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諸葛亮,南陽歷史照樣厚重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沒有諸葛亮,南陽歷史照樣厚重

湖北省襄樊市改名為襄陽市了,這一改名,不但社會上議論紛紛,也令相鄰的河南省南陽市(這是老玖的桑梓之地)寢食難安。因為襄樊市與南陽市爭奪諸葛亮躬耕地由來已有,歷千年而不止,相持不下,一方有一個風吹草動,必然引起對方的激烈反彈。河南日報2010年12月21日“深度河南”《襄樊更名,“諸葛”之爭更給力?》反映了南陽方面的焦慮。

古時候,沒有郵政編碼,也沒有明確的區域劃分,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現在的南陽,還是襄陽,史無明據,這就為后人產生爭執埋下了伏筆。

我的老家南陽市信誓旦旦、拍著胸脯說,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南陽。因為:

第一,陳壽著《三國志·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第二,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

第三,南陽現存明嘉靖七年的碑文《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對南陽說的內容有清楚描述。

  第四,南陽說的證據還包括后來多個朝代派人修繕諸葛祠的文字記載。

  第五,古代一些詩人莫不肯定南陽為諸葛亮出山之地。李白在《南都行》中感嘆:“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杜甫的《武侯廟》:“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劉禹錫在著名的《陋室銘》中寫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第六,南陽一些學者認為,現在南陽80歲以上的老人都稱南陽臥龍崗為諸葛墳,說明諸葛亮在南陽的事跡不僅有文字記載,亦有口口相傳。既然老輩人這樣說,諸葛亮當年就在這里生活。

第七,《漢晉春秋》的作者在胡說八道。《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東晉時著名的襄陽史學家、文學家,號稱“諸葛亮的異代相知”。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這樣寫道“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意思是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此人這句話,惹出事端。習鑿齒著作一向“文辭散亂,矛盾相沖”,不足為信。

但是,湖北襄陽方面不干了,你南陽方面理由再多,也不如距離諸葛亮生活不多遠的歷史學家習鑿齒的證據明確。人家在《漢晉春秋》白紙黑字地記述:“(諸葛)亮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意思是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支持襄陽說的論據顯然不止于此,除了習鑿齒的著述外,還有王隱的《蜀記》,酈道元的《水經注》,李善注引的《荊州圖表》,盛弘之的《荊州記》,鮑至的《南雍州記》,等等。

不過,襄陽說和南陽說盡管各有證據和觀點,但都難以令對方信服,這種隔空喊戰的對弈結果是雙方幾乎未分高下。

當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祭出“襄陽”古地名后,南陽學者更加憂心忡忡。他們担心,襄樊更名“襄陽”之后,其爭奪諸葛亮躬耕地更有優勢。

  這種担心并非空穴來風。據《南方周末》最近報道,一位文史專家表示,恢復“襄陽”的名字之后,當地在諸葛亮之爭中,將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據悉,對于襄樊更名“襄陽“”的討論,有襄樊市民認為,“襄陽”地名是一個歷史文化遺產。當地眾多學者也力挺“襄陽”,他們認為,在歷史上,襄陽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顯了襄陽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

  “襄樊大打文化牌的意圖十分明顯。”南陽市一學者分析說,位于襄樊的古隆中,現在已經與南陽武侯祠一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隆中風景名勝區在1994年就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這種條件下,加上“襄陽”古名的加分,下一步它就極有可能申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他們認為,如果“襄陽”申請雙遺成功,那么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古隆中就無形中更增加了優勢。“到了那時候,南陽諸葛草廬的地位就會被更多的人忽視。”

老玖身為南陽治下桐柏一小縣的微末之民,一向對南陽與湖北襄樊爭奪諸葛亮躬耕地感到齒冷。河南與湖北都忙些什么?諸葛亮是人家山東人(《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 陽都,在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自主產權”歸屬山東。人家諸葛孔明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微時”只是在荊州某地借住一下,才不管你們湖北、河南相爭之事呢。

我還為南陽市學者們憂心忡忡感到好笑。南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薈萃,本土具有“自主產權”的先賢車載斗量,何必急臉赤白地與外省爭奪一個僅僅寄寓一個尚未明確地方的人才?

翻檢《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歷史文化名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早在諸葛亮出世以前,南陽歷史就已厚重:

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原始群階段,中國猿人“南召人”就生活在宛北伏牛山南麓白河上游一帶,用簡陋的打造石器創造了燦爛的舊石器時代文明。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在今南陽境內發現了100多處原始村落遺址。著名的有黃山仰韶文化遺址等。

夏王中康時封其子于宛西南鄧,商王武丁時在南陽市遺留下了十里廟遺址等遺跡。周宣王時,封其舅申伯于謝(今南陽),建立申國。西周將領召伯虎在謝地筑城,亦即“于邑于謝”的申城、宛城,即今日的南陽城。春秋時,楚文王滅申,改申邑為宛縣,宛(城)即為南陽的代名詞。戰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吳起担任過楚國宛令和宛守。吳起注重耕織,發展冶鑄。秦昭王時,設置南陽郡,郡治于宛。秦統一中國以后,南陽郡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漢時,南陽郡置三十六縣,宛居其首。宛縣是全國設工官的九個地區和設鐵官的四十六個地區之一。漢元帝時,召信臣守南陽,開通溝瀆,興修水利,使“召父渠”所在的南陽盆地與鄭國渠所在的關中地區與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源并列為漢代三大灌區。

南陽歷史上最為顯赫的是西漢末年、東漢時期。

西漢末年,南陽郡劉縯、劉秀率眾兄弟加入綠林軍,擁立更始帝劉玄稱帝,使南陽有了“南都”的雅稱。劉秀后來稱帝,在洛陽建立政權,他的云臺二十八將(即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多出于南陽一帶,故南陽有“南都”、“帝鄉”之稱。

東漢時期,宛城規模宏大,周三十六里,與洛陽、長安、成都、臨淄并列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進入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并有“陪都”之稱。此時的南陽城市,皇親國戚,絡繹不絕,王侯將相,第宅相望。南陽和洛陽還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

南陽人才輩出。春秋末期有越國著名軍事、政治家范蠡,后來經商成功,被尊稱為商圣;有奠定泰國統一中國基礎的名相百里奚;有漢代冶鐵家孔權、水利專家召信臣、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

南陽歷史那么厚重,人才那么多,又何必借重于諸葛亮?

說句得罪家鄉人的話,我總懷疑,南陽市與湖北襄樊市(現在應改稱襄陽市了)爭奪諸葛亮躬耕地,并不見得真正尊重諸葛亮,只是為了幾個銅版而已。因為敝鄉雖然聲稱要打造四圣(商圣范蠡、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文化,但卻讓醫圣張仲景整天被酒精熏著(可參見我的博客2010年3月16日《醫圣“身陷”酒糟池》),如果諸葛亮不能為南陽帶來實際利益,會那么上心嗎?2007年我去南陽,見具有傳奇經歷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塑蝸居在一個企業堆放建筑材料的工地上。南陽如果真要重視文化,先把本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重視起來,將醫圣祠旁某企業的酒精車間遷走,將百里奚落一個恰當的地方,則幸甚。

《襄樊更名,“諸葛”之爭更給力?》最后說到:“‘襄陽’一招既出,下一步棋是什么?南陽將何以應對,令人拭目以待。”

是啊,襄陽出招了,南陽怎么辦?老玖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涼辦(拌),沉著應對就是了。既然兩地爭奪諸葛亮躬耕地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誰也沒有否定掉誰,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與襄陽古隆中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說明雙方在爭論聲中實現了雙贏。南陽方面有必要為對方城市改名而惶恐不安嗎?這恰好說明自己心虛了、露怯了。南陽一定要抱諸葛亮粗腿不放,就應當向鹿邑縣學習。河南省鹿邑縣與安徽省渦陽縣在老子故里問題上有爭論,但是鹿邑縣不爭辯,埋頭發展自己。我倒覺得,南陽和襄陽攜起手來,共同弘揚諸葛亮文化、三國文化,也許更好一些。

作于2010年 12月22日

轉載自 http://tongboxu.blog.163.com/blog/static/1216232712010112385131657/?fromdm&fromSearch&isFromSearchEngine=yes


游覽感觀 2011-04-22 02:13:51

[新一篇] 地緣政治所成就的一個異數——古都史話之七

[舊一篇] 中國單身者的十大旅游圣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