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云暗雪山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元代戲曲作家白樸寫有一出《裴少俊墻頭馬上》,講得就是大唐名將裴行儉家里的事兒,可惜白樸脫不了酸文人的俗套,裴行儉又被塑造成一個趨炎附勢的反面角色,以封建禮教為由逼迫兒子裴少俊休妻,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裴行儉自己就是胡漢聯姻,他的繼室庫狄氏并非漢族女子,根據出土的唐代墓志和史料,有史家猜測此女曾嫁給裴行儉元配之子裴貞隱,與裴行儉原為翁媳,后來裴貞隱早逝,庫狄氏改嫁給裴行儉,并生下四個兒子,其中的裴光庭后來成為大唐一代名相。有唐一代,觀念胡化,風氣開放,不僅異族聯姻比比皆是,在李唐皇族之中,父奪子妻、兄占弟媳、子承父妾之事也屢見不鮮,就是一向自視甚高的士族,也免不了胡風的影響。當然,士族是大唐帝國的堅強柱石,其主流恪守的是儒家道德,論到冠蓋之盛、名流之多、貢獻之大,當首推聞喜裴氏,也就是裴行儉所在的家族。  聞喜裴氏出自贏姓,與秦國同祖,因為跟隨周王伐紂立下戰功,被分封在裴柏村,“上下二千年間,豪杰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先后出現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與皇族聯姻更是家常便飯,裴家駙馬先后有21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裴行儉的曾祖父裴伯鳳,北周時期曾任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瑯邪郡公,祖父裴定高,曾任馮翊郡守,襲封瑯邪公。父親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祿大夫,后來想要歸附大唐,事泄被王世充所害。史書上記載裴仁基被王世充“夷三族”,死于唐高祖武德二年,而裴行儉就是在這一年出生的,他很可能是位遺腹子,他的母親是如何逃脫滅門之禍的,至今是歷史上的一個疑團,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他日后的功業大大超過了他父親的期望,成為有唐一代不出世的名將。  裴行儉幼年時期以門萌補弘文生,但他沒了親生父親,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裴行儉沒有灰心和沮喪,人性的高貴和堅持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貞觀年間,他通過了明經考試,成為左屯衛倉曹參軍,成為蘇定方的部下,千里馬遇上了伯樂,蘇定方將兵書戰策傾囊相授,“我用兵,沒有幾個人學得會,唯獨你除外”。名師用心指點,學生努力學習,裴行儉的軍事造詣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為以后的建功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裴行儉升為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令。當時,唐高宗李治準備廢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遭到朝廷上下的強烈反對,裴行儉認為此舉是國家禍患的開始,與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大理袁公瑜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告密,武昭儀懷恨在心,向皇帝誣陷裴行儉,得罪了皇帝的枕邊紅人,裴行儉自然沒有什么好果子吃,被迫離開京城,成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都督府長史。天高皇帝遠,裴行儉在任上努力經營,成績斐然,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升任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裴行儉拜為司文少卿。總章二年(公元669年),他回到京城,后遷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一起典選官員,他們進行了人事制度的巨大變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官員選拔的隨意性,世人稱為“裴李”。此時的大唐承平日久,參加銓選的人越來越多,而唐朝的科舉制度與后世不同,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只不過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要想真正步入仕途,還要通過吏部的選拔,裴行儉制定的選拔制度就成為當時比較完善的銓選制度 ,以后固定下來,成為有唐一代的用人標準。“總章選制”兼顧了士族和庶族的利益,對于當時來說是相當先進的舉措,這使裴行儉得以名重一時。  裴行儉書法極佳,尤善草隸,曾用百卷素絹書寫《昭明文選》,唐高宗看后贊不絕口,賜帛五百段。裴行儉也頗為自豪,曾對別人夸耀,“褚遂良如果沒有精筆佳墨,就不會動筆,不擇筆墨就寫字的人,只有我和虞世南兩位”。上元三年,吐蕃寇邊,裴行儉被任命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不久又被任命為泰州鎮撫右軍總管,聽從周王李顯的調度,李顯未能成行,而裴行儉也未能隨軍出征,但是,以此為契機,裴行儉開始了縱橫天下的征戰傳奇。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吐蕃贊普去世,即位的贊普年僅八歲,唐高宗有意讓裴行儉進攻吐蕃,裴行儉目光如矩,向唐高宗誠懇進言,“吐蕃現在是論欽陵執掌軍國大事,君臣和睦,并不是唐軍進攻的最佳時機”,唐高宗權衡利弊,聽從了裴行儉的意見。此時西北又有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別帥李遮匐勾結吐蕃,侵逼安西(今俄羅斯托克馬克),危及唐朝在西域的霸權,邊境局勢讓唐高宗頭痛不已,裴行儉獻計獻策,“波斯王新喪,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就位,必然路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部落,到時見機行事,必可立功”,唐高宗連連點頭,同意了裴行儉的智取之策,他任命裴行儉為安撫大食(今阿拉伯)使,即刻上路。裴行儉奏請王方翼為副使,担任檢校安西都護。西州是裴行儉曾經任職之地,當地人聽聞裴行儉到來,百姓官吏都出城相迎,裴行儉乘機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著自己向西而行。又派人揚言說,“現在天氣炎熱,不適合遠行,秋涼之后,再行上路”,阿史那都支聽到探子的匯報,就不再防備。裴行儉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都在今新疆境內)四鎮的胡人酋長,“從前在西州的時候,與大家一起打獵游玩,樂此不疲,進京后念念不忘,今天想要重溫這種樂趣,誰愿意隨我一起打獵”,胡人子弟爭相隨行,竟至萬人。裴行儉假裝游獵,整編隊伍,倍道而行,幾天后,就到達離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好戲就要上演了。
  裴行儉先派人去問候阿史那都支,表示純屬路過,接著又派人去召見阿史那都支,讓對方心里驚疑不定。阿史那都支曾與李遮匐約好,到了秋天一起起兵抗拒大唐使者,突然之間,裴行儉就到了眼前,阿史那都支一時間想不出好的對策,只有率領子弟五百人上前迎接,結果自然是盡數被擒。接著,裴行儉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屬下的諸部酋長,統統押送到碎葉城。隨即派遣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去抓李遮匐。在路途之上,俘獲了阿史那都支的使者,他正趕回來復命,同行的還有李遮匐的使者,都落入了唐軍手中。裴行儉釋放了李遮匐的使者,讓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唐軍擒獲,大軍正向李遮匐的部落開拔。李遮匐無計可施,只得向裴行儉投降。于是,此行的波斯王子被裴行儉打發了,叫他自行回國,裴行儉押送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返回長安復命,副使王方翼留了下來,修筑碎葉城,勒石紀功。唐高宗欣喜若狂,他沒想到事情會如此輕而易舉地解決,這正是裴行儉的厚積薄發,皇帝親自宴請勞苦功高的臣子,再三表達了自己的贊揚,“你孤軍深入萬里之遙,兵不血刃而敵人束手就擒,可謂文武兼資,故此同時授予文武二職,担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同年十月,東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起兵造反,管內二十四州皆響應,叛軍有數十萬之眾,大唐北疆頻頻告急。朝廷派遣單于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率軍討乏,先勝后敗,情勢危急。裴行儉立馬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領軍十八萬,與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媳嗤潁稅⑹返攣賂怠L憑ㄊЮ錚際芘嶁屑蟮慕謚疲飯僭拊唬疤剖萊鍪χ粗幸病薄  裴行儉率軍到達朔州(今山西朔縣),得知蕭嗣業因為運糧車被劫以至大敗,決定將計就計。偽裝運糧車300輛,每輛車中潛伏壯士五人,手持陌刀(長柄兩刃刀)、勁弩,由老弱士兵押送糧車,精銳士兵尾隨其后。突厥人果然中計,沖過來攻打運糧車隊,老弱士兵棄車而逃。突厥人趕著糧車前往有水草的地方,解鞍牧馬,準備取糧。唐軍壯士當即躍出,伏兵也同時殺到,痛快淋漓地解決了敵人,搶糧的突厥人幾乎無一幸免,從此,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唐軍的運糧車隊。  大軍進至單于府以北,已然接近傍晚,唐軍安營扎寨,挖好了周圍的壕溝。裴行儉下令將士們向高崗上移營,將軍們都說,士兵已經安頓好,大家都很疲倦,不想再搬遷了。裴行儉語氣堅決,催促大家按軍令行事。大家雖然心有怨氣,卻不敢違背裴行儉的軍令,起身搬遷了營地。當天晚上,風雨大作,唐軍原先的營地很快被大水淹沒,水深竟達丈余,唐軍將士個個慶幸,由衷佩服裴行儉的先見之明,從此都對裴行儉的言聽計從。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裴行儉率軍與突厥戰于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節節勝利,“前后殺虜不可勝數”,俘獲敵酋阿史那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殺死,持其首級向唐軍投降。突厥余部向狼山(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后聯合旗境內)撤退,唐軍大勝而歸,高奏凱歌。裴行儉的主力回軍后,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糾集殘部,再犯唐境。唐高宗再度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要他“宜將剩勇追窮寇”。裴行儉率唐軍北上,屯兵于代州陘口(今山西代縣西北),并不急于進攻,他使出反間計使得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內部不和,阿史那伏念留下妻子、輜重于金牙山,率領主力襲擊唐軍,后方空虛,裴行儉有了可趁之機。  裴行儉派出程務挺、何迦密襲擊金牙山,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和輜重盡被唐軍俘獲。阿史那伏念亂了方寸,手下士兵又多染疾病,只得向細沙退避。他惶惑恐懼,派密使去見裴行儉,希望抓住阿史德溫傅贖罪,裴行儉答應投降后保其性命。但是,裴行儉也看出了阿史那伏念的猶豫不決,他派遣劉敬同、程務挺窮追不舍,回紇軍隊也同時進逼,阿史那伏念走投無路,只得抓住阿史德溫傅,從小路去向裴行儉投降。唐軍陣營外塵土蔽日,偵察的士兵慌忙稟報,裴行儉鎮定自若,告訴大家,“這并不是敵人進攻,而是阿史那伏念前來投降,受降如受敵,必須嚴加戒備”,他派一名使者迎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果然帶著阿史德溫傅前來投降,至此,突厥余部盡數平定。唐高宗大為興奮,派遣戶部尚書崔知悌赴軍中犒勞。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與裴行儉唱起了對臺戲。他認為敵人是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投降的,一旦形勢對其有利,必然復叛,硬是教唆唐高宗將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六十四人斬首于市,使裴行儉以前許下的降后不殺的諾言無法兌現。裴行儉十分傷感,他與裴炎都出自聞喜裴氏,“王渾、王浚爭功的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后,無復來者”。雖然裴行儉被朝廷冊封為聞喜縣公,但他因為殺降之事耿耿于懷,稱病不出。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車薄率領西突厥十個部落起兵反唐,圍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西北邊疆告急。裴行儉被唐高宗任命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帶兵去迎擊西突厥軍隊。大軍尚未出發,裴行儉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幽州都督,謚號為獻。當時,裴行儉的兒子裴光庭只有八歲,唐高宗讓皇太子派遣六品京官一人到裴家看護,待裴家子孫長大成人后才停止。唐中宗即位以后,再贈裴行儉為揚州大都督。  裴行儉曾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是位不折不扣的伯樂,善于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他引薦過的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劉敬同、郭待封等人都是一時名將,官至刺史、將軍者數十人。他又撰寫《選譜》十卷,內有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后來武則天派武承嗣取走此書,藏于宮中,未能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裴行儉對人寬厚,大方得體,深得軍心。有一次,唐高宗賞賜馬和鞍給裴行儉,禮部令史策馬跑得太快,馬倒鞍破,令史畏罪逃跑。裴行儉派人將他們找回來,說道,“你們怎能如此小看我呢” ,待之如故。抓住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的時候,繳獲了不少奇珍異寶,其中有一個寬約二尺多的瑪瑙盤,“文彩殊絕”,在宴會之中,軍吏王休烈捧著盤子上臺階給眾人觀賞的時候,不慎跌到,將瑪瑙盤摔得粉碎,在座的眾人都大驚失色。王休烈叩頭流血,向裴行儉請罪。裴行儉笑著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此”,臉上沒有絲毫惋惜的表情。唐高宗將阿史那都支的金器三千多件都賜給了裴行儉,還有不少牲畜駝馬,裴行儉盡數分給親朋好友和部下將士,幾天之內就分完了。有唐一代,裴姓宰相絡繹不絕,從裴行儉的所作所為中,就能瞧出端倪。雖然裴行儉只指揮過三次戰役,軍事生涯僅僅十一年時間,取得的成就卻是很多沙場老將難以望其項背,更難得的是,他文武全才,為唐朝的官吏選拔制定了量化的典章制度。他提倡“慎戰”,主張智取,處處表現了一個軍事家高瞻遠矚的心胸和見識,可以這么說,大唐的富足與強大培養了心胸開闊的名臣與良將,名臣與良將又創造和維護了大唐的強大與富足,大唐名將裴行儉就如同歷史天空中閃耀的星星,熠熠生輝,永遠溫暖著華夏后人的心田。

網載 2013-09-10 21:25:06

[新一篇] 雄霸一方、勇而無斷的漢末諸侯

[舊一篇] 韓厥 春秋時期晉國上卿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