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譯文] 這一年的芬芳就要消逝,彌漫的芳香卻始終無人欣賞。
[出典] 陳子昂 《感遇》其二
注:
1、 《感遇》 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 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2、注釋:
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蘭若:蘭花和杜若。這是《楚辭》里邊屈原最贊美的兩種花。
芊(qiān)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綠的樣子。
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樣子。
幽獨:幽雅清秀,獨具風采。
空林色:空絕林中群芳的秀麗色彩。
蕤(ruí):花下垂的樣子。
冒:覆蓋。
遲遲:慢慢。
裊裊(niǎo niǎo):煙霧繚繞或微弱細長的樣子。
歲華:一年一度草木榮枯,故曰歲華。
搖落:動搖、脫落。
3、譯文:
蘭花和杜若均生于春夏之交,它們花葉繁茂郁郁蔥蔥。獨自在幽僻的林間綻放,紅色的花朵正從紫色的花莖上冒出。漸漸到了秋季,白晝短暫起來,秋風也開始強勁。 這一年的芬芳就要消逝,彌漫的芳香卻始終無人欣賞。
4、陳子昂生平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余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陳子昂卻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載于《唐書》之中。
某日,武則天治下發生了一樁轟動一時的謀殺案。被殺者是御史大夫趙師韞,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殺死于一家驛站。兇手是同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徐元慶,當時徐的身份是該驛站里的一名服務人員。刁民殺高官,這顯然具有十足的爆炸性,整個帝國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來了。
為什么這個小服務員要殺害朝廷要員呢?標準答案是徐元慶為父報仇。原來,趙師韞曾任下邽縣尉,我們知道,縣尉在古代是縣令的屬官,專司當地的治安工作。徐元慶的父親因為犯罪被趙師韞正法。不久,趙師韞升任京官。徐元慶為報殺父之仇,隱姓埋名,到一家驛站做起了服務員。因為他心里清楚,這是他可以接近趙師韞的唯一方法。終于有一天,趙師韞為公事出差來到了徐元慶所在的驛站,徐元慶抓住機會,干凈利落地干掉了趙師韞,報了殺父之仇。
徐元慶到底是孝子還是兇犯,該殺還是該予以表彰,這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占上風的觀點是,徐元慶應該受到表彰,至少應該予以無罪釋放,因為徐元慶是為了替父報仇才走上了殺人的道路。因此,盡管徐元慶殺了人,但他殺人的動機高尚,出發點良好,在講究以德治國的大背景下,朝廷應該赦免徐元慶的罪行。
就在此事將要以這樣的結果落下帷幕之時,陳子昂力排眾議,寫下了一篇《復仇議》,他在文章中說:“今儻義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將為后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故圣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義,其政不行。’且夫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法而徇私節,王道不設。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也。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陳子昂的意思很清楚,徐元慶謀殺之罪,案情清楚,按照唐律當然毫無爭議地應該判處死刑,只有判處死刑才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徐元慶這樣做卻是為父親報仇,是對父親的一片孝心才讓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將殺父的仇恨記在心間,誓與仇人不共戴天,其孝心感天動地,足以令日月變色。因此,陳子昂建議在對徐元慶處以極刑之后還應為他舉行盛大的表彰會,以頌揚他的一片孝心。陳子昂的建議巧妙地解決了“禮”與“法”的沖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最后徐元慶案也就按照陳子昂的建議給了結了。
個人評價: 陳子昂深得法家和儒家之精髓。
5、這首五言詩所吟詠的對象是香蘭杜若。香蘭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麗芬芳。蘭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麗,但好花還須綠葉扶。花葉掩映,枝莖交合,蘭若才顯得絢麗多姿。因此詩人首先從蘭若的枝葉上落筆,迭用了“芊蔚”與“青青”兩個同義詞來描摹花葉的茂盛的姿態,中間貫一“何”字,充滿贊賞之情。
如果說“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襯托花色之美的話,“朱蕤冒紫莖”則是由莖及花,從正面刻畫了。這一筆以“朱”、“紫”等鮮明的色彩加以描繪,并由一“冒”字,將“朱蕤”、“紫莖”聯成一體。全句的意思是:朱紅色的花垂下來覆蓋著紫色的莖,不但勾勒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描繪出了它花簇紛披的情態。
蘭若不象菊花那樣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貴驕傲。蘭若花紅莖紫,葉兒青青,顯得幽雅清秀,獨具風采。“幽獨空林色”,詩人贊美蘭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來襯托蘭若的綽約風姿。其中對比和反襯手法的結合運用,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幽獨”二字,可見詩中孤芳自賞的命意。
詩的前四句贊美蘭若風采的秀麗,后四句轉而感嘆其芳華的凋落。“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所表現的就是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裊裊”來表現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此篇為其中的第二首。詩中以蘭若自比,寄托了個人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干,但屢遭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如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
此詩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突出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抒發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凄婉,寄寓頗深。這首詩頗像五律,而實際上卻是一首五言古詩。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托物感懷,寄意深遠。與初唐詩壇上那些“采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顯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蘭若,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6、陳子昂的這首詩。他說:“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他是用草木鳥獸來說的:蘭是蘭花,你看那很多的蘭花嘛;若,若是杜若,杜若也是一種花,是蘭若,蘭花和杜若。這是《楚辭》里邊屈原最贊美的兩種花,在春夏的時候,到萬物生長的季節,蘭花和杜若都生長得很茂盛。芊蔚是一片碧綠的草木茂盛的樣子。他說這個蘭花和杜若長在哪里呢?是在空林之中。空林,沒有人的山林。有這么美好的容色,那么它既然在空林之中,所以它幽獨,所以它是幽靜的,它是沒有人欣賞的。所以,唐人也有詩說,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就要有人欣賞,你愛它,你把它折去了,那是代表你對它的愛、代表你對它的欣賞,縱然被折了,也是心甘情愿的,因為有人愛它嘛!可是現在這個空林之中的花,連看它一眼的人都沒有。所以說“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所有的草木和花朵都枯萎凋零了,你盡管是朱蕤紫莖的蘭花,也一樣地憔悴、凋零,你的芬芳、你的美好、你的生命、你的情誼,竟是到底你完成了什么?你不是白開了一場嗎?沒有人看見你,沒有人欣賞你,你生命的意義、價值在哪里?(葉嘉瑩:以現代觀點看幾首舊詩)
7、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卷入政治風波。而文人對于政治多數表現得天真無邪,就像一朵花兒,該放時就怒放。豈知武則天躺在臥榻之上向他咨詢建國方略,而年少天真的陳子昂提出的八項主張里,赫然有一條便是撫慰李唐宗室,這一條,正是針對武三思等人的。武三思豈不多疑,于是,一呶嘴,一跺腳,一指使,那個段簡縣令便心領神會,粉墨登場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投之大獄,百般迫害。任你滿腹才華,都在昏厥與痛楚里消亡。
在那一座暗無天日的牢獄里,陳子昂發出了他無法傳達出來的浩嘆。幸好在幽州臺的那一聲嘆息,他已提前釋放,提前預感了。而他的詩文里,“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諸如此類的隱秘言語,也暗示了某種毀滅性的災難即將來臨。
屈原在投江之前,也曾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文人的嘆息,有許多其實是一種哭泣與抗爭。幽州臺還在,斯人已不見。命運多舛、瘦弱多病的陳子昂在幽州臺的千年一嘆,就像一排延綿不絕的驚嘆音符,穿透長長的歲月,縈繞在人們心里,橫亙于唐詩的諸峰之間。
8、《東邪西毒》是王家衛第一部改編作品,劇中人物都源自金庸小說。但其在人物塑造、主題視野及敘事方式上完全顛覆了武俠電影的傳統類型,重塑出一部以探索人的深沉情感、執迷、幻滅為主題的心理實驗電影。
在金庸武俠的軀殼、古龍武俠的玄思里,在錯綜復雜的情絲纏繞里,在拒絕與被拒絕、選擇與逃避、等待與絕望的糾纏里,幾乎每一個男人都在漂泊,在為愛負氣走天涯;每一個女人都在癡癡盼望傷心欲絕。每一個江湖人的背后,都有一個肝腸寸斷的愛情故事。
西毒(張國榮)是一個極端的自我保護主義者,恪守著“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絕別人”的信條,自困于自我世界。他的驕傲讓他不肯向喜歡的人表白,“喜歡就是不說,要等別人拿到面前才肯要”。他的驕傲其實也是對害怕被拒絕的一種偽裝,如果不表白就永遠不會陷入被拒絕的尷尬與難堪。驕傲的人往往自負,他堅信桃花(張曼玉)一定會嫁給他。結果虛妄的自負讓他抱憾終生,最愛的人成了他的大嫂。他的后半生被忌妒和悔恨湮沒,離開白駝山時他忌妒著大哥,到了沙漠又忌妒洪七(張學友)夫婦的幸福。“看著他們走的時候,我的心在忌妒。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機會,不知為什么卻放棄了。”機會,一生不會太多。錯過了,就永失我愛,悔恨終生。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在適當的時間把握住適當的機會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桃花死后,西毒喝下了一直拒絕的“醉生夢死”。原來,世上本沒有可以忘情忘愛的一種酒。“你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你反而記得越清楚。”“醉生夢死”不過是桃花用來考驗他記憶的相思淚。酒過愁腸愁更愁。“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這只是西毒發現自己無力扭轉時間改變現實絕望后無奈的反抗,是一種荒謬之中無用的掙扎。時間絕望的體現為一維的,絕對的,單向的。在時間面前,激情永遠蘊含其中卻無能為力。
當他重返白駝山,紅顏已逝。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他的驕傲,他的拒絕,他的逃避,他的曖昧,他的有所保留,注定了他只能空對“駝山西毒五蛇羹”守著一個人的天荒地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但每一個人又都在奇怪而固執的拒絕和逃避著。也許每個人都有一顆敏感而害怕拒絕的心。
“為什么要到失去的時候才去爭取?既然是這樣,我也不會讓他得到。”也許桃花的負氣是有理由的。她癡癡的盼了多少夜,無非是為了一句輕輕的愛語,但驕傲的西毒不肯說。她也是驕傲的,兩個驕傲的靈魂碰在一起注定兩敗俱傷。“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生命中有些人、有些事,不是說忘就能忘的。老了青春,老了歲月,不老的是記憶。
桃花攬鏡自憐時終于深深后悔,“我一直以為我自己贏了,直到有一天看著鏡子,才知道自己輸了,在我最美好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人不在我身邊。如果能重新開始那該多好啊!”女為悅已者容,而斯人已在天涯,縱然芙蓉如面柳如眉,也只能倚窗拈花,坐愁紅顏老。生命最美好的日子,沒有心愛的人陪伴,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如花美眷,終付似水流年。
愛情不可語之輸贏,只是為了一點不肯放低的驕傲,兩個人都賭著氣,葬送的卻是彼此一生的幸福。時間只能用來懺悔,不能修復破碎的記憶里破碎的情節。今生被愛放逐,今世為情所困,漂泊在伊甸園之外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希望重返伊甸園,攜手重新開始。然而,滄海桑田之后,被生活磨鈍了激情的人們是否還有勇氣重新牽手走回那失去的樂園。“惟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也許,這種真實只是源自我們的自身的想像。想像永遠是人類思想最美麗的行為。當回憶出現亂碼,愛情的種種幻覺便真實的呈現于回憶中。
9、文學正是通過在平凡世界里發現美、追求美,從而給人一種追尋自我尊嚴的無限力量與超越自我的廣闊天地。當你看到春花春月,秋雨秋蟬就不由得吟詠起“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時,這是怎樣一個心靈世界呢?當你看到青松明月、山間清泉就自然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句時,那又是怎樣的境界呢?文學藝術正是這樣一種追求內在完美和審美意趣的永恒努力,那怕是一個字都不識的農民都會在勞作的時候,都可能會創造中一種有詩性美的生命方式,這才有了“牧童短笛”與“草原牧歌”的這那樣的民間藝術。
10、人們稱贊教師,多是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或者“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來比喻,而我以為,陳子昂的那首“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顯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最能代表教師樸素如蘭的真實品格。他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總是用自己無私奉獻的一生,芬芳著豐厚的大地,美麗著人們的心靈!
11、殘缺美嗎?太多的錯過,構成的竟是一個個痛心疾首的故事,只待今后的歲月掩去塵埃,重新翻閱。
陳子昂在《感遇(其二)》中吟道:“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暗喻自己懷才不遇。香蘭和杜若屬草本植物,絢麗多姿,若無人欣賞,那就落為“獨幽”了。
當追逐愛情的心靈,等待的是一片玫瑰色的疑云,染紅的時光隨之隱退,或許倩影只留給月光淡淡的影子,任周遭的風吹微,在濃密的樹蔭下尋找慰藉。
多少柔情蜜意在堅定的時光中散去,零仃在都市圈里編織荒漠的虛墟,所有微笑掛著嘴角邊上,竟有一些恬淡,又有一些嘲諷,這些歲月的印象越來越不真實了,僅有心靈上沉淀下來的苦澀才為真知。沒有謎底,也沒有謎面,那些風刀霜劍的殘痕,活脫脫剝落了美好的憧憬。如果不換來咬牙切齒的痛,那是最好的了。
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在《月,闕也》這樣說道:“在中國傳統里,‘天殘地缺’或‘天聾地啞’的說法幾乎是毫無疑問的被一般人接受,也許是長期的患難困頓,中國神話對天地的解釋常是令人驚訝的。”拋開書本,我常常感到生活中殘缺之美,這樣的美,需要心態來詮釋。比如過年,真正年到了這一天,每個人都會覺得自然而然,而沒有到來的那一天,那種迫切的心情,往往才是真切的。月亮圓了,意味著美好的,但許多時候月亮是殘缺的。即使月亮是圓的,那也意味送著美好終點到了。
我們常常在殘缺中生活,月亮在水里撫摸著樹枝的倒影,清遠的余輝永遠沒有停靠的港灣。片刻的寧靜也有被風吹皺的時候,于是,獨自的呢喃更為可靠。
遺憾,并非一個人獨有的。
12、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初讀很贊,又讀欽佩,再讀傷懷……實話說,這類的句子不少,我也不唯獨喜歡此句,而是遇上了,恰逢雨季里正多愁傷感,所以共鳴了。伯玉的詩風正雅純,欣賞時甚有嫌棄自己的想頭。單說這句“芳意竟何成?”乍看時不能同感,乃無知;細看后又覺自我傷感,乃無能。痛,痛,痛!雖現在不至于“歲華盡搖落”,可嘆明日復今日,總有窮盡時;再嘆對于明天的無知,將來會是什么個光景。期待過盡這牢籠的日子,又害怕不濟的以后。如果能甩掉一切的繁瑣,我倒愿意永遠都一個人飄零,只一個行囊做伴,又怎害怕芳華落盡無芳意?現在大家不說大了,倒說老了。人老了點,思想凄慘了些。是什么在腐蝕它,是什么讓它造出這么多些黛玉情節?誒!“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都他媽該死的落日、秋風,這該死的雨。詩人都是瘋子,古時候遍地都是,都給這環境給禍害了,還繼續禍害后人。如果讓我選擇,我寧當一株卑微的小草。秋風下枯黃,冬日里埋頭,禍害你們落淚吟誦,擾得你們思緒分飛,而我繼續我的新陳代謝和冬秋大夢。末了,雨還在下。逞一時口舌之快,抹不去滿腔滔滔感懷之傷。待雨停,艷陽高照,會不會好些?
13、霏霏的細雨無休無止的落著,如針的松葉上凝結的雨珠圓潤而透亮。聚得多了,無法承担時,雨珠幽幽滑落。在滑落的一瞬間松葉微微顫動著,竟似不忍別離的心的顫抖。林中野花荊棘叢生,只是早已不再郁郁蔥蔥。“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裊裊秋風無情的吹落它們一身華麗的外表,只剩下枯枝敗葉在雨中幽幽戚戚凄凄,與松葉依然的翠綠形成無邊的反差。世間萬物總如蘭若,只是在特定的季節綻放自己的艷麗,再美的季節也終會被裊裊秋風搖落。
14、就像那些人說的那樣:明明人在線,明明想說話,還要學隱身;明明很想哭,明明很傷心,還要咧嘴笑;明明很孤單,明明很害怕,還要一個人;明明想見面,明明很期待,還要去拒絕;明明心很亂,明明想人陪,還要裝沉默;明明舍不得,明明放不下,還要去放手;明明在心里,明明很在乎,還要無所謂……真是搞不明白,但是事實就是這樣,那樣就是我們這樣的人,有什么辦法呢?
人總是那樣的可笑,明明知道很愚蠢卻還是要那樣做,究竟為什么呢?自尊心、面子放不下還是清高、驕傲導致的呢?這些我們都無從探究,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要從自身開始,學會面對自己,面對內心柔弱的那一面,坦誠的對待自己的心。
就像那些人說的,很多時候有很多事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想去實行。說得輕巧,要做起來的確是不容易,那就要看你的目標能給你多大的動力,自己心中的信念有多強,自己的意志力可不可以驅使你去完成你想要做的事……
人生從來都這樣,靠的不是別人而是是自己,你如果連自己都不能相信,不能面對的話,那你就只有選擇沉淪、麻木的過日子。“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不要等到人老珠黃,燈盡油枯,然后再日日感嘆,為什么時間會過得那么飛快,自己好像還有很多事都還沒有來得及做……歲月不待人,待人不歲月。希望身邊的你會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珍惜自己,坦誠面對自己,行動起來,對自己負起責任,去追逐那屬于自己的夢……
15、許久了,睡意不曾襲來,靜靜聆聽窗前風鈴叮鐺乍響,碰撞著幾份孤獨,幾份閑愁。霓虹斑斕,繁星璀璨,點綴了夜的黑。如煙的思緒帶著淡淡的憂,淡淡的愁,無限地蔓延,在腦海深處毫無阻礙的肆意蕩揚。
回憶的花瓣隨風飄落水面,泛起片片漣漪。想象一個人背起厚厚的行囊,在一個碧水流長,蘆花飛揚的幕昏,流浪四方,餐風朝露,枕松眠月;沿著駝隊長長蹤跡,看海市蜃樓,落日長河,依稀駝鈴脆響悅耳;穿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域西;走在煙雨蒙蒙的江南深巷,碧瓦朱甍,翠柳娉婷,橋下荷花香飄飄。一群素衣女子,清秀玲瓏,帶著嫵媚的神韻,從淡淡的水彩畫中走來,飄逸裊娜,依垂柳柔情似水,攜桃花盈笑春風……思緒隨畫面的靈動而美麗,美麗而慰藉,咀嚼花與葉的滋味,品其清苦與幽香。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欣賞蘭若秀麗芬芳,幽雅、蓊郁之余,更難忘那抹透徹心扉的“綠”。與自然的片刻融入是最美麗的暢想,時光不允許隨意觀賞……自己操縱情感,何須憔悴支離為憶君,傷感于蓄淚斑斑,點點滴滴滿衣襟的漩渦不肯醒夢。夢境就像不停變幻莫測的云,風起云散,轉瞬即逝……
16、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何為“不惑”呢?他又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也就是說,通過知識的積累而能明辨是非的人可以說不惑。在夢想、欲望、激情的驅使下,已經登至山頂,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不管前方有什么迷霧疊幛、魑魅魍魎,看得夠遠、夠真是必然的了。雖然失去了年輕時的張揚、凌厲,但從此理性、認真、踏實卻是難得的修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四十倒真是不惑呢。但是,“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人生的失落和未竟的責任在此時一樣多,尚需要打起精神來,挽起生活的軛奮力地走下去呢!
人生就如一杯苦丁,需要認真地、細細地品味,才會在四十歲的時候于苦澀中品出一點甜美的味道。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