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絡理論及其在企業研究中的應用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45X(2003)03-0022-06
      一、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觀點及其與企業成長的關系
  社會網絡理論20世紀50~60年代開始出現,[1]長期以來被主要用于社會學問題的研究,并基本上停留在純社會學研究范疇之內,這極大地限制了社會網絡理論的進一步拓展。事實上,不只是一些社會現象可以用社會網絡理論加以理解與分析,企業以及企業內外部的人、環境也都具備一定的社會網絡特性,社會網絡理論對企業進行分析同樣也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度,因此,社會網絡研究方法應該進入企業研究者的視野,用以分析企業的相關問題。正是基于上述的考慮,20世紀90年代開始,社會網絡理論在國外得到極大的重視,成為企業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
  本文主旨并不在于闡述單純的社會網絡理論,而主要考察的是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問題研究的結合,即“企業”社會網絡理論。
  我們知道,任何經濟組織或個人都具有與外界一定的“社會關系”(Relationship)與“聯結”(Tie),都鑲嵌或懸浮于一個由多種關系聯結交織成的多重、復雜、交叉重疊的社會網絡之中。在這其中,關系是因,聯結是果,有關系就有聯結,各種各樣的關系與聯結搭建了社會網絡的基本構架。
  社會網絡之所以受到企業研究者的關注,是因為社會網絡與企業資源獲取、企業成長緊密相關。企業成長需要資源,而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個人之間是資源依賴的,它與網絡中其它行為者之間通過各種特征的關系進行聯結,不同形式的資源則通過這些聯結在網絡中的組織與個體之間流動,這種聯結就如同“嬰兒的臍帶”,為組織與個體的發展提供“養份”——資源。從而可以說,資源獲取的渠道來自于一個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提供了分析企業成長及其資源獲取的重要思路。
  進一步看,資源依賴并不局限于與其有直接合作關系的其它組織或個體之間,因為資源獲取可能還會擴展至與其無直接聯系的組織或個體,也就是說,資源獲取可能會來自于一個與其有直接和非直接聯系的諸多組織或個體,從而網絡是一個多維度的網絡。
  值得指出的是,這里并沒有限定資源的內容與形式,也就是說,企業想要獲取的資源的內容與形式可以表現為多種多樣,如信息、人員、資金、服務、建議、知識、機會等等,甚至社會網絡本身也被看作是企業成長的一種資源。
      二、弱聯結與強聯結:力度與重要性
  要認識社會網絡,就必須了解聯結及其特性,因為社會網絡理論最基本的分析單位是各種聯結。聯結的構成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聯系,如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朋友、親戚、同事、鄰居、校友、同學等等。社會聯系既可以是直接聯結,也可以是間接聯結,也就是說,社會網絡理論不單研究直接聯結,而且研究間接聯結。
  關于聯結最具開創性與代表性的分析來自于Granovetter[2],他引入了網絡“力度”(Strength)的觀點,并將聯結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強聯結(Strong Tie),一種是弱聯結(Weak Tie)。個人與其較為緊密、經常聯絡的社會聯系之間形成的是強聯結;與此相對應,個人與其不緊密聯絡或是間接聯絡的社會聯系之間形成的是弱聯結。在闡述哪種類型的聯結力度更強(即在傳遞資源過程中更具重要性),Granovetter認為“弱”聯結反倒更有“力度”,這是因為,強聯結之間由于彼此很了解,知識結構、經驗、背景等相似之處頗多,并不能帶來進一步的新的資源與信息,所增加的資源與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聯結之間搭起某種形式的橋梁,就可以傳遞多種多樣的資源。因此,增加強聯結很少能增加新價值,而弱聯結反倒會增加新價值,即弱聯結是獲取新資源的重要通道。
  如果將Granovetter的觀點進一步引申,就可以得出兩個基本觀點。首先,弱聯結由于增加了網絡的多樣性而在網絡中顯得異常重要。其次,存在三種狀態,兩種極端狀態是強聯結與無聯結(或極弱的聯結),中間狀態是弱聯結,在資源獲取作用方面,無聯結(或極弱的聯結)基本上不能提供任何幫助,弱聯結提供最大的幫助,強聯結提供較小的幫助,呈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曲線關系。
  Granovetter關于弱聯結重要性的觀點提供了分析新資源獲取的一個有用角度,但是,這一認識也有其局限性。資源并不一定總是或總能在弱聯結中獲取,強聯結往往是個人與外界發生聯系的基礎與出發點。同時,強聯結包含著某種信任、合作與穩定,而且較易獲得,弱聯結則總是與不穩定、風險、投機聯系在一起,也較難獲得。資源獲取的過程更多地表現為通過強聯結去開拓新關系、建立弱聯結,并在不斷試探性接觸中使弱聯結逐步加深了解與認識,最終使資源交換得以進行。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弱聯結的穩定性與信任性增強,然后再依此去不斷開發新的弱聯結,從而社會網絡規模增加,資源獲取網絡擴展,所以,社會網絡擴展的過程應被視為依靠強聯結開拓弱聯結的過程。
  既然強、弱聯結的作用各不相同,那么,有必要清楚認識什么是強聯結,什么是弱聯結?如何界定強、弱聯結?強與弱兩者的分界點在哪里?強弱分界不清楚的話,將在具體深入的研究中引起混淆與結果的不一致。Granovetter用相互接觸的頻數進行定義,認為強聯結每周接觸至少兩次以上,弱聯結每周接觸少于兩次,但每年至少多于一次。這種用接觸頻數定義聯結的強弱程度過于簡單化和主觀臆斷性,從資源獲取角度來看,雖然接觸多在大多數時間代表著關系緊密,資源較易獲取(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但接觸頻數在一些情況下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行為者之間的相互信任、情感、親密性等可能更值得考慮,接觸頻數大,如果信任與情感不強,反倒會產生負效應。
  盡管存在以上需進一步明確的地方,但Granovetter對聯結強弱程度的區分仍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益的研究出發點,因為只要我們接受聯結關系存在強弱之分及其所起的不同作用,就可以深入、具體地分析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聯結對企業、個人的成長以及資源獲取如何發生作用的問題。
      三、社會網絡形成與演進的模式
  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發展的?關于這個問題是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所必須回答的問題。從研究現狀來看,目前關于社會網絡的形成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分別是以Bourdieu[3]與Coleman[4]為代表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觀點和以Burt為代表的結構空洞(Structural Hole)觀點。
    (一)網絡的復制演進模式:社會資本觀點
  社會資本的概念是法國學者Bourdieu于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其代表著作“Distinction”于1984年被譯成英文。1988年,Coleman在美國第一次明確使用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一般來說,組織或個體有三種資本: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財務與人力資本是組織或個體自身的資產,社會資本則代表了與其他組織或個體的關系,是寓于人際關系之中的,反映了一個組織或個人的社會聯系。社會資本是個體或團體通過與外界的聯系所增加的資源總和。不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通過擁有一個持久的網絡,這種網絡包含有或多或少的相互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在研究資源獲取與管理過程中,社會資本是一個重要概念與分析單位。如果與外界的聯系越多,則社會資本越多,表明獲取資源的渠道就有可能越多。
  社會資本是一個用來強化個體或企業之間行為規范(標準)的手段,它可以產生兩方面的作用:
  首先,社會資本可以充當一種資源。當一個組織具有一定的社會資本,意味著它就具有與外界的某種聯系,從而在這種聯系之上可以形成某種網絡,促進組織之間的合作,并可以通過這種網絡聯結獲取資源。
  其次,社會資本又代表著一種對各方合作的一種規制要求。當具有一定社會資本以形成網絡的組織通過網絡方式獲取收益與資源時,它會強化對這種網絡的依賴,同時由于認識到已有網絡的價值,它會傾向于按已有網絡的特征與規范,去繼續搜尋符合這種特征與規范的新的合作者,以增加組織的社會資本。可見,從社會資本角度出發,強化對已有網絡的依賴反映了一種組織慣例和成長的路徑依賴:一個網絡或組織成長的基礎依存于其成長之初的特征,因此,對不同合作者的選擇與搜尋對網絡或組織未來成長有重要影響;如果原有網絡結構與模式被新增加的關系強化了,則原有網絡會按照一定的既有模式運行下去,說明了出于維持已有社會資本的目的,一個網絡在擴展與演進時,趨向于復制其已存在于的關系模式,因此,沿著這條思路,企業依賴于不斷地復制其已有網絡結構與特征而獲取資源,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
  再進一步看,由于社會資本代表了一個組織或個體的社會關系,因此,在一個網絡中,一個組織或個體的社會資本數量決定了其在網絡結構中的位置。網絡中的關系并不是均勻分布的,有的地帶稀疏,有的地帶稠密,企業成長中要獲取更多的資源,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從稀疏地帶向稠密地帶移動。而從一個網絡整體來看,關系稠密的網絡之內的組織更容易獲取資源,更容易成長起來,更具競爭優勢。
  對以上觀點進行總結,可以說,網絡是通過不斷積累社會資本而形成并擴展的。而對企業而言,它在形成并增加社會資本過程中構建特定結構的網絡,設置網絡中的資源獲取模式,并靠對網絡的不斷復制而成長與演進。
    (二)網絡的重構演進模式:結構空洞理論
  雖然從本質上說,Burt[5]的分析也借用了社會資本的概念,但是,針對網絡的路徑依賴以及復制觀點,他持有不同見解。Burt認為,一個網絡中最有可能給組織帶來競爭優勢的位置處于關系稠密地帶之間而不是之內,他稱這種關系稠密地帶之間的稀疏地帶為結構空洞。結構空洞中沒有或很少有信息與資源的流動。由于存在結構空洞,就為活動于結構空洞中的個體或組織提供了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將兩個關系稠密地帶聯結起來,從而為這些聯結起來的單位帶來新的信息,并使資源通過這種新聯結流動。可以看出,通過這種新關系與新聯結的生成,網絡結構就得以改變,網絡的價值得以增加。因此,結構空洞理論認為,網絡由于結構空洞的存在不是不斷地復制,而是不斷地重構。一個網絡就像是一片“大海”,充斥著關系稠密的座座社會資本的“島嶼”,如果有“輪船”航游于其間,就會使這些“島嶼”中的信息與資源互通有無。一個富有結構空洞的網絡,就會促使某些個體或組織出于自身目的將關系稠密地帶聯結起來,從而可以通過改變網絡結構為自身帶來新的資源,最終產生較強的競爭優勢。因此,結構空洞理論的觀點更強調網絡中的個別組織或企業家在企業成長中的積極作用,由于信息或資源流動空缺的結構空洞的存在,就可以使企業家或一些特定組織通過聯結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斷的關系網絡,開發存在于這些不同組織或個體之間的結構空洞,從而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不斷的資源。
  根據結構空洞理論,可以說,企業的資源獲取就是依靠不斷地開拓網絡中的結構空洞而實現,通過不斷改變網絡結構,從而使網絡中的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的成長與資源獲取以及網絡的演進是與網絡結構的改變相聯系的。可以看出,Burt的結構空洞觀點是與Granovetter關于聯結強弱重要性的假設有很強的淵源,結構空洞之內填充的是弱聯結,因而Burt的觀點可以看作是Granovetter觀點的進一步發展、深化與系統化。
    (三)兩種分析模式的不同側重點及其結合
  總體上看,上述兩種模型是從不同側重點闡述了社會網絡形成與發展的可能模式。網絡復制演進模式代表著一種對合作對象的選擇限制,因此,這種理論可以更好地分析一個產業或一個網絡中,中小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以及組織慣例與發展依存性等問題;而網絡重構演進模式更強調通過增加某種新關系對網絡結構的改變,因此,對企業家在網絡構建中的積極作用以及中小企業從無到有構建并管理網絡方面更具分析力度。當然,即使各有側重點,但在運用社會網絡概念與相關觀點對中小企業成長進行分析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這兩種理論加以綜合,因為現實中的社會網絡構建與演進過程往往包含了復制與重構兩個方面。
      四、社會網絡理論在企業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社會網絡可以簡單地被看作是行為主體內部各種關系的交互結構以及行為主體與外部的互動模式,因此,社會網絡理論可以在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戰略聯盟、中小企業的起動與發展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研究領域得以較好的應用。
    (一)企業組織結構分析
  不管是新型的網絡結構還是傳統型結構,所有的企業組織內部都是各種關系交織成的某種形式的網絡,因此,社會網絡理論對企業組織的分析并不意味著新型網絡組織才是其研究對象,傳統型組織仍然是一個分析重點。
  社會網絡理論在分析企業組織時,側重點不僅在于組織內部的正式層級結構、正式工作關系與信息流動機制,更重要的還在于組織內部非正式(非工作規定)的聯結關系。一個組織內部的非正式關系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有咨詢關系、友誼關系、信息傳遞關系等,各自分別形成了結構不同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組織內部存在著隱藏于正式工作關系背后的非正式關系網絡,這是一種立體多維結構的網絡,而組織內的不同成員在網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基于這種認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對企業組織進行研究。首先,可以進行非正式關系網絡與正式工作關系網絡的比較分析,深入了解組織成員的相互影響程度、聯結密度、信息傳遞方式與渠道以及聯結層次結構圖,從而為組織內部更有效率的管理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其次,可以將組織內部各種非正式關系網絡加以綜合,來測量不同成員的綜合權力與影響力,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如果對組織(或網絡)中起關鍵作用的一些成員(或核)加以刪除,對這個組織的破壞性以及正常運轉的影響程度有多大,為了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轉與安全性,如何對不同成員進行管理等等。席酉民和唐方成[6]提出的組織立體多核網絡模型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另外,社會網絡理論還可以應用于企業集團的組織問題研究。當然,對企業集團的研究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就已開始了,但社會網絡理論可以提供一個新的分析思路。依照社會網絡理論,企業集團可以被看作是企業之間的一種網絡結構:在集團內部,企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業務、信息、資金等方面的依賴與合作基礎,而這符合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日本與韓國的企業集團(前者被稱為keiretsu,后者被稱為chaebol)往往成為研究的焦點,尤其是前者[7][8][9],這是因為日本工業組織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企業之間存在著高密度、高復雜的關系,企業通過一種相當牢固的網絡結構被長期捆綁在一起。目前企業集團的一般認識是,這種企業網絡既不同于純粹市場交易的企業,也不同于大規模的M型企業,它一般有核心(focal)企業或企業層,集團內部的網絡關系構成了資源與信息流動的通道,相互之間形成分工并依照一定機制進行合作與協調;而關于企業集團更進一步的分析可以從企業網絡的聯結規模、效率、密度與層級等方面來展開。
    (二)企業戰略聯盟分析
  少數幾個企業之間簡單的戰略聯盟并不是社會網絡理論分析的重點,就國外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主要集中于兩個方向:某個產業(或區域)中企業群網絡的戰略聯盟;戰略聯盟合作伙伴的搜索與選擇過程。
  1.產業(或區域)中企業群網絡的分析
  生物高科技產業中的企業戰略聯盟問題是一個重點研究對象。[10][11][12]這里所說的生物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食品、藥品、農業、化工、能源等產業中與高新生物技術相關的企業。之所以選取生物高科技產業作為社會網絡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在于這個產業中企業戰略聯盟現象非常普遍。
  應用社會網絡理論研究產業中的企業問題,必須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分析的基礎。生物高科技產業代表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特征,它提供了一個研究社會網絡與企業之間關系的理想對象:大部分企業規模都不大,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科研型人員在企業內占相當比例,許多企業都處于開拓性科研與基礎性創新時期,企業中科學研究的成分大于純粹商業化的成分;由于與食物、藥物有關,因而受法律的嚴格管制,獨立發展風險大,等等。上述種種原因使得該產業中的企業傾向于組建戰略聯盟以獲取關鍵性資源或減少自身的風險,企業戰略聯盟是該行業中極為普遍的現象。可以說,生物高新技術產業中充斥著企業之間的社會聯系,企業與外界的合作、協調、合資等活動經常發生。例如,研究表明,小企業與相關行業中的大型多元化企業之間容易形成戰略聯盟,前者主要從事研究與創新,后者則為前者提供資金與銷售渠道。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除了揭示產業中企業戰略聯盟的上述特征之外,還主要分析哪些類型、規模的企業更容易形成網絡,更依賴于網絡,以及網絡的層級,網絡中的焦點企業及其作用與影響。通過這些研究,可以對產業中的企業群有更深刻的認識。
  地理區域內的企業群是社會網絡理論研究的另一個方面。區域內企業群成長通常表現為兩種模式:整個區域內的企業逐步成長,構成了一定的社會網絡基礎,為該區域的發展積累了相當強的社會資本,從而吸引區域外更多的企業加入其中,整個區域的企業群網絡得以擴展,如硅谷以及中國江浙、珠三角一帶的企業集群;區域中某些機構、企業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與作用,致力于區域內部企業的信息聚集、溝通、傳遞,從而促使區域內企業網絡更易形成,整個區域的企業群網絡在充分開拓自身內部潛力基礎上得以擴展,如環繞波士頓的128號公路區域。[13]總體上看,對區域內企業群從社會網絡角度進行分析與經濟學中企業集群聚集效應、外部效應分析可以互為補充。
  2.戰略聯盟合作伙伴搜索與選擇
  企業選擇新的戰略聯盟伙伴一般有三個搜索范圍:慣常的思路便是在原先的合作者中選擇,由于以前有過合作,因此,對其誠實性、能力以及合作態度等方面較為了解;另一個思路是在現有合作者的現有合作者或過去合作者中選擇;最不常用的是在以前沒有任何聯系的對象中選擇。這個搜索與選擇活動表現為企業按既有規范與標準擴展自身社會網絡的過程,前兩個搜索范圍帶有歷史依存性與路徑依賴性,第三個搜索范圍是在前兩者失敗或不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并不是首選,因此,搜索范圍受限于先前合作的累積模式。可以看出,戰略聯盟伙伴的搜索與選擇過程事實上遵循了一條網絡復制演進模式。另外,這一過程表現出了企業按一定的組織慣性選擇相似網絡進行發展的思路,因而,戰略聯盟合作伙伴分析可以與組織慣性研究相結合。
    (三)中小企業成長分析
  在企業初建時期,中小企業實力單薄,往往發展資源嚴重缺乏,它急需獲取、積累資源并對此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即使在企業持續成長過程中,它也突出地面臨著原材料供應與產品銷售渠道建立、新技術與新產品進一步開發、企業經營信息搜集、經營管理知識的交流、高素質員工以及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招納等一系列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資源獲取問題,此外,它還時常面臨著資金匱乏以及企業運作經驗不足的考驗,可以說,如何不斷地從外部獲取相應的資源以解決上述發展問題是中小企業成長中的關鍵環節。尤其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之中,持續成長中所需的資源嚴重缺乏,導致中小企業當前生存以及今后持續成長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與失敗可能性,許多中小企業成長往往因此而中途“夭折”。因而,如何從外部社會網絡中獲取資源是研究中小企業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方面的研究中,常常將聚焦點集中于企業家或企業中某個、某幾個關鍵人物,分析他們怎樣利用其社會網絡關系為企業獲取資源,而Burt的結構空洞觀點可以為這方面研究提供一個較好的理論基礎。
    (四)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研究
  另外,還可以將社會資本與企業以及企業績效直接聯系起來。邊燕杰和丘海雄[14]提出了“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他們認為,社會資本在西方學者眼中通常是與個人相聯系的,即關注的是個人的社會資本,而他們則認為企業也存在社會資本的概念。因為企業與個人一樣,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并不是孤立的主體,“能夠通過這些聯系而涉取稀缺資源是企業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企業的社會資本。”他們在實證研究中,用三個指標來測量企業的社會資本:企業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和社會聯系。縱向聯系是指在社會層級中的上級單位或個人;橫向聯系指的是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聯系。社會聯系是指企業及其經營者的社會交往和聯系。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企業社會資本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并且具體分析了社會資本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了企業的社會資本可以對企業業績有一定的解釋力度。
  目前這類研究尚不多見,同時也有待進一步開拓,因為至今還不能完全確定社會資本到底影響企業內部的具體什么因素;社會資本與企業的生產效率、平穩發展、風險降低是否必然有其內在的聯系,或者存在其它什么更直接的被影響因素,生產效率等方面的表現只是這種影響的一個副產品。現在還不能對此給出一個較好的回答。
      五、總結
  社會網絡理論提供了關于企業分析的有用思路,可以看出,傳統的交易分析標準是不夠的,多維、復雜結構是進行分析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多維、復雜結構要求分析必須超越單個企業層次并把系統當作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將會不斷上升,因為網絡特別適用于快速學習以及靈活的資源開發,而隨著環境的日益復雜多變,這種分析方法適合了當前環境的特征及其變化趨勢,因此也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2~27F31工業企業管理姚小濤/席酉民20032003闡述了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觀點以及社會網絡與企業成長的關系,在此基礎剖析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單位(關系聯結)以及網絡形成與演進的兩種模式,對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問題研究可能的結合領域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指出了社會網絡理論可以在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戰略聯盟、中小企業的起動與發展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研究領域得以較好的應用。社會網絡/企業/社會關系/社會資本/結構空洞  social network/firm/relationship/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創新研究群體項目(7012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202003)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Firm Study  YAO Xiao-tao,XI You-min  (The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China)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gether with its analysis framework has been showing its importance as a new view of the firm. The core idea of the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 and growth of the firm are first discussed and then the basic analysis units, relationship and tie, and two pattern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are investigated. At last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the firms study,such as busines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trategic alliance, start-up of small-and medium-sized firm,etc. are reviewed.姚小濤,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姚小濤(1970- ),男,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席酉民(1957- ),男,陜西長安人,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管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2~27F31工業企業管理姚小濤/席酉民20032003闡述了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觀點以及社會網絡與企業成長的關系,在此基礎剖析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單位(關系聯結)以及網絡形成與演進的兩種模式,對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問題研究可能的結合領域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指出了社會網絡理論可以在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戰略聯盟、中小企業的起動與發展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研究領域得以較好的應用。社會網絡/企業/社會關系/社會資本/結構空洞  social network/firm/relationship/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創新研究群體項目(7012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202003)

網載 2013-09-10 21:18:07

[新一篇] 父母要不要學電腦

[舊一篇] 網絡寫作與中學寫作教學的新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