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公權痤,戰國時期魏國大臣。生年不詳,本于魏惠王九年(前361年)。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公叔痤担任相國。當時,吳起在魏國任西河守,威望很高。他曾率兵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國,使秦軍不敢東向。另外,吳起頗居功自傲,曾與前任相國田文擺功論職,一爭高下。公叔痤很担心吳起和他爭奪相位,因而聽信仆人的計謀,設法使魏武侯與吳起互相猜忌生疑,致使吳起離開魏國,投奔了楚國。從此,公叔痤穩踞相位,多年執掌魏國權柄。


    魏惠王八年(前362年),公叔痤率軍與韓、趙兩國的聯軍大戰于澮水北岸,大敗聯軍,俘虜了趙國將領樂祚。魏惠王接到勝利的消息,十分高興,親自到郊外迎接凱旋之師,并宣布賞給公般痤100萬畝土地。公叔痤倒退好幾步,再拜辭謝,不敢領賞。他反復說明,軍隊英勇善戰,具有一往無前的斗志,不避艱險,百折不撓,全賴吳起當年訓練有方,是吳起的功績,在戰場上,察看地形,分析敵我雙方形勢,提供決策方案,使得三軍將士心明眼亮,目標明確,是部下巴寧、爨襄的功績,再說,還有魏王制定的軍法,有功必賞,有過必罚,保證了軍隊的戰斗力。而他自己只是“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公叔痤的謙遜,深受魏惠王嘉許,于是賞賜吳起的后裔20萬畝土地,巴寧、爨襄每人各10萬畝。


    公叔痤為了保全自己的相位,排擠吳起,在政治傾軋中占了上風。但他能不居功,不妒能,特別是在勝利的時刻記起當年吳起對魏國的貢獻,也很難得,表現出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風范。所以魏惠王說:“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為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跡,公叔何可無益乎?”另外加賞給公叔痤40萬畝土地,使他共得賞田140萬畝。


    第二年,公叔痤病倒了,魏惠王親自到他家中看望,并問及身后之事。公叔痤說:“座(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即商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向魏惠王舉薦自己的家臣公孫鞅,認為可以讓此人主持魏國的國政。惠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又屏去左右的人,單獨向惠王進言:“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他預感到,象公孫鞅這樣的人才,若被別國起用,對魏國絕不會有好處。這樣的言詞,又從反面向惠王說明公孫鞅確實可以重用。惠王走后,公叔痤馬上派人找來公孫鞅,告訴他這件事的原委,說明自己極力推薦他繼任相國,但惠王不答允。本著“先君后臣”的原剛,才建議惠王殺他,讓他趕快逃命。公叔痤要做到公私兼顧,既為魏國利益著想,又顧及私人友情,再次表現出圓通老練的政治家作風。可惜,魏惠王對他薦賢的苦心不置一顧。公孫鞅則比公叔痤見識高明,知道魏惠王既不用他,也不會殺他,所以直等公權痤死后,得知秦孝公求賢,才投奔秦國,實施他那著名的“商鞅變法”。


    聯系公叔痤一生的主要事跡看,他確實有知人之明,能夠識別杰出人物,也知道這些人的價值。但是,他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他排擠吳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吳起對魏國的重要性。薦舉公孫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于此特著一筆,“公叔座(痤)知其(公孫鞅)賢,未及進”,很有深意。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可能會取代他的職位,而在臨終時鄭重托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么影響了。假如從人才流失的角度來論魏國的成敗,公叔痤是應負一定責任的。


網載 2013-09-10 21:24:09

[新一篇] 入木三分,一代書圣

[舊一篇] 兵敗身亡,紙上談兵的主角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