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游區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華南師范大學孫貴珍,陳忠暖對改革開放以來旅游區位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依據研究的出發點、范式和意義,分化為2個研究階段,及以區域旅游開發為目的的區位條件分析階段和初備雛形建立旅游區位理論模型階段。
  本文對不同階段旅游區位的內容、特征和結論等各方面進行了總結,并簡要介紹了國內旅游區位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觀點。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的20年里的區位研究,主要是以區域旅游開發為目的,表現為旅游區位條件的分析,通常以單個旅游地(點)和多個旅游地(點)為關注角度,研究模式為“理論+案例”,研究內容局限在區位條件分析和相應的旅歐開發模式上,研究方法由80年代定性分析為主到90年代引入定量分析。在對單個旅游地的區位條件分析時,作者按照供給和需求的角度為著眼點分別進行了總結,即在供給研究角度下,單個自然吸引型旅游地的區位因子分析和需求研究角度下的單個派生吸引型旅游地的區位因子分析。在賣方市場背景下,學者們從旅游供給角度所采用的區位分析本質上為區位因子分析,即把資源條件、交通可達性和客源市場保障性這3個因子看作優越的旅游區位是個相對的概念,以尋求合理的區位旅游開發模式為目的,還不是旅歐區位的專門研究。而從需求角度的分析,相關研究基本上認為區位、資源、城市格局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以及從消費心理學方面進行研究,總結出旅游者在大、中、小空間尺度上對旅游資源級別和旅游線路的消費取向。
  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研究,即旅游地——客源地、不同旅游地之間的空架結構分析,為構建高效的旅游空間組織系統提供了科學依據。此部分分為旅游地——客源地——城市周邊旅游帶和旅游地之間空間架構兩個基點進行歸類總結的。區位研究的第二個階段,進入了模型構建階段,按照旅游中心地理論的提出及研究進程為劃分依據。吳必虎于2001年依據克氏中心地理論,構建了此概念并于2004年由李悅等人修訂,此后又分為對該理論的實證研究階段,并闡述了研究的局限性。第二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理論為2000年王錚等人提出的杜能環型旅游區位論,繼而于2003年完善,并對該理論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在全面總結歸納的基礎上,作者探析了今后我國區位研究的視角和走向,提出進一步研究需要有必要側重于“創造區位條件的研究”,也即“重構區位、優化區位”。
  摘自《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444~447,452

F9旅游管理孫貴珍/陳忠暖20072007
作者:F9旅游管理孫貴珍/陳忠暖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0:05

[新一篇] 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舊一篇] 我國智能情報檢索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