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經貿合作前景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香港、澳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香港、澳門將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雖然目前還面臨很多障礙,但這并不妨礙國際社會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兩岸四地作為一個經濟共同體,劃歸為“大中國”的經濟版圖,并預言只要兩岸四地真誠合作,那么未來世界必將是大中國的世紀,東方雄獅正在蘇醒。
      兩岸四地的經濟實力
  從1978年至1994年,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2倍, 年均經濟增長率達9.4%;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1.9倍,年均經濟增長率達6. 9%;臺灣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3倍,年均增長7.7%;澳門從1982年到1994年,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大約增長7.1%。 兩岸四地的經濟增長率大大高于同期工業國家的年均增長率水平。去年,按市場價格計算,大陸的經濟規模已達到5200億美元,香港達1300億美元、澳門約達63億美元、臺灣達224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陸為440 美元(根據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遠高于該數字,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實際人均GNP已達2000美元),香港達21800美元,澳門達15610美元,臺灣為11767美元。香港、 臺灣和澳門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地區之一。
  如果說就中國大陸一地的經濟實力還不足于令世界刮目相看,那么,兩岸四地的經濟規模的累加已足以使世界為之動容了。本世紀末的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無異于給中國的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兩岸四地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和深入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以各自的資源優勢開展經濟合作,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和深入。
  根據大陸海關的統計顯示,去年中國大陸與香港貿易總額達419 億美元,較1978年增長30倍。目前大陸是香港轉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地和最大市場,香港轉口總值近九成與大陸有關。大陸已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伙伴,香港則是大陸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大陸與澳門的貿易總額達7.98億美元,較1978年增長5倍。1993 年,澳門為中國的第23大貿易伙伴,大陸為澳門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香港是澳門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臺灣也是澳門的主要貿易伙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海峽兩岸的間接貿易總額去年達到163.31億美元,較1990 年增長5倍多。去年大陸與臺灣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臺灣是大陸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大陸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臺灣對大陸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80年的1.2%上升到去年的15%,大陸從臺灣的進口從1.24 %上升到的12%。由于兩岸沒有直接實現“三通”,因此在兩岸的經貿往來中,香港起著中介橋梁作用,兩岸絕大多數的進出口貨物都由香港轉運。目前,臺灣是香港第五大轉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在兩岸四地的投資方面,據大陸資料統計,港澳是目前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從1979年至1994年的累計投資總額達630億美元, 占大陸外來投資的63%;臺資是大陸的第二大投資來源,1990年到1994年,臺商累計投資總額達83億美元,占外來投資總額的8.4%。 由于目前臺資均以香港作為投資大陸的跳板,因此香港成為臺資設立中介公司及資金調度的主要地方。據估計,目前有大約2.5萬至3萬家以投資大陸為目標的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這類公司在澳門也有不少。
      兩岸四地經貿發展前景廣闊
  兩岸四地的經貿發展前景廣闊,是基于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建立在互補基礎上的獨特比較優勢進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結論。中國大陸擁有12億人口、豐富廉價的資源及廣闊的市場,港澳擁有資金、金融及商業服務設施、市場營銷網絡及經驗,臺灣則有充足的資金、較雄厚的工業基礎、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根據現代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兩岸四地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和潛力。再加上兩岸四地同屬于一個民族,同屬一種文化,使用同一種語言,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與文化關系,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的分工與合作將形成一種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1997年香港的回歸,將為兩地經貿關系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從雙方經濟發展趨勢和要求看,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合作關系必將在現有基礎上有更大發展,不僅在規模上會有所擴大,而且在檔次上、質量上、水平上也會有所提高。在鞏固已有的互補性的合作關系前提下,將發展結構性的合作關系;在發展短期效益明顯的合作關系中,將加強有利于雙方長遠利益的合作關系;在保持原有合作領域的基礎上,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目前,香港已經完成了70%的制造業北移,在今后的若干年內,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大陸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機,把大陸的強大科技力量和香港的轉口、營銷、融資能力相互結合,開展科技開發,加強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同時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信息和服務業中心的作用,積極開展內地與香港的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及各有側重的合作。
  大陸與澳門的經濟合作,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大陸與澳門的經濟也存在一種互動、互利和相互促進的關系。1999年澳門回歸后,按照有關基本法的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具有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同等的政治地位,也實行“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澳門將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同時也是獨立的關稅地區。澳門與亞太地區、歐美各國素有交往,特別與歐盟國家關系更為密切。在今后的歲月中,澳門將進一步利用其有利條件和特殊地位,起橋梁紐帶的作用,通過與大陸的合作,與歐洲國家和其它國家的經貿來往,促進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經過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再加上近幾年來,臺灣當局的政策有所松動,兩岸經濟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實踐證明,兩岸經濟有優勢互補和發展合作的廣闊前景。臺灣在一些生產技術、科技產業化、營銷技術和市場渠道等方面有相當優勢,而大陸在基礎產業領域、基礎科學研究和生產要素成本等方面,具有相當優勢。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為兩岸經貿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九十年代大陸的基礎工業、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等支柱產業的振興,農業生產的全面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為臺灣廠商提供更多的貿易與投資機會,從而為臺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兩岸四地合作目標和方向
  如何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各自在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資金、服務設施、市場和人才等方面所擁有的優勢更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他們更好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是兩岸四地共同面臨的問題。不論是兩岸四地的民間機構還是政府部門都必須在產業分工和產業合理化布局、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兩岸四地的市場機制運作、法規及監管制度以及教育、科研及人才培訓方面加強協調。
    一、加強高科技投資,促進兩岸四地的產業結構升級
  當今世界生產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愈來愈成為取得經濟競爭與發展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兩岸四地過去那種主要依靠以大陸的廉價資源來增強產品競爭力的經營之道需要提高層次。就亞太地區而言,中國大陸的廉價資源優勢已經面臨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家的挑戰。產業結構的升級是保持兩岸四地經濟競爭優勢和發展后勁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高科技的研制、開發與運用的合作,加強人才培訓的投資與合作。把優勢逐步從主要依重廉價資源轉向廉價資源與技術開發并重,最終過渡到依賴智力開發上面。
    二、大力加強服務業的投資與合作
  發展服務業既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會促進和推動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目前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已成為經濟發達的重要標志。1993年美國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8%,英國達70%,日本超過60%,新加坡達63.3%,臺灣達54.8%,澳門超過65%,香港則高達77%。目前,港、澳、臺三地都在著手實現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化。香港力圖保持國際金融、貿易、信息服務中心地位。臺灣正在大力策劃“亞太營運中心”的建設,計劃至2005年分階段建成集國際金融、產品制造、海運轉運、航空、電訊及媒體六大功能于一體的“亞太營運中心”。八十年代,澳門進行了多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先后落成港澳客運碼頭、跨海大橋,澳門國際機場于1995年底建成,這些將大大改善和促進澳門貿易及旅游業的發展。相比之下,目前大陸服務業仍是一個薄弱的環節,1993年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4%,是亞洲各主要國家中最低的。近些年,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服務業已有較大發展,但仍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許多地方仍有待于推動和加強。因此,港澳臺與大陸今后應大力加強服務業的開發與合作,這將是一個前景十分廣闊的領域。
  在服務業的合作中,加強金融業的合作尤為重要。目前,香港與大陸的金融合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果,香港已成為內地籌集外來資金的主要市場,尤其在組織銀團貸款及支持大型建設項目方面,1993年香港對內地的銀團貸款已達67億美元,對內地銀行和企業的貸款達1948億港元,內地銀行在香港的存款近年來一直保持在400至500億港元,港元在內地的流通量估計有150億,占港元發鈔量的四分之一。自1993 年允許旅客帶少量人民幣進港以來,估計每年有超過50億元人民幣在港兌換。二地互設金融機構發展迅速,現在香港共有13家銀行在內地開設27家分行,19個代表處及合資銀行、財務公司。外資銀行在內地設立的200 多個代表處和70家分行。絕大多數都由住港機構領導和協調。另一方面,中銀集團已是香港第二大銀行集團,內地的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也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一些內地銀行和住港機構還收購部分香港注冊銀行的股份,使兩地金融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兩地的股票市場也有密切的合作。
  相比之下,大陸與臺灣的金融合作,訖今為止,還基本是一片空白。主要障礙是臺灣當局不許臺灣與大陸銀行互設分支機構,或進行直接往來。目前四家臺資銀行(臺灣銀行、華南商業銀行、彰化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在香港開設的分行與若干家香港中資銀行雖已簽訂代理協議,但在進行實際的業務中仍十分謹慎。臺灣的金融機構未能配合臺商在大陸的投資與發展,使大陸的中小臺資企業在融資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為了加強兩岸的經貿和投資往來,臺灣當局必須開放兩岸銀行互設分支機構,直接進行業務往來。
  值得指出的是,兩岸四地經貿發展前景最終還將取決于有關各方能否排除種種人為障礙,加強溝通和了解。果如此,那么“大中國”騰飛已指日可待!
                 〔喻揚:中共海南省委黨校〕
                   〔責任編校:包亞寧〕*
  
  
  
新東方海口90-93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喻揚19961996 作者:新東方海口90-93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喻揚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6:52

[新一篇] 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高校通識教育之比較

[舊一篇] 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論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