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外商直接投資(簡稱FDI)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全球GDP總量的增長貢獻率為8.6%,近年來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后這一貢獻率還會進一步增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79~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累計達4462.55億美元,數額居世界第2位、發展中國家第1位。以“八五”為例,在此期間,我國實際吸收的外資占我國全社會固定投資的11.8%,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比例,從1990年的2.1%提高到了1995年的3.08%。外商直接投資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遷,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卻容易忽視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即外商直接投資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和變動趨勢將會對中國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和持續增長產生深遠影響。由于長期自然歷史文化及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差異,我國區域間FDI的分布嚴重失衡(見表)。
表 1999-2002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FDI的情況
年份 全國實際利用FDI金額(億美元) 西部地區實際利用FDI金額(億美元) 西部地區實際利用FDI比例%1999 403.19 11.38 2.822000 407.15 12.25 3.012001 468.78 14.32 3.052002 527.43 14.11 2.68 CHEN Ming-guang作者單位:重慶大學 作者:經濟論壇石家莊46~52F63投資與證券吳瑜亮/張國林20042004《大分流》的研究風格,不同于我們“政治經濟學”色彩濃厚的“社會經濟史”,呈現出的是經濟史的“經濟學化”,且有某種去“社會科學化”的隱喻。彭慕蘭關于經濟史應該循著經濟自身的發展脈絡,尊重經濟發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視。但筆者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說的理論過剩的問題,但也有理論不足和理論偏頗的問題。我們沒有必要割斷重視制度分析的百年學術傳統。總結數千年中國獨特發展的經驗材料,特別是百年以來,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經濟改革實踐,提升經濟史理論水平的挑戰,正擺在我們的面前。作者對《大分流》的回應,擬分實證與理論兩部分陸續展開。本文僅就研究理念與思路發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應《史林》之約刊載于此,目的是向諸位同仁征求意見。高啟杰
網載 2013-09-10 21:47:30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