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技術改造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改造工作從當初以維持簡單再生產為基礎的“挖潛,革新,改造”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事業。在建國45周年之際,回顧技術改造走過的路程,我們看到技術改造和其它新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展成熟的。
  技術改造從1982年列入國民經濟計劃序列到今天十三年的時間里,投資規模從當初的每年200多億元,發展到目前每年約3000億元,“六五”以來,技術改造總投入超過13000億,其中國家預算內投資到371億元,國內貸款4149億元,利用外資改造現有企業的用匯也達到337億美元。據統計,從1979年至1993年累計完成技改項目50多萬個,引進技術改造現有企業的用匯超過700億美元。通過技術改造,企業新增固定資產達到7500多億元。技術改造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方式。                                
   十五年來技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一)輕紡產品上檔次上水平,效益明顯             
  從琳瑯滿目的商品市場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中,我們看到,輕工、紡織、食品等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輕紡工業從“六五”初期使用專項貸款起步,到重點實施沿海輕紡1200項,共安排資金110多億元。紡織工業引進了氣流紡,摩擦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增加了精梳紗、氣流紗、寬幅布等一批出口短線產品的產量,采用了噴氣、噴水,劍桿和片梭織機,開發了高密、特重、特寬等一批無梭織物。通過引進圓網、平網印花機,壓光、磨毛機等一批先進設備,使紡織產品后整理能力大大提高,生產了涂層布、壓光布、磨毛布和各類裝飾織物,使我國紡織產品的質量和出口創匯能力進一步提高,取得了明顯的效益。        
  近幾年,通過技術改造,輕工出口創匯達到全國出口創匯總額的三分之一。“七五”期間輕工部確定的五金、家電、地毯、玩具等十一個重點產品,1988年出口創匯總額已超過全行業的一半以上。通過科技攻關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塑料、日化、家電等行業加快了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的步伐,產品附加值迅速提高,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產品比重從1980年的26%,提高到1990年的31%以上,其中電風扇、電冰箱、電池等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一批輕工機械,如大型灌裝線,皮革機械和塑料,玻璃模具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不但有產成品出口,有的還在國外建廠,輸出技術。輕紡工業的發展不僅為市場投放了大量的優質、名牌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而且也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1978年至1993年,國家共投入技術改造節能資金300億元,使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平均每年下降4.1%。直接形成節約能源一億噸標準煤。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等高耗能行業,通過節能改造,大大降低了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如鋼鐵工業大力發展連鑄技術,使連鑄比從1978年的3.5%增加到1993年的34%,同時還進行了爐窯改造,加強了二次能源的回收,使噸鋼綜合煤耗由1978年的2.53噸標準煤下降到1993年的1.55噸標準煤,下降了38%。由于提高了連鑄比,同期累積多生產鋼材1400多萬噸。化工行業通過節能改造,十五年累積節煤2000萬噸,其中合成氨每噸綜合能耗,大型企業1993年比1978年下降42萬大卡。建材工業每噸水泥的綜合能耗由1978年的209公斤標準煤下降到1993年的117公斤標準煤。平板玻璃每重箱能耗,也從1980年的36.09公斤標準煤下降到1993年30.7公斤標準煤。電力工業通過老機組的完善改造,實施“以大代小”工程和電網配套改造,十五年累積節約標準煤1800萬噸,節能降耗作為技術改造的一項重要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三)機電工業發展迅速,成績斐然                
  1.1993年末,機械工業的主要產品中,達到80年代水平的已有40%,有的產品已接近或達到目前的國際先進水平。通過“六五”以來的技術改造,機械工業已經有能力為國家的大型重點工程提供先進的成套設備,如國產化30萬千瓦,60萬千瓦火電機組,寶鋼二期工程的冷熱軋機等,近幾年,機械工業的出口比重增長較快,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漸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成套設備方向發展。輸變電設備和工程機械已經大量出口。1990年,機械工業出口創匯僅為76.1億美元,1991年達到96.6億美元,1992年達到126.8億美元,1993年增長到242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28.9%,三年翻了近一番。目前機械工業已擁有一批創匯大戶,其中年創匯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到27戶,有54戶企業年創匯達到500萬美元。                
  2.1992我國電子工業的總產值已達到1082億元,比1980年增長了10倍。其中電視機年產量已突破2800萬臺,錄像機59萬部,程控交換機373萬線,微機產量也達到8.7萬臺。彩電等部分產品的產量已占世界首位。在電子產品中,集成電路,微機和程控交換機發展很快,1993年產量均比1978年增長了10倍以上。電子元器件有一半以上的產品達到六級或七級水平,與十五年前相比,質量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華錄150萬套關鍵零部件項目的建成投產,開創了集中資金,引進高技術電子產品,組織專業化大生產的先例。建成了我國錄像機自主開發體系。由于“六五”期間重點抓了機電550項和后500項的技術改造,電子工業的出口創匯能力大大增強,已從1980年出口創匯1億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5.9億美元,十二年平均年增長39%,其中“七五”期間就增長了66%。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行業。                          
  3.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汽車工業的面貌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經過十五年的技術改造,汽車工業的總產值從1978年的85億元提高到1993年的1000多億元。汽車產量也從1987年的14.9萬輛增加到1993年的130萬輛,平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上交利稅也從1978年的15億元增加到1993年的150多億元,成為國民經濟名附其實的支柱產業。目前,我國汽車工業已形成以載貨車為基礎的微、輕、中、重型車,門類齊全的汽車工業體系,轎車工業的發展也初步奠了基礎。以“六五”開始,我國汽車工業共引進整車技術27種,主要總成技術22項,零部件技術66種,其它技術50余種,改裝車的品種發展到6大類,640多種,一批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變速箱、方向盤、電機,散熱器等十幾種零部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5%以上。汽車工業的固定資產達到520億元。一汽集團在“六五”期間,在老廠不停產的情況下完成了“解放”牌新車型的換型改造。轎車工業從1990年的年產4萬輛發展到1993年的25萬輛,其中桑塔納已經達到了年產10萬輛的能力,成為轎車工業發展的里程碑。到1993年年末,我國轎車的國產化率,桑塔納達到80.47%。奧迪達到44%,切諾基達到60.48%,夏利達到61.81%。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已經到來。                                
   (四)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軍轉民技改工作成績喜人        
  在技術引進工作的起步階段,國務院就提出要積極利用國內的科技力量,加快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國產化。1986年,國家在抓引進技術3000項時,重點安排了氣流紡、箭桿織機、彩電、數控機床、合成氨和特鋼連鑄等重點消化吸引十二條龍項目。截止到1990年底,這批項目的國產化率已達到80%以上,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八十年代水平。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的配套企業提高了技術水平。                        
  國防軍事工業在貫徹中央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的正確方針,發揮了軍工行業的綜合優勢,發展民用產品的生產,在完成“六五”、“七五”國家重點安排294項軍轉民項目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民品生產領域,不但武裝了自己,穩定了職工隊伍,還支持了其它行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已有70%的軍工企業有了支柱產品,民品產值已從1978年的17億元增加到1993年的412億元,達到軍工總產值的75%。1993年軍工企業生產了國內60%以上的摩托車,55%以上的微型汽車。紡織機械和機床數控系統也在國內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船舶、小型民用飛機和人造衛星發射行業已經進入國際市場,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我國技改工作的管理經驗                     
  技術改造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綜合性工作。“六五”、“七五”時期,特別是朱@①基同志主持技改工作期間,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改造管理辦法和宏觀思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是:  
  1.始終堅持技術改造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基本特征。利用增量改造存量,采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通過節能降耗,調整結構,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經濟效益的目標。                   
  2.在資金安排上,堅持抓重點、調結構、出效益的一貫思想,集中財力,加快重點項目的實施。從“六五”開始,根據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要求,國家先后安排了兩批機械電子500項技術改造,沿海、輕紡、出口1200項,技術引進3000項和重大引進項目消化吸收12個專項等。這些重點專項的實施,僅調整輕重工業的發展比例,發展出口創匯,提高產品技術水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進入“八五”以后,這一思想也在保證出口創匯的62個專項和老工業基地技改專項中繼續體現出來。             
  3.抓國營大中型骨干企業是技改工作的一貫思想。國營大中型骨干企業不僅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石,也是人才、技術的聚集地和國家的財稅支柱。從1985年起連續三年下達了國家重點支持的大中型骨干企業技改名單,給予了六條優惠政策,使這部分骨干企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為國營企業“七五”、“八五”技改奠定了基礎。
  4.一條龍地抓企業技術進步工作是技改工作的一項創舉。就是把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科技開發、科技攻關、質量管理和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工作貫穿起來,彼此配套,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但也應看到,目前技術改造工作還面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從“六五”時期開始,技術改造就一直享受單項新增利潤稅前還貸和引進設備減免關稅的優惠政策。加上“七五”前期形成的減免調節稅,提高折舊率,實行分類折舊、減免兩金、對貸款貼息、發放國撥外匯,以及對民航、郵電、冶金等部門實行的行業總承包分成。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得到的利益十分明顯。                                 
  去年,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出臺后,技術改造稅前還貸已經停止,引進設備減免關稅到1995年也將自行終止。再加上“復關”終將到來,技術改造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危機和機遇同時到來。在諸多問題中,技術改造在失去計劃經濟的優惠政策和關銳保護的情況下,如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繼續得到發展,將是今后技改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這個問題必須通過統一思想,轉變觀念來解決,加快研究技改工作在新形勢下的變革,提出新方法,新思路,開創技改工作的新局面,否則技改工作將面臨極大的困難。      
   “八五”后兩年及“九五”設想                 
  我們在研究“八五”后兩年技改重點及“九五”設想時,一是要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結合五大體制改革出臺,轉變觀念,完成技改工作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為新時期技改工作的發展作好準備。   
  二是盡快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完整的技術改造管理機制,使新時期的技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認真貫徹《企業法》和《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基礎上,持續、健康地發展。          
  三是圍繞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促進重點行業上水平這一中心任務,加快投資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實施“雙加”工程,為迎接“復關”創造良好條件。
  四是組織力量,加快“九五”企業技術進步發展綱要和“九五”技術改造規劃的研究,制定工作,盡快拿出一個達到國家要求。符合經濟體制改革需要,具有較高水平,又切實可行的“九五”規劃。同時組織各地區、各部門盡快細化這項工作。                           
  根據調整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今后將具體從以下七個方面入手,完成“八五”后兩年的技術改造:                    
  (一)加快重點農用工作的改造。今后兩年要進一步搞好化肥、化學農藥、農機、農用薄膜、飼料添加劑、農用電網等農用工業的改造。如化肥重點是調整結構,降低消耗。農機要重點改造重點農機廠,增產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治理大江大河需要的大型水泵。農用電網的改造要解決設備落后,供電可靠性差、損耗高的問題。                      
  (二)改造交通運輸薄弱環節,發展郵電通訊事業。重點支持晉煤外運通道,發展重載列車,挖掘現有干線的運輸能力。重點改造上海、寧波、廣州等港口裝卸設施,增加煤炭裝卸能力。民航重點支持地面保障系統的改造,確保飛機安全運行。郵電通訊國家要重點支持傳輸干線和長途交換設備的改造。  
  (三)市場急需的關鍵、短缺、優質原材料品種的增產改造。如鋼鐵工業重點抓好鐵路用的重軌和全長淬火軌,汽車工業急需的高檔齒輪鋼、閥門鋼和輪胎鋼絲,發電設備用的高壓鍋爐等關鍵鋼材品種的增產改造;建材工業重點抓好重點大中型水泥廠的窯外分解生產線和平板玻璃廠的浮法玻璃生產改造,增加高標號的水泥和高質量的平板玻璃。                
  (四)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的重點改造。其中包括老發電廠的改造,現有洗選煤廠改造,提高原煤入洗比例改造;發展連鑄生產改造等。      
  (五)進一步加快紡織、輕工、機電等出口支柱產業的改造,擴大出口,促進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質量檔次升級。紡織工業要大力提高深加工產品的出口比重,使深加工產品的出口比重在“八五”末達到80%。輕工業要加快骨干生產企業的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改進包裝裝璜。機電工業要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傳統出口機電產品的檔次,并逐步擴大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                               
  (六)抓緊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機電裝備的配套改造。擬重點搞好發電設備、機械液壓件和密封件、汽車發動機、轎車零部件、新興電子原器件、數字用戶程控交換機,金融電子等產品骨干企業的改造。           
  (七)重點抓好“八五”規劃安排的國產化項目,如數控機床、精密醫療器械等,以及1992年開始安排的錄像機、自動絡筒機等“十條龍”國產化項目和目前正在立項安排的傳真機一條龍,使這些消化吸收的國產化項目盡快配套成龍,發揮效益。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技改工作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堅定地貫徹執行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十四大的正確路線,我國的技改工作一定能在下一個世紀到來之前,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
  未存字注釋:
  @①釘去丁加容
  
  
  
中國投資與建設                        京                               008-010                          F3工業經濟呂嗣19951995 作者:中國投資與建設                        京                               008-010                          F3工業經濟呂嗣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0:04

[新一篇] 我國情報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