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孤零零的小船上有個披蓑戴笠的老翁,正獨自頂風冒雪垂釣在寒冷的江面上。

      [出典]   柳宗元   《江雪》

      注:

      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注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2.絕:一只也沒有了。

         3.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4.徑:小路。

         5.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3、 [譯文]

  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里,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后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5、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如果把這飛鳥的意象理解為“外我之人”,即平常世界中蕓蕓眾生,把行人的意象看作是“同我之人”,即與詩人志同道合者,就不難看出詩人實際上是通過外物的描繪來抒寫內心的空寂,即平常之人與同志之人皆不能融入詩人的主觀世界。這種空寂,作者用了“絕”、“滅”兩個毅然決然的而又肅殺的詞,決不會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超脫,而更多的是“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無奈。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6、這首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這首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首先,它創造了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單就詩的字面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笠獨自坐在小舟上垂綸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還嫌意興不足,又為漁翁精心創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涂,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璘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這首詩的境界創造來說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屆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托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中的漁翁形象,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其風標,其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不是很令人欽慕嗎?和柳宗元約略同時的詩人張志和作《漁歌子》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氏造境選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美而幽,流露了“煙波釣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閑適自在之情。柳宗元與張志和不同,他本是個堅持正義的政治家,立腳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專取深冬寒涼之際,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縱情山水的一面,他還寫出了嚴正清苦,凜然不可犯的一面,個性尤為突出。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蒼茫天宇,皚皚大地,其悠遠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7、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8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用極度夸張的手法勾畫出大雪飛舞中寂寥空曠的境界,以寓示詩人被貶遠州后所處環境的艱苦與險惡。

    為情造文,景因情生,一切景語皆情語。詩的題目是“江雪”,描寫的景物也都是雪,但詩人在第一、二句中并沒有直接寫雪,而是運用虛實相濟、動靜轉化的手法,寫盡了自然環境的惡劣。第一句從聽覺著筆,以“絕”貫之。第二句從視覺著筆,以“滅”貫之。詩人目光所及,去細微而重整體,略形貌而取神骨,為讀者留下了豐富想象的空間。“千山”,本該是飛鳥聚集之所,啁啾盈耳;“萬徑”本應是行者往來之地,人影綽綽。但一個“絕”字和一個“滅”字,就一反常態,化動為靜,給人以陰森嚴寒之感。而且這“絕”、“滅”二字與下文的“孤”、“獨”相呼應,構筑成一個融情入景的象征性境界。

    結尾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詩人以釣翁自況,他笑傲風雪,獨釣寒江,充分顯示了詩人不為困厄所屈、一如既往革新到底的戰斗精神。

    開頭兩句不見一個“雪”字,然而讀者可從“鳥飛絕”、“人蹤滅”的意境中會想象到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山上是雪,路上是雪,江岸上是雪,漁舟上是雪,漁翁的蓑衣和斗笠上也覆蓋著雪,但在字面上直到最后一句的末了才出現“江雪”二字。如此巧構,就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銀裝素裹、鳥絕林深、獨釣寒江的寫意畫。詩的后兩句,本來是詩人著意要突出的描寫的對象,詩人卻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使用遠距離的鏡頭來拍攝“寒江獨釣”的主人,這就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而這個釣翁,正是詩人政治革新失敗后郁怫憤懣心態的投影,是詩人倔強挺拔、獨立自守的性格的象征。

 

       9、《江雪》不是純寫景的詩,而是借永州特有的景色抒發詩人特有的情懷。因此,讀這首詩時,不能簡單地視為寫景詩,必須要多角度、多層面地去感受這首詩豐富的內涵和永恒的魅力,去感受柳子的存在。

        一、藝術的畫面。《江雪》詩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圖。“雪”無疑是詩人要寫的重要內容。如何寫好雪?是此詩寫景的關鍵。詩人頗具匠心,他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了景物間的存在對應關系:大與小,虛與實,背景與中心。然后,構成了一幅為后人叫絕的雪景畫面——寒江釣雪。前兩句是畫面的背景,是寫“大”景和“虛”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中,沒有一個“雪”字,但寫出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觀境界,具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韻味。“千山”、“萬徑”極平常的用語措辭,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寫得無限開闊,遠遠超出了視力所及,給人以無涯的想象。“鳥飛絕”、“人蹤滅”是從大雪后的效果,啟發讀者去想象雪之大。后兩句是畫面的中心是寫“小”景和“實”景。因瀟水在嚴冬不結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漁翁垂釣寒江的這幅畫面中心。孤獨的漁翁與大雪背景形成對照,因為有漁翁,雪的背景被反襯得更加遼闊、深遠。因為有漫天雪景的映襯,漁翁也越發顯得生動而有內涵。作者正確處理了各景物的關系,是此詩具有畫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說,藝術是一種關系的表現。

          二、玄妙的禪趣。透過詩的表層的畫面,深入詩中,就可以發現,禪趣是深藏在詩中的內涵之一。有學者說,《江雪》詩“呈現一種不可言喻的禪說”。這評價很到位,禪味是柳宗元詩歌特征之一,在《江雪》中更是明顯。作者懂禪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江雪》詩的禪味在那里呢?一是,創造了一個寂靜空無的境界。詩中所寫的闊大的境界,完全是一個一塵不染、一聲不響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凈的空無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聽不到一只鳥的啼叫,萬徑之上見不到一個人的蹤影,寂靜空無到了極點,讀者在此詩中可充分感受凈化了的靜遠、空曠、明凈和空靈,忘卻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進入到物我兩忘的境地,享受著禪意帶來的愉悅。二是,詩化了修煉自我的艱難。漁翁獨釣寒江,顯然意不在魚。朱子刑認為:“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漁翁獨釣寒江的意義在那呢?應該是一種啟迪:修煉成果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練。實現某一目標要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壓力,品嘗常人不愿品嘗的孤獨。就象獨釣寒江的漁翁一樣,盡管是冰天雪地,寒氣逼人,卻能淡然處之、靜定自若。此詩深含著哲理,好詩需要哲理,因為哲理也是一種美麗。

        三、孤傲的心境。這是《江雪》詩的第三層內涵,也是作者在詩中真正表現的主要內容。詩有寫景為主的,也有寫意為主的。《江雪》寫的顯然不是實景,而是寫意。其意有二:一是抒寫孤獨之情,一是描繪傲岸之態。在遼闊背景反襯下的獨釣的漁翁,是那樣的渺小,那樣的無援。孤獨的漁翁形象顯然不是寫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獨釣寒江,應是詩人遭貶后心態的藝術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實際上是政治上的重壓形勢的變形寫法。因大雪嚴寒的威力而出現的“鳥飛絕”、“人蹤滅”的自然現象,正是當時頑固派對永貞革新力量的打擊和嚴懲而造成的畏懼的社會心理的形象描繪。然而,詩中孤獨的漁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詩人沒有屈服于永貞失敗一樣,漁翁藐視著冰天雪地帶來的嚴寒和寂寞。盡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妥協和退讓,而是執著地守著一葉孤舟,垂釣寒江。再看詩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臨下式描寫,其中同樣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氣。

         由此可見,《江雪》詩不是一首簡單的詩,而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一個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詩人自我的內心的袒露,一種人格的閃光。特別是詩人那種在逆境中的倔強的態度、寧靜超脫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個性,幾乎成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園。詩如其人,詩如其心。(微風里的稻草人)

 

        10、“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舟是孤的,釣者是獨的。可以設想,在漫天飛雪下,千里長河上,一葉扁舟,一絲釣繩,此種意境,難道不足以讓人想起幽州臺上那位涕泗橫流的悲歌者?至此,詩人完成了將“孤獨”推向極至的工作。清代王士楨《題秋江獨釣圖》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多的是幾分俊逸與閑適,在風骨峭拔這一點上,遜柳詩遠矣,想是清代詩人多已被文字獄嚇破了膽吧。

       然而正如坡仙所說,柳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詩人并未一味地通過外物來表現自己的孤獨。詩人也有自己可樂之處。我們注意到,詩人選擇了“漁者”作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漁者在中國歷代文人筆下多是智慧的象征。詰屈原于江畔的,是漁父;于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是“白發漁樵”,《西游記》中笑傲王侯的,也是個漁夫。柳宗元的選擇,實際上是他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詩人因外界給予孤寂,于是轉向獨我的追求——這也是中國文人慣有的手筆,達則儒,窮則道。不能濟天下,于是只好獨善其身了。

    最后,這漁者所釣之物,不是魚,是雪,這也正點明了詩人孤獨緣由之所在——因為他不入俗者流,而自有更高的追求——如雪一樣清潔之物,或者說是一種境界。柳不是姜太公,不會虛偽地以釣魚為名去釣功名,自然也就得不到后者的“生前身后名”。如果真的“夜靜水寒人不食”,那也只能“滿船空載月明歸”。畢竟,時不利我,無可奈何。

    ——如此一來,詩人的心境完成了由悲憤到寂寥再到孤傲自得并夾著許多無奈的多次轉換,短短二十個字,以驚人的張力包容了詩人用滿世界似冷雪掩蓋起來的奔突不已的情緒。

    從文學手法上看,本詩的視野由千山至萬徑,又至孤舟,又到地漁翁,最后凝聚于一絲釣線,由宏大而至細微,層次感鮮明,真可謂是文學語言中蒙太奇手法的典范。而這種構造方式,也正暗合詩人由關注天地間外我之物而轉向追求堅持自我的演變過程。

    從遣詞上看,寫環境則“絕”,“滅”,清冷無比,“寒”,“雪”,更添肅殺之氣;寫人則“孤”,“翁”,”“獨”,耿介孤傲。柳宗元曾提出“奧”、“節”、“清”、“幽”、“潔”的寫作標準,《江雪》一詩至少滿足了其“節”、“清”、“潔”三點。

    于是,潔白的孤獨者——柳宗元成就了潔白的千古絕唱——《江雪》。

 

     11、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仿佛看到,湘江風雪彌漫,風雪蒼茫中一條小船,船上端坐一位披蓑戴笠的漁翁,剛毅之嘴角,睥睨之眼神,他兀傲風雪,不畏荒寒,雪中垂釣,俯仰古今歷史之長河,凜然不可侵犯又令人肅然起敬。這時的漁翁毋庸評價其勝負,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已橫掃一切,戰勝一切!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