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晚唐兩大杰出詩人之一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詩到晚唐,愈寫愈難,好詩幾乎作盡――宛如時至晚深秋,東風無力,百花凋零。倘路過李商隱的花圃,卻還是紅綠點點,菊香滿園。斯人獨自坐于夕陽下,懷想昨夜星辰,追憶逝水華年,滿腹哀傷,輕輕吟出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發出無比傷感的隱語。其時夕照雖佳,然大唐詩林里薄霧彌漫,透出末世的憂傷,越發朦朧凄美。
  公元851年某日,四十歲的李商隱收到了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入幕邀請函,以及用于籌備行李的三十五萬錢。柳大人在聘書中禮賢下士,言辭懇切。剛剛經歷傷妻之痛的李商隱,猶豫再三,還是狠下心來,將年幼的孩子托付于人,再一次騰裝啟程,遠赴他鄉。
  面對揮手作別的稚童,這樣的遠途跋涉與長年奔波,對于一個人到中年的父親來說,大約是心有不舍的。可是,有什么辦法呢?京城不可留戀,遠方的溫情召喚不可拒絕。悄然出京,漸行漸遠,他身后的長安城,慢慢地,成為一個黑點,漸而成為一個山屏水障的朦朧之地。
  這已經是他一生之中的第六次入幕了。車顛船搖,一路行走。沿途風景依舊,然而李商隱的心中,依然在回味著“每嗟漂泊”的生活。二十多年的漂泊與行走,往事歷歷在目,使得他深深陷于詩事、情事與人事之中,不能自拔。
  追憶逝水年華,或許成了他寂寞行旅中唯一可以排遣心境的重要方式。
  商隱幼能文。令狐楚鎮河陽,以所業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游。楚鎮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
  一開始,李商隱的運氣并不壞,早早地就遇貴人相助,得到當朝高官名士、天平節度使令狐楚的偏愛與激賞,十八歲時,便應邀入幕,做些文字工作。令狐楚對他百般疼愛,情同父子,甚至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令狐T一起讀書游玩,親自教習寫作。令狐楚的駢文寫作,功力甚深,對李商隱悉心傳授,使之深入堂奧。多年以后,李商隱在《謝書》一詩里就曾寫道,“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臥冰求鯉的孝子王祥曾受贈寶刀,后來位至三公,但李商隱覺得,得傳衣缽,學業大進,便已心滿意足。
  令狐楚是一位負責任的長者,在請求歸京治病之際,仍然帶著李商隱。在京城,因為令狐父子力薦,李商隱考中了進士。可惜令狐楚在他功成名就的那一年,因病亡故。臨終前,令狐老先生托請昔日門生,為自己撰寫墓碑。李商隱含淚寫下了“昔夢飛塵,從公車輪;今夢山阿,送以哀歌”的奠文,哭祭恩師。
  時隔不久,李商隱又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府幕。王茂元喜讀書,愛才子,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更為賞識。其時,李商隱結發妻歿,王茂元憐其孤身,把視為掌上明珠的小女兒嫁給了他。
  兩位封疆大吏,一個助他學業有成,躍入龍門,一個使他成為乘龍快婿,愛情與事業的前景一派光明,青春的花兒,迎著和風,艷麗開放。這對于一個身處下層的讀書人來講,實在是意想不到的福祉。倘若這樣,人生倒也算是美滿如畫了,可是,正因這兩個最敬佩的人,卻令他后來陷入了人生的綿綿困惑中,不能自拔。
  李商隱生不逢時,恰巧趕上了唐朝歷時最久的一次派系斗爭――“牛李黨爭”。牛黨以牛僧孺為首,李黨以李德裕為首,兩個以宰相為中心人物的權力集團之間,出現了不可彌補的裂隙。兩支涇渭分明、龐大紛雜的政治力量相互傾軋,采取各種手腕,爭奪話語權、人事權,爭執牛耳,以期獲得最大的利益支配權。每逢議政,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喧嘩充斥于大殿之上。一派得勢,另一派便遭排擠殆盡。隔數年,另一派卷土重來,先前一派又被打擊得如落花流水一般。宰相輪流出局,新官粉墨登場,官員頻繁更替,這場長達四十余年的“牛李黨爭”,使朝廷幾乎成了一個潑婦罵街的鬧市。
  年輕的李商隱,一個只知整日埋頭苦讀的書生,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夾在了其中,卷入了漩渦。牛黨里的令狐楚是他的義父,李黨里的王茂元是他的岳父,兩黨人中,于李商隱俱有恩義。非右即左,非左即右,在外人看來,他是李黨中人的女婿,親情與血緣,比起同鄉、同門、同年之類的關系似乎要更緊一層,成為衡量政治立場的重要標準。于是,李商隱被“順理成章”地歸入李黨一類。
  李黨失勢之時,牛黨踩肩而上,于是,李商隱便被認定有“背恩”的惡行,從此一落千丈。
  令狐堅定地認為,這個當初在令狐門下得益數年的同門師兄弟,現在成了“忘家恩,放利偷合”的小人。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學士》
  誤解是一劑最為可怕、難以下咽的苦藥,只能獨自品嘗,獨自消受。義兄令狐T后來官至宰相,而李商隱卻一生困頓。李商隱曾屢次陳情,但不被諒解。據《北夢瑣言》載,有一年重陽日,李商隱訪謁令狐宅不遇,于廳上題詩“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馬,東閣無因許再窺”等句,及至令狐歸來,讀后很是不快,本欲磨去詩題,卻因詩中有父親名諱“楚”字,于是“扃閉此廳,終身不處”。
  對于李商隱的仕進,令狐也一直視若無睹,未能伸出奧援之手。
  其實,李商隱只是誤踏入黨爭的地盤,卻未參與具體的事端。政治上的騰挪跳躍,人際上的太極八卦,皆非他所長。他一介書生,下層官僚,又如何會掀風鼓浪?可是,在那黨同伐異、冰火難共的派系爭斗中,他遇到的,是異樣的目光,還有無情的排笮。他那哀婉憂傷的詩句,沒有贏得任何諒解與同情。傷感困擾著他,真是欲說還休,欲罷不能。
  為了生計,李商隱必須找到工作。他又入了鄭亞之幕,到了風景秀美的桂林。然而只有兩年時間,這位李黨分子的鄭大人便被貶謫,幕散,李商隱又被遣歸。接著,盧綸的兒子、武寧節度使盧弘止的召喚又來了。不到兩年,盧弘止病逝,李商隱再一次嘗到了無可歸宿的滋味。他選擇了逃離。從北向南,企圖避開這場鋪天蓋地的暴風雪。
  如果說李商隱恰如一株芍藥,卻很不幸地生長于徹骨嚴寒的政治高寒地帶。“古來才命兩相妨”,他說,他只能在內心里,無助地發出“赤白徒自許,幽芳誰與論”的悲憤吶喊。數次入幕,幾多辛酸,也許,是自己的命不好吧。
  那么,只有沉醉于愛情。李商隱的一生中,起碼遭遇了三次以上不得不說的愛情。李商隱寫得最好的詩,幾乎都是為情而作,盡管這些愛情都不長久。
  先是結發之妻,繼而是王節度使的女兒,他們相愛得也深也切,“何當共剪西窗燭”,說這話時,已是妻亡三年。這其間,多情的李商隱據說又有艷遇,一個是女道士宋真人,一個是商人之女柳枝,還有便是宮中舞女飛鸞與輕鳳。
  傳聞不知真假,但從詩里看得出來,愛得真切,然卻都是水中花、鏡中月。短暫的風流,換來的卻是無邊的思念與惆悵。這些愛情經歷,盡管銷魂蝕骨,也令他魂牽夢縈,不堪重負。黑夜里的愛情,見不得半點陽光,叫他如何曝曬疲憊的身心?李商隱一生的心事,只得托付紙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距成灰淚始干。
  晚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無題,只能是無題詩,只能是傷感的,含糊不清的表達。“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離人遠去,他獨相思。“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年輕時的李商隱,也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吧?十多首的《無題》詩,就像一個個撲朔迷離的夢境,成為李商隱在晚唐詩歌里的獨創。
  回憶之中的李商隱,思今撫昔,百感交集。人生的路,遠比回憶來得漫長。
  很快,他便如期抵達柳仲郢的府幕。文字工作于李商隱來說,總算是件如魚得水的事情。可是,他的愁容,還是被細心的柳仲郢發現了。才子傷情,大人不樂,好心的柳仲郢要為他物色一門親事,重置家室,走出愁悶。于是,安排了貌美如花、色藝雙全的樂伎張懿仙,嫁李商隱為妾。可是,此時的李商隱,歷經人事與情事的折騰,早已心灰如土,志在玄門。他寫了一篇《上河東公啟》,婉言謝絕。在信中,他說,自己心愛的妻子王氏剛剛去世,而孩子都還小,流落至今,實在無法承受這片好意,“至于南國妖姬,叢臺妙妓,雖有涉于篇什,實不接于風流”。
  這篇《上河東公啟》,在我以為,是李商隱對于情事的總體闡述,以前也許有過風花雪月的詩句,但都只是為文而作,憑空虛指,并非有實。不知道李商隱的表述是否真實,但可以確信的是,李商隱在這次入幕之后,拜高僧知玄為師,寄情佛道,從此更無續弦再娶之心。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這首《錦瑟》,后人莫得其解,不能知其所指。從唐到今,不乏名家大師為之作解,試圖打開塵封千年的情感密鑰。可是越解越不明白,越解越不能說清道明原委。有說為悼亡之作,有說為傷己之作,有說為懷念情人所寫……像《無題》般的傷感一樣,指向不明。也許,只有李商隱知道自己的內心。他像一條蠶蟲,在黑漆的夜里,吐出了光潔的絲線,將自己結結實實地包裹起來,成為繭中一蛹。我們權且可以認為,這是李商隱式的傷感隱語。
  深厚的駢文功底,為李商隱藏匿情感的傷痕,提供了文學上的巧妙掩蓋。他在京時與溫庭筠說過,自己心思不在其他,“所思惟翰墨”;晚年時也曾詠懷寄詩早年同在秘書省工作的舊僚,坦言“攻文枯若木,處世鈍如錘”;在《樊南甲集序》中,也說“恣展古集……聲勢物景,哀上浮壯,能感動人”。這么多年來,李商隱確也將立志言辭清麗、意韻深微的古文寫作定為自己的第一追求。
  《唐才子傳》中提及,李商隱在寫作時,“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
  李商隱深入浩如煙海的文苑深處,沉浸書齋,雄視百代,擷取典故,化為一篇篇瑰邁奇古、百寶流蘇的風流文章。《唐詩三百首》里的選詩,收得最多的是杜甫,有32首。接下來王維29首、李白26首。李商隱名列第四,選了22首。這本清朝道光丁未年刊刻的唐詩集,為近幾百年來最為膾炙人口、流布甚廣的選本。施蜇存先生講:“可以說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的唐代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的詩人比愛好李(白)、杜(甫)、白(居易)詩的人更多。”《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曾說過,“最不喜李義山之詩”,以其純情少女,又值如花歲月,大約不是不喜歡他的詩,而是不喜詩中留情太多,對象不辨。
  事實上,成年以后的李商隱,以“坎爸丈懟鋇募視觶萌甑吶Γ瓿閃慫雜諤剖鬧占源叢臁=⑻浦竺靠鋈障碌氖瑁斕攪艘桓魴碌母叨取@釕桃幸皇資苣芩得魎拇醋饔胄奶骸骯押駝嬙蕉笥嵌蠢矗惶煅某2∫猓攀せ隊欏薄
  
   這個孤獨而性格內向的才子,以憂郁化為幽香,在他的筆下,夕陽、柳樹、蟬鳴,這些暗弱的色彩,柔弱的生靈,都成了他寄托情感的所在。時間久了,病從中來,四十多歲的李商隱,陷在無邊的相思與愁苦里,化做塵泥。
  據《唐才子傳》載,老退之后的白居易,獨喜李商隱文章,喜愛到了極點,說過這樣一番話:“我死后,得為爾兒足矣”。這個老頭子,甘當比他小四十歲的李商隱的兒子,可見李商隱的才情,得到了白老的充分肯定。白死后,李商隱果然生有一子,遂取“白老”作為兒子之名,以了卻白居易生前的一樁夙愿。這件事,是我在讀李商隱的幾日中,惟一開懷大笑的可記之事。

網載 2013-09-10 21:24:46

[新一篇]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舊一篇] 死不降清的帝王之師,明朝忠烈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