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現,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出典]   王昌齡   《采蓮曲》

   注:

   1、《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2、注釋:

     采蓮曲:樂府舊題,內容大多描寫江南水鄉風光,采蓮少女的生活。

    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羅: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一色:同一種顏色。

    芙蓉:即荷花。向臉:對著臉。

   裁:裁剪縫制。剪開。亂入:雜入、混入。

   聞:聽。聞歌:聽到采蓮少女的歌聲。

   始:才。

 

   3、譯文1:

    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現,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譯文2: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4、王昌齡生平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為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圣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曲》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荷葉和采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這里代指蓮花。采蓮女們進入蓮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面,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來了。

 

   5、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借助動詞,展現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6、“荷葉羅裙一色裁”,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少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比喻信手拈來,看似隨意,其實把采蓮女的日常勞作寫得如此優美浪漫,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芙蓉,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借助想象,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就是荷花的精靈。這樣描寫既是真切的生活實錄,又帶有濃郁的想象色彩。詩人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整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江南可采蓮”,這不就是一個勞動場面的真實寫照嗎?青春少女勞動的場景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定睛細察時方能分辨得出;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荷葉蓮花渾然為一,都成綠荷紅蓮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不知何者為花、何者為人的感覺。

    正當望而不見、求之不得之際,蓮塘中歌聲響起,詩人恍然大悟,原來“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詩“從‘聞’、‘看’、‘覺’三字,耳、目、心三處參錯說出情來”。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柔姿倩影。真是“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荷中不知處”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蓄蘊藉,令人想象得出觀望者佇立凝望聞歌神馳,被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而深深感動的情景。

  全詩生動活潑,親切自然,富于詩情畫意,耐品耐嚼。

 

   7、這首就小詩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語言生動活潑,傳神地表現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采蓮曲》這首七言絕句在藝術構思上特色: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自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用權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思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獨具匠心的。

   《采蓮曲》中“亂入”一詞,描寫的情感:寫采蓮姑娘爭先恐后地將船劃入池塘時的活潑情態。

  “荷葉羅裙一色裁”是說女子的羅裙像荷葉,羅裙與荷葉一色,樸素美艷。

  “芙蓉向臉兩邊開”中的“芙蓉”即荷花,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亂入池中看不見”中的“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寫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聞歌始覺有人來”中的“始”即才的意思。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這是從聽覺角度寫的。

   《采蓮曲》這首詩的藝術構思特點是始終不讓采蓮少女露面,若隱若現,若有若無,讓讀者遐想無窮。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一聯的寫作特色:這兩句巧妙地將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借蓮來寫人,羅裙與荷葉融為一體,臉龐與鮮艷的荷花相互映照,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8、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9、當艷陽收了它的威風,白日的喧囂酷熱斂盡,夏夜的一點清涼便是那樣可貴了。是“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的浪漫,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別趣。夏日流年,總是有著華美的開始,且充滿了憧憬和回憶。
  夏天的夜,最美的那段,總在童年。那個時候,吃了晚飯,洗完澡,各家在門口架起門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圍坐在一起,蒲扇輕搖,絮語紛紛。上了年紀的老人慢悠悠地講著故事,從牛郎織女到龍王娶親,段段精彩。某個靜默的瞬間,恍然還能聽到紫色的洗澡花爆開花枝的聲音,“劈啪”、“劈啪”,細微地,小心翼翼地,一朵朵,盛放在心頭。
  雨果的詩里寫:“當夏日的白晝退盡,繁花似錦的平原,向四面八方飄灑著令人陶醉的香氣;耳邊響起漸行漸遠的喧聲,閉上雙眼,依稀入睡,進入透明見底的夢境里。”當屬夏夜最富饒的意境了。
  不由自主地,又想到夏荷,這個季節的專屬。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詩人們總是用芙蓉形容女子的嬌好。也許正因為它占盡了人間六月吧,綠蓋紅葩,風韻天成。
  多年前的某個午后,與小伙伴在河邊嬉水,忽然有人發現不遠處的池塘開了半池荷花。一個個便興沖沖地跑去,果然,紅粉佳人,亭亭而立。女孩子們嘰嘰喳喳鬧騰開了,這個要這朵,那個要那朵,男孩子們便跳下水去摘花,順便采了幾張荷葉。流光短暫,待到傍晚回家時,那花卻早已失了水分,有些干萎了,便隨意地扔在一旁,只是頭頂著大大的荷葉飛奔在田埂上。可應了那句“折得荷花渾忘卻,空將荷葉蓋頭歸”。后來,那荷葉好像是用來做了荷葉飯,青翠香糯得讓人唇齒流連。而那花,換作今日,是斷不忍摘來的。那蘊藏了一季的心血才精心吐蕊的花朵,孩提時的我又如何能領略那份艱辛與不易呢。
  暑天里,最突出的,要算一個“熱”字。有人嗟嘆溽夏醉如酒,有人感慨不堪逢苦熱。苦熱,說的,便是人世了。  炎炎夏日里,繁華遍地,有美妙的詩,有年輕的生命,有勃發的成長,更多的,卻是艷陽下無可避免的生活,那遍地真實的存在。

 

   10、“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夏日是觀賞荷花的好季節。清晨,漫步來到荷塘邊,薄薄的晨霧似濃似淡,碧綠而碩大的荷葉與高雅脫俗的荷花害羞地隱逸其中,剛露出一片又趕緊藏了起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漸漸地,輕紗消失了,冰清玉潔的荷花脫穎而出,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情綻放,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啊!荷葉猶如一把大傘,襯托著獨一無二的荷花。白鷺也低低地飛來,用它那流線的身體與荷花相互庇美,幾只可愛的青蛙也過來湊起熱鬧來,在兩旁歡快地蹦跳,整個荷花池與它們親密無間,當然,飄來的陣陣清香歸功于那一粒一粒猶如珍珠般的蓮子,真是“粒粒在目,粒粒回憶”啊!這幅遺世獨立的和諧圖畫為炎炎夏日帶來幾分清新,幾分涼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是傳遞美好情感的純潔天使,它象征著和平、如意、圣潔、吉祥和光明,它是人世間一切美好理想的化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愈是困難,荷花愈是能戰勝磨難,這種潔身自好的優秀品質,使它盡情秀出七彩人生。

 

 

 

   11、組合意象:將有關的幾組具象羅列出來,從具象的形、聲、色、味去體會詩句,確立聯想方向,發揮想象,把作者蘊涵在意象中的主觀色彩挖掘出來,例如: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根據詩中“荷葉”“羅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來聯想:采蓮女裙似荷葉、臉如荷花,蕩舟于荷叢,放歌于水上。這些意象組合構成了一幅色彩明麗,格調清新的采蓮圖,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寫作時歡快喜悅之情,進而也能體會到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再如,孟浩然的詩:“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詩中的意象都著上鮮艷的色彩:黃、翠、白、青──清新、明快。表達了作者對美麗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又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風”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組物象,從而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12、論王昌齡詩歌中的女性形象  
  
  在群星燦爛的唐代詩壇,王昌齡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詩人。他的詩現存一百八十余首,大多質量很高。描寫邊塞征戌生活、表現女性的命運和心靈,是其詩比較集中的兩類主題。本文試就其詩中的女性形象作一分析。王昌齡寫女性的詩,有二十首左右。這些詩里刻畫的女性形象,大體可分為三類:思婦,不幸的宮女,江南少女(少婦)。
  一、思婦
  王昌齡曾經高歌:“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變行路難》)仿佛他是一個軍功至上、卑視兒女私情之人。其實,那不過是他一時的豪語。實際上,在他的筆下,不僅寫了征人十分顧念“閨閣”(如《從軍行七首》其一“ 更吹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更用心抒寫了閨中人的深情幽思。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秋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
  此詩細膩而含蓄地描寫了閨中少婦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前二句是不知愁,后二句是悔、是怨。“忽見”二字勾聯前后,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變化的迅速。從當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達怨思,婉轉深微地表達了少婦對從軍丈夫的思念。

    王昌齡筆下的思婦,大都為征人之婦,有著突出的時代特色。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建功邊陲,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岑參就曾高唱:“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然而,問題的另一面也隨之而來,那便是征人之婦形影相吊的孤寂與愁思。王昌齡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僅著力描繪邊關征戰生活,偶爾也將筆觸伸向那不為人注意的另一面——閨中思婦的痛苦生活。
     二、不幸的宮女
  王昌齡描寫女性的詩歌中,以宮怨詩最多。在《春宮曲》、《長信秋詞五首》、《西宮春怨》、《西宮秋怨》等詩里,詩人用凄婉的筆調、新巧的構思,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那些深鎖在帝王后宮,被剝奪了自由、愛情和幸福的宮女們的悲慘遭遇,以及她們無告的哀愁和幽怨。如《長信秋詞二首》: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后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這里,寒鴉背上帶來的昭陽日影,夢后西宮夜宴的燈火,都交織著宮女們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詩人通過這些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覺,揭示了宮女們悠長而深刻的內心痛苦。
    宮女們的非人生活,受壓抑被遺棄的悲慘命運,很早被文人所注意,并攝于文學作品中。王昌齡的突出成就在于,集中地用詩歌(尤其是七絕)揭示宮女們內心的痛苦,而且寫得如此形象生動、蘊藉含蓄。這些詩,唱出了失寵宮女們心靈深處無告的哀愁和怨憤,也間接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吃人罪惡。從這些滲透著深悲巨痛、郁積著無限怨憤的女性形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這些不幸女性可悲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

    三、江南少女(少婦)
   《采蓮曲》、《越女》和《浣紗女》等詩,一改宮怨、閨怨詩中所籠罩的“悲涼之霧”,格調上趨向歡快明朗。其中所描寫的女性,也不復是有著哀愁怨憤的失寵宮女與無限愁思的征人之婦,而是有健美活潑的風姿、純真爽朗性格的江南民間女子。
    如《采蓮曲二首》:
    吳姬越女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江南一帶的青年女子的形象在這里被描繪得是多么真切動人,天真活潑,情趣盎然,充滿生機!在詩人筆下,生動再現了水鄉女子們操舟湖上,戲水采蓮,放聲歌唱的歡快情景。第一詩,首句寫采蓮女們姿容俏麗,皆吳越之國色,似楚宮之妃嬪;次句寫她們互相嬉戲,弄水濕衣的嬌憨之態,洋溢著活潑、愉快、輕松的氣氛;三四句,“對結流動”(譚元春《唐詩歸》),寫來時艷艷荷花相迎,歸來皎皎明月相送,好一派熱鬧景象。第二詩,也是一幅意趣生動的采蓮圖。羅裙似葉,人面如花,舟入花間,采蓮女們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正當人面荷花兩難辨之時,花葉深處悠揚清脆的歌聲笑語傳來。靚麗的采蓮女們那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歷歷如在眼前。
    王昌齡這些描寫江南民間青年女子的詩,宛如一幅幅江南水鄉的人情風景畫。詩人以其清麗的文筆,生動地再現了水鄉女子們操舟湖上,戲水采蓮、浣紗江頭的歡快情景,那爭弄蓮舟、弄水濕衣的嬉戲,那荷花深處悠揚清脆的歌聲笑語,那拋頭露面、招搖過市的大膽,那“摘取芙蓉花……顏色何如妾”的嬌澀與矜夸……活畫出她們健美活潑的風姿和純真爽朗的性格。
  王昌齡傾心抒寫女性命運和心靈的上述詩歌,在藝術上也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首先,詩人善于概括感情,捕捉景物,并能用純熟的藝術技巧凝練地表達出來,筆致流麗深婉,流走圓潤,不事藻繪而姿致美麗,刻意錘琢而歸于自然,用筆收斂,從容不迫,“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沈德潛《唐詩別裁》),其味悠然而長,淵然而深。其次,詩人長于心理刻畫,專意揭示人物內心活動,尤其善于抓住剎那間的感觸,并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這一剎那間的感觸往往是通過外界的事物引起的,忽然閃現在眼前的景致,忽然聽到的聲響,都是引起感觸的因素。“柳色”、“笛聲”,以及從昭陽殿那兒飛來的寒鴉,都曾深深觸動過詩中的主人公。
  以上,分析了王昌齡詩歌中的三類女性形象,即:哀愁怨憤的失寵宮女,深情幽思的征人之婦,活潑爽朗的江南少女(少婦)。詩人在刻畫這些形象時,筆端飽蘸情感。對于不幸宮女和征人之婦,他深表同情;對于充滿青春活力的江南青年女子們,則惟有贊嘆。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也有其認識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唐代女性生活的一些情狀,以及影響她們命運遭際的某些因素。

 

 

   13、荷葉羅裙一羅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昌齡《采蓮曲》
     采蓮是江南的舊俗。輕煙淡雨的江南,粉妝少女駕一葉扁舟,穿梭在紅花綠葉叢中。玉臂輕展,摘下幾個青翠的蓮蓬;纖指靈動,剝出幾粒潔白的蓮子。巧笑嫣然,時隱時現;清歌曼妙,荷塘流韻。這是一種怎樣旖旎的風光啊!采蓮,讓江南的夏季變得熱鬧而風流。
    可是生長在蓮鄉的人,卻無緣體味采蓮的妙處,因為采蓮是一種極為辛苦的勞動。故鄉的蓮田,是不能劃船的,采蓮要赤腳下田,踏著齊膝的泥水,背著碩大的竹簍,冒著盛夏的驕陽,步履維艱跋涉在長滿刺的蓮莖之中。一天下來,全身酸軟,皮膚曬得灼痛,道道傷痕歷歷在目。正因如此,這繁重的勞動落在男人的身上。采蓮,這古老的江南習俗在我的家鄉就有了別樣的風情,滿溢著勞動者的質樸與豪情。

 

 

  

   14、 聽周杰倫、費玉清的《千里之外》,很快就被這撲面而來的帶有濃濃的中國情調的音樂所吸引。樂曲中流淌出的深情,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令人百轉回腸,黯然忘情。曲子很妙,詞也飛揚,相得益彰。方文山的這首“素顏韻腳詩”,空靈剔透,含蓄蘊藉,值得細細咀嚼回味。

    

芙蓉水面采 船行影猶在
你卻不回來
被歲月覆蓋 你說的花開
過去成空白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船行的影子猶在眼前,但佳人不見蹤跡。在過往與現時的紛亂迷離中,有多少被歲月覆蓋,成為空白。只有一朵“不勝涼風嬌羞”的水蓮花,依然亭亭地立在記憶的深處。
    在這個想象力貧乏的時代,在這個英語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許多人忘卻了漢語之美,而方文山濃烈文字的橫空出世,震撼了這個平庸時代的人們。方文山也曾自豪地說:“東南亞地區的很多華人歌迷告訴我,因為聽了周杰倫的歌感覺漢語的韻律很美,他們才開始學漢語的。”
    方文山歌詞采用大量古代詩詞中的意象,并且使這一系列意象有很強的流動感,而且他慣用冷色調,讓歌詞意境有很濃厚的悲劇意蘊。比如“藤蔓植物爬滿了伯爵的墳墓/古堡里一片荒蕪長滿雜草的泥土”(《威廉古堡》)“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東風破》),油畫般的文字,電影剪輯般的節奏,使得看方文山的歌詞就像在看一部電影。這首《千里之外》堪稱精品。

 

   15、青年學子,晴日走過荷池,心里充滿陽光,常常對著滿塘愛蓮高聲朗誦詠荷詩章。每當誦起宋·蔡衤冉《七絕·詠嘆新荷》詩:“朱欄橋下水平池,四面無風柳自垂。疑是水仙吟意懶,碧羅卷箋來題詩。”時,自是春風在懷,意氣風發;每當誦起宋·楊萬里《七絕·小池》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便會勸勉自己,發奮努力;而每當誦起明·劉基題畫詩《蓮塘曲》:“落日下蓮塘,輕舟赴晚涼。偶然花片落,飛出兩鴛鴦。”時,頓覺心有所動,怦然臉紅。于是,趕緊默誦唐·王昌齡詩《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本想拿其詩來把自己一時慌亂的心緒熨平,哪知心花卻似蓮花般綻放。于是,少年的我在荷塘邊感悟了什么是情竇初開。

  有一次,卻是在雨中走過荷池。細雨輕輕地飄灑,亭亭荷葉,經雨一洗,綠得水靈。綠葉間,露出一朵半開的紅蓮。駐足,凝神,注目,面對這樣一朵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紅蓮,我實在拿不出恰到好處的語言來形容,驚愕之間,惟余“留蓮因愛荷塘綠,紅蓮勝于世間花”的笨言拙語了。  蘇金茂 

 

   15、荷花又名蓮花,有“花中君子”之雅稱,是花卉王國里的名門望族。

   每逢仲夏,荷花挺立于碧葉之間,在綠葉映襯下,風姿綽約,格外消魂。采蓮的男女,泛著一葉輕舟,穿梭于荷叢之中,那種“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的美妙情景,豈能用言語表達!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與荷花結下不解之緣。荷花那淡雅、清幽、天然諧趣的風韻,惹得文人們或臨景而賦詩,或臨摹而入畫,或興至而撫琴,留下了許多軼聞逸事。

    愛國詩人屈原愛荷成癖,在《離騷》中表示,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僅衣裳用蓮荷制作,還希望與之為鄰,住在荷下,他的《九歌》有這樣幾句:“搴芙蓉兮木末”,“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芷葺兮荷屋”。

    唐代大詩人李白更是鐘情荷花,自號“青蓮居士”,并以荷花來表達愛情。他在《折荷有贈》詩中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將荷花比喻為君子,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愛蓮說》,其中形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為傳世的名句,后人稱他為“荷花花神”。

    宋代詩人楊萬里詠荷詩就有數十首之多,他曾為杭州西湖荷花所陶醉,吟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詩一向被人譽為“詩海珍珠”,千古傳誦。

    清代康熙皇帝游西湖,一路游到蘇堤的跨虹橋邊,看到這里重廊復道,荷花吐香,于是信手拈來洪春橋畔那個已冷落的“曲院荷風”舊名稱,把“荷風”顛倒一下,改為“曲院風荷”,成為西湖八景之一。

    清代著名書法家鐵寶書為濟南大明湖那滿湖綠影、萬點荷紅的美景所傾心,書寫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對聯,置于大明湖北岸“小滄浪亭”園門左右,那銀勾鐵劃的書法藝術,為賞荷勝地平添了魅力。

    清代乾隆皇帝率臣下江南,見一池塘荷花含苞待放,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一上聯:“池中蓮苞攥紅拳,打誰?”隨同的才子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續了下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語出自然,妙趣橫生。

    清代曹雪芹為荷花的品格、節操所動情,以致在寒冬時節寫道:“留得殘荷聽雨聲”,足見他愛荷到了癡迷的程度。

    現代著名畫家潘天壽,是畫荷花之高手,他在一把灑金扇面上畫了西湖荷花,題為“映日荷花別樣紅”,墨彩交融,惟妙惟肖。人們搖動扇子,如覺荷風吹拂,獨具情趣。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對荷花情有獨鐘,他在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中,將荷花比作“碧天中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可謂匠心獨運,也激起了人們對荷花的無限情思。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