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管理實踐的經驗認識階段,已經包含了科學認識的萌芽,表現出經驗認識發展中的科學化趨勢。而從現代管理科學產生之日起,也已包含著對管理的哲學思考的萌芽,現代管理科學發展過程則表現出哲學化的趨勢。本文試就此略作分析。
一、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哲學軌跡
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直至今天的“企業文化”階段。從哲學的角度考察其發展過程,能夠清晰地看到管理活動中的哲學色彩、管理理論中的哲學思想日益增強。倘若以哲學為軸線,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為曲線,那么這是一條愈來愈逼近哲學軸線的曲線。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一方面,管理實踐、管理理論自身的發展客觀上存在管理科學哲學化趨勢的因素;另一方面,人們在建立管理理論、進行管理實踐時,主觀上需要借助于哲學概念、哲學方法、哲學思維。哲學滲透到管理科學之中,哲學的功能得到發揮,推動了管理科學的發展。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一階段(1900—1930),是以F·W泰羅、 M·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在這個階段上,主要把以牛頓機械力學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成果引入企業管理,揭示了管理過程中提高效率的途徑,但其實質卻把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它忽視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動精神的主體。這個時期,泰羅盡管側重研究管理技術問題,但他卻注意到了科學管理的本質問題。他認為:“科學管理從本質精髓來說,包含某種哲學。”因此,有人把泰羅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學的管理論者。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二階段(1930—1960),是以梅奧、麥格雷戈、馬斯洛等為代表的“行為科學”階段。行為科學的崛起及其廣泛應用,心理學展開了對管理科學的實驗研究,社會學也開始把管理作為社會群體生活的一個方面來加以研究。此外,美學、倫理學、邏輯學等學科也日益與管理學相結合。在上述諸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管理方法論、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管理邏輯學、管理倫理學等各門分支學科相繼發展起來。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階段的自然科學數量方法轉向理論研究的哲學思辯方法,以探求管理主體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意義和人文傾向。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三階段(1960—1980),是以多種管理學派并存為特點的“管理叢林”階段。這個階段上的理論把企業看成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力圖從整體上把握管理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的哲學色彩大大加深。但是,這個階段由于偏重于吸取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忽視吸收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過分強調理性因素,忽視情感因素,崇拜邏輯與推理,貶低了直覺和情感的作用,因而把客觀現實中生動活潑的成分抽掉了,乃至導致了一種抽象、無情的哲學的出現。這本身就說明了哲學(正確的和錯誤的)對管理科學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四階段(1980—),就是“企業文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上,把文化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來,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管理科學出現“軟”化趨勢,尊重人、相信人的創造精神,強調非計劃、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在當今企業經濟活動中,人是最寶貴的財富。許多發達的國家把聚集培養人才看成是整個管理活動生存發展的源泉,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戰略取勝的法寶。這就是說,在現代管理中,重視管理主體的價值,確立管理主體的現代化管理活動領導者、推動者、創造者和承受者的地位,進而形成現代化管理的主導力量和核心,是現代化管理思想哲學傾向的重要方面。
二、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人文性傾向
管理科學的發展,人文文化逐漸向其滲透。顯然,這是管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的人性哲學影響的結果,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人文性日益濃厚的趨勢,是其哲學化的具體表現。
上世紀末的新康德主義者李凱爾特和文德爾班把文化劃分為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根據這種觀點,看世界文化兩大源頭,西方文化側重于科學性,東方文化則側重于人文性。科學文化的雄風曾風靡世界,帶來了西方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但是,對科學文化片面的推崇卻又造成兩種文化的分裂,從而形成西方社會深刻廣泛的疾患,構成對于物質和精神文化發展的威脅。因為科學文化畢竟有其自己的功能界限,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觀、價值觀等人際關系問題。西方人在困境中終于把頭掉向東方,世界文化開始向東方傾斜。
以日本為代表的屬于亞洲文化圈的工業文明的崛起,表明企業文化已經在資本主義現代管理體系中發展為“儒家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管理模式,這一模式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傳統性變異體為基礎,吸收西方文化新素質,形成了區別于歐美的工業文明。具體來說有以下特征:
1.人倫本位。以人為中心,高度重視人的作用,充分發揮人的創造精神,突出人力資本的思想。強調人不僅是實現經濟過程、完成經濟職能的工具,而且具有企業共同信念和為企業利益積極參與、獻身意識。人在實現經濟過程的同時,保持個人尊嚴并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
2.和為貴的人際關系準則。強調企業內部和諧高于一切的指導思想,使勞資之間、雇員之間親密合作,關系融合,相互依賴,避免紛爭、內訌。
3.“高產乃為善”的勞動道德。強調產品和服務對于社會和人類貢獻的價值,并把對利潤的追求建立在為善的勞動道德規范下,避免非法牟利傾向和惡性競爭等具有破壞性的社會后果。
以上特征,具有明顯的中國儒家傳統思想色彩。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管理思想,有不少至今仍閃爍著燦爛奪目的光彩。現代管理科學中,不論宏觀經濟管理或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思想、原則、方法,以及行為學說、用人之道等等,都可以從我國古代思想寶庫中直接或間接地找到有益的鏡鑒。
企業文化的興起,對我們來說,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種挑戰。放眼未來,作為東方文化發源地的中國,首先必須認真挖掘、整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充分發揮其優勢。同時還應該注意引進、吸收世界新思潮、新文化的有益之處,給傳統文化注入新思想、新觀念、新因素。中國企業文化應該是東西文化合璧,科學與人文的統一。
三、現代管理科學中管理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轉化
在社會生活中,人總是從屬于一定的管理系統。既不存在不參與管理的人,也不存在不接受管理的人。這是管理的普遍性的重要表現,是管理實踐中主客體相互關系的又一種二重性。這種二種性在一個確定的管理系統中,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為:管理者
附圖
被管理者。但是,管理實踐中的主客體關系的雙向式,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化過程,即逐步從“管理者→被管理者”單向式向“管理者
附圖
被管理者”雙向式轉化。這可以將此分為兩大階段,即主客體關系單向式階段和主客體關系雙向式階段。在企業文化產生以前,管理科學的發展均屬于主客體關系單向式階段,這個階段分為“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三個時期。
古典管理理論是從“經濟人”假設出發的,認為人都只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而工作。企業家是為了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工人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報酬,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因此。管理者和管理對象也并非完全對立,在經濟動機這一點上是共同的。然而這樣的共同點未免抽象、片面了。
“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理論從“社會人”假設出發,認為人不論是企業家還是職工,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處在人群關系之中,因而是團體或是集體的一員。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只有作為集體的一員才能得到滿足。歸屬于集體是一種社會動機。這種社會動機,對人的作用比經濟動機更大。無疑,“社會人”比“經濟人”前進了一步,力求從更多的社會關系中尋找主客體之間的共同點,以緩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對立。
現代“管理叢林”階段管理理論從“決策人”的假設出發,認為是無論是管理者或是管理對象,都是既有決策自由又有選擇自由的“決策人”。個人是能動的決策主體,具有為實現一定目的而作用于環境的能力。“決策人”強調人的自主性,反映人的自我實現這種更高層次的需要。“決策人”假設看到了組織決策與個人決策具有一致性。“決策人”假設逐步向管理主客體對立關系的深入觸及,從量上為主客體關系雙向式轉化作準備。
可見,不論是“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還是“決策人”假設,都是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的,企圖在抽象的人性中找到管理主客體的一致。這種假設,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因此,所提出的辦法未免過于抽象,并未找到解決矛盾的具體途徑。
現代管理之魂——企業文化,以信任人、尊重人、關心人、注意發揮人的潛能為著眼點,以追求人和技術設備相結合為中心環節,以實現企業經濟目標為目的。企業文化倡導以人為核心,充分體現“人的主體地位”,不僅管理者是主體,被管理者也是主體,是實踐、認識活動的主體。不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由于不同的層次而具有相對性。二者區別只在具體分工中才具有意義。顯然,企業文化注意糾正以前各種管理科學理論的缺點,把觸角伸向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各個具體方面,從而開始了管理主客體關系之間的轉化,即:管理者
附圖
被管理者。
在這里,必須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社會地位方面沒有質的區別,都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管理者也是勞動者。他們來自人民群眾,代表人民群眾利益,接受群眾監督。管理者活動的根本目的,同被管理者活動的根本目的也是完全一致的,即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社會為從根本上解決主客體之間的對立創造了條件。因此,企業管理中人的主客體關系的雙向式,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最終實現。
貴州社會科學貴陽31~34C3管理科學葛揚19991999作者:葛揚,廈門大學經濟系博士后。郵編:361005 作者:貴州社會科學貴陽31~34C3管理科學葛揚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