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李商隱的朦朧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讀者對他的朦朧抒情詩在理解上見仁見智,甚至連一些專家學者也步入迷津,沒能探到詩的真正旨意。只要認真地對詩人的身世、思想、遭際及其所處時代做一番研究,就會知道詩人不至于沉淪于大量地去表現卿卿我我的戀情中去。
關鍵詞 詩歌創作 朦朧詩 抒情詩 唐詩 李商隱
在李商隱留給后人的600余首詩作中,朦朧抒情詩僅有數十首,不及總量的1/10。這些詩,對堪稱“晚唐社會一面鏡子”的李詩主體來說,似無多大干系,但若就文學本身的特色及詩人藝術風格、藝術成就而論,卻是李詩中不可小看的部分。它們正是千百年來廣大讀者愛不釋手、反復吟詠玩味的篇什,亦即專家學者爭論的焦點。
一
所謂李氏朦朧抒情詩,就是指他寫作的那些情思婉轉、境界要眇、辭彩艷麗、聲韻和美、且大都披上戀情外衣,因而含意深遠并且朦朧的抒情詩篇。這些詩或標“無題”(約20余首),或取詩中二字為題(10余首),或雖有他題但詩另含寓意且格調與“無題”詩相類者(亦10余首)。請看: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相思
相思樹上合歡枝,紫鳳青鸞共羽儀。
腸斷秦臺吹管客,日西春盡到來遲。
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片寄朝云。
上述3首詩雖標題不類風格相類,且都披著戀情的外衣(《牡丹》一詩是以所入典故體現的)。詩意的朦朧曲折竟使許多專家學者步入迷津。如《牡丹》一詩,清人程夢星以為寫“艷情”[(1)],馮浩進一步穿鑿為“令狐楚宅事”[(2)];《相思》一詩,近人張采田因詩中的“相思”“合歡”等詞語,推斷為“言初婚王氏后夫妻恩愛之情”[(3)];《無題》(昨夜星辰)不僅被眾多研究者認作“情詩”,就連對李商隱詩多有卓見的清代著名學者紀昀亦將之列入“實有本事者”[(4)]。其實,上述諸看法均屬表層的分析與認識,故而未能洞穿詩的真正旨意。查詩人年譜得悉,《無題》(昨夜星辰)寫于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當時詩人剛成婚一年左右,妻子王氏系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幼女。若說李詩表現的是李王夫妻恩愛之情,顯然用不著“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式的幽情密會,若說表現的是李商隱的私情,則更是冤枉了詩人。因詩人的婚姻是他主動高攀的,而且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戀愛成分,這從詩人《寄惱韓同年二首》及其他資料可見端倪,況兩人婚后感情并非不好,說詩人此時有什么婚外戀,豈非無稽之談?退一步說,李商隱果有此心,面對封疆大吏的岳父,怕也沒有冒此大不韙之膽。因此,還是今人葉蔥奇先生認定的“詩人由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縣尉時的懊喪之情”[(5)]較貼近詩旨。筆者引而發之,以為當是調補令下達本人,秘閣同事(唐時校書郎共8人)為其舉行送別宴會后次日凌晨所作,抒寫的是頭天夜晚的宴會活動及即日凌晨詩人的感慨情思。據史書載,唐代秘書省校書郎被視為“清要之職”及“文士起家之良選”。詩人先入閣,后被調離,去任小小的弘農縣尉,必然由當初的“大欣喜”到現在的“大失望”,此詩正是這種心態的再現。全詩四聯間隔跳躍行進,首、頸二聯寫送別宴會的時間、地點、場面等,顯得氣氛、情調熱烈而美好,寄托著詩人對秘閣——這一皇帝身邊衙署的向往、留戀之情;頷、尾二聯寫即日凌晨的幽思、怨恨、氣氛,情調顯得極為凄楚而悲涼。頷聯自恨空懷一腔報國的忠誠,由于此番離開秘閣,便難得到朝廷的體察了;尾聯寫平明就要登程赴任,想到“走馬蘭臺”的情景,發出自身“類轉蓬”的感傷。全詩曲折要眇,耐人尋味。《相思》表面看確像男女情思苦戀的抒發,詩的前兩句中的“相思”“合歡”“紫鳳”“青鸞”給人以此種印象,后兩句寫錯過了遇合的時機,更增強了情場失意的氣氛。但我們不能因此障目,不再去探求真正的詩意。此詩寫于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皇帝“駕崩”不久。史載唐武宗李炎是晚唐一位小有作為的皇帝,在宰相李德裕諸臣的輔佐下,曾使逐漸衰敗的唐王朝一度中興。用人上亦稍清明,李商隱便是在李炎死前一年左右重新調入秘書省再任校書郎的。詩《相思》的真正旨意當在君政的感嘆上。前兩句寫武宗朝政諧合,賢臣輔弼的景象。“青鸞”“紫鳳”“共羽儀”比喻賢臣各盡其才。詩的后兩句筆鋒一轉,寫武宗病逝后政局陡變,詩人又深感前途渺茫了,故以“腸斷”“來遲”的心底之音概嘆起“時不遇合”,“己命多乘”來。《牡丹》一詩表面詠物,紀昀稱贊它“八句八事,卻一氣鼓蕩,不見用事之跡,絕大神力”[(6)],卻沒能道破此詩之蘊藉。實際上,詩人是在借詠牡丹的濃姿艷彩來為自身的才華寫照。全詩句句詠物,卻在結處輕加關合。但就是此一關合,使暗含的深意顯露出來。“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片寄朝云”不正暗喻自身要向世人展示才華嗎?詩中所用的8個典故浪漫神奇,正影蘊著詩人難以壓抑的俊麗飄逸的才華。如此才華不為朝廷所用,豈不喑含疾俗憤世之情!
在統觀李商隱數十首朦朧抒情詩之后,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其中有個別篇章并無寄寓之情,它們或純寫戀情,如《無題》(待得郎來);或真寫閨怨,如《無題》(戶外重陰);或表現艷情,如《偶題二首》(小亭閑眠、清月依微);或實寫悼亡,如《促漏》。但就其絕大多數詩篇看來,都是以自身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憂怨及qì@①望執柄者賞識、引薦為其主題的。如《無題》(重幃深下)是指怨女的自矜來比況自己雖才華秀麗卻不得賞識,因而未第的怨憤;《莫愁》(雪中梅下)言其芳潔卻無人引薦的苦衷;《為有》借閨怨刺幸迸之人;《日射》慨失職在家閑居;《閨情》抒同年、朋友只顧自身營進,不關心他人的不滿之情;《失題》(家近紅蕖)寫欣羨主人公身居京城,望能引薦之意;不一而足。我們已經可以看清李氏朦朧抒情詩上述的基調了。對李氏抒發的這種情思幽怨給予過高的評價是欠妥當的,但比起封建社會里某些戀情、乃至艷情詩來,其社會意義還是不容忽視的。因李氏的抒情詩,畢竟真實地反映了走向沒落的社會里一些正直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僅僅因為出身寒微,無權貴撐腰,便得不到公正的任用這一普遍的現實;并且一定程度地控訴了晚唐社會統治者昏暗、無能的本質。
二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學問及文學批評上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觀點。他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7)]“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8)]在這里,孟子講明了讀書誦詩必須對作家所處時代以及他的生活、思想等要做必要了解的道理,因為這是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條件。他也提出了讀書、誦詩的原則方法:不能因個別文字來曲解詞句,也不能僅就詞句的表面作解釋而曲解原意,而應該根據完整的詩篇去探求作者的原意,從而領會作品真實的思想內容。這對于我們研究李商隱的朦朧抒情詩,不無積極的借鑒意義。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父遷家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市)。他一生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六代唐主,其主要活動在文、武、宣三帝時期。這正是唐王朝走向衰敗的時期。宦官擅權、藩鎮反叛、朋黨之爭都有發生。尤其是長達數十年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對李商隱影響極大,幾乎可以說,這位沒加入任何一黨的詩人,竟葬送在這場激烈的黨爭中。李商隱出生在“宗緒衰微,簪纓殆歇”(《祭處士房叔父文》)的沒落小官員家庭,9歲喪父,更無依恃。任著他的天資聰穎和刻苦努力,16歲時古文寫作嶄露頭角,17歲時被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招聘入幕。令狐楚頗賞識他的才華,令兒子令狐táo@②與之交游,并于工作之余為兩人講授時文。李商隱能詩,得益于令狐楚。在令狐氏的引薦下,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25歲的李商隱登進士第。但同年令狐楚病逝,李商隱失了業。他又受聘于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并不久娶茂元小女為妻。詩人萬沒想到,這竟成為他一生坎坷的焦點。原來令狐楚父子系牛黨骨干,王茂元則親近李德裕,加之“德裕與李宗敏、楊嗣復、令狐楚大相仇怨”,故“商隱為茂元從事,宗閔黨大薄之。時令狐楚已卒,子táo@②為員外郎,以商隱背恩,尤惡其無行”[(9)]。李商隱于進士及第的第2年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這次考取方能授官),先為考官所取,復審時卻被除名,便是牛黨人暗中用勁。經疏通,再一年才授秘書省校書郎職。因此職堪稱理想之職,商隱自是高興不迭。但孰知在秘閣尚未站穩腳跟,便被調補弘農縣尉了。怕又是牛黨從中作梗。對久懷報國濟世大望的商隱來說,這著實是一個更大的打擊。仕途上一再受挫,使他百感交集,使他認識到,朝中無得力助益,光憑自身有才華是難以求進的。可是,故交令狐táo@②已與己交惡,表面應酬,實地拆臺;岳父王茂元處不主動幫忙,做女婿的亦難啟口。這種難堪處境與他才高志大、不甘寂寞的理想相撞擊,便構筑了他朦朧抒情詩的思想基礎;而他的博學多采,對屈原、阮籍、李白、杜甫、李賀及六朝民歌、齊梁詩人的積極的繼承與發揮,則在藝術上構筑了他比興寄托、婉曲見意、用典奇妙、精嚴頓挫、纏綿悱惻、艷麗多姿風格的基礎。二者有機結合,又有切身的生活感受,便產生了他的朦朧抒情詩篇。請看:
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蹄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重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來是空言)不少人認為是寫自己夢中與愛人相會,及醒后追想的戀情詩。說首句寫夢中相會,因夢是虛幻的,故說“來是空言”;夢覺時幻影消失,故說“去無跡”。二句寫夢醒后的實境,顯示出一派清冷惆悵的情味。三四句寫因為遠別而積思成夢,但夢中悲啼畢竟難以傳呼,故夢醒后在強烈的相思催迫下墨未磨濃就急書了給對方的信。五六兩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寫室內景物,燭光若明若暗,似乎還未離夢中境界,被帳余香,好像愛人真的到過這里,故為虛實交融寫情。最后兩句借劉晨再尋仙女不遇的典故,來突出自己與愛人間隔更遠更難相見的愁思。這種源于字面的分析不可能道破詩人本旨,僅是讀詩者的合理想象而已。這首詩寫在詩人再次迫離秘書省,決定到桂林鄭亞處任幕僚期間。前面已經陳述,唐武宗死前一年,商隱再入秘閣,他qì@①望在此受到朝廷賞識得以升遷,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但武宗在商隱重入秘閣一年后死去,宣宗繼位,武宗老臣多有貶謫。李商隱重入秘閣非但沒得以升遷,反而此時也不得不再次離去,遠赴邊關。他想到怕是再無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了,現實與理想想撞擊,使他覺得自己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場夢,醒后萬事空。此詩抒寫的正是詩人的這一苦衷。首聯寫凌晨不寐,思前瞻后,這次來秘閣落得一場空,此番離去怕也是再無返回的希望了。頷聯寫自己報效朝廷的理想已成夢幻,應聘鄭亞幕職的信已倉促寫成,自己留戀朝廷的愿望哭也無濟于事。頸聯寫景,喻朝廷這施展才華的要地實為平生向往的處所,此時自己仍對它留戀不已。尾聯以劉晨遇仙女的典故比自己身在秘閣(帝王身邊)都未能被朝廷賞識,何況今后要到與之有千山萬水之隔的邊陲之地呢?全詩抒發的是詩人凄楚悲涼際遇的感慨。《錦瑟》一詩歷來在人們的理解上分歧最多,主悼亡、客中思家者有之,主切實詠瑟者有之,主錦瑟為令狐楚家丫鬟的名字、系憶舊情者亦有之。今天看來,怕是都沒能探到詩人真正的旨意。筆者以為,這是詩人年屆中年(時商隱36歲)之后,身在邊關異域,感傷自身際遇的一首詩。首聯借錦瑟起興,以引起對風華正茂年代的追思。中間兩聯為追思的內容。先借莊周夢為蝴蝶事喻自己青年時欲展宏途的愿望化作了一個夢;次用杜宇死后變杜鵑鳥的傳說喻自己欲報效朝廷的心意也只化作了杜鵑的哀鳴,詩里不稱杜宇而稱望帝,加以“春心”,實有“自己的心寄希望于皇帝”之意;再用海底鮫人淚珠變珍珠的典故喻自己被棄之四海而空自落淚;最后用藍田地下玉,日照能生煙的典故喻自己在京城施展才華的抱負化作了一股清煙。這里,因藍田在京城近郊,故有巧代京城之意。詩的尾聯回照首聯,說自己青年時代的理想及自身的遭遇僅能成為追憶的材料了,每當回憶時,空留惆悵而已。全詩所抒仍是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憂傷。
通過這兩首詩及前面的例詩,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認真地對詩人的身世、思想、遭際及其所處時代做過考究,就不難發現這位事業心極強的晚唐杰出詩人雖然仕途蹇乖,翩翩才華不被賞識,卻不至于沉淪到大量地去表現卿卿我我的戀情中去。世間至理,不平則鳴。一腔憤悱的詩人,其大多數朦朧詩篇都是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辛酸鑄成。這正是昏暗沒落的社會中一個正直、不甘沉淪、但又無力改變現狀的知識分子情懷的真實寫照,也是李商隱仕途生涯的縮影。
三
那么,李氏這些抒寫仕途感遇的詩何以竟被眾多讀者乃至專家學者認定為戀情詩呢?其答案需從幾方面去找。其一,標題所致。李氏的朦朧抒情詩多以“無題”(那些取詩中二字為題者亦當視為“無題”)為標題,而歷來人們是把戀情、政治諷刺及作者不愿明言的其他事情標“無題”來抒寫的。李商隱為有所為而孜孜不倦地追求仕途,又怕旁人恥笑他要官,所以就用了這種含蓄隱晦、曲折見意的方式表達。其二,李商隱履歷所致。詩人一生多在他人幕府做椽吏,家眷多不隨行,故研究者以為產生思家、戀情的可能性頗大。其三,戀情外衣所致。詩人的朦朧抒情詩,或憂思、或積怨、或qì@①望、或悔恨,都披著一身絢麗的戀情外衣,而且表達上自然和諧,恰到好處。三方面的因素聚在一起,就很難不把非戀情的詩篇誤認作戀情詩篇了。請看:
無題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兩首詩,多數人指稱為情詩。的確,作為情詩來讀也頗具意味。《無題》(八歲偷照鏡)把一位純情少女侍嫁傷春的情態躍然紙上,頓時喚起讀者的美感;《無題》(相見時難)則把對情人的相思苦戀熔煉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難怪著名作家巴金亦在其代表作《家》中借以表達覺新同梅表妹的難以割舍的戀情。但是,我們不能不考慮,作為一代杰出詩人,他決無可能簡單地重復《孔雀東南飛》一詩中對蘭芝姑娘的描寫;作為一名志在報國、意在仕途的孜孜追求者,亦不至于為戀情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答案只能是詩有他指。筆者認為,這仍是詩人qì@①望仕途有成的兩首詩。《無題》(八歲偷照鏡)抒發了他已到入仕年齡而未能進入仕途的苦惱;《無題》(相見時難)抒寫了他仕途受挫后不甘寂寞,qì@①望友人舉薦的心意。近人張采用認為“寓意子直之作”[(9)],很有些道理。子直即令狐táo@②。他雖罵商隱背恩,但表面上仍與商隱有來往。況在商隱一方,因無背恩之意,一直還視令狐táo@②為友。此時令狐táo@②在京任職,李商隱在邊幕,寫這樣的詩是極有可能的。詩的首聯寫自己在邊關任幕僚,很難見到京城的朋友;一旦相會,要分別則又舍不得。重在表明自己對友人的情意。接下去頷頸兩聯詳寫自己對友情的忠誠不阿,相思不斷。尾聯“蓬山”喻指朝廷,言友人離朝廷并不遠,何不替朋友前去推薦一番呢?
眾所周知,以香草、美人喻賢良乃中國古詩的傳統,以閨怨、相思及美人邀寵的描寫寄寓求仕愿望更是詩人們慣用的藝術手法。故我們不能一見到詩面上寫相思、閨怨、邀寵就認定情詩。如果那樣,我們就必定會誤解中唐詩人李端的《聽箏》、朱慶余的《近試呈張水部》等詩的真正意味了。如果朱慶余的這首詩也標“無題”的話,那么“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怕絕對會被一些人認作情詩了。對李氏朦朧抒情詩也必須不為字面障目。況李商隱又遠非李端、朱慶余輩可比,其詩的多用典故、精微要眇及婉曲見意要比李端、朱慶余詩來得復雜得多,也高明得多。他善于以其獨到的通感思維把政治寄托隱藏在戀情生活的畫面里加以描繪,而在做這種描繪時,又能成功地捕捉戀情生活與政治寄托在其情調、氣氛、意境上的相通點,達到水乳交融、息息相通、真假難辨的程度。這就形成了李商隱朦朧抒情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導致了讀者理解上見仁見智的差別。但我們真正研究李氏這部分朦朧抒情詩時,當緊要記住,盡管詩人一生失意,他一生也未甘寂寞,抱有宏圖,不能把他的詩與溫庭筠、段成式之流綺靡香艷的詩等列。那樣的話,就屈降了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注釋:
(1)(清)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
(2)(清)馮浩《樊南文集詳注》。
(3)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
(4)(6)(清)沈厚@③《李義山詩集輯評》上引紀昀批語。
(5)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
(7)《孟子·萬章下》。
(8)《孟子·萬章上》。
(9)《舊唐書·李商隱傳》。
(責任編輯:葉帆;校對:朱可可)*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足加支
@②原字纟加陶右
@③原字土加爽
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0-14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朱振琪19961996 作者: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0-14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朱振琪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