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560(2006)04-0018-07
  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兩大推動,一是最近六年高教擴招的推動,高教大眾化使高職院校劇增;二是民辦高校的迅速興起,也使高職院校成倍增長。到2004年,中國五類高職院校1374所,加上各種大學的各類獨立學院,中國高職院校的在校生近千萬人,約占大學生總數的60%①。但是,高教擴招創造了中國教育發展奇跡,初步解決了上大學難的問題,然而卻引發了嚴重的就業危機,2006年將有1400萬人就業困難,其中主要是高專高職畢業生②。因此,高職教育如何發展,存在著諸多誤區和爭論。本文試圖在探討中國高職教育歷史演進脈絡中,探求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及未來走向。
  一、中國高職教育面臨時代危機和歷史轉型
  數年擴招促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邁向大眾型發展模式,2005年,中國高教適齡青年入學率達到22%。但是,原來注重“人文”和“學術性”的那種傳統精英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并未隨著擴招和高職興起而消失,高職教育發展熱潮也未能產生像澳大利亞等國家那樣緩解就業問題的效果,反而引發了中國高教更深刻的緊張,愈益加劇的就業危機正在成為埋葬擴招成果的導火索。中國高職乃至整個高教面臨著時代性危機和歷史性轉型。
  1、人文割裂與現時代全人發展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國高教擴招引發的失業危機根植于學術與技藝截然對立的教育傳統中,它使兩種院校涇渭分明,一種專攻人文學術,另外一種專司技藝和技能,如水火不可相容。這種傳統致使中國的高職變成了一種純粹的技藝型高校,被認定為沒有學術性,不需要人文學術領域;由此也導致開設的學術理論課如政治課等,遭遇學生觀念上的排斥且長期拒學造成理解力下降而形同虛設。這種純粹技藝性的教育不僅只強調經驗性技藝訓練,知識面過窄,專業轉換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與現代產業需要視野廣闊,富有創新意識和扎實廣博的專業基礎相比,差距巨大。這種差距不僅將繼續造成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錯失,致使畢業生就業困難日益嚴重,而且人為地制造了不同類型教育間的內在緊張。
  2、高考制度與高職歷史使命沖突日益劇烈
  由于中國教育中奉行著分數是評價和錄取的唯一標準的傳統學術性政策,使高職院校承受著發展的巨大壓力。按這種學術性分數的層層篩選,分數最低的就是差生;同樣,按這種學術性評價,技藝性高職院校就是低水平院校,都無一例外地被強制排在錄取的最后尾,錄取低分學生。可見,這種傳統學術性考試,表現出來的不單是分數,更是一種頑固的偏見,一種對現代教育的曲解,不僅使大多數學生被烙上失敗者的深深傷痕,更嚴重的是在不斷地加深高教中人文學術與科技應用的鴻溝。但是,高職畢業生是產業第一線最重要的建設者,這種以失敗者為主力軍的隊伍,如何能應對中國蓬勃興起的新興產業呢?
  3、學術性評價與技術性需要的強烈對抗
  目前中國高職教育正在接受各種評估的考驗。中國評價高校的主要指標體系歷來以學術性為主,盡管現在對高職教育開始網開一面,但依然強烈地表現出以傳統學術性作為基本依據的思維準則,認為這類院校學術水平低,不鼓勵、不頌揚高職教育的新學術要求和標準,完全按傳統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評價模式的下調水準評估。高職教育倡導的是另外一種學術和技術相結合的標準,與中國傳統學術注重訓詁考據的學術傳統有根本區別。在全國統一評價標準下,不僅各種高校辦學模式雷同③,而且高職教育院校發展特色也很少。
  4、定位錯誤與未來發展的沖突在激化
  中國高等教育正在迫切進入“世界一流”,不惜代價重點投資,把“寶”押在幾所主要大學上,重點大學獲得的經費是一般高校經費的十多倍甚至達40倍。這種分等管理,以“學術性”至上,使高職院校幾乎被排擠為另類。實際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研究型大學再強,也不能少了包括各種高職院校的各種大學。有人認為國外有高職名校,因此要求中國高職院校也辦名校,但是實踐中在“學術”的名分上中國國情已把高職列為另類。用中國人的眼光看德國崛起,往往只看到柏林大學,實際上同時期德國創立的工業學校網恰恰是德國工業化的直接功臣,也是使柏林大學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石。可見這種分等分類管理,不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損害了高等教育整體和長遠的利益。中國高等教育要真正崛起,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即應當而且必須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所有高校的發展,才能發展起真正的高等教育,也才能使大學真正的強大起來。
  二、教育的現代轉型與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定位
  上述高職面臨的危機及問題,主要是由“傳統學術性”高教觀,即“人文”與“科學”間的對立造成的。因此,推進教育的現代轉型,轉變學術與應用對立的“傳統高等教育發展”誤區和觀念錯位,是消除高職教育發展危機和實現時代轉型的關鍵,這也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
  (一)人類教育發展轉折點與職業教育之興起
  中國高職教育發展中的危機,不僅是走向未來進程中新舊體制的碰撞和中國社會實踐的產物,也根源于歷史過程之中。從歷史上看,人類教育發展有兩個重大的轉折點。研究這兩個發展的轉折點,是我們把握現在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定位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關鍵。
  第一轉折點:從原始和諧教育轉向抑制技藝的人文傳統教育
  原始教育是一種低水平的生存性技藝教育,生存與技藝協調,與人類生存實踐緊密結合,為人生存發展服務,隨著技術的提高和文化的發展,需要專門學習才能掌握,因此產生了學校。創辦學校本意是要更好地傳授生產技術服務社會,但這一高水平教育一出現就被占有資源的少數統治階級所壟斷,發展為以古典人文為內容、學術性為特征、培養統治術(做官)為目的的傳統封建教育。這種教育以古典人文學科為主,注重人文知識的傳授和研究,把訓詁考據作為學術的基本形態,重視反省思辨的研究方式,反對學習應用性知識,反對與生產相結合,斥技術和技藝為不登大學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把學校這種高水平的正規教育變為有閑階層服務的工具,而傳授生產技術依然通過口耳相傳的原始方式進行,致使社會發展緩慢。
  第二轉折點:從古典人文教育轉向現代科技教育
  自文藝復興運動和新教改革特別是工業革命后,生產性質發生質變,在大生產需要受過技術教育的生產者推動下,產生了以科學技術為內容、應用性為特征、培養生產技能和生產者為目的的現代教育。大生產使科技進入學校,但受到古典人文教育的激烈對抗,于是便以另一種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式來滿足工業化的要求。歷史證明,凡高職發展快,教育與生產結合好的國家發展就快,反之亦然。當然,也由此開始了古典人文教育與現代科技教育的長期對抗和緊張。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始于12世紀,一直由人文學科統治教壇,18世紀工業革命后科學進入大學,與人文產生激烈對抗④,引發了現代大學的四大對抗或緊張:一是人文與科學的對抗或緊張,二是教學與研究的對抗或緊張,三是學術與應用的對抗或緊張,四是精英與大眾的對抗或緊張。在這其中,核心是人文與科學之爭,先是人文扼殺科學,排斥科學;爾后科學的實用性迅速發展沖擊人文進而壓制人文,使人文科學化。社會學家說,過去是科學在世界之中,現在是世界在科學之中。在人文與科學的對立下,不僅人文走向極端,科學也被妖魔化,一方面科學在取得優勢后膨脹為科學主義,加劇了大學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科學又在人文沖擊下按社會發展不斷分離下游層次以避免自身被人文沖擊,把高職教育作為技藝性教育從科學教育中分離出來,使高等教育中形成技藝、科學與人文等層次和類型院校的對立。
  (二)兩種教育發展路向與高職教育發展分析
  在工業化推動下,特別是隨著高科技發展對社會和對人發展提出新要求以及市場的關鍵性推動,迫使這兩種高等教育觀開始正視社會需要,也由此迫使教育上人文與科學在對抗中逐步走向融合。考察這一演進的歷史進程,向我們展示了兩條發展基本路向。
  第一條為古典人文演進路向:從原始形態的人文與技術結合→階級社會后分離為人文獨統和人文主義,為統治階級服務→工業革命后迫使人文高校或高校中人文獨統融入科學、技術→高科技發展下大學在人文基礎上融合科技建立起服務社會和生產的學術體系。
  第二條為科技教育演進路向:文藝復興運動后科技發展由小至強→科技與人文對抗,人文主義壓制科學→科學在社會需要下迅速發展反擊人文,并膨脹為科學主義→二戰后在高科技發展對人提出的新要求下,迫使科學中不斷融入人文→在信息化及高新技術推動下,形成應用型的學術性學科,在科學、技術發展基礎上建立起新的人文學術體系。
  盡管歷史演進和不同學校發展模式可能千變萬化,但是教育發展的這兩條路向演進的最終目的必然一致。人文學術體系要吸收科學,走向應用,服務社會,是一種對古典人文學術改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術本身不會消失而反將會獲得高水平的新生。科技學科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下要吸收人文,走向高層次的有學術性的應用,以更強有力的方式服務生產,推進社會進步。兩者盡管實現過程有重大區別,但最終目的卻將異曲同工。因此,中國高職教育人文與技術的融合不是簡單地加進一些人文的東西,而是發展模式歷史轉型的產物。
  (三)中國高職發展方向定位及模式選擇
  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應當從上述考察中得到相應的啟示。首先,應當明確職業技術教育不是另類教育,而為現代社會發展所必需,是在傳統教育不適應現代生產發展的狹縫中生長起來的新的重要教育形式。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明確自身的歷史重任,不僅在于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而且也要担負起改造傳統教育的歷史使命。
  其次,高職教育發展必須堅定地遵循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教育發展規律,堅持重視技術、技能及應用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工業革命后200多年來國際上形成英、法、德、美、日、韓及印度等現代國家發展模式,會看到三大重要特征:第一,重視教育和實行現代教育改革,走出培養學究和注重功名的傳統教育模式,創辦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技術型人才,是啟動和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動力。英國工業革命得益于延續了近200年的民眾識字運動,以及創辦開設技術課程的私校、推行類似職教的學徒制和各種學會科普工作,培養了大批技術精湛的工匠和技術人才,使當時英國出現了科技發明創造熱潮。法國拿破侖稱帝后關閉了傳統的巴黎大學,創辦各種專科學校,培養了大批科技應用性人才,為法國橫掃歐洲各封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創辦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水平之高低就成為并決定這個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水平,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多少及水平高低,決定了這些國家工業化能走多遠。英國僅靠工人講習所使19世紀后期工業化受挫,德國在創辦柏林大學時把創辦每區一所工業學校的職教網并隨工業化發展升格為工業學院、工科大學,賦予博士學位授予權,使德國自19世紀中期起在主要科技領域中的發明比全世界各國的總和還多,推動了經濟起飛,30年間趕超英法而成為歐洲強國。⑤ 美國1864年南北戰爭后,首創工學院、農學院和社區學院,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培養大批高水平的應用性人才,使美國以更快的速度實現跨越式發展,30年工業產值連增三倍,成為世界首富。第三,確立發展高職教育的戰略地位,高職教育引導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哪些國家教育服務經濟的水平高,發展就快。如德國在耶拿普法戰爭慘敗后推進政體、軍事和教育三大改革,教育以更高的水平服務經濟發展而獲得巨大成功。美國19世紀后期推行四大教育創新,確立了以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務經濟戰略,推動了經濟的崛起。印度則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先導,高科技與高職教育結合帶動新產業新經濟的崛起,成為落后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型。
  再次,高職教育應堅持走科技與應用融合人文,從而提升應用性學術,以此為基礎努力發展新學術、新人文、新科技的發展道路。不應當重復傳統高校發展的道路,簡單地套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發展模式。
  三、創建未來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核心內涵
  (一)強化技藝與科技與人文融合的高職教育發展策略
  承上所論,中國高職要克服時代發展的各種內在危機,解決目前的困境,就必須致力于建構一個在技藝教育基礎上依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提升科學研究和增強新人文素養的現代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可能遵循現代教育發展規律辦高職,發展人文,提升高職教育的學術水平,走一條真正使中國高等教育達致既大又強,同時又能真正創建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道路。其中,中國高職教育要重視三個方面的工作。
  1、堅持社會功效觀來推進高職教育人文發展
  首先,必須堅持高職教育是社會現代化動力的社會功效觀,依據教育服務生產發展來推進技藝教育、發展科研和建構符合生產發展的新人文,不是簡單地講幾句古文,背幾首古詩。比較教育學家康奈爾研究世界現代化進程后認為,工業化以來世界發展迅速,其根本動力是人類推動了教育的現代轉變,而現代教育覺醒的關鍵標志在于注重社會功效,為社會、為生產發展服務。⑥ 世界現代化經驗表明,職教是引發工業革命、推進現代化的本質動力,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高職的人文發展只能也必須是以技藝為基礎的,只有在堅持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其技藝性、應用性的基礎上推進和建構技術與人文的融合,從而使技藝教育得到加強和完善,才能有真正的人文發展,才可能使高職成為現代化的主力軍,也才能真正建構起現代高等職教模式。
  2、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推進技藝與人文與科技融合的重要形式
  通識教育注重人文素養教育,20世紀迅速興起并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視。“通識教育,顧名思義,是一種關于進行普遍意義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⑦ 通識教育是中國高職院校推進人文與科技融合,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形式。香港中文大學在每年的學校概況前言中都赫然寫道:“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之視野,培養其抽象與綜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變化之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通識教育為大學整體教育之重要部分”。⑧ 首先,通識教育是實踐科技與人文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倡導科學與人文融合的現代教育精神,一種在學習技術、發展技能中滲透著人文精神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學習中享用到人類的全部情感、智慧、成功、快樂和對未來的展望。其次,通識教育是高職教育實踐人文與科學相融的教育方式。一是開設相關專業、科系及研究機構,既可積聚相關專業人才,又能對相關人文領域進行系統的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專業、臺灣的通識教育研究會等。二是設置相關課程、講座和人文環境,如哈佛大學等都設立通識教育講座,一些高職院校針對學生需要開設如服裝文化、藝術欣賞以及國學論壇等。三是全面倡導人文交融的學校文化。
  3、推進全人教育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根本
  隨著科技日益發展,技術將在加劇分化的同時更加強化綜合,要求生產者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時也要具備越來越高的文化素質,但人文發展不是背古書,而是要求高職院校要按服務社會原則來重新闡釋和設計人文內涵,定義全人發展理念;以此為基礎,全面整合人文與科學、科研與教學、學術與應用的內在聯系,創立科技與人文兼融的高職文化,培養職業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又有人文素質和科學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這是中國高職能否引領中國產業發展的關鍵。高職人文發展必須參與推進技藝性與科技性與學術性教育融合的實踐,其關鍵指標是在于培養出高素養、高技藝的一代和諧發展的新人。⑨
  (二)走從應用到研發到應用性學術的新高職教育發展道路
  探索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道路,實際上就是要回答中國高職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個重要問題,一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名校?二是高職教育要不要搞科技研究,要不要重視學術性?三是高職院校能否隨著發展不斷升格?對此,中國高職教育必須應對技藝與學術發展,包括人文發展找到一條符合高教發展規律的實踐形式。
  1、引導高職院校走向名校之路
  國際高職教育經驗表明,高職可以發展名校,但只有堅持其技藝性和應用性的教育方向,才能成功走向名校,而不是中國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硬套普通本科院校強化學術標準的做法。實踐證明,高職院校必須走出一條與傳統普通院校不同的發展道路。
  從德國雙元制、美國生涯教育、日本企業內教育以及新近崛起的澳大利亞高職發展的經驗中可以看到,中國高職應當走從應用到研發再到應用性學術的新發展道路,是引導中國高職院校走向名校之路,這也是高職院校堅持技藝性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學科性、“學術性”和施行技術與人文融合的發展進程。中國高職院校在推進這條道路的兩大要務:一是堅持技藝性,以此統合和發展“技藝的學術”;一是創建一個與這一發展道路相一致并具有促進其目標實現功能的人文體系。換句話說,技術或技藝是科學產業化的靈魂,沒有技藝就不需要高職,但高職不隨生產技術提高不斷把學術注入技藝,提升技藝水平,就不能適應新工藝、新技術的發展;而高水平技藝是人文和技術的融合體,不營造一種有利技藝發展從而引導高職走向名校的人文,高技術人才就無從成長,高職名校就無以產生。中國高教改革的總趨勢是,不斷推進從服務有閑階層的古典學術型高校轉變為服務生產的學術性高校;而高職院校則注重轉變追求文憑和功名的教育模式的同時,還必須從應用某一技術的技藝性高校,走向應用與研發兼具的技術性高校,再向學術性應用型大學發展。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職新人文的勃興,它經歷一條從服務應用到服務研發再到服務應用性學術的新高職人文教育發展之路的同時,不斷為高職走向名校注入科學和研究,從中生成名校之名,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高職才能被注入作為高等教育的內涵,具備走向名校的基礎。
  2、開辟高職教育新學術性發展之路
  由于近年高校擴招和大學畢業生高失業率,中國大學那種注重訓詁考據型學術性研究傳統開始受到打擊,2005年國家出臺鼓勵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為建立現代高職觀有重大作用。首先是認可高職教育是現代化先鋒,對高職的生產力特性有了新的理解;其次是加大發展技藝性教育的力度,這將必然產生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并促使研發的興起,使原先純粹技藝變為研發與應用的綜合體;而由于研發力度的加強,應用性學術研究得到了發展,這又反過來加速高職技藝提升和人文發展的進程。
  3、推動高職院校不斷發展升格之路
  中國現行高考制度在不斷加深傳統學術性與應用性的對立,使學術性變成學究,應用性化成很短視的“有用”,職校成為高考的收容站。這些都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高職作為與經濟發展的最緊密結合體,必須保持最有活力的運作機制,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多樣性發展。因此,應把市場機制引入高職教育,按自由、公平、開放的規則競爭發展,創立優勢,形成特色,通過全面優化資源,按市場需要對不同高職升格或關停并轉,鼓勵發展各種形式的高職院校,如兩年制、三年制等,有條件也可申報建立四年制本科層次高職院校。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學術與應用間的對立,發展市場運作下的高職人文體系。⑩
  (三)全面實踐科學發展的現代高職教育理念
  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是實踐新高職科學發展觀,其中最突出的是強化技藝性、重視全面和諧、互動及可持續發展等,使高職融入高教發展整體的過程中來優化高職教育,使高職與高教的各部分、各要素、各功能得到整合及協調互動發展,以實現更具長遠意義的最佳發展。(11)
  1、在技藝性下建構高職與高教的整體最優教育功能
  高職教育是高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需要協調各種高校作用和功能,消除傳統人文大學與新興科技型高校對峙的負面影響。但是,實踐證明只有在強化高職技藝性前提下,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協調。加強技藝性發展是遵循現代教育規律對高職教育的要求,既是高職教育真正實現人文與科學融合的基礎,也是促使以往古典人文類與科技類高教從相對立中轉向協調,促進學術性學科與應用性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全面整合高教中的教學、科研、育人、服務社會等多種功能,形成不同類型高校交融互動的根本坐標。
  2、在實用性下創建全面和諧發展的高職教育體系
  依據國際職業教育經驗,中國應重視高職教育與現代經濟的直接性、實用性特點,發揮高職酵化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并推向產業使之變為生產力從而又進一步引發更高水平社會需要的中轉站的作用。一是高職發展必須與中國特定發展水平相適應,在全球視野下把握當前發展的需要;二是把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技能發展相結合,按最大功效設計課程和教育目標;三是把高職作為協調社會發展需要和解決產業轉型勞力技能發展的重要形式,把中國人口負担轉變為人口優勢,全國提升勞力技能素質,降低失業率和提升產品質量。
  3、在服務性下創新高職精英教育理念
  中國高職在走向名校進程中,必然要致力創新精英教育新理念。首先,從歐美等國發展可見,在一個國家高教大眾化過程中,幾乎都是從初期依靠傳統大學為主,隨著大眾化的推進,其重點逐漸轉向以發展高職教育、培養應用性精英作為實施大眾化任務的主力軍。科學發展觀下的中國高教應當是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精英與高職教育培養應用性精英相互動,面向大眾、為大眾服務和發展精英教育目標相一致的高職教育體系。
  可見,中國發展高職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因此,糾正單純“學術性”的高教政策和發展定位,以全面發展觀推進高職教育發展,強化應用技藝性教育,創新精英教育概念,發揮高職推進高教大眾化,在承担國家普及高等教育重任中拱起中國高尖端科技和基礎研究的塔尖。離開高職教育的大發展,不僅不會有中國的現代化,也不會有強大的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學。
  注釋:
  ①中國高校在校生2004年已超過2000萬,為世界第一。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萬,2004年達420萬,毛入學率19%以上。全國有高校1683所,舉辦高職教育的五類院校1374所,在校生781萬人,占本專科生總數的53.4%。引自《北京青年報》2004年12月4日。
  ②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載《教育文摘周報》2006年2月。
  ③“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高校專業設置雷同’”[N]. 中國青年報,2004-10-29.
  ④19世紀大學中社會科學發展了起來,二戰后商科也進入大學。因此,現代大學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商學是最主要的學科,各據其位。
  ⑤馮增俊. 教育創新與民族創新精神[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⑥[澳]康奈爾. 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⑦馮增俊. 走向新紀元的粵港澳臺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⑧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概況(1994-1995)[A].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事務處,1994.
  ⑨顧明遠. 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章。
  ⑩張建新. 英國高等教育從二元制到一元制變遷的研究[S]. 北京: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4. Robert F. Arnove and Carlos Alberto Torr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 second edition) Rowman &Littefield Publishers, inc2003, p. 204.
  (11)石偉平. 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滬18~24G53職業技術教育馮增俊20072007
中國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素養教育
隨著中國高教擴招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如何界定和引導高職教育發展,看法頗多。研究表明,高職教育要避免重蹈一般普通院校之轍,必須在堅持高等技藝性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推進技藝與人文結合,走從純粹技藝性到技藝與研發結合再到技藝、研發與學術性應用融合一體的新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道路。現階段,中國高職教育在強化技藝教育的同時重視人文素養教育是有重要時代意義的。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滬18~24G53職業技術教育馮增俊20072007
中國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素養教育

網載 2013-09-10 21:28:23

[新一篇]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

[舊一篇] 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商業化經營探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