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成效  和如何進一步完善的意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效
  從1993年中央銀行加強宏觀調控以來,加強了對金融市場和社會集資的管理;積極支持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緩解了國有企業的困難;加大了對農業的投資,農業連續幾年獲得好收成;同時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使過高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得到了控制;改革了金融、外匯體制。近幾年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并不是一味地緊縮,而是信貸總量適度增長,結構調整適時適度,以及調控方式不斷改進的有機結合。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的宏觀經濟已經實現了“軟著陸”。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1996年1—9月,國內生產總值為456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6%,預計全年增長9.5%;物價漲幅繼續回落,預計全年可順利實現物價漲幅在10%以內的目標。與上年同期相比,1—9月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8%,分別回落10和10.3個百分點;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順差,國際收支狀況良好。1—9月進出口總額達19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貿易順差81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1—9月,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9.3%,扣除投資品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工作量增長13%左右。與此相對應,金融運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顯示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央銀行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靈活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為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貨幣供應量逐漸接近調控目標。9月末,廣義貨幣M[,2]增長26.8%,逐步接近25%的調控目標;狹義貨幣M[,1]增長17.1%,基本接近18%的計劃目標;第二,城鄉居民儲蓄穩定增長。9月末,全國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37085.2億元,比年初增加28.14%。雖然國家取消了保值儲蓄和兩次下調儲蓄利率,但由于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加之通貨膨脹率連續下降,當期儲蓄利率仍高于物價上漲幅度,社會安定,居民心理預期穩定,儲蓄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第三,貸款總量投入適度,支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1—9月,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前年同期多增1150.2億元,9月末,各項貸款增長22.4%,其中國家銀行各項貸款的增加主要投向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基礎產業部門。從總體上看,前9個月貸款進度掌握適當,總量適度,投向合理;第四,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外匯儲備占用了大量的人民幣,中央銀行繼續采取“對沖”操作,即通過收回再貸款、發行金融債券、辦理國債回購等方式收回基礎貨幣,以沖銷由于收購外匯而投放的基礎貨幣。1—9月,中央銀行共收回商業銀行再貸款1052.4億元,發行金融債券608.4億元,辦理國債回購18.8億元,控制了基礎貨幣的過快增長。9月末央行基礎貨幣的余額比年初增長20.3%,增長幅度基本適度;第五,外匯儲備繼續上升,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953.6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17.6億美元,年底超過1000億美元已成定局。人民幣匯率持續穩定,基本保持在1美元=8.31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上。
   二、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實行的改革措施
  去年年初以來,中央銀行在實施適度從緊貨幣政策、從嚴控制信貸規模的同時,為了更好地加強金融宏觀調控、調節貨幣供應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主要包括:
  1.金融市場。于年初建立了統一銀行間拆借市場。這一市場為中央銀行的間接宏觀調控創造了基礎性條件;
  2.公開市場業務。我國在上海設立了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4月初開始了公開市場操作。這標志著我國的金融宏觀調控水平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
  3.再貼現。去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商業票據使用,重視對再貼現這一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
  4.利率。我國中央銀行開始運用利率手段實行金融宏觀調控,例如,去年取消了保值貼補并兩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取得了積極效果,已經對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渠道發生一定作用:一是定期利率降幅較大,活期利率降幅較小,使相當一部分定期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使貨幣供應量的結構得到了調整,M[,1]、M[,2]的增幅正在向預定目標靠拢,貨幣的流動性得到增強;二是利率下調減輕了國有企業等借款人的利息負担;三是改善了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為商業銀行的進一步改革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四是減息促進了商品的銷售,減少了產品積壓;五是使得企業的支付能力不斷擴大。
  上述改革舉措的實施和不同政策工具的協調運用,有效地防止了由于銀根的過度收縮和擴張,從而導致經濟的滑坡或過熱的局面出現。
   三、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幾個問題
  我國的金融宏觀調控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然面臨很多的新課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
  第一,利率水平和物價水平的相互關系。盡管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比例,但物價水平是否是調整利率的依據,尚需進一步探索。去年兩次調低利率的主要依據是:由于通貨膨脹有所抑制,預計市場物價將是回落勢頭。但是利率的下調將會刺激投資、刺激需求,會導致新一輪的物價水平上升。因此利率和物價水平的關系究竟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還需深入研究。如果從西方來看,1992年以來德意志聯邦銀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而是提高利率,堅持不降低利率,所以幾年來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這似乎表明利率水平是因,物價水平是果,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并不是物價水平是調整利率的主要依據。
  第二,貨幣供應量仍然偏高,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貨幣供應量雖然接近調控目標,但供應總量仍然災長26.8%,9月末市場貨幣流通量增長14.1%,增幅比上年多5.9個百分點;物價漲幅雖然有所回落,但通貨膨脹率仍在高位上運行,而且近期服務價格水平大大上揚,有的成倍甚至幾倍上升,必然影響到整體物價水平,更不能以“群眾可以接受得了”為理由,而放松對通貨膨脹的控制。
  第三,生產雖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企業經濟效益仍然下滑,虧損面增加。9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長22.4%,比前年同期多增1150億元,比今年6月末又增加2551億元。其中國家銀行各項貸款主要是投向了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國家重點建設。而1995年上半年預算內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高達95.1%,目前國有經濟的資產負債率總體達75.1%,資產盈利率僅為6%—7%,銀行的不良信貸資產仍然呈增加趨勢。調低利率肯定會減輕企業負担,但是否會刺激企業投資的盲目性與饑渴癥,從而促使企業進一步增加貸款,銀行的無效益貸款規模也隨之擴大,陷入不良的循環之中。
  第四,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規模仍然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當前一方面是居民儲蓄、社會游資找不到正常的投資渠道,大搞體外循環,非法集資;另一方面卻是政府財政收入不斷下降,各級政府為維持正常運轉,則不擇手段地“設卡收費”,隨意開設金融機構,設立“小金庫”等,以逃避金融監管。
   四、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還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央銀行仍要認真執行適度從緊的中期貨幣政策目標。為此,需要繼續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確保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保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對于加強金融宏觀調控,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保持幣值穩定,管理和規范金融業的統一有序運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已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七條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從法律上明確了人民銀行的獨立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民銀行的獨立性還不能得到保障。這需要進一步理順以下關系:1、人民銀行與國家有關部委的關系。一是嚴格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除堅決制止人民銀行對政府財政透支,不準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它政府債券外,還應堅決克服信貸資金財政化的傾向,如以信貸墊付稅款、彌補虧損、擠占流動資金等;二是堅決制止其他部委向人民銀行施加壓力,以便對其行業增加貸款投向的行為,以及一些部委所屬的金融機構超業務范圍經營、超信貸規模貸款等行為;2、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與地方各級政府的關系。要堅決排除地方政府在人事安排、干部任免、信貸規模等方面對人民銀行的影響和干預;3、人民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的關系。人民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雖然在業務上有領導與被領導關系,但沒有資本金之間的關系,要創造條件消除貨幣供應的“倒逼機制”,增加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主動權和靈活性。
  (二)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手段
  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手段分為直接計劃調控手段和間接經濟調控手段。直接計劃調控手段主要是確定貸款規模和貸款計劃,這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調控手段之一。今后一段時間仍然要加強對貸款規模的監控。但是在融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融資機制市場化的趨勢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計劃手段正在逐漸喪失其存在的理由和條件,這主要表現在:1、直接調控手段只能控制國家銀行的信用規模,難以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廣義的貨幣供應量是由全部金融機構信用總量創造的,而國家銀行的信用規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去年1—9月,全部金融機構增加貸款6459.4億元,其中國家銀行各項貸款增加4406.1億元,不足總量的70%。而且這一比例有逐漸下降的趨勢;2、直接調控手段不能控制巨額游資對貨幣政策的沖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80年代后期,由于居民手持貨幣大量增加,民間借貸與地下金融出現,各單位、各部門遍設小金庫,以及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稅收體制、分配體制、投資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不完善,造成一部分資金脫離原體制的運行軌道,形成了所謂的“巨額游資”。這些巨額游資時刻會沖擊貨幣政策和金融宏觀調控的順利實施,中央銀行傳統的直接調控手段對它也無可奈何;3、直接調控手段即信貸計劃指標的制定缺乏科學的依據。信貸規模計劃增長率是由經濟的計劃增長率與物價的計劃調整率之和確定的,這就把由于貨幣供應量超經濟增長所造成的通貨膨脹率,反過來又作為超量供應貨幣量的經濟依據,這樣使計劃缺乏科學性、權威性,沒有硬約束力。總之,傳統的直接調控手段已不能控制社會信用總量,已逐漸顯現出種種弊端,因此,必須大力完善以存款準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操作為代表的間接調控手段。
  第一,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自從我國實行中央銀行制度以來,便實行了存款準備金制度,其內容包括:一是規定繳存款準備金的對象,即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都必須繳存款準備金;二是規定存款準備金率,1984年以來,存款準備金率幾經變化,目前存款準備金率規定,財政存款為100%,其它存款一律為13%。但是,我國目前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仍有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1)結構單一。西方國家的存款準備金率一般是根據存款的性質、期限、流動性等因素確定不同的檔次;(2)比例偏高。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3%,高于一般西方國家的存款準備金率,例如,美國規定,企業的活期存款準備金率為3%—9%,儲蓄存款準備金率為零;(3)作用不明顯。我國的中央銀行一方面向金融機構收取法定存款準備金,而另一方面又以再貸款的形式把部分準備金返還給了它們,從而抵消了存款準備金的作用;(4)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未能起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作用。例如,1984年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30%,卻發生信用擴張;1995年調低到10%,卻出現信用緊縮;1987年和1988年二次連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但卻未能控制投資熱、消費熱、通脹居上的勢頭。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存款準備金應有作用力的發揮,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率,即對不同存款實行不同的準備率。這樣便于中央銀行在運用時僅就某些存款方面進行變動,避免對經濟體系的過大沖擊;二是嚴格控制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避免再貸款隨著準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而相應增加或減少,從而削弱了存款準備金作用力的弊端;三是可考慮在當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較好的條件下,適時下調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其具體操作可與收回再貸款同時進行,采取“邊降邊收、先收后降、收降結合”的原則,當達到目標后,對今后的再貸款嚴加控制;四是當準備金政策的作用力較為明顯的時候,要堅持適時、分步驟、微調的原則,避免對國民經濟的過大沖擊。
  第二,完善再貼現政策。中央銀行再貼現政策的有效實施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商業信用通過商業票據來實現且覆蓋相當的商業行為;企業向銀行的融資通過向銀行貼現來實現且占其向外部融資總量相當的比例;商業銀行的貼現資產占其總資產相當的份量;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中向中央銀行再貼現所取得的資金占其負債總額的相當比例;利率結構合理且市場化。這樣,中央銀行變動再貼現率時,必然引起商業銀行資產總量和結構的調整,進而鼓勵或抑制企業向銀行融資的需求。在我國,目前再貼現所需要一系列條件尚不具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條件:(1)要將《票據法》真正落實下去,增強企業之間的信用觀念,加強商業票據的法律約束力;(2)加快結算工具票據化進程,擴大商業票據、支票等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圍;(3)廣泛推廣銀行貼現業務,提高貼現量占銀行總資產的比重;(4)積極開辦商業銀行的再貼現業務,增加甚至取消中央銀行下達給商業銀行的貼現規模;(5)進一步探索和大力推進利率的市場化進程。
  第三,提高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水平。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吞吐有價證券的方法,向金融體系注入或減少資金,以調節信用規模和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協助再貼現政策的運用,影響市場利率;進而減輕財政壓力,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這是現代中央銀行最靈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的國債市場和金融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央銀行體制逐步得到確立,儲備管理得到加強,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的隊伍日益壯大,這為我國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創造了條件。我國已經開始了公開市場業務的試點工作,但是,目前我國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各方面條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一是增加國債品種,尤其是增加短期國債的發行,增強國債的流動性,這將有利于中央銀行在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時,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情況要求實現不同的貨幣政策目標,進行有選擇的國債買賣;二是創造國債二級市場上的派生工具,如國債抵押貸款、國債貼現等,規范回購業務和回購市場,擴大影響面;三是提高國債在商業銀行流動性儲備的比重,增強商業銀行吞吐有價證券的利潤動機;四是推進利率的市場化進程,提高我國的利率彈性,使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吞吐證券時,發揮利率機制的傳導作用而影響各市場主體的資金需求量和供應量;五是在操作技術上要創新,配套設施應完善。
  (三)改革利率體制
  在明確利率市場化改革目標方向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實際,可以按以下措施對利率體制進行改革:第一,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擴大市場資金供求在確定利率水平中的作用,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的利率形成機制;第二,進一步調整利率結構,完善利率體系,建立靈敏有效的利率運行機制。例如,簡化基準利率、協調短期拆借利率、理順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關系等;第三,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建立靈活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
  (四)健全金融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
  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企業和金融市場共同構成了金融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為了更好地加強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必須對微觀主體進行改革。這可以從二方面進行:一是建立現代金融制度。首先,加大國家專業銀行的改革力度,使其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成為獨立的微觀金融主體。其次,進一步加強對政策性銀行、投資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改革,增加市場意識,健全利益和風險機制;二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以股份制為主體的多元化企業制度,建立健全企業的利益驅動和風險約束機制。這二方面改革的成功將會促使微觀主體對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作出靈敏、迅速的反應,這對順利實現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是極其必要和極為有利的。*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京17-21F62金融與保險商季光19971997商季光 中央財經大學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學報京17-21F62金融與保險商季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3:50

[新一篇] 關于出版集團改組改制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加快發展農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