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一方、勇而無斷的漢末諸侯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三國之時,風云人物輩出,為后世書寫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對于這個正處于“撥亂反治”的時代,登上歷史舞臺的人物往往是復雜的。心態、動機以及價值觀的變遷,自然造就些許希望建功立業或占山為王偏安一隅者,可以說,這便是三國時代的眾生相。作為漢末聲名顯赫的袁術,無疑成為了這眾生相中最真實的標本。


四世三公


  東漢末年,朝綱紊亂,政治腐朽。自章帝以來,伴隨著宦官與外戚二者的權力斗爭中,些許地方豪強開始異軍突起。傳至靈帝一朝,地方豪強已逐漸演變為割據勢力,單是在中央把持朝政的權臣已不在少數。在這些崛起的世家大族中,表表者當屬“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


  一提起“汝南袁氏”,當下有個的流行說法――“四世三公”。“三公”之位,雖在漢朝時復有變,所指不盡相同,但作為朝廷重臣的象征,則并無變化。古往今來,家世顯赫的世家大族自是不少,然而,若是像袁家這樣的名門望族卻又是鳳毛麟角。


  袁氏一門,發跡于司徒袁安。袁安,字邵公,汝南人。“少傳良學,嚴重有威”。明帝年間,歷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仆等職。章和元年(公元87年)六月,遷司徒。安生三子,次子袁敞,“少有節操,及在朝廷,廉潔無私”。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十二月,拜為司空。長子袁京,和帝年間官至蜀郡太守。其子袁湯,“少傳家學,諸儒稱其節”。桓帝初為司空,后遷司徒、太尉。湯子袁逢、袁隗,漢末名臣。靈帝年間先后位至司空、司徒。


  所謂“國有史,家有譜”。經過百余年的苦心經營,汝南袁氏“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 其余位至中郎將、郡太守、國相縣令者更是無數。彼及漢末之時,袁氏一門早已是門生故吏遍布,“勢傾天下”,可謂人臣之位已極。其家族勢力之強盛,可見一斑。


  作為司空袁逢的“嫡出”,袁術是名正言順的少爺。袁術幼時的表現,史書上用了“氣俠”二字來形容。所謂“氣俠”,即指東漢末年一群“以救時難而濟同類”為最高準則,且具有俠客氣質的“游俠”之士的主要特點,有如早年的曹操、袁紹、張邈等人便是此間的代表人物。至于少即以“氣俠”聞名于世的袁術,其早期行徑也正是如此。


  為了順利的登上仕途之路,年芳弱冠的袁術開始“折節”讀書。依仗著顯赫的家族背景和當時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親袁逢,“折節”后的袁術很快便被“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隨后,袁術又在朝廷和地方做了不少官,諸如河南尹、折沖校尉、虎賁中郎將等職務。


  對于袁術為官期間的品行如何,唐朝有本《北堂書鈔》在注引《魏書》中曾提到。袁術在任長水校尉的時候,“好奢淫,騎盛車馬,以氣高人”。于是,時人流傳了一句話,語曰“路中捍鬼袁長水。”


  作為“少以俠氣聞”的袁術,所謂“以氣高人”,自然是其游俠行徑中的一面。而“路中捍鬼袁長水”一語,也正如后世所說“路見不平,把刀相助”。至于“好奢淫,騎盛車馬”,袁術的作風倒是同袁氏一門所遺留的“傳統”頗有幾分相似。據史載,“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為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為奢僭;能守家風,為世所貴,不及楊氏也。”


誅殺宦官


  自章帝以來,東漢一朝的宮廷史,幾乎就成為了外戚與宦官二者的斗爭史。傳至桓、靈二帝年間,外戚與宦官的矛盾更是被空前激化。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昏庸無能的靈帝撒手人寰,以上軍校尉蹇碩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同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間的戰爭隨之升級。


  在外戚與宦官一系列殘酷的斗爭中,身為另一股主要力量的士族階級,他們雖不滿外戚的驕橫跋扈,但卻更憎惡宦官的橫行無忌。于是,眾多士族逐漸開始偏向外戚一方,并羞與宦官為伍。而這場發生在中平末年的斗爭,其中最熱心誅殺宦官的,莫過于高門之后的袁氏二兄弟。


  作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二袁”的關系其實并不融洽。袁紹雖在袁術之上,但紹畢竟不是正室所生,且又過繼給袁術的伯父成當嗣子。所以,袁術一向自視甚高,稱紹為“家奴”、“非袁氏子”,以至于此后二人反目成仇。然而,在面對著清除宦官這災難根源的問題上,兄弟二人卻是十分默契。袁紹本人自幼喜歡結交朋友,在外戚宦官之間,袁紹一向與外戚比較接近。他和梁冀處得不壞,同竇武可算是生死之交,與何進又有賓主關系。因此上,他自然成為了宦官的死對頭。至于袁術所以反宦官,很大程度上便是受袁紹的影響。


  靈帝病逝后,大將軍何進密謀誅殺閹官。對于在當時已具一定名望和號召力的“二袁”,其頗受何進器重。“(何進)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袁紹素善養士,能得豪杰用,其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亦尚氣俠,故并厚待之。”很快,“二袁”便積極投身于策動反對宦官的斗爭中,并隨之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領軍式的人物。


  四月,何進殺掉了權傾朝野蹇碩,立劉辯為帝,并與太傅袁隗“參錄尚書事”;七月,何進向何太后建議,罷免所有的宦官,改用郎官,太后不肯;八月,何進再入長樂宮,向妹妹何太后請旨。這一次,何進不再要求罷免所有“常侍”,而是要求殺盡所有“常侍”。不久,清除宦官的策劃不幸泄漏,并被“中常侍”張讓知曉。于是,張讓與段等把何進邀到尚書省的閣樓,將其密誅于嘉德殿之前。


  何進被宦官所害的消息傳出,反對宦官斗爭隨即面臨嚴重考驗。此時,官居虎賁中郎將的袁術當即挺身而出。袁術配合何進的部下吳匡、張璋率領虎賁二百人迅速入宮誅殺宦官。“術因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欲以脅出讓等”。張讓等困迫,只得挾持少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行出洛陽北門,于倉皇之中逃到了黃河邊上的小平津。不久,中軍校尉袁紹率兵趕來。袁紹在“朱雀闕”下面殺掉了中常侍趙忠,并隨即成為誅殺宦官的又一主力軍。


  伴隨著凄涼的哀叫聲、無盡的鮮血,以及所有的大小宦官,洛陽城內的空氣中瞬時充滿了血腥的氣息。宦官們為自己的禍亂朝綱、迫害忠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京城內的宦官,無論長幼、尊卑、貧富,都未能逃脫屠殺的厄運。這一天,被“二袁”等誅殺的宦官近二千余人。至此,以“十二常侍”為首宦官集團徹底宣告覆滅,而東漢最后一次的外戚與宦官之爭也隨之畫上了句號。


南陽與豫州


  橫行無忌的宦官集團被鏟除了,然而,宦官集團的消失畢竟不能使大漢王朝再現昔日的輝煌。西涼董卓,一位壞蛋中的集大成者,他適時的出現乘機竊奪了洛陽朝廷的政權。廢少帝、立獻帝,接踵而至的一系列血腥暴政,朝野內外風聲鶴唳,王朝再次面臨著空間的危機。


  為了使這行之將木的國家在茍延殘喘些日子,此時已展露頭角的“二袁”拒絕了與董卓同流合污。背負著一身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年少的滿腔熱血,“二袁”開始了嶄新的旅程。袁紹先走了,去到了冀州號召各州、各郡一致討董勤王;不久,袁術也啟程了。作為踏上中原的首站,袁術帶著自己的部隊向南陽進發。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冠冕堂皇的討董檄文開始充斥著各地,一面面勤王的大旗也隨之拔地而起。此時,吳郡富春人孫堅,一個向來被世人所不齒的“輕俠”之士,以長沙太守的名義躋身于諸侯聯盟之中。當然,孫堅的目的并不單純為了勤王。


  孫堅一路北上,沿途殺了與自己共同起兵的荊州刺史王睿,吞并了王睿的兵,隨后又殺了不肯送軍資給他的南陽太守張咨。孫堅的狼子野心暴露無遺,即借勤王之機迅速搶占荊州之地,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然而,孫堅的如意算盤最終未能實現。


  以董卓為首的洛陽朝廷正式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在當地士族蒯越、蔡瑁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站穩腳跟。劉表示好于袁術,“上術為南陽太守”。劉、袁二人暫時聯合,矛頭自然指向了孫堅;同時,來自伐董聯軍中的袁紹、劉岱、孔頻熱艘燦胨錛嶁緯閃說卸允屏Γ錛岫偈畢萑胨拿娉璧奈>持小C娑醞偈摯傻玫男問疲錛岬娜床荒莧繚浮N弈沃拢錛岜黃冉涎艫嘏坦笆秩糜朐酰駝庋跚岫拙俚目刂屏恕盎Э謔僂頡蹦涎艨ぁ


  袁術當然知道,吃了虧的孫堅不會就此善罷干休。于是,“(袁)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并與孫家建立了長期“同盟結好”的關系。表面上袁術似乎是主動向孫堅示好,但實質卻是為了將孫堅引離荊州,并利用其進攻董卓,進而伺機據有豫州。


  在迫近洛陽之前,孫堅已基本掌控了豫州。孫堅的進軍,得到了豫州各郡的響應。狡猾的袁術曾一度中止對孫堅的支援,但因孫堅的強硬責難,袁術只得照舊送糧。率領著荊、豫兩州的軍隊,孫堅讓董卓的部隊在陽人吃到了苦頭,軍隊一直攻打到洛陽近郊。


  隨著討董勤王戰爭的結束,整個中原的矛盾隨之轉化。“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 于是,以袁術、孫堅為一方,袁紹、曹操為一方的兩大整治集團開始了一場地盤爭奪戰。


  孫堅的占據豫州,引起了袁、曹集團的眼紅,二人率先發難。袁紹乘孫堅討董未返之際,“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袁術沒有容忍哥哥袁紹的這種舉動,率軍擊退了周喁,袁、孫二人繼續掌控豫州。


孫堅之死


  隨著豫州爭奪戰告終,袁紹表示要擁戴幽州牧劉虞稱帝并另組一個朝廷,與董卓的政府對抗。他向弟弟袁術征求意見,“(袁)術好放縱,憚立長君,托義不肯同”。“二袁”關系的破裂,使得中原兩大政治集團勢如水火,劍拔弩張。不久,為了占據有利的形勢,迅速消滅對方,兩大整治集團“乃各外交黨源,以圖相謀”。“(袁術)既與(袁)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自此,一個新的對峙局面又隨之形成。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兩大政治集團開始交火。這一年中,袁、孫二人嘗到的無疑只有苦澀。


  作為南陽太守,袁術已經享有了荊州的一部分。然而,袁術依舊無法忘懷荊州。曹操的初據兗州,使袁、曹集團無法迅速出兵繼續攻占豫州。袁、孫二人乘此機會,決策集中力量攻擊劉表,借以除去肘腋之患。“(袁)術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文人出身的劉表手下自然沒有可以與驍勇的孫堅匹敵的忠勇之士,然而,卻有一位詭計多端的黃祖。


  劉表派遣黃祖出征。無能的黃祖不是孫堅的敵手,很快便潰不成軍。大軍節節勝利,孫堅“追渡漢水,遂圍襄陽”。面對著垂涎已久的荊州之地,急于求成的孫堅卻失去了一位三軍統帥所應有的冷靜。孫堅的“猛壯”促成了“單馬行峴山”的魯莽,厄運隨之降臨。“(孫)堅乘勝夜追祖,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


  孫堅的厄運,同時也注定了袁術的失敗。“(袁)術遂不能勝表”,占領荊州的計劃宣布告終。


  割據南陽,據有豫州,攻占荊州,這一系列計劃是袁術在中原爭霸所圍繞的主線。而這些計劃的得以實施,很重要一部分便是依賴于驍勇善戰的孫堅。孫堅的死,對于袁術在戰略上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割據江淮


  孫堅的侄兒孫賁,帶領著殘兵敗將回到了南陽。袁術把他留了下來,并上表保薦其為豫州刺史。不久,袁術逼迫孫堅的夫人吳氏交出了孫堅在洛陽宮中所撿到的傳國玉璽。璽上刻有八個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袁術的“奢淫肆欲,征斂無度”,使得“戶口數百萬”的南陽一片狼藉;孫堅的意外戰死,讓袁術開始忌憚已經派兵由襄陽北進的劉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無奈的袁術放棄了南陽郡,移軍至兗州陳留郡的封丘縣,準備伺機奪取曹操的兗州。


  志在必得的袁術,開始了與曹操的正面交鋒。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的出現,幫助袁術獲得了東漢zhèng fǔ這面旗號;與曹操宿有怨恨的“黑山余賊”以及“匈奴於扶羅”的加盟,使袁術在兵力上處于上風。一切條件都在向袁術傾斜,然而,勝負的關鍵并不全在于這些。


  袁術畢竟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的老謀深算,讓勇而無謀的袁術嘗盡了苦頭。匡亭一役,曹操大敗袁術,“(袁)術退保封丘”。曹操乘勝追擊,包圍封丘,袁術再次突圍而出,退于襄邑。曹操繼續高歌猛進,“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袁術無奈,“走寧陵,又追之”。最后,有如驚弓之鳥的袁術一直逃到了九江郡,方才擺脫了曹操的追擊。


  接連失去了南陽、豫州諸地,使得袁術身無居所。抱著割據江淮的野心,袁術來到了九江境內。九江郡在揚州境內,此時駐扎在九江的,正是孫堅的舊部孫賁。孫賁的存在,賦予了袁術新的契機。袁術借用孫賁這支戰斗力頗強的部隊擊退了自己任命的揚州牧陳r,并隨之自封了一個東漢時未曾出現的新官位――“徐州伯”。不久,洛陽朝廷再度易主。董卓的被誅,使其余孽李囁刂屏順ぐ病@唷壩崾蹺保醭晌俗蠼庋艫院睿俳凇


  袁術的揚州,起初只有九江一郡。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袁術向南擴展,派遣孫堅之子孫策攻下了廬江郡。朝廷發派劉繇為揚州刺史,由于袁術的存在,劉繇不敢在九江郡行使職權,只好渡過長江,來到曲阿依附丹陽太守吳景與丹陽都尉孫賁。


  劉繇在曲阿縣與吳、孫二人關系不是很好,他担心袁術命吳、孫二人打自己的主意。于是,吳、孫二人被擠出了曲阿。


  劉繇的部隊沿江設置了兩個據點以遏止袁術的勢力,袁術派孫賁、吳景二人攻打,“連年不克”。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意在脫身而去的孫策,以“助(吳)景等平定江東”的借口說服了袁術。袁術大喜,表孫策為“折沖校尉”、“行殄寇將軍”。孫策率領著父親孫堅的舊部韓當、黃蓋等人浩浩蕩蕩的殺奔而去。孫堅一路上招兵買馬,“比至歷陽,眾五六千”。


  孫策的善戰,較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孫策的大軍沿途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皆破”,很快便拿下劉繇的橫江與當利口,隨即渡過長江,攻陷了曲阿。其后,孫策又占據了會稽和豫章兩郡。自此,“小霸王”的名號隨之威震江東。


  繼孫堅的不幸戰死,孫策的離去,無疑成為袁術又一重大的損失。袁術曾經許諾孫策為九江郡太守,但其拿下九江郡后,卻委派了丹楊陳紀;孫策攻陷廬江郡,袁術再次食言,將太守之位發表于劉勛。以袁與孫二家的關系,袁術本有機會將孫策的這股力量收為己有。然而,袁術的失德無信為后事寫下了伏筆。伴隨著孫策的離去,袁、孫兩家逐漸分道揚鑣,而袁術的力量也隨之大幅度削弱。


最后的瘋狂


  徐州戶口百萬,在漢朝是個殷實的大州。徐州牧陶謙死后,據有揚州的袁術開始伺機奪取徐州。


  在哥哥袁紹的支持下,平原劉備被擁戴為徐州牧。“(袁)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袁紹的舉動,自然使得袁術大為惱火。于是,袁術率兵向徐州進發。兵微將寡的劉備,面對著袁術的虎狼之師,只得硬著頭皮接戰。“(劉)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于淮陰石亭,更有勝負。”袁、劉二人的激戰,給了此時寄居在徐州的呂布天賜良機。在陶謙故將曹豹的幫助下,呂布乘勢襲取下邳,擊退了張飛,并隨即占據徐州。


  袁術最終在廣陵擊敗了劉備,但徐州的再次易主他人,使袁術與呂布的對峙有提上了日程。袁、呂二人自此時戰時和,時敵時友。


  隨著攻占徐州計劃的失敗和落空,急功近利的袁術逐漸被稱霸天下的欲望沖昏了頭腦。于是,一場可笑的鬧劇隨之上演。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無才寡德的袁術企圖稱帝于壽春。消息一傳出,自然招來了部下一片反對聲。自作聰明的袁術為了絕眾人之口,便替自己找了以個借口,一個迷信、甚至自欺欺人的借口。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衰敗的時候,讖語,這個神秘的事物便會隨即出現,并對歷史的推進或多或少地發揮著作用。所謂讖語,即是用一些隱晦的游移不定的話來預測未來的事件。而作為出現在兩漢時期的讖言中,“代漢者,當涂高也”,無疑成為最具殺傷力的。


  依據袁術自己的解釋,袁家出自春秋時代的轅濤涂,自己名術,號公路,均與“涂“字相通;漢朝屬火德,火生土,所謂五德終始,故代漢而起的朝代必應“以土承火”,即“代漢者”是屬于土德的大舜之后,而轅濤涂恰好是大舜之后。


  袁術的實力,僅僅擁有廬江、九江兩郡。但是,攜帶著自己編織的信仰,袁術卻愚弄了自己。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接近瘋狂的袁術不顧眾人的勸解,設置了公卿百官,決定稱帝于壽春。處于對曹操的忌憚,袁術不敢正式公告于天下,只得“僭號于九江”。就這樣,袁術成為了一個的“無人知曉”的皇帝。


  稱帝后的袁術,以壽春為京城,改稱九江的為淮南,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為了顯示袁氏帝國的繁榮昌盛,袁術隨即大興土木,立后選妃,郊天祀地。很快,荒淫無度袁術便使得江淮地區寸草不生,“人民相食”。在先后被呂布、曹操二人擊敗后,可憐的袁術只得離開京城壽春,去投靠其部下陳簡、雷薄。


  逆天而行的袁術成為了燙手的山藥。陳、雷二人的閉門不納,使袁術處于眾叛親離的困境中。抓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逼無路的袁術懷揣玉璽奔向了自己如日中天的哥哥。于是,在某種力量的驅使下,被袁術稱為“家奴”的袁紹,最終還是派遣長子袁譚接納了這位與自己素不相善的弟弟。


  袁術踏上了趕往青州的路程。然而,劉備的領兵攔截,使袁術只得再次返回壽春。


  “袁術至于此乎”!


  六月,在離壽春不遠的江亭旁,筋疲力盡的袁術吐出了最后一滴血,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個夏天。


后記


  袁術死后,袁術的家人被昔日的孫策收留。袁術的女兒進入了孫權的后宮,兒子也在孫權的朝廷中做了郎中。于是,袁、孫兩家的故事繼續發展著。


  野心勃勃的袁術就這樣倒在了稱霸天下的道路中。作為“氣俠”之士,袁術早年的游俠行徑以及誅殺宦官的義舉為其贏得了不錯的口碑,而袁術也借漢末的亂世成為了中原土地上雄霸一方的軍閥。然而,袁術又注定無法成為有如曹操般的人物,“勇而無斷”的性格特點使袁術葬送了自己前程。袁術的失敗,不僅是個人,同樣也屬于這種類型的人,甚至時代的悲劇。


網載 2013-09-10 21:25:06

[新一篇]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江淮之王

[舊一篇] 青海長云暗雪山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