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城市形象及其情態語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有誰見到過“城市”?但我們心目中卻都有一座座的凡是知道的城市。這種城市(形象)是意象的,它往往以街道、廣場、建筑物等形象在視覺心理上組合而成。法國立體派畫家萊歇有一幅作品名曰“城市”,他不畫街景、廣場之類的景物,而是把組成城市的諸要素,如建筑物、電線桿、路標、廣告牌、塔架等重新拼合在一個畫面之中。這其實正是我們的視覺心理中出沒的“城市”。
  城市,其含義與民眾有關,city(城市)citizen (公民)出于同一個詞族。如此說來,城市在我們的心目中不但有一個意象式的形象,而且寄以情態。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每一個市民,都對這個城市(形象)有感情。這種感情的原因在于生活,因此它就有強烈的團聚力。住在這個城市里的人,離開這座城市叫“外出”;回到這座城市叫“歸來”。在他的心目中,這就是他的家(home)。
  這種情態來自對城市的感情。是什么引出這種心態?那就是他心目中的這些城市形象的諸要素。我們在本文中要分析的,正是這些形象的語義,它們的意義和由意義所演繹的情態。
      中國古代城市意象
  “春夜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它讓人們勾起心目中的洛陽這座城市的意象,而且由于笛聲和“折柳”,(注:“折柳”在此有兩層意思:其一它是一種曲子,即“折楊柳”;其二它也是一種習俗,用折柳枝來表示離別,以寄情。)這種情意綿綿的形態,更引起人們對這座洛陽古城的懷戀。繪畫、文學、音樂之類的藝術文化,對城市的描述,方使這座城市更具生機。
  城市的生機,更產生于種種的“故事”。北京這座城市,自古就有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充滿生活情趣。而這種故事、情趣,又形象地在諸多的四合院住宅和一條條的胡同中顯現出來。屋宇、圍墻、大門、小路,也伴隨著一些叫賣聲,在這種形象的背后,寄寓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情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就像《城南舊事》中所描述的那些情結,都投影到了這種胡同和建筑形象上了。在這些形象的物質意義的深處,由于生活,才演繹成故事式的情態語義。似曾相識,自己若在這種環境中生活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勾起無比的情懷。
  符號學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應當是眾人的符號,而不是只有某個人單獨感受到的(對象)。那么像北京的胡同一類形態,其實應當是大家共同會有這樣的感受的,凡是在北京生活過的或者對此有一定的了解的,都會感受到這種情態。之所以在今天,這種形態仍然為人們所歆羨,不只因為它們具有文物價值,而且更由于它已經成為一種情態符號,由生活積淀起來的情態語義。
  老北京喜歡掌故,喜歡談論北京,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北京,從宮廷到民俚,從兒女之情到奇聞軼事,北京人的許多故事、習俗,也都投影到這種建筑、街道、胡同的形象上了,從而意象地顯現出城市(北京),并產生歷史文化式的情意性。
  南宋詩人陸游是紹興人,但曾有一段時間在杭州為官。生活了一段時間,對這里的環境(形象)也就有了感受,并且以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描寫得多么生動!高高的粉墻,石子路面的小巷,清晨的陽光,輕煙淡淡,時有賣花聲聲,這種杭州的巷里形象,已被詩化了。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這是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文學作品使城市產生出生動感人的意象。西子湖為杭州增添無限情韻,南宋文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的“十里荷花”一篇中說到:“……此詞(指上面的詞)流播,金主亮(即金廢帝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時謝處厚詩云:‘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這就是說,宋代被金人所侵,是由于杭州西湖太美,金主早已垂涎三尺,所以決計渡江南侵。美景反而成了禍事。用反意之筆,更顯出杭州之美。
      西方古代城市形態
  我們也許都知道,羅馬的城徽是母狼哺嬰之圖案。相傳古代特洛伊為希臘所敗,特洛伊王子逃到今之意大利地方,便是羅馬人的祖先了。后來羅馬王帝傳至西爾維婭,被叔父篡位,害死西爾維婭,并將她的兩個兒子裝入筐里扔到臺伯河中,有幸的是筐被水沖到岸上,竟被一只母狼所救,哺養長大后其中一子叫羅慕洛,為爭城名而將另一子雷默斯害死,自立為王,并在臺伯河邊建城,即羅馬城,一直延續至今。城市的故事,令城市增加許多感情色彩,而這個故事又十分形象化,因此羅馬這座城市就更富有團聚力,具有強烈的城市意象。后來,從公元初開始,隨著羅馬這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羅馬城也就大量地建設。這些建筑物雖然經過許多次的戰亂的破壞,經過兩千年的風風雨雨,殘缺了,破敗了,但它們畢竟還是以原物留存至今。羅馬廢墟上的那些斷垣殘壁,尤其是在夕陽西下時,更顯現出種種歷史的情態,感慨不已。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是一種吊古的城市情態和意象了。從這些歷史的殘跡中,演繹出許多羅馬的故事,它們真實地寫下了這數千年的羅馬歷史。今天的羅馬人十分懂得這些殘破形象的價值,不僅是歷史的,更是情態的。他們寧可欣賞這些斷柱殘垣,也不愿將它們毀掉,建造新的高樓大廈,這些形象乃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巴黎人以這座美麗的巴黎城市而自豪。巴黎的確是美的,然而巴黎的城市形象是什么呢?是巴黎圣母院?雄獅凱旋門?艾菲爾鐵塔?香榭麗舍大街?塞納河?其實是這許多形象的綜合,是意象的。浪漫派文學家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作為用石頭寫成的“法蘭西歷史”。凱旋門的形象,不僅能使我們聯想起拿破侖及奧斯特里茨戰役,而且更能使我們聯想起法蘭西,它是繼承古羅馬的傳統,從羅馬的鐵達時凱旋門到這座雄獅凱旋門。法國人至今仍以他們有這一段歷史而自豪,所以1989年建造的臺方斯巨門,仍然有凱旋門的內涵,或者說意象。
  許多城市都有河,巴黎有塞納河,羅馬有臺伯河,維也納、布達佩斯有多瑙河,圣彼得堡有涅瓦河,倫敦有太晤士河,上海有黃浦江、蘇州河等等。河,固然是城市的功能需要,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對此產生感情。水作為一種文化對象,無疑是抒情的,它與硬線條的建筑物形成對比,所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蘇軾《和子由論書》)這就是城市形象的兩種情態。
  這里要說的是英國倫敦及其太晤士河。城市之河,其形象特征多由建筑物形成。太晤士河的形象(也是情態之所在),由兩個建筑物表現出來:一是倫敦塔橋,這一形象很有特征,有四座塔形橋墩性建筑組成。其平面都是正方形,頂上尖塔聳立,風格古樸,具有英國古建筑形式感。橋分上下兩層,下層可以開合,上層行人,在此可以欣賞太晤士河景色。其二是河邊的國會大廈、倫敦塔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的密排的垂直線條在河上產生富有韻律感的倒影,使景色更為瑰麗。這種建筑形式稱亨利第五式,是英國人值得自豪的一段歷史的形象化演繹。特別是那教堂的鐘塔和塔上的大笨鐘,可以說是倫敦的標志。美妙的樂曲,幾乎成了世界各地通用的報時之曲。城市形象不僅被視覺的建筑所意象,更被聽覺的音樂所意象。令人神往……。
  說到水,也許還會聯想到意大利的威尼斯,這座以水著稱的城市,它的意象性表述也許要算圣馬可廣場最為典型了。廣場上有高達99米的鐘塔,成了這個廣場的構圖中心。圣馬可教堂的樓頂上有大鐘,鐘旁有兩個摩爾人手握大錘,報時的時候會自動舉錘扣鐘,鐘聲幾乎徹響威尼斯全城。每當鐘聲響起,宏亮的鐘聲驚動鴿子,鴿群騰空齊飛,盤旋在廣場上空,十分壯觀。這一番景象,也典型地意象著這座美麗的水城。
      現代城市意象
  日本著名建筑師磯崎新設計的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一舉中標。這個設計的優勢,在于抓住了這座城市所需要的形象。磯崎新認為,洛杉磯是一座讓人抓不住意象的城市,它除了巨型的廣告牌外,沒有任何城市標志。它給人的印象有點稍縱即逝,它僅有光、聲、氣溫,而沒有結構。它仿佛是一個爆炸的星團,向外擴展著,但中心則一片空白,只有土地在等待著被建筑物覆蓋。因此,他所設計的這座建筑,用富有個性的形象,讓人們印象深刻。這個形象被注定是屬于洛杉磯的了。它將成為這座城市的意象之源,人們一見到這個博物館,就會聯想起這座城市。
  盡管悉尼歌劇院這座建筑有這樣那樣的不妥之處(如結構和空間不合理、造價昂貴、工期長等等),但人們還是很喜歡這座建筑。悉尼歌劇院幾乎成了悉尼的唯一意象,世界各地的許多旅游者,多半是沖著它來的。然而這個似白帆又似貝殼的形象,它還有個民間故事相伴,所以更是城市情結的演繹了。相傳這里從前有一位貧苦的孤兒,從一條大魚的嘴里救出了一條小魚,其實這條小魚是魚精,為了報答拯救之恩,于是它送給這個孩子十個貝殼,說只要把貝殼放在病人的胸口,病痛就會立即消除,周圍的人們都為之高興。但不久這個消息被當地的酋長知道了,他便派人來搶這些神奇的貝殼。孩子為了保護貝殼,帶著貝殼跳入大海。后來,在海灘邊忽然出現了十個巨大的貝殼,當人靠近它們時,都會感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后來酋長又派人來搶這些貝殼,不料它們變成一條張著白帆的船,向海上駛去,酋長只好望洋興嘆了。由此,這十個似白帆又似貝殼的建筑形象,被民俗文化所渲染,顯然更有情態了。
  后現代主義建筑力圖擺脫現代派建筑的“冷酷”,以種種的歷史文脈表述人的境界。美國新奧爾良的意大利廣場,演繹的是意大利自文藝復興至巴洛克的文化精神,不過它不是照搬照抄歷史,而是演繹,不是搞“假古董”。它給這里眾多的意大利移民一種心靈的慰藉,在異國他鄉能見到故地之物,倍感親切。他們面對這個形象,好似在閱讀一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學作品。
  紐約是一座新興的城市,這里摩天樓林立,被稱作為“水泥森林”。但這也是它的意象,如果讓一位小學生來默畫出紐約這座城市的形象,多半都能畫出這種“水泥森林”的形象,它已經成了這座城市的意象。當然,人們也抱怨這種只是商業行為而缺少人情味的形象。然而在現時代,商業也成了一種文化,所以也有它的特定情態。凡是初到紐約的人,多有兩個心愿,一是到世界貿易中心頂上去觀光,看一看這個“水泥森林”的全貌,二是去親眼目睹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一種是商業的、時代的,一種是美利堅精神的,這兩者就合成了這個城市的情態、意象,而且又是建筑(雕刻也是建筑),把這種精神演繹了出來。
      上海城市形象
  上海外灘保護得很好,這是值得欣幸的。如果我們說“上海”(城市),那么在我們的腦海里所顯現的也許不是一幅上海地圖的形象,而首先是外灘的形象,然后是南京路、人民廣場、蘇州河,以及眾多的里弄。如今又有了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或其他一些個性強烈的新建筑。上海當代的城市情態,也就被這些視覺形象演繹著。
  上海,最典型的城市意象并不是古代的老城廂,而是近代上海的那些建筑和建筑群,如上面說的外灘、南京路、里弄及黃浦江、蘇州河(景觀)等等。這是由于,上海之真正興起,不是元明清時期,而是在近代開埠以來,同時,從更大的意義來說,這也是我國從古代走向近代的一個生動的形象,社會的“意象”。這種抽象的歷史概念,其中的歷歷,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在這些具體的形象上被活生生地意象出來了。這些形象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有很深的情態價值,所以更值得保護。
  上海的里弄房子,凡有識之士或有點文化的人,都認為它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但也有人說:你說它好,那么你來住住如何?其實,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說里弄房子有價值,不是因為這是當今上海人的理想的居住建筑;說這種建筑有價值,其一它是歷史原物,是文物性的保護對象;其二它是一種情態符號,從中能形象地顯現出“上海”意象。
  實際上,上海的里弄房子即使在五、六十年前,那時它也不是上海人的理想的居住環境。記得去年,有一位臺灣的大學教授問我,上海的里弄住宅的最本質的意義在何處?(這也意味著好多人在關注著這種建筑)我告訴他,上海這種帶天井的二、三層的里弄住宅,其實是從江南多進院落式民居中脫胎出來的。當時上海的一些有見識的房地產商,看準這種形式,便把這種單層的多進式民居合為多層形式,合并成一個天井,不僅節約了地皮,而且還符合江南人的生活習俗(這些租房或買房者多數都來自江浙諸地),于是居住者歡迎,開發商發跡,皆大歡喜,從而留下這種可貴的近代上海里弄形式。
  其實,當時住這種住宅的人家,并不寬綽,客堂間不見得豪華,天井也那么小,樓梯間往往很暗,住宅的日照、通風等條件都不是最理想的,特別是整個里弄,顯得十分密集,一看便知這是城市中的中下層市民居住的地方。住這些房子的人家,多是小本經濟者。江浙一帶,有些人在當地得不到開拓(多為經商者),于是來到上海,多少也冒點風險而來。到了上海,從經濟出發,從居住到衣著、飲食等,省吃儉用,旨在發跡。有什么值得過分享受的呢?這種建筑的原因也就在此。而生活,正是由于這種生活,積淀起種種情態。大量的近代的上海人,生活在這樣的房子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是故事。這些故事也就在他們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形象上顯現出來了。正如電視劇《新七十二家房客》的歌中唱到:
  十里洋場是你昨天的笑臉,浦江兩岸有你今天的期盼。
  在白玉蘭盛開的日子里,你的兒女們愿祝你平安。
  你有我童年的依戀,你是我青春的夢幻。
  你給我年邁的溫暖,你是我永遠的港灣。
  當都市里的人家紛紛把燈光點燃,你默默地祝福,凝神地看。
  也許每個窗口都有悲歡的故事,但你卻讓每個結局,都變得圓滿。……
  這種情態,隨著歲月的流逝,更令人難以忘懷。
  歲月流逝,而今的上海,一番新天地。今天我們不但要好好保護這些上海城市情結的意象之物,而且也應當留下今天上海的城市意象之物。如果把舊的原物拆掉,新建造的卻是舊式建筑(里弄),那么在數十年之后將會感覺到,在二十世紀末葉,上海的城市意象之物會是一片空白,那將是多么的遺憾!
  城市規劃專家往往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城市、規劃城市,專家有專家的城市意象;可是這與市民對城市意象是有出入的。廣大市民對城市的意象多從生活出發,從情態出發,把城市視為一個大的“家”。城市語言,是市民們的生活本身生成的,而不是由“語法”所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規劃師和建筑師都不能鉆到專業的象牙之塔,因為城市及其建筑,都不是純理性的領域,而更多的是社會的、生活的、情態的,這一切,我們更應當關注。
  二十一世紀固然將是個高科技的社會,然而人畢竟是有情態的,高科技成果最終仍應當獻給人類自己。那么,未來的城市,決不是高科技的純理性的城市,而且可能要比本世紀有更多的溫馨,更多的情態色彩。有個性的公共建筑、住宅區、街道、公園……,這一切,都將是我們所感受到的真正理想的城市意象。
  謹以此文獻給建國50周年!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岫的左半部分右加獻
  
  
  
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滬19~23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沈福煦20002000城市意象是由一個個的典型的城市局部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組合、抽象而成。城市意象是情態性的,是人對城市的感情所在。文章結合古今中外的城市實際來分析城市情態,并對此提出它的重要性。城市意象/情態沈福煦,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 作者: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滬19~23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沈福煦20002000城市意象是由一個個的典型的城市局部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組合、抽象而成。城市意象是情態性的,是人對城市的感情所在。文章結合古今中外的城市實際來分析城市情態,并對此提出它的重要性。城市意象/情態

網載 2013-09-10 21:43:07

[新一篇] 城市與青年的關系研究

[舊一篇] 基于“此在”的詮釋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