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網絡社會的實踐與人的主體性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世紀之交,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群的策動下,人類社會開始跨入網絡社會。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現爆炸性增長,并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注:《馬克思主義著作選讀》,33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網絡技術開啟了新的生活、新的實踐。在新實踐中人的主體性得到了擴展和高揚。本文擬在概述實踐與人的主體性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闡述網絡社會的實踐及其對人的主體性的影響。
      1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從靜態結構上看,它由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要素組成,通常中介(特別是工具)的發展水平是實踐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不同的社會具有不同的社會實踐。農業社會是人們為了維持生計而艱苦勞作的“生存時代”,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科技水平低、手工技術為核心,人們的實踐是體力型的、經驗型的,發展異常緩慢,延續幾千年,從而又表現出重復性的特點。由于“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104頁,人民出版社,1980。),人們的實踐同時又是封閉的。在以機器為主導的工業社會中,人們開始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可人本身卻從屬于機器,甚至淪為機器的奴隸。人們的實踐活動呈現出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權化等特點,人類在獲得一定解放的同時,又生活在大禁錮的時代。
  實踐是人的實踐,人是實踐的主體。人的主體性同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主體性,就是在對象化活動中人所形成、確立和發揮出來的本質屬性,包括自覺性、自主為我性和主動創造性等特性。人的主體性是在實踐中確立和提高的,因為在實踐中才有了主體和客體的分化,有了主體,人的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人的主體性才得以形成。同時,主體占有和吸收實踐活動成果,把客體的屬性、規律內化為自己的本質力量、充實發展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提高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鞏固自己的主體地位。不僅如此,主體還通過實踐把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性的現實物,從而確證著主體性的現實存在,并在對象化結果的檢驗中判斷主體性狀況。
  由于實踐歷史地發展著,“對象性的存在物客觀地活動著”(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上),167頁,人民出版社,1980。),因而人的主體性也被歷史地確證著。以個人的技能和經驗為主導的農業社會,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進行著封閉性的實踐,人的自覺自由度十分有限,重復性的實踐使人的主動創造性進展異常緩慢。人們的實踐處于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極權化的狀態,人只能在一般類的意義上成為主體,而個體淹沒于群體之中,個人的自主性、創造性難以發揮。
      2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并日益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社會實踐的諸多特征已初步呈現。
  1.虛擬化 所謂虛擬化就是指人們的實踐活動從過去以物質和能量為基礎的活動平臺轉移到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平臺,也就是從物理空間轉移到電子空間(Cyberspace)。電子空間是一“自由空間”,在這里時空壓縮化,其障礙幾乎完全消失。各種實踐呈現出互動性和即時性等特點。“在家上班”、靈活工時成為現實,人們進行宏觀調控,讓機器代勞,自身遠離現場,真正實現了“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 218頁,人民出版社,1980。)。人的其他實踐活動同樣可通過有關數據網來完成。在電子空間里,人離開實踐活動直接現場,從體力和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參與少了,作用小了,這恰恰是作為主體人的理性、智慧高度發展和自由自覺的表現和確證。
  2.一體化 農業社會的實踐是封閉的,工業社會中人類實踐一體化開始發展,但歷史進程中殖民化的性質、冷戰的色彩和相關技術的落后使一體化的進程很有限。“一網打盡全世界”。國家、團體、家庭、個人等被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發生在“地球村”每個角落里的事情都被人們關注,人們的每一實踐活動都會以極快的方式傳遞給世界上任何人。實踐由封閉走向開放。開放的實踐強化了人們的開放意識,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從封閉走向開放。信息充實了主體的知識,主體的整體能力增強了。
  不僅從實踐范圍上出現了一體化,就實踐方式而言,亦是如此。數字化網絡的發展使不同類型的實踐緊緊地聯系起來,成為一體。社會的經濟實踐、政治實踐和文化實踐日益顯露出它們的相互制約性和整體性。(注:王永昌:《論實踐觀念》,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4 )。)再如生產和消費的界限日漸模糊了。實踐的一體化增強了實踐活動各因素間的相關性,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實踐的普遍性。實踐普遍性的提高,擴展了人的主體性,增強了主體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駕馭自己命運的力量。
  3.智能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實踐手段日益智能化。智能機的出現使人從重復、繁雜的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一方面,以機器為工具的各種實踐,都離不開信息,否則將無法進行。另一方面,人們在實踐中支出的更多的是智力。人們的實踐活動不再過多地依靠體力,依賴資源,而是主要依托智能。人們大多數時間從事于知識的生產,“我們正走出產業行業而進入思想行業”(注: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梅艷譯,1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據美國學者麥肯賽(Mckinsey)新近研究斷定,千年之交美國職業中80%以上的工作本質上是“腦力的”(cerebral)工作。實踐活動的成果更是知識成分占主導。如一張光盤“辦公軟件97版”用聚碳酸酯做成,物質成本僅3元,而其價格卻是8 000元,價值何在?知識!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知識經濟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實踐智能化的絕好證明。
  4.顯著的創新性 當代人類實踐變化日新,展現出十分顯著的創新性。顯著創新性實踐的出現,信息技術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從體力和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類擁有更多的時間、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和諧的心境去創造;其次,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使信息浩如煙海,為人們及時占有足夠信息進行創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最后,在信息技術的策動下,其它科學技術也日新月異,并推動人類實踐變化日新,與以往重復性實踐形成鮮明對照。具體表現在實踐基礎、要素、內容、方式和手段的日新月異,實踐活動“投入”和“產出”周期的大大縮短,實踐節奏的加快等方面。這都表明人類實踐創新性的突出,人的主體自覺能動性的提高。
  5.適人化 機器是人的創造物,可是在工業社會中,它卻成為人的異己力量,人從屬于機器,機器成為非人性的強迫性技術,人性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智能機的出現使機器具有“人味”,人不再遷就機器,而是機器開始遷就人。通過智能機,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愿望進行各種實踐。可以說網絡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各種符合人性的界面,為人的合理存在、為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手段。在諸如“在家上班”、交互娛樂、交互式民主(Interactive Democracy)、 遠程教育等具體實踐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心需要進行選擇和參與,發揮主體的自主性和創發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適人化的實踐中,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改變了個體消失在群體之中的狀態。但是不能將適人化完全等同于個性化,因為適人化的實踐在突出個性的同時,正是以個人可以全面主動參與實踐為前提的,適人化的實踐實質上也是更加社會化的實踐。
  不難看出,網絡社會實踐的特征展示了人的主體性的擴展和高揚。同時,技術是把雙刃劍,信息化浪潮也帶來了許多負效應。網絡社會的到來,使社會出現新分化的趨勢: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體和不占有信息的群體,信息貧困使人知識匱乏、文化退步、整體素質下降;由信息過剩、信息“垃圾”、信息“病毒”構成的信息污染妨礙了人們對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占有,增加了人們的壓力,腐蝕了人們的心靈,甚至使整個社會陷入癱瘓;信息侵權、信息滲透危害了網絡安全,侵犯了個人隱私,挫傷了人們的創造性,也威脅著國家安全。這一切都妨礙著人類正常實踐的順利進行,使人的主體性受到削弱,所以在“我們蜂擁而至生產超人(如互聯網、電話網等)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保護人性,這是一種重要的補救形式”(注:威廉·卡爾文:《智力演化今昔》,楊雄里等譯,146頁,上海科技出版社。)。當務之急是:主動迎接挑戰, 堅決控制信息污染,確保信息安全。
學習與探索7哈爾濱59~60B1哲學原理李蔭榕/高獻中19991999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作者:學習與探索7哈爾濱59~60B1哲學原理李蔭榕/高獻中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18:16

[新一篇] 試論網絡信息分類法的構建

[舊一篇] 質疑網絡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