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風情畫,人生百味圖  ——試比較方方、池莉、畢淑敏的小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當今中國小說界活躍著一支女作家隊伍,她們的作品絢麗多姿,異彩紛呈,令人難分軒輊。本文僅就為廣大讀者所矚目,常有新作問世的方方、池莉、畢淑敏的小說,從比較的角度發一點管窺蠡測之議。
  先談談她們創作上的共同點:
  第一,小說中的主人公多是平頭百姓、市井小民,她們把這些“蕓蕓眾生”莊重地請進了文學殿堂,并對他們傾注了無限深情。用彩色畫筆描繪百姓們的悲歡離合,摹寫小民們的酸甜苦辣;寫他們歷盡坎坷,說他們奮力掙扎;寫他們心火不滅,說他們堅韌不拔。
  方方多描寫裝卸工人忍辱負重和艱難跋涉,和知識分子的窘困與倔強。池莉擅長刻畫工人,職員和市民的形象,敘說他們的苦惱、彷徨和追求、進取。畢淑敏前期小說反映戍邊戰士的生活,近期小說則描寫市民在商海中弄潮。她們沒有把小人物寫得灰不溜秋、可憐巴巴,而是有火有光,有雷有電,一個個挺直了脊梁。
  第二,三位女作家都嚴格忠實于生活,取材都真實可信。她們都基本上采用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當然并不排斥借鑒一些新潮流派的表現技巧。
  出于她們是寫普通人的生活情景,所以選擇的都是司空習慣的瑣屑小事。本來這樣的內容最易平淡無奇、枯燥乏味,但在三位女作家筆下卻平地陡起波瀾,芝麻粒榨出了香油。事情雖小,意義卻不小,即所謂見微知著,“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作家通過對這些瑣屑事件的“煎炒”,烹飪出人間生活的百味。
  方方的《風景》是一部長江碼頭工人有血淚也有歡笑的歷史,她對七哥曲折經歷和倔強性格的描述,使人產生萬千感慨。《祖父在父親心中》記錄了中國知識分子兩代人,在不同的歷史道路上留下的迥然有別的腳印。
  池莉的《煩惱人生》中,印家厚所遇到的煩惱,不就是現實社會中普通人諸多困擾的寫照嗎?當然也是他們渴求心態平衡的折光。《太陽出世》寫出人們靈魂的凈化,思想的升華,由庸庸碌碌到勇于進取。
  畢淑敏的《阿里》中的女邊防戰士熱愛高原,自愿來到艱苦的地方飽餐風雪。為了使神圣的自衛戰爭獲得勝利,她寧愿忍辱含垢,毅然獻身。《女人之約》反映在改革大潮中工人的覺醒,她以興廠為己任,不怕吃苦,不怕傷身,勇敢挑起討債的重担。
  秤砣不大壓千斤,鉆石雖小值連城。三位女作家寫的是生活中的小小漣漪,卻可以令讀者聽到長江、黃河的奔騰;寫的是道路上揚起的灰塵,卻可以讓人們看到歷史前進的腳步。文學要不要反映時代?三位女作家已經作出了回答。
  第三,三位女作家對于小說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有極其精致細密,韻味十足的摹寫。當地的風土人情歷歷如繪,作品里浸透著濃郁的有特色的地方風味。讀著小說,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情鄉韻,始終繚繞在人物周圍,使讀者宛如置身于江城喧鬧的街巷,或風雪彌漫的高原軍營。
  方方描寫的漢口“河南棚子”,那狹窄的木屋,潮濕的地面,擁擠的床鋪,繚繞的煙霧,使人如臨其境。池莉描寫的漢口花樓街居民,那特有的姿勢、氣質、心態、脾性,說話象吵架,吵架似夜叉,真是入木三分。畢淑敏描繪了昆侖山、阿里環境的艱苦惡劣,使讀者仿佛看到高原上暴風雪的肆虐,聽到荒野里惡狼的嚎叫,感受到在空氣稀薄中氣喘吁吁。
  三位女作家當然也有各自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彼此迥然有別的描述方法和寫作技巧。  
  首先談談她們在題材的采擷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各有高招,各有所長。
  方方多寫城市裝卸工的生活。這一領域過去幾乎無人涉及,在方方的筆下卻展示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圖畫。《風景》一家九口人擠在簡陋而狹窄的“河南棚子”里,演出了何其有聲有色,有笑有淚的人生悲喜劇。《桃花燦爛》中的青年裝卸工該有多么豐富細膩,柔腸百結的感情。
  方方所塑造的人物中頗具特色的是《風景》中的七哥,他是一個自我奮斗的強者,但七哥所走的道路有異于常人,在一般的小說中是看不到的。他為了擺脫貧困和低下的地位,選擇了一條自己營造的蹊徑:依靠妻子的力量躍上仕途的龍門。為了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他找了個年齡偏大,相貌平平又不能生育的高干之女為妻,而拋棄了熱戀多年,年輕美貌,情投意合的女朋友。當那個老姑娘問他:“假如我父親不是省委的部長,你會愛我嗎?”七哥回答得很坦率:“如果你沒有任何毛病,你會想到要嫁給我這個沒有地位沒有錢財的平頭百姓嗎?咱們是各有所求,你又何必非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七哥沒有用甜言蜜語來哄騙她,而是小胡同里趕豬直來直去。七哥為了能當官,為了離開那又臟又黑又低矮又潮濕的“河南棚子”,他付出了代價:犧牲了愛情和子嗣,他的奮斗目的是達到了,但其中也有難言的苦澀。方方對七哥的行徑只作冷靜客觀的敘述,并無褒貶之意。七哥不屬于傳統文學中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然而七哥類的人確實是客觀存在,是方方發現了這樣的典型,將他放置于文學的畫廊。
  方方所寫的人物多是悲劇的結局。但方方式的悲劇多是人物自身性格的悲劇。如棲和星子的愛情悲劇是他們自己釀成的,并沒有什么邪惡勢力在作梗。七哥的結局(他雖然住上了小樓,坐上了汽車,出入于豪華賓館)也應該是悲劇性的,這也是他不顧一切千方百計要改變處境的頑強性格所致。七哥的行為或多或少有點象《紅與黑》中的于連。但于連是資產階級野心家,他是以愛情為誘餌不擇手段來向上爬。而七哥卻有自我犧牲并不傷害別人的特點,方方有借鑒,但更多的是創新。
  戀愛,婚姻,家庭是女作家們擅長的題材,由于大家都擠在這條胡同里舞文弄墨,就不免撞車,大同小異。然而池莉卻能揮筆殺出重圍,開辟一條寫愛情題材的新路。
  《太陽出世》是池莉的得意之作。這篇小說題材小得不能再小,然而開掘之深刻令人意想不到。寫一對青年工人夫婦生下一個女兒,作為人父人母的小趙和小李頓感自己責任重大而神圣,他們發誓要把孩子培養成棟梁之材,父母當然應該作出表率。于是兩人決心一改落后,愚昧、淺薄、驕橫,渾渾噩噩,庸俗無聊的面貌。男的在百忙中考取了業大,女的如饑似渴地汲取各種知識。他們的精神面貌大變樣,變得連他們的父母親都感到認不出來了。作品充滿了耀人的溫暖的光輝,表達了對新生活的熱情贊美。過去有誰把生孩子這樣的芝麻粒瑣事,列入小說題材?那簡直不可思議。而池莉卻能把它敷衍成中篇,處理得妙趣橫生,體現出池莉在題材選擇上以小見大,平中見奇的風格。
  與方方的悲劇性小說不同,池莉的小說多是喜劇性的,小說的結尾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盡管生活中并不都是鮮花開放,但池莉卻彈奏出春天奏鳴曲來為生活歌唱,在敘述中不乏風趣,在字里行間時不時出現幽默,使作品充滿了春意融融的氣氛。這就是池莉的風格。
  以西北邊防戰士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不算少,但多是謳歌主人公不畏自然條件的惡劣,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奮斗精神。畢淑敏也瞄準了這個題材,卻不走這條輕車熟路。她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反映戍邊女戰士的服役生涯,跳出了雷同的窠臼。《阿里》是一篇與眾不同的小說。女主人公游星是軍區司令員的女兒,她之所以自愿來到高寒缺氧的阿里當兵,不為別的,就因為她父親對她說過:“阿里是一句古藏語,意思是‘我的’,或者是‘我們的’”。這一段話一下子就把游星那淳樸真摯的愛國之情毫無摭攔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游星一天夜晚同一個地方男青年乘吉普車兜風未能按時回營,違犯了軍紀。協理員關了她的禁閉并且開除她出黨。恰在這關鍵時刻,游司令員親臨阿里指揮自衛反擊戰。游星完全可以借此機會向父親申訴委屈。然而她卻假裝失足落井而自殞了。死前留下遺言:“弄臟了井水很抱歉,我不愿意隨著獅泉河水葬身異國。”很顯然,游星不打算在保衛阿里的戰斗即將打響的時候干擾父親的指揮和分散父親的精力。在游星心中,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她寧可舍棄生命,撇下年邁的父親,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但她死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這種新穎大膽的,別開生面的寫法,令讀者瞠目結舌,一時甚至難以理解,經仔細琢磨后才為之茅塞頓開,不禁為作家的巧妙而獨特構思,石破天驚迂回曲折的安排而拍案叫絕。這就是畢淑敏在創作上左沖右突的風格。
  改革的題材挺熱門但很難著筆,作家們多寫廠長如何雄才大略,扭轉乾坤。而畢淑敏卻繞開廠長把眼光投向工人。《女人之約》中青年女工郁容秋自揭招賢榜,為工廠去討債,歷盡艱辛將帳索回,而她累得住進臨終關懷醫院。在彌留之際,郁容秋并不后悔,只是盼望女廠長履行諾言:向她鞠躬致敬。可是廠長卻自食其言,她遺憾地離開了人世。這篇小說與其說是歌頌一個女子舍己為人,不如說是為改革事業呼吁破除偏見,不拘一格重視人才,這樣它的主題就顯得深刻,時代感強烈。
  畢淑敏也多寫悲劇,與方方式悲劇相比,是有區別的。方方式悲劇是對人生的嘆息和對歷史的反思,顯得深沉凝重。畢淑敏式悲劇則體現出雄渾壯美,如同普羅米修斯的殉道。悲劇人物多是女性,突出了她對婦女問題的關注。
  其次作家不同的風格也表現在刻畫人物的方法與技巧的差異上。
  方方往往把人物放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刻畫,主人公性格的展示是通過他同社會環境的不斷抗爭或較量來表現的。池莉常常選擇人物在婚戀中的矛盾來描寫,這種“杯水風波”卻能顯示人物的光彩。畢淑敏總是把人物置身于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使主人公產生劇烈的思想動蕩和行動措施。方方刻畫人物善用反襯對比,池莉則讓她的人物同對立面相齟齬。畢淑敏將人物置身于“黑云壓城濁浪排空”的環境中,使她頑強的搏斗,拼命地沖擊。方方的小說不重故事的編織,而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為目的。池莉的小說寫的都是日常生活瑣事,卻有引人入勝的內容。畢淑敏的小說則有娓娓動人的,波瀾起伏的情節牢牢吸引讀者。
  營造好的細節,對刻畫人物大有幫助,方方寫七哥小時候睡在潮濕黑暗的床底下,還被哥哥們踢來踹去,反映他在家里所受的非人折磨。池莉寫趙小蘭去買磁帶,說:“我要冼星海的天鵝湖”,表現她的無知。畢淑敏寫郁容秋臨終時,手里一直握著從外地給女廠長捎來的紐扣,一直盼望廠長來看她。寫出郁容狀誠實守信,心地善良。這些精彩的細節是作家生活的豐富積累,是人生長河里涌出的朵朵璀璨浪花,是風格這株樹上結出的漂亮果實。
  
  
  
文藝報京003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劉道生19951995 作者:文藝報京003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劉道生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1:01

[新一篇] 世俗神話——九十年代戲劇現象芻議

[舊一篇] 世紀回顧與展望中國戲劇:回顧與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