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五周年: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中國在WTO中的實踐
  入世五年來,中國經歷了從“局外”到“局內”的角色轉換,經歷了從“感性上的模糊”到“理性上的接受”的觀念更新,也經歷了“被動應對”到“主動面對”的行為方式轉變。面對入世以來的新形勢、新環境、新任務,中國既觸摸到了諸多的挑戰性機遇,也探尋到了許多或是預見、或是未知的發展新空間。入世五年來,中國用自己的實踐和不懈的努力在WTO中樹立了一個“重承諾、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形象。
  1.積極履行入世承諾
  作為WTO新成員,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始終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方針,根據《中國加入議定書》以及《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中所規定的義務,認真履行各項承諾,不斷加快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更加公平規范的進口市場環境。以關稅削減為例,入世五年來,中國先后4次對關稅進行大幅度削減。一些重要的工業品,關稅削減的幅度是相當大的,例如汽車整車,入世前關稅為80%至100%,2002年降至43.8%,2006年7月1日進一步降低至25%。同時,2004年,農產品平均關稅也由2003年的16.8%降低至15.3%,2008年將降至15.1%。而作為發達的農業國家,美國的農產品關稅為12%,歐盟為20%、巴西和阿根廷等國為35%。實際上,中國在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已經走在了幾乎所有WTO成員的前列。此外,自2003年起,中國開始參加《信息技術產品協定》,承諾將協定下產品的關稅于2005年前全部降至零。從2006年1月2日起,中國進一步降低了100多個稅目的進口關稅,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產品。2006年的關稅總水平仍為9.9%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9.0%。經過連續幾次大幅度的降稅,中國已按期履行了加入WTO承諾的降稅義務。
  2.逐漸學會運用WTO規則
  入世五年,在面對諸多貿易爭端時,經過五年的洗禮,中國已逐步學會了理性、冷靜地對待和積極運用WTO規則有理、有利、有節和有力地解決和處理,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2002年3月,中國第一次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向WTO提出成立專家組對“美國實施鋼鐵產品保障措施案”進行調查和裁決。2003年11月10日,WTO上訴機構作出終裁,確認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不符合WTO規則。中國在WTO爭端解決第一案中勝訴,不僅維護了企業利益,更在實踐中培養了一批熟悉WTO規則的律師和法律人才,充分表明我國運用WTO規則維護本國正當貿易利益和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堅定立場和基本態度。
  3.全面參與WTO全球事務
  入世五年來,中國已逐漸適應了由“觀察員”到“正式成員”的角色轉換,正在全面積極、建設性地參與WTO各項經貿事務和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訂。在過去五年間中國接受了WTO貿易政策過渡性審議,并行使了相應的審議權利。2003年9月10日,中國首次作為WTO正式成員參加WTO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在農業議題上,中國代表指出發達成員應作出重大的、實質性的減讓承諾;在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方面,發達成員應該大幅度削減關稅高峰和關稅升級,并遵循“非完全互惠”的原則,切實保障發展中成員的利益。此外,2004年4月3日,中國與正在申請入世的國家(沙特)簽署了首個雙邊市場準入協議。10月1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俄羅斯入世完成所有談判,并簽署了所有必要的文件。從過去中國作為申請加入國與別國談判,由他人審議,甚至有時受制于人,到如今中國作為WTO正式成員與其他申請加入國如俄羅斯、越南等進行雙邊談判,標志著中國在WTO中地位和身份的根本轉變。
  4.積極參與WTO多哈回合談判
  作為WTO新成員,中國在WTO多哈回合中的一舉一動都倍受矚目。五年來,中國全面參與了多哈發展回合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服務貿易以及新加坡議題的談判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立場或者提案。2005年12月14日,中國一改中國五年來在WTO的舞臺上一貫的低調作風,發表了當天上午時間最長、言辭鋒利的演講,不但表明了中方的鮮明立場,同時一掃外界關于中國作為加入WTO之后的最大發展中成員受惠國,故意保持低調的無理猜測。除去在大會發言,中國還參加了大會舉行的全部7次有30多個WTO主要成員參加的“綠屋會議”,與21位成員的部長進行了雙邊會談,并參加了數十場的高官會和協商組的磋商。中國代表團積極與各成員進行溝通,闡述中國的立場和主張,為推動談判取得進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最后通過的宣言中,有四項條款對中國非常重要。首先,宣言新增加的58段中表述,各成員對新加入的成員的情況給予特殊的考慮,這意味著可以減輕新成員在市場開放中所承受的壓力,中國作為剛入世的新成員可以從中受益。其次,第7段中指出,發展中國家對于特殊產品可以采取特殊的保護政策。而中國的弱勢農產品則可憑借這一條款獲得保護。再次,沒有“黃箱”和“綜合支持總量”(AMS)的發展中成員的“微量允許”可以免于削減。由于中國沒有黃箱補貼,這意味著中國在多哈談判中不需要對農業的國內支持進行削減。最后,條款中的第14段及15段,提到在非農業市場準入的計算將采用瑞士公式,瑞士公式是比較激進的公式,但條款中規定了多項參考系數,其中也針對了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因此有利于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保護。
  5.接受WTO首次政策審議
  作為WTO新成員,中國首次接受了WTO的“常規”政策審議。在審議過程中,共有26個WTO成員向中國提出了1100多個書面問題。審議會議的討論引導人,新加坡常駐WTO大使葛福爾在發言中對中國加入WTO后的表現,以及對世界經濟和多邊貿易體制所做出的貢獻做了概括。他認為,加入WTO以來,中國在經濟和貿易政策許多方面的表現堪稱良好;中國在履行加入WTO承諾上體現出了明確的政治意愿。2006年4月19日,WTO公布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的首份《中國貿易政策審議報告》。這份長達300多頁的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的經濟環境、貿易與投資的政策、相關改革措施等,并對中國的經濟前景進行了預測。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日益向市場方向轉型,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改革動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為改革提供了催化劑,也為經濟在可預見的將來保持強勁增長鋪平了道路。加入WTO以來,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系,中國還采取了重要的貿易及與貿易相關的改革措施。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從2001年加入WTO前的15.6%降到2005年的9.7%。中國的非關稅貿易限制措施也迅速減少。
  二、入世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效應評估
  入世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使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增加全球就業機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激勵了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速向前發展的動力和信心。事實證明,入世效應是積極的,中國和世界取得了“互利共贏”的成果。
  1.宏觀經濟保持穩步增長
  從GDP增長率來看,中國經濟從入世第一年(2002年)起進入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而2001年構成本次經濟周期的起點。2003年,在經歷了長達五年多的擴張性調控政策之后,中國經濟開始駛入增長的快車道,即使受非預期的“非典”災害負面影響,宏觀經濟運行仍然顯示出良好的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相配合的格局,全年經濟同比增長9.1%,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2004年,經濟增長率達到9.5%,這是自1997年出現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長率最高的一年,宏觀調控的各項措施取得明顯成效。2005年,GDP同比增長9.9%,中國經濟已連續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2006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7%,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
  從GDP總量來看,經過2001年短暫調整之后,2002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5,172.3億元。與此同時,人均GDP達961美元,比2001年增加50美元。2003年,中國經濟完全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實現了高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全年GDP達到117,252億元。這說明,中國GDP不僅總量在擴大,而且積聚1萬億元增量所需要的時間在縮小。20世紀末,中國GDP平均每2至3年增長1萬億元。進入新世紀,中國GDP從2001年的9萬多億元增長到10萬多億元僅用了1年時間。此外,從人均GDP來看,2003年達到1,090美元,首次超過1,000美元,盡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數字還相當小,但與以往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是中國實施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后的第一年,全年GDP達到136,515億元,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2005年,全年GDP達到182,321億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達到141,477億元。
  2006年4月,IMF在年度《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公布2005年180個國家和地區GDP和人均GDP的統計結果,2005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中國GDP增長率為9.9%,居世界第6位,GDP總量躍居世界第4位,比2004年提升2位,占世界的比重為5%,比2004年的4.7%提高0.3個百分點。
  2.對外貿易大幅增長
  入世五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進一步好轉,中國外貿持續大進大出,貿易平衡壓力逐漸得到緩解。2001年,中國全年進出口總值為5096.5億美元,同比增幅僅7.5%,其中出口增幅為6.8%。但從正式入世的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6207.7億美元,同比增長21.8%,居世界第五位,中國外貿總量邁入世界大國行列。2003年,全國進出口總值達8509.9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居世界第四位,為1980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2004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 547.4億美元,同比增長35.7%,中國首次取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5年,繼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后,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穩居全球第3位。2006年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額127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出口6912.3%億美元,增長26.5%,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5813.8億美元,增長21.7%,加快5.7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098.5美元。
  3.引進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入世五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外商對華增資忙”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2002年,中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5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5%,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也首次跨越連續6年引進外資一直徘徊在500億美元以下的門檻。同年9月23日,世界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科爾尼公司在美國和中國同步公布了“外國直接投資(FDI)信心指數”,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最有吸引力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國。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響,全國實際利用外資561.4美元,同比僅增長1.44%。2004年,引進外資再次呈現較快的增長勢頭,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6.30億美元,同比增長13.32%,首次突破600億美元。2004年6月,根據UNCTAD調查報告,世界主要跨國公司對短期(2004-2005年)及中期(2006-2007年)的對外直接投資前景普遍感到樂觀,中國最具吸引力,其次是巴西、波蘭等。無獨有偶,2004年11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就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的影響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國在其他經濟同樣高速增長的國家中是最開放的。2005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724.06億美元,同比增長19.42%。這個更全面的數字反映了中國吸收外資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服務貿易領域已開始成為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2006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328億美元,同比增長1.9%;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426億美元。
  4.對外投資規模不斷加快
  2002年以來,由于受入世效應的推動,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呈逐年遞增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已遍及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形成了“亞洲為主,發展非洲,拓展歐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場格局。2002年,境外投資為27億美元;2003年為28.5億美元,同比增長5.5%;2004年為36.2億美元,同比增長27%。2005年為6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8%。2005年,經商務部核準和備案的境外中資企業1067家,中方協議投資額69.5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7.3%。截至“十五”期末,中國境外投資額累計已超過500億美元。其中,2002-2005年四年累計凈投資額179億美元,年均增長36%。據UNCTAD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04年)》顯示,2003年,全球FDI(流出)流量為6122億美元,存量為81969億美元,以此為基期進行測算,2004年,中國境外投資分別相當于全球FDI(流出)流量、存量的0.9%和0.55%。與發展中國家相比,2004年,中國僅次于新加坡,位于第二位。截至2005年底,中國境外中資企業已超過一萬家,境外投資由“綠地投資”向跨國并購等方式擴展,跨國并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
  三、入世五年來利弊得失的重新思考
  入世前,“短期內弊大于利”的觀點頗為流行。入世后,“利弊分析法”、“機遇挑戰論”已告一段落,但對入世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和入世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紛爭又起。然而,不管怎樣,過去我們曾預測,入世將會給我國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至少現在看來不但沒有發生,而且實際沖擊也并不如當初想像的那樣大,相反有些曾經被預測將會受到沖擊的產業并未受到很大沖擊,反而由于入世所帶來的競爭壓力還促進了這一產業的發展。
  這不得不使我們對入世五年來的利弊得失進行重新評價,不得不使我們對出現如此反差的原因進行一番深刻思考。
  第一,入世五年來,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充分說明,入世前的諸多判斷和預測量化不夠,主觀意志判斷色彩過濃,感性認識較多,理性分析不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作為一個市場經濟轉型國家,中國入世并接受這套規則體系約束的根本意義在于加快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美。WTO追求貿易自由化的目標,根源于市場經濟的要求與發展。在WTO制度約束下,各個成員市場經濟體制的屬性是參與博弈的首要要素。WTO接納成員的首要條件就是市場經濟國家,非市場經濟國家在WTO制度框架下是不能被認可和承認的。可以說,一個遠離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度同樣也遠離了WTO。因此,看到中國入世及其影響和意義,絕對不能只看到其對國內經濟的消極影響,絕對不能施加太多感性主觀色彩,否則,對入世意義的判斷必然是錯位和失準的。
  第二,入世五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經歷考驗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應對入世的準備充足,應對措施積極到位。說到底,應對入世挑戰,化解弊端的能力根本上取決于國人應對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五年來,我們看到,國內企業界所顯示出來的發展熱情是前所未有的,國有企業積極尋求改組發展,民營企業銳意進取,國民素質普遍得到了提高,這都為更好地應對入世奠定了先決條件。
  第三,根據《入世議定書》和《中國入世工作組報告》,入世后,中國對外開放本身就是一個漸進、逐步加深的過程,而不是一步到位,而且,入世后,中國的開放也絕非是“全面毫無保留”的開放,而是按照入世承諾逐步地加大開放。入世承諾中很多規定,本身就隱含了許多內在的保護機制,因此,入世的影響本身具有漸進和潛移默化的特征。
  第四,入世五年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考慮的因素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特別是在面臨著東南亞、南美等與中國具有類似比較優勢的市場競爭時,外資的選擇范圍在增加,選擇的途徑在豐富,因此,入世后,中國雖然加大了開放的力度和廣度,但外資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其他國家市場的誘惑時,其投資行為也會日益理性。自2005年以來,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呈現下降趨勢(2006年前三季度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6億美元,同比下降1.5%)足以警示我們,擴大開放與外資流入大量增加并未能簡單劃上等號。
  第五,自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28度春秋風雨兼程。在28年對外開放歷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本身就已經使我國對外來競爭具備了一定的適應力。比起中國改革開放的漫長歷程,中國入世僅僅只有五年時間,因此,經歷過對外開放洗禮的中國經濟絕對不會因為突然加入WTO而不知所措,入世只會讓中國積累更多對外開放的經驗,讓中國學會更多的國際規則以應對外來競爭的挑戰。
  四、入世后過渡期展望
  2006年12月11日之后,中國入世將迎來后過渡期,這既是一個階段終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進入后過渡期的一個最重要標志是中國將從入世承諾約束下的開放轉向WTO框架協議約束下的整體開放。這種開放大致沿著兩個層面展開,第一,伴隨著多哈發展回合的即將結束,其所達成的新協議將成為中國作為WTO正式成員新的履行義務。第二,在WTO框架下,中國將與主要WTO成員進行雙邊磋商,以確定新的開放承諾。可以預見,入世后過渡期,中國將會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和更寬領域內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
  第一,中國對外開放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內在要求,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一個相對長的時間,這就注定了中國對外開放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沒有階段性,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開放的程度和廣度還將會繼續加大。
  第二,中國對外開放是中國作為一個WTO正式成員應盡的義務。WTO宗旨就是要求成員致力于建立“更公平、更具有可預見性、更持久的多邊貿易體制”,顯然,中國必須要堅持對外開放,為這一目標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否則將會違背WTO的基本原則。
  第三,中國對外開放也是中國全面參與國際經濟體制建設的根本要求。只有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才能獲得參與國際經濟規則制訂的權利,中國要想爭取更多的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必須自己要身踐力行。
  第四,中國對外開放也是多哈發展回合的要求。隨著多哈回合談判臨近結束,將會在多邊貿易體制出現許多新的開放領域,中國作為正式成員,必須一攬子接受多哈發展回合的所有協議,從而肯定會給中國對外開放施加新的約束和要求,因此,中國對外開放必然是多哈發展回合新協議的要求。
  第五,中國對外開放也是其他WTO成員進一步的要求。目前,已經有WTO成員就中國進入后過渡期的開放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如美國希望“中國應視其入世承諾為市場改革的底線,而不是全部目標。中國應該超越入世承諾,開放那些入世協議下仍然可以保持限制的產業。”
  從目前情況來看,后過渡期內中國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所帶來的國際經濟“負傳遞”效應。第一,中國自主決策權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且在決策過程中外資影響可能加大,中國經濟受到外來資本影響可能加重(從房地產可以看出),中國國內利益集團中可能會包含外資集團。第二,中國經濟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弊端的影響,且國內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不良因素可能會與國際上同類不良因素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洗錢、犯罪、腐敗等。
  因此,后過渡期應對入世的工作更復雜、更繁重、要求更高,我們絕不能因為目前國內產業尚未受到嚴重影響而放松警惕。后過渡期“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和核心是開放的選擇問題,包括開放的領域、程度、時間表及進程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是從規避風險或風險最小化的角度,積極穩妥地采取開放措施。此外,后過渡期“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目標緊密聯系。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一個最基本的開放前提和改革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在后過渡期,中國還需要正確處理好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角色問題。在致力于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更加需要新一輪談判取得新成果,更加需要參與、加強和發展多邊貿易體制。加入WTO是中國為實現經濟發展的國家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戰略選擇,而在加入WTO之后中國更應積極地參與和充分地利用WTO這一平臺,千方百計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WTO是一個成員主導的國際組織,協商一致的決策方式意味著成員必須參與WTO的各項決策,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關切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已經具有了全球性貿易和投資利益,而推動市場多元化也是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的重要目標。因此,作為一個尚處于體制改革攻堅和經濟轉型面臨諸多困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應在WTO中担當建設性角色。中國要想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勢必要借助自身經濟實力和貿易實力,與WTO中其他成員在規則的制訂上進行競爭和合作,改變現有貿易利益格局,從全球利益的重新分配中獲得收益。尤其要積極主動與發展中成員協調立場,團結依靠大多數發展中成員方,必要時起“領頭羊”作用,這是維護WTO健康發展和廣大發展中成員利益的基本保障。

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滬8~14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陳泰鋒20072007
入世/五周年/回顧/展望
入世五年來,中國用自己的實踐和不懈的努力在WTO中樹立了一個“重承諾、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形象。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不僅使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且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激勵了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速向前發展的動力和信心。2006年12月11日之后,中國入世將迎來后過渡期,這既是一個階段終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進入后過渡期的一個最重要標志是中國將從入世承諾約束下的開放轉向WTO框架協議約束下的整體開放。因此,后過渡期應對入世的工作更復雜、更繁重、要求更高,我們絕不能因為目前國內產業尚未受到嚴重影響而放松警惕。后過渡期“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和核心是開放的選擇問題,包括開放的領域、程度、時間表及進程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是從規避風險或風險最小化的角度,積極穩妥地采取開放措施。
作者: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滬8~14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陳泰鋒20072007
入世/五周年/回顧/展望

網載 2013-09-10 21:26:08

[新一篇] 中國兒童文學50年

[舊一篇] 中國八種神秘文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