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與老子哲學的關系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 6425(1999)02-0139-05
      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創立的“以人為中心心理治療(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不僅在西方心理學界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界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即使對當代中國的這個領域,也有著重要影響。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他的“思想及行為似乎是西方和東方思想的中介物”(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這種說法, 雖使羅杰斯本人驚訝于一時, 然而他隨即含蓄地承認了這一點。 (注: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所謂東方思想, 從羅杰斯心理治療中所體現出的內容及他或明或暗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它就是老子哲學思想以及受其影響的佛教和禪宗的思想。甚至可以認為,盡管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有濃厚的人本主義哲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的色彩,但其思想的某些方面,能追溯到老子哲學;并且還能看到,老子哲學對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的重要影響,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同或相通之處。
    這種認識在西方和東方均有人注意到了。 埃德蒙德·赫姆森(Edmund Hermsen)指出,羅杰斯對道家思想有其個人水平上的接受。(注:Edmund Hermsen: 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and Taoism:The reception of Lao-Tzu by Carl R. Ro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s; 1996. vol. 6(2),P107—125.)日本學者野島則認為,羅杰斯的思想和老子思想有共同之處。(注:Sachiko Hayashi et al: The client-centered therapy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in jap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92 spr. vol. 32(2)P115—136.)不論是道家思想,還是老子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哲學。它集中體現于《老子》(或稱《道德經》)一書中。
  老子哲學是從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注:[英]韋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其博大精深, 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長遠和多方面的。他的影響在中國歷史和當代處處可見,同時,也波及到西方。這種影響的波及,除了有西方人來華和中國人遷徙海外的因素之外,更與《老子》一書的外文譯本在西方的出版發行有關。1842年法文譯本出版,1884年出現英文版;在本世紀初,《老子》外文版的大量出現和原有版本的再版發行,(注:[英]韋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 )都為老子哲學在西方發生影響奠定了一定基礎。
  老子哲學的根基是道。關于道的內涵,《老子》一書中說得含混不清。(注:肖父、李綿全《中國哲學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127頁。)這大概吻合老子哲學關于道的定義——道是微妙玄奧的,“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以下只注章次)。后人對此議論不一,但不外乎:1.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注:肖父、李綿全《中國哲學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127頁。)2.道是本體論的高度概括;(注:[英]韋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3.道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智慧,可以理解為一種普遍規律。(注:錢憲民《快樂的哲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總之,道是萬物的本原,創生萬物,調養愛護萬物,卻不主宰萬物;它的規律就是對立轉化,返本復初。由道這一基礎出發而觀察人生、社會,就會引發一系列重要概念。其中主要有自然、無為、虛、靜、柔、弱等。(注:[英]韋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 )我國心理學家在論及《老子》時,也是重點討論其中的道生萬物、人貴論、人性論、天人合一論、形神觀、知慮論、情欲觀、無為而治等心理學思想。(注:高覺敷《中國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第105—117頁。)這些重要概念和心理學思想,我們將能從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思想中或多或少地看到某些“變式”的流露。
  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的根基是人。他“強調人不只是以某種角色身份出現的,人是一種完整的實在,是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注: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遼寧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頁。 )從這個“人”出發看人生、 社會, 就會引發出自我(self )、 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機體智慧(organismic wisdom)、 機體評價過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 )、 實現的傾向(actualizingtendency)等重要概念。(注:Carl R. Rogers: 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 P113—161.)在其心理治療的方法論中,則涉及到真誠一致(genuineness)、 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ing)、共情(empathy )或共情性理解( empathic understanding )等。 (注: R. Rocco Cottone:Theories and paradigm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Allyn & Bacon.1992.P126—128.)對于心理治療的理想后果,按羅杰斯的描述,這個“人”將會對經驗或體驗開放;表現出存在主義的生活;信任自己的機體;在生活和人生中更有自由感、選擇感并能迸發出他的創造力。(注:[美]舒爾茨《成長心理學》,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69—76頁。)這些概念和描述,從表面上看與老子哲學相去甚遠,但深入的分析將把我們帶進一個明朗的境界,在那里,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思想和老子哲學發生著奇妙的關系。
      二
  讓我們首先對老子哲學中的人貴論和人性論與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的“人”作一番探討,看看兩者的關系所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在老子看來,宇宙中“有四種東西是最主要的,最關鍵性的,而人的價值占了其中之一”(注:南懷瑾《老子他說》,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頁。)。 這是我國心理學家認為老子哲學中推崇“人貴論”的依據。(注:燕國材《中國心理學資料選編》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5-80頁。)把人的地位與至高無上的道相提并論,可以說,老子是充分考慮到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從羅杰斯對人的看法中,也可以說,他也是個“人貴論”的推崇者。他“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價值和尊嚴,咨詢和心理治療應該為恢復和提高人的價值、尊嚴作貢獻”(注:江光榮《心理咨詢和治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8頁。)。人不是像精神分析學家眼中的無理性的生物體,一種受著各種內在力量奴役的微小卑劣的生物體;人也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眼中大一些的“白鼠”或“鴿子”,而是通過學習和各種外在條件的制約才成為人的。
  這種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充分肯定,甚至在羅杰斯所述的對咨、訪兩者身份界定上也得到體現。他認為,咨詢或治療是兩個人的心理接觸或是“現象場”的相互作用過程,其中一個在這種接觸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內心穩定、協調,即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機能,因而,他被界定為咨詢者或治療者;另一個人是因其內心不夠穩定,不夠協調,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機能而被界定為來訪者。(注:Carl R.Rogers: A way of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但無論如何,來訪者“是一個具有無條件自我價值的人:即不論他的處境,他的行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有價值的人”(注:Carl R.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
  另外,“在對人性的認識上,老子主張的人性是‘樸’,即從道那里獲得的自然性”;(注:燕國材《中國心理學資料選編》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5—80頁。)羅杰斯則認為,人性是由所謂實現傾向所決定的,是可以信賴的。這個實現傾向即是“……對有機體的履行、實現、維持和增強的趨向”(注:江光榮《心理咨詢和治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8頁。)。有機體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謂機體智慧,能夠通過機體評價過程表現出來,從而對自我和經驗(體驗)進行價值判斷,在人的活動發展過程中,增進自我,保持自我與經驗(體驗)的協調,以保證人性向充分發揮機能方向發展。在這里,做人或成為人(becoming a person)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 羅杰斯所用becoming一詞的本意,是指人之成為人的過程是持續不斷進行的,沒有終結,沒有完成,只有狀態永存。對于羅杰斯而言,人的自在性或曰自然性是不言而喻的,是直接由這種成為人的狀態所直接決定的。老子有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人效法大地,間接地從天、再從道那里獲得自然性、自在性。羅杰斯和老子在此,對人性的看法,殊途同歸,都注重人的自然性和自在性。
  還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主張的“人法地”的精神,給了我們更深刻的啟迪:人應效法大地,或者說人應以大地為法則——大地的意義在其宏大、厚樸和生機,因此它能無所不包,無所不納,運行不止,生機勃勃;進而言之,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生命意義也應如此。羅杰斯眼中充分發揮機能的人,也應當是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納的人。這體現在這個人“能對他的經驗(體驗)完全開放”。不論體驗的是什么,“…環境中形態、顏色或聲音的構型對感覺神經的沖擊,或來自過去的記憶痕跡,或內臟性恐懼感或愉快感或厭惡感,這個人都將‘體驗’它,使它完全達于意識。 ”(注: Carl R.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 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 充分發揮機能的人,能夠在每一時刻都充分體驗生活。這屬于一種存在主義生活中呈現出的流動性和變化性。“它意味著,一個人成為正在進行的機體體驗過程的參與者或觀察者,而不是對它進行控制”(注:Carl R.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 .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在此,我們又體會到人的自在性或自然性;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出這個人因此而具備的如大地一般的運動性、變動性和生機勃勃感。
  其次,我們應該探討一下,在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其方法論所體現出的老子哲學思想。
  老子哲學中的無為思想,充分體現在羅杰斯心理治療的方法論中,并堅定了他的方法論信念。正如羅杰斯所說:“我最喜歡的并總結了我很多更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 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五十七章)縱觀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非指導性階段、以來訪者為中心階段、經驗階段(或稱治療者積極卷入階段)和以人為中心階段,羅杰斯均堅持治療者不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來訪者,不去“干涉”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或其現象場,而是由來訪者主導咨詢的治療過程,即由來訪者掌握咨詢和治療的主題和方面。(注:Allen E.  Ivey et 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87, P277—284.)這是一種十分鮮明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體現。
  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十九章)老子反對標榜圣人,反對賣弄世智辨聰,如此才能使“民”從中獲得莫大好處。老子這種主張在羅杰斯那里得到積極的回應。“假如我不去考慮表現我自己的聰明才智,那么,我覺得依靠來訪者完成這個治療過程更好……來訪者了解自己的問題,了解應向什么地方努力,了解什么問題最重要,了解自己隱藏著什么體驗”(注:錢銘怡《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7頁。)。
  誠然,老子的無為思想中含有為的一面,為所當為;羅杰斯的無為中也有其有為的一面,即表明咨詢者或治療者的作用在于體現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注:R.Rocco Cottone: Theories and paradigm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Allyn & Bacon. 1992. P126 —128.)他所能做的“最好工作是創造出一種氣氛,一種能夠讓來訪者(也包括咨詢者或治療者本人)不感到威脅和限制,能夠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圍。”(注:Carl R. 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這種氛圍能促進來訪者的改變和成長,是咨詢或治療產生效果的前提條件。如此,就必須注意在羅杰斯心理治療方法論中強調的,咨詢者或治療者“當為”的三個方面的工作即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共情或共情性理解。
  咨詢者、治療者首先要做到對自己的真誠一致,即自己所意識到的情感和態度與他實際所體驗到的情感和態度是一致的。在咨詢和治療過程中,要做到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要想達到這樣,就必須使自己心靈象天真爛漫的孩童一樣。老子有言嘆曰:“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若我們成人能保持嬰兒心,不設自我屏障,不左思右想,當哭則哭,當笑則笑,則可達到老子所說“見素抱樸”(十九章)的生命境界。而羅杰斯則稱之為發現其真實的自我,真正成為他自己。(注: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
  咨詢者、治療者在向來訪者表達真誠一致時,并不意味著咨詢者、治療者可以聽任自己的沖動,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對自己的感受不作思考,一瀉千里沖決而出。羅杰斯認為要作適宜的表達。倘若咨詢者、治療者真實的感受直率粗糙的表達會傷害到來訪者的內心世界,這時應注意表達方式上的委婉。老子說:“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在此,若把“圣人”換成“咨詢者”或“治療者”,倒是對羅杰斯真誠一致在表達方式上的有益而直接的說明:咨詢者、治療者請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自己的棱角即立場、觀點、個性等但不至于把別人劃傷;誠實正直卻不要那么無所顧忌;發揮你柔和的影響而不要灼傷對方。
  羅杰斯所謂無條件積極關注,是針對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總要受到“價值條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 )”(注:錢銘怡《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7頁。)的影響而言的。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主張,人的一個重要需求就是自尊和受人尊重,即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或自己所從事、所感受到的、所體驗到的是有價值的。這種有價值感是通過評價過程而完成的。通常,評價過程在我們身上有兩種。第一種是由機體智慧決定的有機體內部評價過程,它符合自我的要求,從自我出發,吻合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的需要。第二種是有機體外部評價過程,它的評價標準不一定吻合自我的要求,而是附加了外部的條件,即我們的價值感是有條件的,這就是價值的條件化。這些條件多是由父母、社會價值標準而規定的。人們的所言所行所感受所體驗的一切總受價值條件化的影響,在人們進行體驗和評價過程中,它們就會構成對自我的威脅,使內心世界出現不協調而導致心理適應不良,妨礙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機能,妨礙人的自我實現,妨礙人成為人。為了打破這種影響,使人重新更多地依賴機體智慧,根據有機體內部評價過程而非外在(盡管已內化了)的價值條件,對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感受所體驗進行評價,以使人真正成為他自己,咨詢者或治療者就必須給予來訪者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即不論來訪者言行、思想的“好壞”如何,無條件地從整體將其作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去尊重、接受、關懷、關注并積極評價他。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咨詢者或治療者的一種信念,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也就是說,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所以,他就會善良。誠實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誠實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他就會誠實守信。一個好的咨詢者或治療者,也應該學習“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二十七章)的精神,即圣人總是善于發現人的善良美好的一面,由此拯救人,所以,在圣人眼里,沒有什么人是不可救藥的。咨詢者、治療者都應該達到這樣的認識,并以此來對待每個來訪者,從而表現出對人本身價值的尊重和評價。
  無條件積極關注,也是打破價值條件化。這些條件,主要是社會的“仁義道德”條件。如老子、如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等,均對此深惡痛絕。老子有言:“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二十九章)民的本性是孝且慈的,何需社會以“仁義”教化;沒有仁義教化或祛除仁義的影響,人們自會返回到其孝慈的本性中。當人們關注社會仁義道德標準,并進而將這種關注作為內心價值標準時,也就是用所聞所見蒙蔽了自己的純潔心靈之時,老子的提法就是“百姓皆注其耳目”而寄希望于“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也就是說,圣人要把他們恢復到純樸的嬰兒狀態中去。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中,咨詢者、治療者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有利于來訪者本人重新“回到”孩提時代,以有機體內部評價過程或者說用純潔樸素的內心世界擺脫價值條件化的消極影響,發現自己所言所行所感受所體驗的價值,獲得自尊和他尊,向充分發揮機體機能的方面、向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從而變成為“真人”即人真正的自己。
  羅杰斯的另一個重要的方法論概念即共情或共情性理解(它在有的中文書上被譯為共感、感情移入或同理心等,本文無意置評譯法優劣)。按照羅杰斯的詮釋,它要求咨詢者或治療者具備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使他能進入和生活于來訪者的情感和態度中。(注:Carl R. 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感受來訪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樣,但又絕未失去‘好像’這一品質——這就是共情。它對治療是至關重要的。感受來訪者的憤怒、害怕或煩亂,就像那是你的憤怒、害怕和煩亂一樣,然而并無你自己的憤怒、 害怕或煩亂卷入其中。 ”(注: 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
  當這種共情發揮到最佳地步時,羅杰斯認為,治療者“不僅能澄清來訪者所能意識到的東西,還能澄清那些剛好處于其意識水平之下的東西”。 這種共情是使來訪者獲得成長的“最有作用的力量”(注: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42, P113—161.)。
  確實,來訪者前來咨詢或治療,必然有其內心世界(或曰私人世界,或曰現象場)不甚清楚明了的東西。這種暖昧不明的東西有時就是以憤怒、害怕或煩亂等形式或體驗而表現的。它妨礙了來訪者充分了解他的自我,妨礙了他的成長。若治療者在此時能生活于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同時又保持自己冷靜的頭腦,兩人一起探討來訪者(在此,羅杰斯的含義也包括治療者本人)的內心世界,當然就有利于來訪者的改變和成長,有利于治療效果的取得。在這個方面,老子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又一次得到微妙而鮮明的體現。咨詢者或治療者也無“常心”,每一次和一個獨特的來訪者作心靈的溝通時,他是以來訪者之心為心的。
  作為對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方法論的最后一點補充,結合老子所說的“長而不宰”(十章),我們要注意到,咨詢者或治療者在咨詢和治療過程中,除了要做到這種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之外,他們只是起到輔助來訪者、伴同來訪者的作用,偶爾也進行點引導,但決不主宰咨詢和治療的過程和主題。咨詢和治療是以來訪者這個“人為中心”的。
      三
  任何一個理論或思想提出之后,這個理論和思想的詮釋就不僅僅屬于其個人了。同時代或后時代的人,會從自己的立場發掘、補充或揚棄該理論和思想的合理或不合理之處。這是該理論和思想的創始人所無法逆料的。更何況創始者本人常常并不能完全而清晰地意識到并說明他所有的觀點、立場、方法等。對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的介紹和評價同樣可以如此理解。
  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與老子哲學思想有較為廣泛和深刻的關系,其間確實存在著相同或相通之處。這對于我們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并應用于中國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領域,對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中國化,都有一定的益處。無庸諱言,本文不可能將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的方方面面和老子哲學一一掛鉤對比、剖析和討論。這是因為,羅杰斯生活在當代美國,老子生活在古代中國,兩者的哲學觀點和思想當然會有很大差異。但是,畢竟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前者受到后者的影響,他們在哲學觀點和思想中的關系得到了探討,因而總結出這種關系及其相同、相通之處,是可行的、有意義的。
  在世紀之交的當代,人們渴望著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惜,物質文明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發達,終難取代精神文明和精神生活的愉悅。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西方和東方;也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人們都在不懈地追求精神的愉悅,心靈的健康。怎樣結合古代與當代,東方與西方人類文化中美好的精髓,改善和促進人們的精神生活或心靈生活,有賴于哲學家、心理學家及整個人類的努力。哲學探討著人生問題,人生總有種種沖突;心理學家尤其是心理治療學家,探討著心理問題,著眼于解決種種心理沖突。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一個精神即“人可通過對自我以及實在的了解,以發現解決沖突的途徑”,(注:[美]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183頁。 )大概可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的又一個腳注吧?!
  讓我們在此引用曾在羅杰斯心中“激起深刻反響的”(注: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P41 —42, P113—161.)老子之言,作為本文的結尾,并以此體會和贊嘆老子哲學的寬厚和博大,體會和贊嘆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的某種精妙之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十六章)
  收稿日期:1998-03-25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39~143B5中國哲學張新立19991999本文探討了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與老子哲學的關系。本文表明,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可以追溯到老子哲學。并且,老子哲學對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思想,有著重要影響。兩者間存在著相同或相通之處。特別是老子哲學中的人貴論、無為思想,在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均有體現。文章還用老子哲學的某些觀點和論述,詮釋了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某些方法論原則,即其所說的促進來訪者改變和成長的三個前提: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性理解。將老子哲學和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進行比較和探討,既是可行的,也是頗有意義的。心理治療/卡爾·羅杰斯/老子  psychotherapy/Carl Rogers/Lao Z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gers' Thinking of Psychotherapyand Lao Zi's PhilosophyEducation Depart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ChinaSom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CarlRogers' psychotherapy can be traced back, in some sense,  toLao Zi's philosophy.  And,  Lao Zi's philosophy has animportant influnce on Rogers' thinking of psychotherapy.There are some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m. Especially,  Non-doing and Person-  valuing in Lao Zi's philosophy arereflected lively in Rogers' psychotherapy.   The  threeprerequisities (genuineness,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ingand empathic understanding) for promoting clients' change andgrowth in Rogers' psychotherapy can  be  explained  andintergrated by some of Lao Zi's philosophy.  Comparing anddiscussing Rogers' thinking of psychotherapy with Lao Zi'sphilosophy are both practicable and meaningful.張新立 徐州師范大學 教育系,江蘇 徐州221009  張新立(1956—),講師 作者: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39~143B5中國哲學張新立19991999本文探討了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與老子哲學的關系。本文表明,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可以追溯到老子哲學。并且,老子哲學對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思想,有著重要影響。兩者間存在著相同或相通之處。特別是老子哲學中的人貴論、無為思想,在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均有體現。文章還用老子哲學的某些觀點和論述,詮釋了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中某些方法論原則,即其所說的促進來訪者改變和成長的三個前提: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性理解。將老子哲學和羅杰斯心理治療思想進行比較和探討,既是可行的,也是頗有意義的。心理治療/卡爾·羅杰斯/老子  psychotherapy/Carl Rogers/Lao Zi

網載 2013-09-10 21:21:44

[新一篇] 論系統科學思想對生態學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舊一篇] 論美學與文藝學的內在主體間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