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的心理原因及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自殺,是一個極其沉重的字眼,青少年自殺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劇。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而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是成為首位死因。近來發生在大學和中學的多起學生自殺事件越發引起全社會及家庭的高度關注,積極關注自殺、研究自殺、有效預防自殺不僅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更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五大原因讓青少年放棄如花生命
  自殺者的心理特點常常是:充滿敵意,缺乏主見,社會交往少,認識范圍狹窄,行為沖動,情緒幼稚,孤僻內向或憂郁。目前導致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學習和就業壓力
  多數青少年都把教育當成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唯一途徑,求學過程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作為學生,一方面社會對其期望和要求較普通人要高,有的青少年自身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很高,目前無論大學還是中學,學習任務都很重,而學生自身能力又有限,這就出現了沉重的課業負担,社會、父母和個人的期望,與青少年自身有限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往往令有些青少年不堪重負。他們迷茫、無望、身心俱疲,找不到生命的價值,便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高等教育繳費上學、自主擇業以及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進一步增加了對青少年的約束,使其承受著空前的就業壓力。心理上有著更多的焦慮不安、失落和無所適從,從而產生心理障礙。當過度的焦慮和壓力無法排解時,便會突破生死的最后防線,最終走上自殺之路。
  (二)戀愛受挫
  對愛情的渴求,是人類的天性。但由于青少年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許多人還沒成熟到能深刻理解戀愛的意義及對人生的影響,有的青少年不能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將愛情孤注一擲,一旦失戀常會導致悲劇的發生。當愛情破滅,特別是愛到要與對方融為一體時,分離就會帶來痛不欲生的情緒感受,惡劣情緒的累積常導致心理失衡的發生。不穩定的性格,如依賴型、邊緣型、歇斯底里型、沖突型、妄想型,常因此使人陷入憂郁狀態,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會逐漸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就可能以自殺、殺人、甚至同歸于盡的方式來處理情緒,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三)家庭環境不良
  一般來說,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青少年自殺是由于家庭環境不良。家庭破裂、缺乏愛和溫暖,家庭成員之間敵意、冷漠等,都可能導致家庭成員的自殺。另外家中父母管教過嚴、離異、或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一旦與父母發生激烈的沖突,便心生悲涼、失望而沒有方向,或者離家出走,孤立無援,悲觀厭世,加之受挫,自殺的可能性極大。
  (四)精神疾病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發展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于這時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心理矛盾沖突時有發生,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導致精神分裂癥、抑郁癥、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自殺的人群當中,約有3/4的自殺者在生前有抑郁癥傾向。抑郁情緒被作為評定自殺危險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抑郁癥是導致自殺的重大危險因素。除了抑郁癥之外,精神分裂癥、恐慌癥、強迫癥等,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其他如性格疾患,包括歇斯底里型性格、邊緣型性格、強迫型性格,除了會有高比率自傷的行為之外,也是部分自殺者性格的寫照。
  (五)經濟壓力
  青少年中一部分農村貧困學生一方面家庭經濟困難、心理負担沉重,另一方面又面臨就業的壓力。自卑、過多的自責和過高的期望使部分學生不能走出家庭貧困的陰影,因而產生心理不適,不能正常地學習、生活。這種自卑、壓抑和重負無法排解,淤積過久,最終導致自殺的發生。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競爭機制的引入,青少年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等領域的沖突和壓力加大,心理受挫的幾率增高,心理障礙者將日益增多,自殺的隱患也將增大。
  青少年自殺的預防
  一個美好的生命選擇了自殺,不僅毀滅了個人的寶貴生命,而且給親朋好友乃至全社會帶來巨大而持久的傷痛。因此,加強對自殺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挫折教育和預防教育
  自殺往往是一個人面臨挫折而心理失調的結果,加強挫折教育和預防教育,提高個人個性心理品質、心理能力以及自殺預防的基本知識,是預防自殺行為發生的長遠舉措。
  學校要通過教育、輔導,注意培養青少年挫折承受力和情緒調節力,使其掌握應對挫折的各種方式和消極情緒的自我調節與合理宣泄的方法技巧,并加以運用,緩解學習、工作、生活中面對各種困境的壓力,處理好各種沖突。同時普及自殺預防的知識,通過普及教育,加強公眾預防自殺的意識,及時發現生活中具有較高自殺危險的人,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幫助。
  (二)篩選和管理高危人群
  篩選自殺高危人群是預防自殺的關鍵。學校可以通過一些心理測驗量表進行自殺危險性的臨床評定,也可以通過臨床觀察來斷定。二者結合進行能夠有效地篩選出自殺的高危人群。
  個體在自殺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反常舉動,只要稍作觀察,便可敏銳地發現這些反常舉動,有助于我們辨別有自殺危險的人,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學校在管理上,對高危人群要特別監護,不要喚起他們的自殺欲望,可通過轉移談話目標或提供發泄憤怒的替代途徑。如,運動、競賽等方式來控制自殺行為。在學校可定期對師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建立心理檔案。一旦發現危機,及時進行干預,防止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
  (三)有效地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因此,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與有自殺傾向者建立充分的信任關系,協助他們分析現實的困擾,培養應對困擾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
  當一個人遇到巨大的心理壓力的時候,他可以向親朋好友尋求幫助,也可以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經過專門訓練的咨詢人員能充分傾聽來訪者的煩惱、困擾、痛苦等,嚴格保守他們的秘密,與來訪者建立信任關系。由于專業人員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所以這種幫助往往非常有效。
  對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是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之一。選用有針對性的心理和行為治療方法,對當事者進行恰當指導,使當事者領悟自身問題的實質及產生原因。通過學習與訓練建立起適應的方式,解除其癥狀與痛苦,增進心理健康。
  (四)設置自殺預防機構,建立危機干預機制
  當青少年出現心理危機、面臨生與死的抉擇時,他們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去尋求社會的支持。而自殺預防機構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支持形式。在大多數的自殺危機個案中,當事者尋求別人的協助通常分為幾個階段。首先,向當事者家人、親戚或朋友發出求助信號。第二階段,向熟悉的專業工作者求助。例如:心理輔導老師,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機構工作人員,電話熱線等。從廣義上講,這些各種各樣的心理咨詢機構、心理治療機構都可歸入自殺預防機構。因為他們能夠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人們及時解決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把自殺意念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所以這種幫助往往比較有效。無論是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心理咨詢中心,還是社會上的心理咨詢門診、心理治療診所,或是電臺的“心理熱線”、“人生熱線”等等,都發揮著預防自殺的功能。
  自殺行為的預防與控制需要全社會系統的共同努力,全社會應當形成“共同關注,及時干預”的自殺干預機制,共同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

政工研究動態17D421青少年導刊都興芳20072007
都興芳,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作者:政工研究動態17D421青少年導刊都興芳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9:54

[新一篇] 青少年必須具備的法律觀念

[舊一篇] 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的草地資源與生態保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