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莫見長安行樂處, 空令歲月易蹉跎。
[譯文] 不要把長安看作行樂的地方,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
[出典] 李頎 《送魏萬之京》
注:
1、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 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 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 空令歲月易蹉跎。
2、注釋:
魏萬:又名顥。上元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萬。
離歌:離別的歌。
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鴻雁”二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關城:指潼關。
曙色:黎明前的天色(有的版本作“樹色”,樹色帶來寒氣)。
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
御苑:皇宮的庭苑。這里借指京城。
砧聲:搗衣聲。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
蹉跎:此指虛度年華。
3、譯文1:
清晨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樹色催促寒氣臨近京城, 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譯文2:
早晨聽你唱著離別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剛剛渡過黃河。心中惆悵聽不進去鴻雁的哀鳴,何況客中要經過重重云山。函谷關的樹色催得寒氣越來越重,冬天已經近了,長安城中傍晚時分搗衣的聲音分外多。不要把長安看作行樂的地方,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
譯文3:
昨夜清冷,大地罩上一層白白的輕霜。凌晨,即將遠行的游子,向前來相送的友人殷勤話別,情深意長。分別在即,本來就很憂愁,空中又傳來征鴻鳴叫之聲,更加惆悵感傷。山川云霧,在客游中領略別是一番情味,仿佛催促著寒氣,倍覺蒼涼。長安城中,每當日暮黃昏,便到處是搗衣的砧聲,令人凄惶。到長安之后,千萬不要看到到處都是冶游玩樂的處所,便貪圖享樂而虛度了大好時光。
4、李頎生平見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5、魏萬比李頎晚一輩,正要從洛陽回長安,大抵也沒什么要事。因此,李頎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幾點來寫:
一、 稍稍遺憾。
二、 作為長輩的贈言。
三、 “這一回”的節令、地點。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黃河南岸送別,其情略有蒼涼。用字很講究度。
雁從西北來,人向西北去,故在離愁里覺得雁聲不堪忍受。信手拈來,便染上濃濃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遺憾。
繼續凝想魏萬歸途,過函谷關、潼關而抵達長安城,憑”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黃啊!有這幾字,下面兩句贈語才不至突兀。
細嚼那贈語,似有過來人自悔的味道。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第93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
6、“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見唐·李頎《送魏萬之京》。
蹉跎:虛度。這兩句大意是:不要注視長安都市上那些行樂的處所,而使寶貴的年華白白流逝。這是一條勸勉友人珍惜光陰,專意于功業,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名句。人要成就功業,必須從年輕時即開始發奮,如果把精力用在“長安行樂處”,則必將培養出一代花花公子。因此,本名句的勸勉既有“智” 的要求,又有“德”的要求。此條行文流暢,寓意深刻,而勸勉之意又可直接領悟,使詩文的表面與深層都含有教益,既適用于少年,又可使成年人傳誦,可謂老少咸宜。
7、魏萬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魏萬比李頎晚一輩,然而從此詩看,兩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洛陽。
一開首,“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云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為什么不用城關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姚奠中)
8、在車上我閑著沒事,看著窗外飛馳的汽車和一幢幢的樓房.
她就是——歲月!
我們常常感懷歲月,實際上是對我們自己年輪的一種記述,那些曾經的歲月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那時候的我們自己,都是讓自己感動的觸點。即使什么事情都不做,單純就是“天增歲月人增壽”,已經讓人們產生了那么多的唏噓感念,更何況根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故事都不發生,所以感嘆流年,再怎么粉飾辭藻都不過分。
我們常常追憶過去的情景,眼前的場景,也往往是觸景生情的緣由。黃鶴樓上鶴去樓空,天際白云悠悠,睹洲上萋萋芳草,自然讓人慨然于歲月不再,嘆息人世茫茫,“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當年的崔灝恐怕也是這樣感慨的吧。名山大川、名樓古鎮,先人的足跡、歷史的淵源,都是悠悠歲月穿針引線,將我們的思緒扯得纏纏綿綿。古城、老街、殿堂、香火,很容易讓人追憶歷史,探究文化的起源;夕陽、流水、帆影、漁歌,很容易讓人一展鄉愁,撫摩歲月的印痕。
離愁別緒,最容易讓人癡嘆歲月無常。“月有陰晴圓缺”,一彎殘月平添了一絲遺憾,而美侖美奐的圓月自然就成了人們寄托相思的最好載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心聲也道出了天下人的美好愿望。月是游子的故鄉,“床前明月光”永遠是思鄉的霜露;月是形單者的朋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對孤寥傷懷,自是不言而喻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的纏綿陶醉了多少離別,更讓人感念那分別的瞬間。“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鄭谷與友人的各赴前程,更增添了離別的愁緒。那時、那人,今時、今人,穿越歲月的時空,我們所體會的情感沖擊又有什么不同呢。
觸景生情也好,離愁別緒也罷,說是景、是人、是事、是時,其實都是情,各種情感穿插交織在一起,貫穿始末的只是這“歲月”二字。所以,感慨歲月,其實就是對我們自己生活的一種寫照。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絕不能讓歲月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李頎的勸誡仍然聲聲在耳。要擁抱生活,就要真情地去面對歲月,滿腔熱情地去寫滿歲月的答卷。“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徜徉在書卷的氤氳氛圍中,陸游的讀書歲月悄然流逝,但他的獨白卻是充滿幸福滿足感的。讀書人這樣感慨歲月,是書癡,更是在享受歲月的恩賜。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事情,尤其是自己鐘愛的事情,即使有過曲折,也會充滿善良的愿望,不畏艱險、堅定信念,以問心無愧寫滿歲月的篇章。有一天,當你再來感慨歲月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是這樣的……
11、
12、時光太無情更太無義,卻也公平真實,只是讓我感到有點太匆匆,將昨天面目如春的容顏消磨得臘月荒蒼.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不敢再回首我燦爛的曾經,繁華的過去,輝煌一段的人生。這樣只能使我平添嗟嘆.對酒憂怍.呤聽窗外雨聲,洌洌裟裟,點點滴滴.灰蒙蒙一天的傷感,鉛華洗盡了鏡中潸然之我。
曾經暢游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人心痛的六代繁華.不也笑談在千峰之上么?.哭過去的少年豪放,空空的伴來滿腹惆倀.夜無不盡的夢難成,恨難平.數盡了日月星宸的濃睡不消殘酒。
人生的事,總是無常.愛情這個千百年來的一個歷史答案,讓人一生難以啄摩.掩卷嘆息,一個男人的脆弱為何總是喜歡被心愛的女人溫暖著,但是愛情這個東西為何又總是喜歡時過境遷?抬望蒼穹,一個遙遠而又很近的女人,不知道此時身在何處?斜血的殘陽,砌成此恨無重數……
13、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唐·李頎詩句),撫今追昔,審視自己,還是做一個勤奮者、求索者、快樂者的好!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