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正確認識和處理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的關系,有助于人們正確遵循和運用歷史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由之路。
      一、正確理解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
  歷史決定論,就是承認在歷史領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樣的客觀規律性、必然性的哲學理論。是否承認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必然性,是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長期斗爭的焦點。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在不斷探索社會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問題。歷史上不少思想家,雖然提出過許多合理的觀點,但總體上是片面夸大主體,特別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認社會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馬克思主義通過對社會歷史大量現象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也是科學歷史觀的核心問題。
  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規律就沒有自己的特點了。眾所周知,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活動的歷史。“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通過自己的歷史活動不斷揚棄社會的過去,從而得到社會的現在和未來的歷史。這就是說,自然界在沒有人參與的情況下,一般規律是通過各種事物的無意識的“盲目的”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而在社會中,一般規律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有些人抓住“社會規律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這一點,否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認為歷史唯物論“根本上沒有超出機械決定論”,主張“放棄凡規律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觀點”。這無疑是說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改變歷史,這顯然是一種徹底的非歷史決定論的觀點。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這種創造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是在既定的歷史前提下去創造自己的歷史的。這種既定的歷史前提,既包括經濟條件,又包括政治條件和思想文化條件,在這些諸多的條件中,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條件。馬克思指出:“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1〕這就是說,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深刻地受到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必須以既得的生產力為基礎,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事實是人們無法改變的。
  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不但受到既定的以經濟為主的多種條件的制約,而且人們歷史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決不能改變總的歷史發展趨勢和結果。恩格斯說:“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即使在這一領域內,盡管各個人都有自覺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總的說來好象也是偶然性在支配著。人們所期望的東西很少如愿以償……。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藏著的規律支配的”。〔2〕在社會中,由于許多個別主體的目的性的活動是相互制約的,因而在相互作用中就抵消了個人目的中相互沖突的方面,從而形成了一種“歷史合力”,這個歷史合力作為歷史的總體活動是不依每個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歷史選擇論,是指主體在歷史發展中具有能動性、創造性、選擇性的哲學理論。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受規律性制約的一面,但是歷史必定是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歷史,人類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生存,促進自己發展的歷史環境,理應對社會生活,歷史事件,歷史變遷,歷史發展前途等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所以,人不僅有受歷史規律制約性的一面,又有能動性、創造性、選擇性的一面,這正是人類高于其他動物,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本質特征。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所有歷史過程都是人們實踐活動過程,歷史由許許多多的事件構成,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全部和人的自覺意圖與目的緊密聯系著。沒有主體的選擇就沒有人和猿的揖別,沒有主體的選擇就沒有進步階級的歷史革命,沒有主體的選擇就沒有歷史的前進和飛躍。
  但是,我們必須正確對待主體的歷史選擇性,既要反對那種否定歷史決定論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人在歷史規律面前完全被動的機械決定論的觀點。因為如果沒有主體的選擇,那就不可能有任何創造。而人類歷史又是在既定條件下創造的。誠然,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階級、集團和個人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發來決定自己的目的,因此,對前提條件的取舍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只有遵循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自己的目的、需要和利益,才能如愿以償。歷史就是這樣,每一代人繼承和保存前人所創造的實踐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改進,同時又通過自己的實踐,不斷創造出新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又將被下一代人所繼承,成為他們實踐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歷史就是這樣不斷被揚棄和創造的過程,即辯證的否定過程。
    二、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的關系
  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是一種內在的辯證統一的關系,這種內在的統一性是植根于社會規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3〕即人的活動的規律之中的。
  沒有人的自覺的能動活動,沒有人的選擇,就沒有人類歷史,就沒有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的形成與主體及其活動無關,也不是為人而存在的;而社會規律則與自然規律迥然不同,社會是人的社會,是在人自覺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形成的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首先,社會歷史必然性的決定性機制,就是人們常說的,歷史是人們的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歷史合力”是一個客觀的必然過程,它不依每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這個客觀必然過程本身就是主體活動、主體的選擇所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說,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4〕其次,歷史決定性所表現的前后代人之間的歷史聯系,即每一代人進行實踐活動時所憑借的客觀條件都是前人活動的結果,這一客觀結果對后代人來說是客觀的,是主體不能自由選擇的,這種前后代人相繼的客觀物質條件,都是和主體的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都是處于不同時代的主體在有選擇地改造自然和社會中所形成的。所以說,沒有人及人的活動,就既不會有人類社會,也不會有人類歷史,社會歷史規律不過是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鏈條之間的本質聯系和社會結構演進的歷史必然趨勢。
  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不是某種擺脫了人的現實生活、實踐的神秘力量,而正是存在于人的自覺活動,自覺選擇過程中。它一經形成,反過來又成為制約人們選擇行動的客觀力量。要使作為客觀力量的社會規律真正發揮作用,還是不能離開人的自覺選擇活動。歷史的這種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的內在統一,正好說明了人們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不是盲目的,又不是隨心所欲的。首先,人在歷史長河的實踐活動中必須尊重歷史的必然性,必須順應歷史發展所造成的客觀物質條件。如果蔑視它,輕視它,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行動的條件,同時又不遺余力地決心實現自己選定的目標,那將猶如緣木求魚,必然導致選擇的失敗。其次,只有在人的選擇,即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才有社會規律存在,而且,人的選擇可以使社會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發生改變,從而帶來迥然不同的影響。這就是說,在客觀歷史發展的若干可能性中,人們按著自己的目的和需要進行選擇,從而創造自己的歷史。因此說,人們創造自己歷史的實踐過程,就是在歷史必然性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范圍內,充分調動每一代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按著自己的意圖和目的對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而后實現的過程。
  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的統一,是一個具體的歷史過程。人的選擇與社會規律能否統一,統一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人們對社會規律認識如何,而這種反映又是受到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限制的。因此,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使選擇獲得成功,一是必須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二是要站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立場上;三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就在于自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規律。這種認識越全面、越深刻、越具體,就越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 農牧大學政教室教授)
                      責任編輯 陶玉泉*
  注釋:
  〔1〕〔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1、243、479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73-74B1哲學原理董鳳榮19961996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學報73-74B1哲學原理董鳳榮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0:34

[新一篇] “切爾西的賢哲”托馬斯·卡萊爾

[舊一篇] “古阿姆”集團的演變及其對獨聯體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