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主體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上,恩格斯是明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具體內容的第一人。他在總結哲學史特別是近代哲學史的基礎上,把哲學基本問題規定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概括中所闡釋的元哲學理論意蘊,極大地影響著其后的哲學研究,也一直是哲學批判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近年來,隨著我國哲學界關于主體性問題研究的興起和深入開展,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主體性的關系再一次進入了理論觀照的視野。
  1 我們注意到,在弘揚主體性的哲學探討中, 如何對待哲學基本問題,存在著兩種值得商榷的態度。人們或者認為哲學基本問題不過是傳統本體論哲學用以劃分哲學派別的一個教條式標準,與主體性哲學毫不相干,有意無意地回避對這一問題的考察;或者視哲學基本問題的規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正統,有意無意地以對這個問題的強調局限對主體性的闡釋。類似認識的偏頗是顯而易見的,其失誤的根源恰在于對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主體性關系的曲解。其實,主體性不僅是哲學必須予以格外關注的研究內容,更是哲學自身作為人類智慧之果的根本特征,它不僅構成了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也直接體現于哲學的本體論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哲學主體性,實質上體現著一種從主體出發能動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傾向。
  從理論形態上看,將理論觀照的視野僅僅局限于本體論的論域,顯然是導致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各種偏狹理解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那種具有強烈自然主義色彩的純粹本體論的哲學思考只存在于古代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朦朧認識之中。在那時,人們已經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處于一種統一的聯系之中,必須對它做出統一性的說明。但是,囿于實踐的水平,人們根本無法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論證這種統一性。因而,在古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總體性認識中往往帶有更多的臆測成分,即使是唯物主義的學說也是如此。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哲學成了一種包羅萬象的知識,它盡可能地匯集了時代的一切科技思想精華,企圖實現對世界大一統的論證。可以這樣講,建立在自然主義基礎上的本體論追求,不過是表現著人類對置身于其中的外部世界的一種幼稚的思索。然而,作為一種文化遺傳現象,這種原始的哲學思維方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不時地干擾和阻礙著現代人類智慧的發展。問題在于,當科學帶著那些只能被哲學所臆測而不能被其所證實的問題分化出去以后,對于本體論的追求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不斷地豐富著人類自身的認識能力和手段。因此,近代哲學無須再囿于“世界是什么”的純粹本體論的追求,而把理論的視野聚焦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開創了哲學研究中的主體性傾向。康德最先發動了哲學發展進程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賦予了本體與現象的認識論的意義,從而把主體的關系問題提到了哲學研究的最高地位。事實上,從元哲學的意義上講,康德哲學提供給人們的恰恰是經由認識論的研究實現本體論證的基本理論思路。然而,當康德斷言“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時,他卻又實際上斷送了由他所開創的主體性哲學思路的革命意義。近代哲學正是被康德哲學的這種內在矛盾所困擾,加之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哲學中思辨臆測陋習的束縛,逐漸由片面強調主體的主觀因素而導致了各種各樣以某種精神因素為本體的唯心主義傾向。
  從哲學思維的理論形態上分析,馬克思以前的舊唯物主義延續著古代哲人的純粹本體論傳統,“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第16頁)由于在這種純粹本體論的追求中對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視而不見,因而,舊唯物主義雖然從自然主義的立場出發以物質第一性為標榜,其理論模式卻表現出了一種超驗性的特征。其實,當馬克思以前的舊唯物主義者把“物質”作為全部哲學的基礎,用以論證世界的統一性時,如同唯心主義者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一樣,也只是一種先驗的設定,盡管這是一種客觀性的設定。顯然,始終無法完全擺脫唯心論的陰影,這正是舊唯物主義難言的隱痛,也正是它無法克服唯心主義的根本原因所在。
  與舊唯物主義的蒼白無力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自康德以來的唯心主義傳統,建立起了各種各樣越來越精致的思想體系。概括近現代各種唯心主義哲學流派的理論思維軌跡,不難發現,擯棄本體論的追求與論證,如列寧所說“專門從事認識論的研究”,是其共同的特點。顯然,泛化認識論的界限,以認識論的研究取代其它方面的哲學研究,這種回避對本體論作出正面解答的理論方式,實際上反映著某種超越本體論對立的企圖。然而,無論是這種建立在泛認識論基礎上的唯心主義傾向,還是囿于純粹本體論追求的舊唯物主義傳統,都無法對哲學基本問題做出圓滿的解決,原因在于二者都是以割裂本體論與認識論為其基本理論特征的。
  2 就理論形態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變革鮮明地表現出了對傳統哲學所堅持的自然本體論的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并沒有囿于物質與意識的對立來闡釋唯物主義的主張,抨擊唯心主義的荒謬。在他們看來,被哲學視為本體的存在是根本無法以經驗予以完全證明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我們的視野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3頁)因此, 關于本體的學說,即使是唯物主義的詮釋,也無論如何擺脫不了先驗設定的困境,仍然只是一種超然于現實之上的玄想。與傳統哲學那種“從天而降”的玄學性質完全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一種“從地上升到天上”的基本思路重新規范了哲學的視野。
  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傳統哲學的革命意義,首先表現在其深邃的人學意蘊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通過對那種具有先驗色彩的自然本體論的簡單回歸去否定唯心主義謬說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看來,哲學立論的真正前提并非關于“物質”或“精神”的先驗設定,也不是費爾巴哈哲學所描述的抽象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那部具有劃時代哲學革命意義的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這種觀察方法,“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1 頁)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們的全部學說奠基于集物質與意識矛盾于一身的“現實的人”,從而沖破了傳統哲學在物質與意識相互關系問題上設置的思想藩籬,將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視角定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思路,不難看出,主體性不僅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也是哲學研究自身的基本特征,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唯物論基本原理的闡發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恰恰就在于,它并沒有拘泥于舊唯物主義的傳統理論模式,簡單地把精神的根源性歸結為一般的物質存在,而是明確主張“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是物質的最高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3頁)正是這樣一種強調,或者如恩格斯所說,一種“對物質和精神關系的特定理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舊唯物主義“物中無人”的思想羈絆,展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深刻理論意蘊,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一個既根本不同于唯心主義,又與舊唯物主義具有原則區別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哲學的理論超越,不僅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對于“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理論中心地位的確立,更表現為他們對于“現實的人”的實際活動即實踐的強烈的理論觀照。
  誠然,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并非避而不論實踐問題,恰恰相反,很多哲學家、特別是一些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曾論及實踐的重要意義。德國古典哲學的唯物主義傳人費爾巴哈就曾明確主張:“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第246頁)然而, 實踐在費爾巴哈那里并沒有被正確地理解為變革自然和變革社會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批評的那樣,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
  毫無疑問,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從元價值的意義上考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范疇并沒有被簡單地賦予認識論的意義,也沒有被局限于傳統本體論的理論范式。在馬克思看來,“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唯靈主義和唯物主義,活動和受動只是在社會狀態中才失去了它們彼此間的對立,并從而失去它們作為這樣的對立面的存在;我們看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頁)顯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范疇的真正意義在于為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統一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提供了一個現實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傳統哲學。當然,也正是依據這一基本思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新的理論層次上更進一步地展現出了深刻的人學意蘊。
  第三,在哲學思維的理論形態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有機契合,從而根本超越了以往一切舊的哲學。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沒有囿于傳統哲學的陳舊理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并沒有拘泥于那種偏狹的本體論或認識論的理論俗套去闡釋他們的哲學。馬克思在其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傳統哲學的新理路。馬克思明確反對舊唯物主義所堅持的絕對的物質本體論,批評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唯客觀主義傾向。同時,馬克思也根本否定了唯心主義抽象地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做法。正是遵循這一基本思路,馬克思沒有從一般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出發去闡釋辯證唯物主義,而是直接著眼于“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即人的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了不同于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1 頁)顯然,當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其理論視角定位于人的現實生活過程時,無疑是對關于本體的抽象論證的根本否定。事實上,只有在人的現實生活中,即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確立徹底駁倒唯心主義的真正論據,從而才能最終確立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恩格斯以更為明確的語言表述了本體探索的認識論,他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3頁)恩格斯認定, 思維的至上性和擁有無條件的真理權的那種認識,“都只有通過人類生活的無限延續才能完全實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6頁)不言而喻,本體論關于世界本原的確證正是至上性思維的結果。因此,當我們把思維的至上性和擁有無條件的真理權的那種認識作為一個認識論的課題加以探討時,實際上已經將關于本體的論證邏輯地納入了認識論的研究范域。通過認識論的闡釋確認唯物主義哲學的本體觀,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傳統哲學的新理路。列寧就是遵循著這一新理路,干脆從認識論的意義上去闡釋唯物論的基本主張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擯棄了傳統的哲學理路,徹底轉換了哲學的理論視角,把舊哲學那種從天而降的思辨性質蕩滌一空,從而實現了哲學的偉大變革。
  3 如上所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變革實際上展現出了一個既不同于舊唯物主義,也根本區別于唯心主義的全新哲學理路。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思維軌跡,不難透視出其中所蘊含的主體性哲學傾向。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明確概括正是在元哲學的意義上體現著這一傾向,并闡釋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
  首先,恩格斯所明確規范的哲學基本問題,是對以往思辨式哲學理路的總結和概括。應該明確的是,恩格斯的這一總結和概括是在舊哲學終結的意義上完成的,而并不是對新的哲學理路的規范。然而,當恩格斯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作出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方面的闡釋時,卻明確地顯示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由認識論實現唯物主義本體論證的主體性理論構架。
  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沒有囿于舊唯物主義所堅持的自然本體論,同樣也堅決地否定了“企圖以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證明任何思維產物的現實性”的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對物質和精神關系的特定理解”實現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有機契合,揚棄了傳統的思辨式哲學。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的否定,不是單純地恢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的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78頁)。可見,將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部成果用以論證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這正是恩格斯闡釋哲學基本問題的初衷所在。
  其次,在以闡釋哲學基本問題的方式對以往哲學進行終結式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上,恩格斯對哲學的現狀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從而進一步確立了本體論與認識論有機契合的主體性哲學理論機制。
  在恩格斯看來:“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也被唯物主義地解釋的時候起,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4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及非歷史性等局限,實現了對舊唯物主義的根本性超越。這種超越的基本理論樣式表現為,將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部成果,包括哲學、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全部認識成果,“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上”,用以論證唯物主義的基本主張。正是這樣一種超越,為哲學開創了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有機契合為特征的主體性理論機制,從而揚棄了“從天而降”的思辨式哲學。然而,“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它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78頁)
  第三,縱觀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落腳點,同樣可以透視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主體性哲學傾向。換言之,恩格斯闡釋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思維軌跡,恰恰展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主體出發能動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傾向。
  如前所述,恩格斯是在終結的意義上對傳統哲學作出總結和概括,從而闡釋哲學基本問題的。然而,如果我們據此僅僅承認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意義,而否定其理論價值,則難免有失偏頗。其實,哲學基本問題中所蘊含的主體性理論底蘊,最終體現在恩格斯的理論落腳點上。恩格斯認為:“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37頁)顯而易見,當恩格斯以“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時,無疑再次重申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理論傾向。
     (作者單位及職稱:黑龍江大學哲學與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劉曉英]*
  
  
  
理論探討哈爾濱30-34B1哲學原理康渝生19961996 作者:理論探討哈爾濱30-34B1哲學原理康渝生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4:34

[新一篇] 哲學發現的特征

[舊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再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