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01)03-0063-05
自然哲學是對自然的哲學探討,自然哲學的中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哲學思辨,人的視野中的自然觀念及其相關問題。
長期以來,理論界一直認為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相對貧乏一些。實際上,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河流孕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中國古代的學者對水這種自然現象的哲學探討,對水的哲學思辨,這方面的內容十分豐富。
一、世界的本原與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存在決定意識,由于水與人類的特殊關系,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在探討自然時往往突出水的作用。
許多國家早期都有水本原的哲學思想,如古希臘、古代的阿拉伯國家。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也提出了水是萬物之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淮南子·原道訓》里認為:水,“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①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認為所有的物質都離不開水。
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而在范洪、王安石那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居“五行”之首。我們還注意到,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五行說,還是古印度的“地、水、風、火”四要素說,古希臘的“光、氣、水、土”四要素說,這些關于世界本原是幾種物質,多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說中,只有水是唯一的共識,是共有的本質。
在中國古代關于水是萬物之本原的思想中,以春秋時齊相國管仲最有代表性,《管子·水地》一文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在《管子·水地》中,管仲認為水構成萬物,萬物靠水生長,人也是由水生成的,水“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這里的五慮指視、聽、嗅、音、思。把人的思維能力也當作是由水聚集而成的。管仲的“水者,萬物之本原”命題中的“物”,可謂無所不包,“是以水之精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與玉。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或世見或不見者,@②為慶忌”。
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還指出了水的物理性質,如能去垢,辨黑白等;還指出由于水有平準之性,可以作為量器;它雖無色,五色又非它不成,所以可稱是五色之質;它雖無味,五味又全靠它中和,可稱是五味之中。水是“萬物之準”,“諸生之淡”,“違非得失之質”,從而強調萬物、是非得失,都離不開水。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作者得出結論:“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水是萬物之本原,生物之宗室。
管仲以水為世界本原的思想是極其可貴的。恩格斯在談到古代的自然觀時,曾以泰勒士為例,說明古代最初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特點:在這里已經完全是一種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各種具有固定形態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尋找這個統一,比如泰勒斯就在水里去完成(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版,第164頁。)。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在談到泰勒士的哲學時,充分肯定泰勒士是一致公認的第一個自然哲學家。黑格爾還指出:“對于泰勒士,我們除了熟知他把水當作原則,當作一切事物的神的這一點以外,是別無所知的。”因此,“‘水是原則’這句話,是泰勒士的全部哲學”。黑格爾對于不能見到泰勒士本人對于這一思想的闡述,感到惋惜,但是在古代東方的中國,在《管子·水地》中,約早于泰勒士一個世紀(注:據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載,泰勒士生于公元前640年或629年,約死于公元前551年;而管仲約生活在公元前725年—前645年。),就提出了“水者,萬物之本原”的思想,不僅時間上比古希臘的泰勒士要早,而且還比較詳盡地論述了這一思想。
由于水總是處于運動變化中,人們從水的運動變化中感受到物質世界里的生生不息,并概括上升到哲學高度。中國古代辯證法十分豐富,同樣對水的辯證思考也十分豐富,這大多體現在對水的辯證特性的認識上。
河流是一個動態系統,河水有漲有落,河床有沖有淤,黃河下游河道又常改道,“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很形象地反映了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這種說法在我國常被用來形容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的。
《孫子兵法》里有“水無常形,軍無常勢”之說,這種說法雖是就軍事戰爭而論,但這種概括已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最有代表性的精典論述,既精辟又通俗,是當今中國人引用較多的警句。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很早就從水的溫度和狀態變化中發現了質與量關系的變化。如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冰是溫度低時由水變化而來的。在同一篇文中荀子還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論述已包含著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在中國民間也有“水滴石穿”等說法。這些論述已天才地猜測到了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但由于多種原因,我們的先哲們終沒有總結出質量互變規律。
二、宇宙秩序原理與水
(一)中國古代宇宙秩序說與水
中國古代有關宇宙秩序原理的闡釋主要是以“道”為中心展開的。
美國達慕思大學教授艾蘭在《水之道與道之端》中提出中國古代哲學中許多最基本的概念都來源于水的形象。例如“氣”和“道”,有共同的本喻——水之象。“道”是以水道為原型的,而水有著各種各樣的形態;“氣”則以水汽為原型,引申其意義,同樣暗示著水的各種形態——從堅冰,到流水,到飄浮的水汽。就人類而言,氣,既是呼吸之氣,也是體內的精氣。在自然界中,正是水汽會變成雨水和溪水,滋潤萬物的生長。在抽象的層義上,它是道的組成部分。氣這一觀念已跨越了歐洲哲學中物質與精神的局限,把有形的世界與無形的宇宙聯系起來了——在有形的世界里,氣是水汽;在無形的宇宙中,氣是生機與活力。氣又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構成世界。
水的特征之一就是流有道而趨下,在孔子的《論語》中,道的概念,是以渠道和河道為原型的,“道”的思想就是要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天地萬物皆各行其道,順其自然。老子哲學的本喻和儒家一樣,但“在《老子》中,道的地位高于天,是第一原則”。《老子》中的道不僅以自然流淌的溪水及其流動為原形,而且以水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為原型,包括其極致——汽態。在老子那里,不僅有天之“道”、地之“道”、君子之“道”和君王之“道”,而且還有大道——像水一樣,柔弱而不爭,養育萬物,容匯百川。
我們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中,不僅“道”、“氣”以水為原型,而且“五行”說、“陰陽”說,其產生都與水有關。關于“五行”的來源,《尚書·洪范》中說:“我聞在昔,鯀@③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④。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鯀不了解水潤下的性質,用只堵不疏的方法治水,違背了規律,導致了失敗;禹吸取了教訓,采取了疏導的方法,獲得了治水的勝利。人們就是在這種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總結出“五行”規律的。原始的陰陽觀念起源與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在殷商甲骨卜辭中,陰陽用于氣象方面,有日為陽,無日為陰。后來,陰陽又用來表示方位,山坡向日面為陽,背日面為陰。根據現有可信材料,第一個在哲學意義上使用“陰陽”概念的是西周末年周太史伯陽父。伯陽父認為,在冬去春來之際,氣是從地下向上蒸發,萬物便出苗生長;如果沉滯不能蒸發,農作物就不能茁壯生長。陰氣是沉滯下降的,陽氣是蒸發上升的。陰陽二氣相互協調,配合有序,流轉正常,就風調雨順,否則就要發生災難。他曾用陰陽二氣的失調解釋當時在今陜西地區發生的地震現象。
“中”者何物?水流之中線也。我們還發現,孔子所倡導的被儒家奉為處世要旨的“中庸”也能從對水的認識中找到解釋。
(二)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說與水
中國古代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氣”一元論、“五行”說、“陰陽”說,都有學者用水的運動變化說明萬物的產生,說明本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王充說:“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氣zhēng@⑤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論衡·自然》)在莊子那里,氣是產生萬物的材料,“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王廷相認為由于氣的運動,使宇宙萬物得以產生,萬物產生有一個過程,先生出水、火、土。張載用水和冰的關系說明太虛和氣的關系:“水凝則為冰,冰為水;太虛聚則為氣,氣散則為太虛。”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了楚簡《大一生水》,這篇僅305字的古佚文引起了學術界極大興趣。《大一生水》說:“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成歲而止。”龐樸先生稱《大一生水》為“宇宙生成新說”。李零教授認為“是較早的宇宙論文獻”。關于大一與水的關系,龐樸先生認為水是大一所生所藏的水,是大一的具體形態,葉海yān@⑥教授認為水是“場域”,有人認為大一通過水而生萬物,有人認為大一通過水生成天地,天地又生萬物。但是不管何種說法,都肯定了水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
三、倫理道德與水
水是一種無生命的物質,然而與其他無生命物質不同,水與人的生活,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水的各種不同的形態,它的性質與功能,常常被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給予人們一定的啟迪。中國古代的學者常常用水之辯證特性來論述、說明問題。在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曾以水為喻規勸帝王,教化國民,教育學生。
在《孔子家語》中已有“載舟覆舟”之說,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里,君民關系被概括為舟與水的關系,提出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八字箴言。這種君民關系以舟水之喻,在當時是對歷史上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對歷史理性的思考,在今天看來這種比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與歷史人物的關系。
張載說:“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水性一旦成為人的本性,便具有了道德屬性,成為人性中善的來源。
中國古代哲學家還把一些倫理道德看作來自于水,管仲認為水是“九德出焉”、“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還把水的形態、特性、功能與人的性格、意志、道德修養等聯系起來,給人們以警示。綜合起來,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道、德、仁、義上給人以啟示。荀子說:水,“其guāng@⑦guāng@⑦乎不@⑧盡,似道。”管子說:“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董仲舒說:水,“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荀子說:“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這是對“道”和“德”的啟示。管子說:“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劉向說:“所及者生,似仁。”這是對“仁”的啟示。對“義”的啟示,有荀子的“其源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管仲的“唯無不流,至平而上,義也”等。
二是從人的品質上教誨人。管子說“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荀子說:“盈不求概,似正。”董仲舒說:“受惡不讓,似包。”水對任何不好的東西都不拒絕,寬容。荀子說:“淖約微達,似察。”劉向說:“綿約而策達,似察。”董仲舒說:“循溪谷不明,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智者。”劉向說:“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荀子說:“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董仲舒說:“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這些是從公正無私、寬容、明察、智慧、善于教化幾方面教育人。
三是從人的意志性格上啟迪人。荀子說:“其萬折也必東,似志。”劉向說:“其萬折必東,似意。”董仲舒說:“水則源泉混混yùn@⑨yùn@⑨,晝夜不竭,既似力者。”荀子說:“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刃之谷不懼,似勇。”劉向說:“其赴百刃之谷不疑,似勇。”董仲舒說:“物皆困于火,而水獨能勝之,既似武者。”
老子對水更是頌揚備至。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只對萬物有利而不要求什么。水,處于人們不相爭之地,心地要像水淵那樣深廣,對人要像水那樣無私仁愛,說話要像水那樣守信,為政要像水那樣公正,為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那樣待時而動。只有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才不會有大的過失。
四、人和自然的關系與水
在中國古代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闡述中,水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我們的先人看到了人類對水的依賴,水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水對人類社會的危害。
管仲不僅認為水產生萬物,而且認為水也是人們善惡、賢不肖、愚俊等品質的決定因素。他列舉齊、楚、越、秦等7國的水性和人的特點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夫齊之水遒躁而復,故其民貪粗而好勇。……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簡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人心正則欲不污,民心易則行無邪。”這些說法雖不確切,不科學,但已包含有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的思想。俗話也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說。
荀子、關尹子及賈誼等人都有頌揚水的論述,都有水之為利的思想。
管仲在《管仲·水地》中歷數各地水質與當地居民性格的關系后指出:“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掌握水。在另一篇《管子·度地》文中又說:“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強調除水害,興水利是治國的首要問題。
關于人與自然關系與水的闡述在中國古代的水利思想,特別是治河思想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水利”一詞是中國所特有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已使用了“水利”一詞。所謂水利,“水之為利害也”,即興水之利,除水之害。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焦點之一,這種斗爭也反映到中國歷史上的治河活動中。治河是信天命、靠神佑,還是不信天、不靠神、相信人類自身對大自然斗爭的能力,這是天人關系在治河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歷史上,歷代皇帝祭河神,求天佑,香火不斷。西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瓠子決口,當時丞相田fén@⑩提出“強塞之未必應天”。宋神宗趙瑣提出“縱水所之”,即放任行流。與這些唯心主義觀點相反,中國古代的治水之人,大都堅持唯物主義態度。如針對明代有人提出決口不可塞,“一切任河之便”,潘季馴駁斥道:“一切任天之便,而人力無所施焉,是堯可以無憂,禹可以不治也。歸神歸天,誤事最大。”(注:《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15冊《河防一覽》,第55頁。)面對清初黃河狀況十分嚴峻的形勢,靳輔說:“臣承積敝之后,安敢不力挽弊風,……惟期盡人事,而不敢諉之天災;竭人力,而不敢媚求神佑。”(注:《靳文襄公秦疏)卷3,〈經理未盡工程疏〉,第4頁,清:男治豫編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館藏。)“期盡人事,不諉天數”表現了人類對戰勝自然充滿了信心,這一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天人關系在治河思想中的具體體現,也是“人定勝天”這一古老命題在治河實踐中的發揮和運用。
清初,靳輔、陳潢在治河中提出了“順其水性,而不參之以人意”的思想。水性就是河道水流運動變化的規律性,“順其水性,不參之以人意”就是治河要遵從河流運動的規律,而不是按人的主觀意志行事。古人多處提到“治河之理”和“治河之道”,二者是一個意思,就是順其水性。陳潢說:“千古知治水道者莫孟子若也。孟子曰禹之治水之道也,傳曰順水之性也。”(注:《河防述言》,張靄生整理,附《治河方略》末,卷九第1頁,河道庫藏版,嘉慶年刻本。)“今昔治河之理雖同,而彌患之策亦不有同。”(注:《河防述言》,張靄生整理,附《治河方略》末,卷九第8頁,河道庫藏版,嘉慶年刻本。)潘季馴說,“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強之不可;治有正理,鑿之不可”(注:《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15冊《河防一覽》,第416頁。)。他們還進一步闡述了“河之形有古今之異,河之性無古今之殊。水無殊性,故治河無殊理”(注:《河防述言》,張靄生整理,附《治河方略》末,卷九第1頁,河道庫藏版,嘉慶年刻本。)。“順其水性,而不參之以人意”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治河人物在實踐中已體驗出規律這一哲學范疇。這種體現在我國古代治水思想中對于規律的認識,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對自然規律論述的精彩之筆。
在中國傳統的哲學中,儒家崇尚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法先王”為能事,道家有相對多一點辯證法,但往往陷入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倒是一些應用學科蘊涵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中國古代的中醫理論和兵家學說。我們這里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水利思想,特別是治河思想中同樣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中國古代在治河中碰到分與合、障與疏、清與濁、修筑與防守、河流與泥沙等諸種矛盾,在解決這些矛盾時需要辯證的思考。如我國有史記載最早的治水活動為共工“壅防百川,隨高堙”,從早期治河活動中鯀的“障”,大禹的“疏”,發展到后來,在治河活動中分水與合水互補,疏浚與筑堤束水并行,提出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在處理泥沙與水流矛盾時,明清兩代利用淮河的清水,沖刷含沙量大的黃河,實施了清釋濁以清刷濁,濁濟清助清刷渾的防治方略;在處理修筑與防守的關系時,在實踐中以修筑為防守,寓防守于修筑。由于“水屬動者乎”,治河中要“因勢利導,隨時制宜”,“鑒于古而不膠于古”。元明清三代在處理黃、淮、運三者的關系,處理安流、保運與民生的關系時,力圖既把握全面各方兼顧,又保重點,靳輔提出了“治水應審其全”的思想,潘季馴也有“治水之法,當觀其全”之說。
中國古代的治河思想中已包含有系統論的思想。系統方法的提出是二十世紀人類認識的成果,但系統方法的自發運用則很早就開始了。我們的先人們基于直觀觀察,窺視到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系統中黃、淮、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正如陳潢所說:“有全體之勢,有一節之勢。論全體之勢貫徹始終,見責周遠近。寧損小以圖大,毋拯一方而誤全局;寒忍暫而謀之,毋利一時而遺慮于他年。”(注:《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15冊《河防一覽》,第16冊《治河方略》,第234頁。)他們對黃、淮、運這個龐大的動態系統的規劃、施工都體現了系統方法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他們整個治河過程追求的正是最佳化這個目標。中國水利史上許多對系統方法運用的事例,不僅表現于中國古代的治河活動中,四川都江堰和廣西靈渠的規劃、設計、施工也都體現了系統方法的特點。
以柔克剛柔剛相制的辯證思想,也體現在中國古代治河思想中。靳輔解釋坦坡時說:“蓋水性至柔,而乘風則剛。……若遇坦坡,則水之來也不過平漫而止,其退也亦不過順縮而下……,此乃以柔制剛之道,誠理勢所必然者。”(注:《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15冊《河防一覽》,第16冊《治河方略》,第224頁。)
中國古代治河思想中,主張“其盡人事,不諉天數”,在順其水性的基礎上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主體在河流中的作用;用矛盾的觀點,對相互對立的概念的認識與處理;從動態上把握河流,根據河流的運動變化制定治河方略;黃、淮、運統籌治理,全面規劃。這些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體現的思想方法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科技史中都是獨樹一幟的,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我們古代一些著名的水利人物能夠比同時代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計高一籌。也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我國古代組織了許多著名的水利活動和修筑了許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成為中國古代最佳決策的代表,如大禹治水,都江堰、靈渠等工程。
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在理論論述方面之豐,還是在實踐影響方面時間之久,范圍之廣,規模之大,都是其他自然科學所不能比擬的;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之豐富,把水上升到哲學高度的概括,此方面論述之豐,是其他任何自然現象都不能比擬的。挖掘其中的精華,對于繼承古代文化遺產,豐富我國思想文化寶庫有著重要意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蟲加支
@②原字蟲加為
@③原字阝加堙(去土)
@④原字四下加幸右加攵
@⑤原字丞加灬
@⑥原字火加堙(去土)
@⑦原字氵加光
@⑧原字氵加屈
@⑨原字氵加云
@⑩原字蟲加分
《江漢論壇》武漢63~67B5中國哲學李云峰20012001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精華。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在理論論述方面之豐,還是在實踐影響方面之久,都是其他自然科學所不能比的;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之豐富,把水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概括,此方面論述之豐,是古代對其他任何自然現象的論述都不能比擬的。水/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李云峰 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武漢 430072 作者:《江漢論壇》武漢63~67B5中國哲學李云峰20012001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精華。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在理論論述方面之豐,還是在實踐影響方面之久,都是其他自然科學所不能比的;中國古代關于水的哲學思想之豐富,把水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概括,此方面論述之豐,是古代對其他任何自然現象的論述都不能比擬的。水/中國古代/自然哲學
網載 2013-09-10 2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