵世,安歇了煩躁的靈魂,把一天的勞累和千頭萬緒的事關在門外,讓疲憊的身心接受這親切的文字的撫慰,讓思想在睿智的字里行間得到凈化是一件快慰的事情。靜夜里,把自己置身于書的意境中,在這斑斕的世界里,有粼粼的魏晉風骨,有巍巍的盛唐氣象;有關云長的橫刀立馬,有賈寶玉的兒女情長;有咚咚的動地鼙鼓,有獵獵旗卷樓蘭;有夸父的堅毅,有洛神的婀娜;有屈原的仰天長嘯,有李煜的愁腸寸斷……

 

    當我拾一塊女媧補天遺落的彩石,借一彎斜照漢家宮闕的冷月,折一縷渭城朝雨的柳絲,挑一盞冰心老人點燃的小桔燈,沿著歷史的痕跡去追尋時,我清晰地感覺到了先哲賢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報國壯志,游子商旅的親情鄉愁,曠男怨女的追求吶喊。那蔥翠依舊的青山,奔流東去的大江,古道西風,小橋流水,金縷曲,黃鶯兒,桃花扇,楊柳風,是對時代的沉思,也是對歷史的凝視……

 

    靜夜讀書,最美的是那份素雅的情趣。在沒有喧囂與繁雜的靜夜里,一燈獨明,一介書生,不為物累,不為欲傷,讓迷茫的思想接受甘醇無比、芳香四溢的精神乳汁的滋潤。寂靜中憑添了一份快樂,在靜夜的閱讀中,時常能發現生命里曾經隱忍的種種深意,能觸及到靈魂深處的痛楚,能看見不曾看見的一切,能回憶起被遺忘已久的一切,能走進自己多年來總難企及的一切……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靜夜讀書,增長了我的見識,點燃了我的心燈,激發了我的斗志。在我茫然、無奈、孤獨、煩躁的時候,這些真摯感我心魄的文字,陪伴著我,啟迪著我,照耀著我,使我確立了一種信念,一個目標,為追尋生命價值與真諦無怨無悔。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6

[新一篇]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舊一篇]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