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寫作與中學寫作教學的新思考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一、網絡寫作:信息時代的交際方式
  美國教育家韋斯特說:在信息社會,寫作包圍著你。① 我認為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在信息社會,網絡寫作包圍著你。
  什么是網絡寫作?網絡寫作區別于傳統寫作的兩大特征是:1.文本載體的數字化;2.溝通交流的網絡化。網絡寫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寫作指人們通過互聯網交流思想、傳情達意的一切書面表達活動及活動結果的總稱。狹義的網絡寫作專指網絡文學創作。本章所論及的網絡寫作指廣義的網絡寫作。
  二、網絡寫作的特征
  任何寫作總是受制于具體的語境。網絡寫作的語境包括宏觀的社會語境、中觀的網絡語境和具體而微的交際語境。這三個語境層層相因,形成一個由大到小的同心圓,圓心就是“交互性”。受這些語境的影響,網上寫作表現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自由平等——“編輯死了”
  在互聯網流行這樣一句話:“在網絡上,編輯死了。”在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中,編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往往決定著寫作的文字結果是否能進入傳播的渠道。編輯其實代表了一類人,如傳媒負責人和政府主管的意志、代表他們發放文字產品進入大眾傳播的許可證。從這個意義上說,編輯實質上是“文字警察”,象征秩序和規范。“在網絡上,編輯死了”,意味著網絡上對文字的監管、約束沒有了,對文字表達的規范性的要求沒有了,文字進入大眾傳播媒介的門檻被撤掉了。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在網絡上,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上載。作為寫作主體的人,得到了巨大的寫作自由、發表自由、評論自由和交換自由。其中,發表自由最能鼓勵寫作。正是發表的自由,直接促成了人們言說的自由,而言說自由又促成了網絡寫作的繁榮。
  自由的孿生兄弟是平等。或者說,自由平等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切割。網絡寫作的自由必然伴隨著寫作的平等民主。首先,平等意味著發表權的共享。在開放的網絡空間,尤其在虛擬社區,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隨時把自己的觀念、主張或言論公之于眾,無論深奧還是淺薄,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發表的空間。其次,平等還意味著批評權的共享。在寫作的互動中,哪怕是權威也不能阻擋他人對其作品發表評論,反過來,權威也可以俯身到他人論壇上“灌水”。作者的地位、名氣、收入、學歷都可以被忽略,唯一浮上前臺的是網絡這個巨大的平臺,在這個名副其實的平臺上,各色人等共處一“室”,共享書面交際的喜樂哀愁。
  (二)娛樂精神——崇高死了
  在對我國網民上網目的的調查中發現,休閑娛樂是上網的最主要目的。[1] 同樣,網絡寫作也具有極強的娛樂性。這種娛樂性傾向,一方面可以從寫作的語言工具——網絡語言中看出來,網絡語言中大量的諧音詞,生動風趣,如“菌男霉女”揶揄了所謂的“俊男美女”,“大蝦”將終日弓著身子坐在電腦前的網絡高手形象化,此類詞語在網絡語言中非常流行。此外,詼諧、幽默、調侃、夸張等也構成了網絡語言的鮮明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從寫作的形式中看出來,如不拘一格的留言、短評、手機彩信。而最能反映網絡寫作娛樂精神的,當屬最近兩年在網民中興起的新的寫作類型——博客(Blog)。2005年CNNIC發布的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首次把博客服務作為調查內容。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有10.5%的網民經常使用博客。2006年,博客在互聯網上顯示出越來越大的發展和影響力。
  博客就是網絡日志。既然是日志,它首先具有傳統的日記體寫作的某些特征,如以自述為主,取材于日常生活與個人感悟,寫作比較隨意和真實,常以記錄生活、自我宣泄為寫作的目的。博客張揚了日志的這些特點,但同時卻顛覆了傳統日志的標志性特征:私密性,使博客成了可以公開的“私人日志”。這種公開的電子日志既保留了傳統日志寫作自娛自樂的精神,同時還通過網絡推銷這種自娛自樂的精神,最后把博客變成了一種大眾狂歡式的娛樂性寫作。在博客中,日常生活審美化,瑣碎的個人敘事成為寫作的風格,人們在網上津津有味地閱讀自己和他人的隱私,從而獲得了一種奇妙的快感。博客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的、嚴肅的、一本正經的寫作的一種反撥,是對寫作中追求高、精、深的宏大敘事的一種嘲弄。在網絡寫作尤其在博客中,“崇高死了”,傳統寫作所承載的那份“指點江山”的社會責任淹沒在博客“一地雞毛”的瑣碎里。
  (三)效率至上——精致死了
  網絡交際的“迅捷性”“即時交互性”,使得網絡語言出現“三化”特征,即“口語化”“簡潔化”和“符號化”。這三種特征也體現在網絡寫作中。除了專業的學術網站,多數網站上絕大多數文章都是短文,有的不過幾行,很少有長篇大論。文章的表達也幾乎都是開門見山,直書其意,許多甚至都是提綱式、點評式的議論,文章的標題強調了與內容的關聯。這些都說明文體、文風在網絡空間中發生了引人矚目的變化。追求交際的高效,成為網絡寫作的特點之一。效率至上,不可避免地以犧牲寫作精致的品格為代價。含蓄蘊藉、充滿詩性與靈性的寫作被直白化、平實化的寫作所取代,慢工出細活式的精致寫作被“短平快”的快餐式寫作所取代,深思熟慮后的寫作被隨意沖動的寫作所取代。
  網絡寫作的不精致還體現在書面語言口語化上。有的網絡寫作與其說是書面表達,倒不如說是用書面表達的口語更為恰當,在網絡寫作中,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互相影響,尤以口頭語言對書面語言的滲透為重,形成了口語和書面語雜糅的網絡寫作風格。這種雜糅,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書面表達的嚴謹、規范和精致,增添了書面表達的隨意性、生動性,也增添了很多不規范性。不少網絡文字中頻繁運用口語中的倒裝、省略、方言、語氣詞,在句式上出現“三多三少”的特點:單句多,復句少;短句多,長句少;非主謂句多,完整句少。
  (四)叛逆精神——正統死了
  網絡寫作是自由、自主的,這種自由首先體現在寫作行為的自由上,而行為的自由又很快喚起了寫作主體內在精神上的自由需求。精神上的自由體現在網絡寫作中,表現為對既有的寫作題材、體裁的漠視與不屑,文體變異成為網絡寫作的一大創新。如作為“日志體”的博客,其實也包含了幾乎全部的文章體式和表達方式,還出現一些四不像的新文體。
  網絡寫作對于寫作主體精神空間的釋放,也容易使部分網民把釋放當作放縱,走向傳統寫作或主流寫作的對面,這部分網民,以年輕的網民居多。他們精神上的叛逆,表現在寫作中,就是對無厘頭式的網絡話語的模仿與追捧。比如對《大話西游》的模仿。《大話西游》式的無厘頭寫作在年輕網民尤其在中學生網民中風靡一時,從寫作心理的視角來分析,可以看作是年輕人“對正統和主流的快意的反叛,是對那些陳腐虛偽、循規蹈矩、故作嚴肅、崇高的正統和主流的決絕和抗拒”,[2] 他們在這種顛覆傳統、挑戰正統的話語中享受著一種“惡作劇”似的愉悅。某博客中一篇拿文壇開涮的文章,充斥著臟話,點擊率卻非常高,在某種程度上恰好代表了網絡寫作的叛逆精神及這種精神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風行。這樣的文章,是不大可能出現在主流媒體的刊物上的。只有網絡這個平臺,其兼容并包的風格為反傳統、反霸權、反正統、反崇高的網絡寫作提供了寬容的空間。
  三、面對網絡寫作:中學寫作教學的思考與變革
  (一)交際性:對寫作教學取向的思考
  寫作教學取向,就是人們對寫作教學總目標的認識,它是一個關系到寫作教學“面向何方”的根本性問題。取向的選擇往往決定教學的目標。反過來,我們也可從教學目標的表述中,看出其所體現的教學取向。
  什么是當前中學寫作教學的取向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看出: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語文課程的總取向。這種總取向,也同樣體現在寫作教學目標的表述中,如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初中階段要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寫作時要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都體現了寫作的交際取向。
  但是,上述課標層面的取向并沒有有效地轉變為實際教學層面的取向。目前中學寫作教學的實際取向是“應試”,這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應然的“交際”取向沒有轉化為實然取向,“應試”取代了“交際”,這種取向之誤,是中學寫作教學的整體性失誤,寫作教學內容、方法、評價以及效果的種種弊端,都源于此。有人把這種背棄了“交際”取向的寫作教學稱為“虛假的作文”,認為正是這種喪失了“真實的言語人物”“真實的言語環境”和“真實的言語成果”的“虛假的作文”[3],把寫作教學帶入了死胡同。這無疑看到了中學寫作教學方向性的失誤。
  中學寫作教學的現狀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寫作教學的方向與路徑。為了交際,通過交際,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有效交際的能力,就是中學寫作教學的應然取向。這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個核心理念的需要,同時也是改革當前寫作教學現狀的需要。
  其次,培養學生的書面交際能力,也是應對信息化時代對學校寫作教學挑戰的需要。
  信息化時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引起了人類交際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表現在交際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表現在交際突破了人—人交往的單一模式,走向了人—機、人—機—人、人—虛擬世界這種多元交際模式,這兩方面的突破從整體上提升了交際的量與質,尤其是交際量。網絡帶來了交際的空前繁榮,其中就包括書面交際的繁榮。因此,以交際為寫作教學的取向,真正體現了寫作教學面向生活、面向時代、面向未來的精神。
  (二)交互性:對寫作教學方法的思考
  網絡寫作的交互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作者和自己預設的特殊讀者之間的交互,如電子郵件,往往具有明確的讀者;(2)作者和自己非預設的普通讀者之間的交互,如在論壇上,與作者素不相識的讀者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參與對作品的評論;(3)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互,即讀者和讀者可以在網絡這個平臺上跨越時空,就同一作品發表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從寫作者的角度而言,這種交互帶來的好處是:(1)增強了讀者意識。寫作時根據不同讀者確定寫作的內容與風格,使寫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2)提高了寫作興趣。被讀者期待,接受反饋,回應讀者,成為網絡寫作興趣的重要來源。比如,在博客上,點擊率對于寫作者的刺激與鼓勵,其作用可能比語文教師給學生作文打高分更大。(3)開闊了作者的視野。作者、讀者之間的雙邊互動有助于作者集思廣益,鍛煉了思維的批判性、敏捷性、深刻性。(4)促進作者的反思。交互性使作者得到了各方面的反饋意見,無論是正面鼓勵還是反面批判,在匿名的保護下都不受阻礙地反饋到作者那里,這些意見不一、來自各個層次的聲音,尤其是在真實世界里被禮貌和人情掩藏起來的批評,最能促進作者對于自己的作品乃至自我的多角度反思,而這種反思,又能促進修改、激勵寫作,最終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網絡寫作的交互性對于改變目前中學寫作教學單一刻板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我們可以把交互性引入寫作的課堂教學中,比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以合作的形式進行構思立意;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同伴聽,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同學互相批改作文;確定具體的寫作任務和寫作對象,在習作完成后寄給預設的讀者,從而改變長期以來中學生寫作教學方式上的種種怪象;無需考慮對象(老師是永遠、唯一的讀者),無需考慮任務(為考而寫或為分數而寫是明確的任務),無需修改(老師的批改往往意味著寫作意義的獲得及寫作活動的結束),無需跟同學討論(有時候課堂寫作就跟考試一樣嚴肅,教師提要求、學生埋頭寫作是常見的模式)等。另一方面,寫作教學可以利用網上寫作的優勢來增進學生對于寫作的情感。有的語文教師就嘗試著讓學生寫博客,以博客代替傳統的個人作品集或班級作品集。如果管理得當,博客網站既可為學生習作提供發表的空間和機會,又以互動性促進學生寫作,同時又可節省編印作品集的花費,的確可以收一石三鳥之效。
  (三)開放性:對寫作教學軟環境的思考
  軟環境是相對于硬環境而言的。硬環境指物質環境與技術環境,是具體的、可測量的;而軟環境主要指的是文化環境,是抽象的、難以量化的,其核心指向思想意識形態。在網絡上,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硬環境,而網絡文化則是一個開放的軟環境,它們為網絡上的自由寫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與文化基礎,使網絡寫作在語言、文體、思想內容等方面體現了明顯的創新性特征。
  語文課程標準也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表達,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寫作教學建議中強調“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4],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
  這種思想導向無疑是正確的、積極的,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寫作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個不利于學生自由表達的軟環境。具體表現為:(1)作文命題中的思想壓制。如高考作文題“堅韌——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2003年)、“鳳頭、豬肚、豹尾”(2005年)等,都已經或明或暗地預設了文章的立意,學生只需對既定的立意進行演繹就行了。這類“演繹式”的命題作文在中學寫作訓練中較為常見,其實質上是讓學生戴著思想的鐐銬寫作,長此以往,只會把學生訓練成權威思想的應聲蟲和傳話筒,養成思想的惰性與奴性。學生作文“千人一面、千口同聲”的弊病,與此不無關系。(2)把寫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簡單化、類型化,突出表現在寫作評價中,把“思想健康”簡單等同于寫好人好事、歌功頌德,反之,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對正統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抒寫內心的苦悶與迷茫,則很有可能被貼上“立意消極”“思想不健康”“心理陰暗”等標簽。2002年高考作文題是“心靈的選擇”,有考生以“潘金蓮的選擇”為題,從女性視角分析了潘金蓮選擇西門慶的原因,文章一開始只得了20多分,就反映了上述寫作評價標準一元化、簡單化和類型化的弊端。
  寫作中的創新包括思想創新、文體創新、語言創新、結構創新、內容創新等,最重要的是思想創新。學生寫作的創造能力,關鍵不在于培養,而在于呵護。要鼓勵學生自由、有創意地寫,首先應該給學生以必要的自由思想的空間,呵護他們的各種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哪怕這些思維方式、思想有不當之處。因為“保持不同思維方式之間必要的張力,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多維視角和結果的‘出其不意’”。 [5] 因此,我們不妨借鑒網絡寫作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開放性,提倡思想的差異和共存,關心少數話語,呵護意見與異議,以多元來取代一元,為學生的寫作創設自由開放的言說空間。
  四、結語
  對于中學寫作教學而言,網絡寫作具有正功能,也具有反功能。正功能在于:首先,它促使我們在熱衷于研究寫作“如何教”的同時反思寫作和寫作教學“為何”的意義,并深感“為了交際”作為寫作教學取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次,它促使我們思考寫作教學方式與評價的改革,認識到“交互式”寫作教學與“開放式”的教學評價,對于提高寫作教學“有效性”的價值。反功能在于:網絡寫作可能對中學生書面表達的規范性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網絡寫作的自由隨意性也可能改變學生對于寫作的態度,甚至有可能把寫作推向文字游戲的極端。另外,把網絡寫作對于日常生活的興味注入到中學寫作教學中,固然起到推動寫作教學生活化的作用,但是,這種骨子里浸染實用主義思想的教學理念,也有可能導致寫作教學過于關注日常生活層面,而疏于去關注更高層次的人類生存境遇和更深層次的社會發展變遷等問題。盡管我們反對中學寫作教學中那種“代圣人立言”式的成人化、文人式的寫作腔調,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就把使命感與責任感統統從寫作情感中抹去;我們通過交際性寫作連通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但也不能以此就割裂了寫作與文化、政治、藝術、科學等的關系;我們固然反對“信、達、雅”作為中學寫作評價的一元審美范式對滑稽、樸實、直白的拒斥,但我們同樣反對滑稽、樸實、直白對于“信、達、雅”的顛覆。總之,以“一元來取代多元”,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是我們進行寫作教學改革需要警惕的一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
  收稿日期:2006-04-18
  注釋:
  ① 轉引自馬正平編著《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課程·教材·教法京45~49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葉黎明/陶本一20072007
葉黎明,陶本一,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上海 200234
  葉黎明(1973—),女,浙江瑞安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陶本一(1941— ),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應用語言學。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45~49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葉黎明/陶本一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18:07

[新一篇] 社會網絡理論及其在企業研究中的應用

[舊一篇] 網絡化的哲學意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