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阿姆”集團的演變及其對獨聯體的影響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古阿姆”集團是獨聯體框架內以烏克蘭為首且橫跨獨聯體三個地域(中亞、高加索、歐洲地區)的地區組織。該組織曾一度偃旗息鼓,但自獨聯體發生“顏色”革命以來,在美國的扶持下重整旗鼓,并于2006年5月23日更名為“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古阿姆”。該集團的重新崛起加速了獨聯體地區的地緣政治分化進程和經濟非一體化進程,并催生俄羅斯新的獨聯體政策。
  一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竭力維護其傳統勢力范圍;除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外,獨立出去后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政治、經濟、安全、軍事等方面同俄羅斯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能完全脫離俄羅斯,需維系同俄及其相互之間的傳統關系。各方出于某種共同需要而成立了獨聯體。但各國的獨立自主意識很強,不愿依附于俄羅斯,對俄的離心傾向日益發展,加上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大力滲透,使獨聯體趨于松散。俄不甘自己的“戰略后院”成為美國的“戰略前哨”,努力維系其在獨聯體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各種途徑同其中一些國家建立密切的合作機制,甚至準備同白俄羅斯重新結盟。這引起獨聯體中那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慮和不滿。為了抵制俄羅斯對獨聯體的主導和反制俄白聯盟,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四國總統于1997年10月10日舉行會晤并簽署公報,決定成立非正式地區聯盟,該聯盟以四國英文國名的第一個字母冠名,簡稱“古阿姆”。1999年4月24日,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在赴華盛頓參加北約50周年慶典期間宣布加入其中。同日,五國總統提出了第一份聯合文件——《華盛頓宣言》。2001年6月7日,“古阿姆”五國總統在烏克蘭的雅爾塔舉行最高級會晤并簽署了《雅爾塔憲章》,標志著“古阿姆”已由非正式組織轉變為正式組織。憲章明確了“古阿姆”的宗旨,即促進集團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協調在國際組織中的活動,解決同國際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和販毒活動有關的各種問題。從其成員的構成看,“古阿姆”包含了獨聯體三個地域(中亞、高加索和歐洲地區)中的關鍵性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格魯吉亞和烏克蘭。
  “古阿姆”自成立至今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1997年成立至2001年《雅爾塔憲章》簽署前的初創階段,該組織著實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中活躍了一陣。但在2001年雅爾塔峰會后,由于俄加大了對“古阿姆”的分化與削弱力度,該組織出現了消極現象并基本上處于“休眠”狀態。2001年普京訪問阿塞拜疆,使兩國的政治關系由實際對抗轉向建設性談判,雙邊關系得到全面發展。俄與烏茲別克斯坦的關系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1年6月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2002年6月,烏宣布暫時中止“古阿姆”的成員國的身份。這是“古阿姆”內聚力的危機,是該組織非一體化的開始,也表明烏克蘭無力充當古阿姆組織成員國的領袖。2003年3月,俄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宣布建立獨聯體四國天然氣聯盟。同年,普京成功游說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同意烏加入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組成的“統一經濟空間”條約。同年夏天,摩爾多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總統拒絕參加在雅爾塔舉行的“古阿姆”峰會,該集團實際上名存實亡。
  二
  自2003年布什當局著手策劃獨聯體的“顏色革命”以來,“古阿姆”在美國的扶持下開始“復活”。以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顏色革命”為標志,“古阿姆”進入新的活躍期。2003年美國開始實施早些時候簽署的《與“古阿姆”合作的框架計劃》,根據該計劃,自2003年初華盛頓開始撥款用于加強“古阿姆”成員國邊境通行站、海關及反恐分隊,幫助這些國家發展交通和貿易。2003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古阿姆”成員國外長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建立秘書處和“古阿姆”議會間全體大會的倡議。美國計劃撥款6000萬美元用于其創建工作。隨后,烏、摩、格、阿四國外長宣布,成立議會間全體大會。在“古阿姆”的復活活動中,烏、格、摩三國表現得尤為積極。三國領導人頻繁接觸,謀求激活“古阿姆”并使之朝“脫俄入歐”方向發展。2005年2月1日,摩總統沃羅寧訪問基輔,與尤先科會談;次日,格總統薩卡什維利訪摩并與沃羅寧會晤,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表示要捍衛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并呼吁俄軍立刻從這兩個國家撤走。同一天,尤先科接見格總理并提出恢復和重建“古阿姆”。三國積極致力于復活“古阿姆”的目的還在于繞開俄,將阿塞拜疆和中亞國家的石油輸送到歐洲,并在此基礎上將該組織演變成一個不受俄羅斯控制、能獨立與歐洲展開交流的區域性組織。2005年4月22日,“古阿姆”首腦峰會在摩首都基希訥烏市舉行。格、烏、阿、摩四國總統出席了會議。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總統作為觀察員與會,美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也派代表列席了會議。四國領導人發表了《為了民主、穩定和發展》的聲明,主張把“古阿姆”這一地區組織轉變成為一種能促進各成員國發展經濟、確保穩定和安全的機制;希望與歐盟、北約、美國以及所有贊同“古阿姆”宗旨的國家和組織建立伙伴關系;要求俄盡快從摩、格境內撤軍;努力解決摩境內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問題以及阿、格境內的沖突;共同推進民主化進程、實現與歐洲一體化目標;同意盡快建立自由貿易區并加強能源運輸合作。2005年5月28日,“古阿姆”第二次議會大會在雅爾塔舉行。成員國重申了自己的歐洲大西洋主張,決定加強與歐盟、歐安組織及北約的合作。這些計劃的實施將削弱俄作為前蘇聯地區主要調節人的作用。烏總統在會上發言時說,他相信“古阿姆”將在里海—黑海地區的民主繁榮中發揮重大作用。烏議長利特溫此前也表示,該組織“曾處于休眠狀態”,但如今它的積極性大大增強。他承諾將為生活在“古阿姆” 的6400萬人建立“隸屬于統一歐洲的民主、穩步發展和安全空間”。2005年12月2日,格、烏、阿、摩四國成立“民主選擇共同體”,宣示了一個與獨聯體分庭抗禮的地緣政治軸心的正式成立。2006年5月23日四國總統在基輔舉行峰會,決定成立 “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古阿姆”,以此來推動民主價值。他們宣布這是一個開放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其宗旨是加強成員國之間民主、穩定和安全領域的合作,促進成員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造成“古阿姆”重趨活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是美國的支持。盡管“古阿姆”在形式上沒有提出反俄政策,并一再強調該組織不是針對俄在內的任何國家的軍事政治集團,主要是為解決經濟問題而組成的聯合體。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依靠外部支持同俄羅斯分庭抗禮,擠壓俄在外高加索、里海和黑海地區的勢力與影響的政治聯合組織。“古阿姆”重新激活與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特別是美國2003年實施的《與“古阿姆”合作的框架計劃》直接激活了該組織。實際上,為了促進獨聯體內部的地緣政治多元化,阻止獨聯體的一體化進程,防止俄“恢復帝國”,美國不遺余力地支持和扶植“古阿姆”組織。美國無論與“古阿姆”整體,還是與其各成員國的關系都發展很快。美還分別把烏克蘭、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列為東歐、高加索和中亞地區“親美脫俄”的關鍵國家,予以重點扶持。以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為例。僅2003年美對烏提供的官方援助總額就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美各部委提供的援助為1.885億美元;2002-2004年間美開發署提供的援助共計4.616億美元,同期美國防部撥款6.75億美元。①近10年來,美向格提供了15.08億美元的援助并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向其提供了近7億美元的貸款,此外還給予其大量的軍事、技術援助。同時,美為了長期控制這一組織及其成員國,通過各種途徑在這些國家培植親美勢力和“代理人”,其中主要手段是在這些國家開辦各種學校和訓練機構,大量吸收這些國家的公職人員和留學生到美國學習、受訓。以摩爾多瓦為例,截止到目前,摩共有2950名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和領導人在美國接受過培訓。②美國駐該組織成員國的大使們毫不掩飾地說,“古阿姆”是一個具有從屬于美國特點的地區組織。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美國,離不開美國的鼓勵與支持。
  其二是俄本身的制度和經濟實力缺乏吸引力。俄屬于轉型社會,舊的蘇維埃制度已經瓦解,新的制度與其他新獨立國家一樣尚在創立和完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尤其是俄羅斯的國力與前蘇聯不可同日而語,同美國與西方國家更是相差懸殊。是美國和西方而不是俄羅斯能提供這些國家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援助。這些國家依據“依人依強”的邏輯,自然疏離俄羅斯而投靠美國和西方。
  其三是俄對有關國家的政策嚴重失誤。在對待烏克蘭總統選舉問題上,俄把“寶”押在庫奇馬總統支持的候選人亞努科維奇身上,而對歐美支持的尤先科則極力貶謫。在亞努科維奇初選“勝出”后,俄立即表示祝賀;而當親西方的尤先科在隨后重新舉行的選舉中獲勝后,普京卻沒有及時示賀,使俄烏關系幾乎跌到了谷底。類似的失誤也表現在俄處理摩爾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問題上。2001年沃羅寧當選摩總統后一度宣布奉行“親俄”政策,主張加強和發展獨聯體,同時準備加入俄白聯盟并積極探討加入俄倡導的“統一經濟空間”,并在“古阿姆”問題上開始顧及俄的立場而減少參加該組織的活動。但2004年俄提出實際上是支持德涅斯特河左岸分治的“科斯季科夫”調解案,激怒了沃羅寧。他譴責俄企圖分裂摩。2005年3月德涅斯特河左岸議會開會前夕,俄杜馬通過決議公開支持該地區脫摩獨立,最終使俄摩關系急轉直下。
  其四是“古阿姆”成員國大多實行全面西化政策,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接近美國和西方。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視俄為“異類”,這不能不影響這些國家對俄的態度和立場。特別是它們仍認為俄存在“大俄羅主義”意識,視俄是對其獨立、主權與安全的主要潛在威脅,從而促使它們走“聯合自保”之路,并實行“遠交近防”即親美防俄政策。
  三
  “古阿姆”東山再起對獨聯體產生了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第一,加速了獨聯體地區的地緣政治分化進程和經濟非一體化進程。獨聯體是唯一維系著除波羅的海三國之外所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合作機制,它原本就不是一個由懷有共同政治意愿和理想的國家所組成的組織。目前,由于“古阿姆”成員國烏、格、摩全面推行“去俄羅斯化”的親西方外交政策,加速了獨聯體地區的地緣政治分化進程。2005年8月烏、格兩國在美國的支持下發表《博爾若米宣言》,宣布建立波羅的海—黑海—里海“民主選擇共同體”,旨在與歐洲大西洋聯盟實現一體化,在俄與西方之間建立“民主走廊”。③該組織還將包括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阿塞拜疆。同年12月2日,格、烏、阿、摩四國成立“民主選擇共同體”,試圖與獨聯體分庭抗禮。而與此同時,俄不斷強化與中亞國家的關系。2005年10月俄宣布與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組建四國聯合部隊。烏茲別克斯坦在2005年5月13日“安集延事件”后,迅速由“親美疏俄”倒向“親俄疏美”:2005年5月烏宣布正式退出“古阿姆”;7月初在阿斯塔納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峰會上,烏提出了關于美軍在中亞駐軍的期限問題并得到了其他成員國的響應,將其明確寫入《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宣言》;9月俄烏兩國舉行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首次聯合軍事演習;10月中旬俄烏簽署了兩國聯盟關系條約,這是俄首次與中亞國家簽署聯盟關系條約;2006年1月25日烏被接納為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同時,俄與中亞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的合作也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目前,獨聯體已分為兩個陣營: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為一個陣營,它們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倒向美國和西方;另一陣營是親俄陣營,包括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亞美尼亞等國。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是介于兩者之間,相對取中間立場的國家。其中阿塞拜疆外交取向充滿變數,它只是担心過分親美會將俄更推向其“宿敵”亞美尼亞,而在俄美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的,但其內心還是傾向美與西方的。尤其在巴庫·杰伊漢輸油管開通后,美國加大對阿塞拜疆軟硬兼施的力度,以促阿同意美駐軍其境。阿國內反對派在外部支持下更趨活躍,阿屈從美國壓力倒向美恐怕是遲早之事。
  獨聯體內的地緣政治分化趨勢也影響到了獨聯體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烏克蘭雖未正式宣布退出統一經濟空間,但對參與以俄為中心的經濟一體化的熱情明顯降低。而與此同時,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摩爾多瓦之間和烏克蘭、東歐及波羅的海國家之間日益加強經濟聯系,正在籌建自由貿易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后的“古阿姆”邁出的第一步便是建立自由貿易區。2006年5月23日已簽署了相關的四方協議,四國總統承諾在近期內統一海關條例。④這對獨聯體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僅如此,“古阿姆”的重趨活躍還對獨聯體的繼續生存構成了潛在威脅。“古阿姆”在美國與西方的扶持下再度“活躍”起來,是對以俄為核心的獨聯體的直接挑戰。烏、格,摩三國公開叫板俄和獨聯體,聲稱要以“摧毀獨聯體內的帝國”和“改造獨聯體的現行關系”為目標,這對已處境艱難的獨聯體造成沉重打擊。2005年6月3日在格首都第比利斯舉行的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理事會上,“古阿姆”成員國,尤其是烏、格、摩三國力促改革的呼聲顯得尤為強烈。當時的烏總理季莫申科認為,獨聯體缺少能使其重現活力的新鮮血液,需要重新架構和改革。格總理諾蓋杰利也認為,格、烏、吉等國發生政局變化后,獨聯體應隨之做出相應調整。摩總理塔爾列夫則希望2005年能成為獨聯體改革決定性的一年。2005年8月26日,在俄喀山舉行的獨聯體峰會上土庫曼斯坦宣布放棄獨聯體正式成員資格,成為獨聯體的聯系國。烏、格、摩三國雖未像人們事先所預料的那樣退出獨聯體,但“三國實際上已處在臨近退出獨聯體的時刻”。⑤在2006年5月23日舉行的“古阿姆”基輔峰會上,摩爾多瓦總統表示,摩可能將是第一個脫離獨聯體的國家。格總理也表示了同樣的意向。“古阿姆”的鐵桿成員國烏、格、摩三國現在作為獨聯體的成員只有其名而無其實。獨聯體其他成員國也主要出于自己的經濟和安全利益而維系同俄羅斯及獨聯體的關系,但它們同時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保持密切關系。它們作為獨聯體成員主要有表面和象征性意義。現在的獨聯體與原先的獨聯體已不能同日而語。
  第二,促使俄推行新的獨聯體政策。重新“復活”的“古阿姆”為俄敲響了警鐘,“古阿姆”成員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使俄對獨聯體的政策發生了重要變化。為維護俄的地緣政治利益,俄推出了更加務實的新獨聯體政策,即以國際關系的一般準則處理與有些獨聯體國家的關系。俄不準備再以優惠的價格和條件向那些倒向西方的獨聯體國家提供能源及其他商品,同時加大對與俄關系密切的獨聯體國家的經濟支持。俄議會2005年7月通過決議,要求政府取消對烏、摩、格等國石油、天然氣和電力供應的優惠價格,參照國際市場價將現有價格提高一倍以上。2005年歲末俄烏之間的天然氣價格大戰和2006年3月俄對格、摩兩國的貿易大戰均體現了俄領導人貫徹這一政策的政治意志。俄的這一政策可能會加速獨聯體國家的分化。對于這一后果,俄方明確表示,雖然“獨聯體解散對俄不利,但俄也不會犧牲本國的利益來維護獨聯體的完整。⑥俄有石油杠桿,在能源和經濟領域其他獨聯體國家比俄更需要獨聯體。隨著俄出臺新政策,獨聯體國家在政治上追隨美國和西方而在能源和經濟上能得到俄的優惠待遇的時期將成為過去。
  還應指出,“古阿姆”組織本身及其成員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存在可變性。2006年7、8月間,烏克蘭政局發生重要變化。親美的季莫申科失去總理職位,傾向于同俄保持良好關系的烏克蘭地區黨領導人亞努科維奇接任總理,烏俄關系有所回暖。這對尤先科總統的親美路線是一個牽制,對“古阿姆”的發展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總之,“古阿姆”的最終走向和獨聯體的前途、命運現在尚難準確斷言。這主要取決于國際形勢和有關國家國內局勢的演變,而美、俄兩國實力對比與政策的變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注釋:
  ①А.Б.Парканский,“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СШАс Молдавией”,США и Канада,2005,№ 2,c.41-42.
  ②С.М.Самуйлов,“Этапы политики США в отношении СНГ”,США и Канада,2005,№ 12,c.47.
  ③Ведомости, 26.08.2005.
  ④“古阿姆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俄]《新聞時報》2006年5月24日。
  ⑤Н.Федулова,“Россия-СНГ:время собиратъ камни”,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6,№ 1, c. 110.
  ⑥“России требуется прагматичный подход к будущем СНГ-эксперт”//Интерфакс,04.08.2005.

國際問題研究京42~45,68D7國際政治潘廣云20072007
潘廣云,東北財經大學教授。
作者:國際問題研究京42~45,68D7國際政治潘廣云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40:34

[新一篇] “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

[舊一篇] “只希望把別人的作品變成我的武器”  ——論巴金對外國文學的接受和譯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