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節約的規律與人的全面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對自身自由發展理想狀態的設想,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都將塑造智力、體力、性格和潛能均得到充分發展和自由運用的“優秀人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將人的全面發展看作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馬克思在創立科學共產主義學說時,批判性地繼承了這些思想遺產,將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歷史進程聯系起來加以思考,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結論。
   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與以往思想家不同的是, 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解是與他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相一致的,從而形成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實際內容、途徑和動力的新的說明。
  根據馬克思的看法,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人的理性的自然展開,也不是人性向一個既定的終極倫理目標的傾向,就其最一般含義講,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大限度發揮。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通過勞動,使自然歷史進程賦予人的各種潛能素質統統得到開發,最大限度地從潛在可能性轉化為客觀現實性;二是指與這種最大限度的轉化相適應,人的對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和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頁,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一層意思表明,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發展相一致的;第二層意思則表明,人的全面發展又是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的。
  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大限度發揮不是某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而是歷史的全過程,因此其中就包括著無數倒退、曲折和無數個人甚至整個階級不可避免的痛苦、犧牲。“人實際上把自己的類的力量統統發揮出來(這又是只有通過人類的全部活動、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并且把這些力量當作對象來對待,而這首先又是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頁, 人民出版社,1979 年。 )
  馬克思曾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大社會形態:資本主義以前的“最初的社會形態”、以資本主義為典型的商品經濟形態和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人的發展在這里表現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
  最初的社會形態沒有發達的分工和私有制,人的活動具有與對象渾然一體的自然性,生產活動與學習、藝術、宗教、戰爭等活動樸素自然的融合在個體的生存活動中,這是個體的一種“原始的豐富”,它是較全面的,但卻是處于人與自然關系和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狹隘和貧乏的條件中,具有簡單、粗陋的性質,合符人的本質的關系并沒有真正形成。“在這里,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原始關系相矛盾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 頁, 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
  分工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確立,造就了復雜化的社會關系和文明的巨大進步,但這是在對抗中的進步。一方面,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發展要以另一部分人的被壓制和犧牲為代價;另一方面,人類整體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發展又以人類個體的片面發展為代價。這種對抗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了頂點,分工和私有制所導致的勞動異化,使人的全面發展在階級分化和階級對立中異化成為每個人的畸形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人們每次都不是在理性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內,而是在現有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允許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態中取得自由。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整個社會的發展才能“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為代價”。(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3,第26卷Ⅱ,第125頁。 )
  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運行既造成了人的全面異化又孕育出了消滅異化的物質條件,矛盾運行的否定性終點即是新社會制度的起點。“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第19卷,第22-23頁。)只有在那個時候,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才從理想變成現實。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歷程,和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一樣,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支配著這一過程的,無疑是經濟的規律,而這一規律在人的自身發展形式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時間節約的規律。因為一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都是要花費一定時間,在時間的流逝中進行的這是一種客觀的必然性,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在這種必然的勞動時間的自然流逝和社會變化中逐漸生成的。在談到分工所導致的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新型生產力將會促成剩余勞動的不斷增加,進而成為消滅舊的分工和在舊的分工、私有制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有力手段時,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偉大的歷史方面就是創造這種剩余勞動,即從單純使用價值的觀點,從單純生存的觀點來看的多余勞動……為發展豐富的個性創造出物質要素。”(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 頁, 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 )共產主義就是要廢除對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占有,使它轉化為社會成員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和自由時間。
   二
  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卷,第532頁,第257頁。)作為人類發展空間的時間大體可由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構成。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維持人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時間,剩余勞動時間是超出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生產整個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的時間,自由時間是在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時間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直接用于發展個人非直接生存實踐目的的諸種潛在本質力量的時間。
  時間節約的規律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節約(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的延長;第二層是指整個勞動時間的節約,自由時間的增加,第二層意義的時間節約要依賴于第一層意義的時間節約。因為“剩余勞動一方面是社會的自由時間的基礎,從而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發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質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卷,第532頁,第257頁。)。但是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將取決于第二種意義的時間的節約,因為“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的時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這樣, 由勞動時間的節約所創造的自由時間,就開辟了人類活動的新空間——精神生產活動的空間,使人的活動走向全面性。
  同人的全面發展是整個歷史過程一樣,時間節約的規律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支配作用,并不僅僅體現在某一歷史時期,而是貫穿在人自身發展的全過程,“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面性,都取決于時間的節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 頁, 第118頁。)
  在原始社會早期,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社會全體成員把幾乎全部可以支配的時間都用于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還不足于維持每個人的生存,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分化還沒有完成,盡管這樣,時間節約的規律仍然在起作用。生產某種生活必需品的單位勞動時間的節省實際是等于延長了可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的長度,從而在數量上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生活必需品,社會就是在這種以時間不斷節省而表現出的生產力的增長中緩慢地發展著。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社會勞動在滿足人類生存最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這個時候,時間節約規律開始真正充分地發生作用,因為剩余勞動的出現,正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的結果。時間節約規律在這一時期的一個巨大作用,就是它促成了腦體分工和階級對立,由于人們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必要勞動,節省下來的剩余勞動時間不多,自由時間就更為有限,根本不可能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自由發展,就只能采取不同社會活動由不同的社會成員分別承担的形式,一小部分人從物質生產活動中解脫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國家和各種精神生產活動,而大多數人則承担起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取任務。
  分工不僅造成了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的分離,而且必然把這種分離發展成為勞動階級和非勞動階級之間的對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當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9卷,第243頁。)
  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分化和對抗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和剩余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在不同階級之間的分配,雇傭工人被迫出賣自己的全部時間,獲取的僅僅是必要勞動時間所創造的自身勞動力的價值,而資本家則無償占有了工人在大大增加了的剩余勞動時間中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社會乃至于所有私有制社會都是建立在對勞動者剩余勞動的剝奪上。馬克思指出,作為剩余勞動時間物化形式的剩余產品“是除勞動階級外的一切階級存在的物質基礎,是社會整個上層建筑存在的物質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47卷,第216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 時間節約規律所導致的必要勞動時間不斷縮短,剩余勞動時間不斷相對延長,在一定意義上體現著階級對立的擴大和深化,這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尖銳矛盾的表現形式。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對這種矛盾的解決。在共產主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對抗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除,在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條件下,時間節約規律將會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在描繪共產主義社會時寫道:“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46卷下,第218-219頁,第225頁。)在勞動成為人的內在的第一需要之后,其自由和自覺的特性將充分顯示出來,這樣,不僅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對立會消除,而且全部勞動時間和自由發展時間之間的嚴格界限也將不復存在,自由自覺的勞動過程本身就是自由時間的構成部分,所有人都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時間,在這個由自由時間所創造的自由王國空間中,人擺脫了局限于某一方面需要的束縛,自身本質力量得到充分發揮和全面顯現,與個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合理化和人際關系的完善化,人的發展在這里真正表現出:它既是社會發展的手段又是社會發展的目的。
   三
  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走向高度進步和人走向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人的發展,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又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自覺地運用時間節約規律對于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指出:“真正的經濟——節約——是勞動時間的節約(生產費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這種節約就等于發展生產力。”(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46卷下,第218-219頁,第225頁。)又說:“真正的財富在于用盡量少的價值創造出盡量多的使用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在盡量少的勞動時間里創造出盡量豐富的物質財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卷Ⅲ,第281頁。)勞動時間的節約還表現在勞動時間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合理分配上,在生產力水平一定的情況下,這種分配越是合理,社會用于物質生產勞動的時間就越節約,生產單位產品的時間就會愈少,而社會生產總量就會愈增,我國當前正在深入進行的經濟體制改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的過程,正是體現了時間節約規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這一點,即使人們在成為自己社會關系主人的時代,仍然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
  勞動時間節約的規律,是人類實踐活動所特有的規律,它表現出社會運動的時間與自然運動的時間有著不同的特點。當然,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在性質上,社會時間和自然時間是一致的,并且以自然時間為基礎和前提,因為社會本身就來自自然界且屬于自然界。從總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上看,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非對稱性即不可逆的,在這個不可逆的過程中,社會時——空關系也具有自然時——空關系所具有的時間空間化和空間時間化的轉化形式。但是由于社會時間是人的自覺活動的存在形式和內在尺度,所以第一,它是主體性的,“勞動時間本身只是作為主體存在著,只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著。”(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第46卷上,104頁,第485頁,第287頁,第381頁,第120頁,第120頁,第118頁。)時間節約規律作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是在主體積極能動地利用時間的勞動中發揮作用的,這種能動地利用時間使得過去、現在、將來在現實的勞動中統一起來,相互作用。勞動一方面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累積性,它要從過去勞動的成果即客觀化的勞動出發,另一方面又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它要根據將來的利益和需要來確定現在的任務,以揚棄作為出發點的過去。這是一個由勞動的目的、手段、對象、結果諸種因素相互作用和轉化的動態過程,對現存對象的改造,是在過去勞動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手段)下進行的,而目的之設定,又是著眼于未來。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包含著未來決定現在的性質,但是目的是否真正能實現,又要取決于目的的設定是否符合包含著過去的一切現實條件。這正是一維運行的時間之箭在社會運動過程中的特殊表現。由于時間節約規律是在主體這種積極能動地利用時間的勞動中發揮作用的,所以它對人的活動既具有客觀制約性,構成了時間效益原則和時間競爭原則,又具有主體的能動性,構成了時間效益的預測可能性和時間競爭的對策可能性,主體的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勞動時間越節約,時間節約就越在更高的程度上成為規律。第二,社會時間不僅在主體性上區別于自然時間,而且在節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它在歷史發展中有不斷加速的趨勢。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的變化,“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的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仿佛是要向世界指出,對于有機物最高精華的運動,即對于人類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種和無機物的運動規律正好相反的規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0卷,第534頁。 )源于分工的科學技術是社會時間節奏加快的重要推動力,科學技術是促使生產單位產品時間減少和整個社會勞動時間總量縮短的有力杠桿,它必然因此加速社會生產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使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一方面它使社會各種物質、信息和人員的流動速度加快,其綜合結果是使社會的物質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不斷增加、節奏不斷加快;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人類在地球上可利用來擴大社會物質生產規模的空間相對縮小,把空間效益問題突現出來。不僅如此,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進程,當代社會生活呈整體化發展趨勢,而各種全球性問題和危機也日益深化,面對著發展這一世界性主題,時間因素的意義更顯重要,而如何去實現真正有利于人類長遠利益的發展,又必須認真研究和正確利用時間節約的規律。人類自己的未來發展中,是否能夠克服危機,實現人與自然在新的基礎上的和諧統一,還需要用時間來證明,這是全人類的責任,無疑也是我國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大課題。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不斷研究和掌握社會結構的時空特點,注意在時間中各種事物之間合理的空間布局,爭取最大程度的空間效益和時間效益。珍惜時間,節約時間,充分利用時間這種特殊的、寶貴的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又要求我們在不斷探索和掌握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中,充分利用制度的優越性,為有利于人類長遠利益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52~56B1哲學原理楊河20012001楊河,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52~56B1哲學原理楊河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6:23

[新一篇] 時裝:消費社會的身體寓言

[舊一篇] 明晰人民銀行職能 增強中央銀行獨立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