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與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社會變革的重要關頭,中國知識分子相對社會其他群體對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更為關心,最具憂患意識。他們以救國興邦為使命,總能和總要提出民族發展的大方略。
      一、從教育救國到科教興國——知識分子作用的凸現
  18世紀發生于歐美的工業革命,用蒸氣機的力量摧毀了歐美封建制度頑固的堡壘,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此后“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用強大的生產力作后盾,用堅船利炮為開路先鋒,歐美列強開始在全球范圍推行其“文明”。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開端,中華帝國淪為了列強欺凌宰割的對象,中華民族進入生死存亡之秋。不甘淪落的知識分子以康有為、嚴復為代表提出了教育救國理論。他們認為列強之強,“不在炮械軍器,而在窮理勸學”。“窮理”,就是探求真知,發展科學;“勸學”,就是傳播知識,普及現代教育。教育救國思潮影響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如孫中山、章炳麟、蔡元培、梁啟超、陳嘉庚、徐特立、黃炎培、陶行知等都是教育救國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進入20世紀,國難愈加深重,教育救國理論的倡導者,一部分轉向革命,如孫中山、章炳麟,他們認為,“知難行易”、“窮理勸學”屬于“知”,短期難以見效;“革命”屬于行,不先求知而行之,采取革命行動更易見成效。而以嚴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初衷不移,認為惟急從教育上著手,才是國家的根本的出路。(注:周貝隆:《百年回首,試論教育救國》,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4)。)
  從教育救國理論的提出到新中國成立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無論世道發生什么變化,教育救國的旗幟始終沒有倒下過,不僅實踐者前赴后繼,而且理論也不斷完善。中國通過革命于1949年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實說明,教育救國的道路在中國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行不通,但它并不能證明教育在教國過程中是無用的。恰好相反,正是20世紀前半期的教育培養起的大批知識分子才承担了中國革命的任務,而且這批知識分子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像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的毛澤東、周恩來,第二代領導人中的鄧小平,第三代領導人中的江澤民、朱róng@①基都是那個時期教育培養的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經濟能有飛速的發展,離開“教育救國”造就的人力資源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能有今天的發展,“教育救國”創造的底子也功不可沒。(注:周貝隆:《百年回首,試論教育救國》,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因此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新型的知識分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沒有知識分子,便不能建設社會主義”的論斷。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結合科技革命發展新的趨勢,指出“今天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更是不可能的”,明確把“科教興國”作為我國的一個發展戰略提了出來。
  “教育救國”是由愛國知識分子提出的一種圖存方案,并未上升為國家意志,也未形成全民共識,只是倡導者的實踐行為。“科教興國”是作為一個國家發展戰略提出的,國家的獨立地位已牢固地確立,經濟文化基礎深厚,有黨的領導,有國家的動員和投入,有廣泛的社會參與,這是科教興國戰略與教育救國理論在實施上相比較的優勢,也是兩者的差異。但是兩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無論是在喚醒國民的救亡意識,實現國家獨立、民族生存的過去,還是在科學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知識在立國和強國中的重要性賦予了知識的化身——知識分子立國強國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知識分子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骨干力量
  “所謂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注:見江澤民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科教興國中的“科技”涉及到知識的創造和應用,“教育”涉及到知識的傳播和普及。科教興國的中心是創新,而創新離不開知識分子。
  1.從知識創新來看,知識分子是創新的主體。知識創新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積累,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在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中,知識創新占居首要的地位,它是科教興國的本元和基礎。知識創新的組織核心是國家科研機構和教學科研型大學,是高級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科學知識,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起知識創新的使命,只有知識分子才能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
  2.從技術創新來看,知識分子是科學技術化的關鍵。技術創新是指學習、革新和創造新技術的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的使命主要應該由企業內部建立的研究開發(R&D)機構承担, 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現在就是如此。(注:美國1995年R&D經費的71.10%由企業執行,人員的79.0%工作在企業。日本在1994年就分別達到了66.10%,61.60%。德國、法國、瑞典、丹麥包括韓國和新加坡在內,這兩個數字也都分別超過了50%。)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直到現在,在我國廣大的中小型企業中幾乎還沒有自己的R&D機構,大型企業中的力量也比較薄弱,技術創新的重任大部分還是由國家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承担著。但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來承担技術創新任務,這只是體制問題,最終任務還是要落在知識分子肩上。
  3.從知識的傳播來看,知識的傳播是通過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來完成的。高等教育系統和職業培訓系統是傳播知識的核心機構。(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雖然也很重要,但對于培養能夠承担起科教興國戰略所需要的人才而言,就不是什么核心了。如果科教興國中的“教”指的是初、中等教育,那么科教興國就無望了。)知識傳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較高技能、最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教育任務由知識分子來承担,教育的任務是培養知識分子。離開了知識分子,教育和科教興國都無從談起。
  4.從知識的運用來看,我國知識分子實際上承担著雙重任務。知識的運用是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第一個任務是向直接生產者教授和示范技術在生產中如何運用,使技術內化為勞動者的技能。在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的情況下,知識分子所承担的這一任務還相當繁重,要走的路也還很長。另一方面的任務是直接使用科學技術創造財富。在科學技術日益向著高、精、尖、專的深度發展的今天,有許多技術只有專業知識分子能夠掌握和運用,使之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推動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面向知識經濟到來的21世紀,世界各國都擁有自己的國家創新體系。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四個系統組成的: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這四個系統緊密銜接,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知識傳播造就高素質的人才,知識應用使科技知識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注:路甬祥:《創新與未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無論是子系統的運行,還是系統之間的協作與組織,其骨干力量都是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化身的知識分子,盡管人數不多,但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未來。
      三、知識分子承担起歷史使命應具備的內在素質
  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出現,客觀上賦予了知識分子科教興國的歷史使命。國家政通人和,國際局勢相對緩和,為知識分子完成其歷史使命創造了比較好的外圍環境。知識分子要抓住機遇,實現其使命,就必須練就其內功。
  1.特立獨行的人格。在工業革命到以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前,科技在生產中的應用并非復雜到沒有專門知識就無法掌握的程度。生產工藝的改良,技巧的提高,工具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直接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經驗的積累,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沒有資格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而存在。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的非獨立性決定了知識載體——知識分子在經濟生活中的非獨立性。經濟上的依附地位造成了知識分子的奴性人格,知識分子成了他們所依附的那個階級的代言人。如果說在中世紀的歐洲,科學是宗教的婢女,那么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成了政治權貴的婢女,直至今日這種奴婢心態還沾連在一些知識分子身上。科學有自身的規律,培養起不信邪不怕壓,勇于創新的獨立人格,是知識分子肩負起重任的首要條件。
  2.求真、求是、求新的科學精神。求真就是要為真理而奮斗,求是就是要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并按照事物本身規律來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求新就是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新突破、新發展、新建樹。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科學創新是以懷疑為前提的,它反對盲從和獨斷。因此,知識分子要大膽懷疑和積極探索,不盲從前人、圣人,不能囿于已有的結論而卻步,更不能以學術權威或政治權威自居,容不得不同觀點;要放寬眼界,胸懷寬廣,敢于挑戰新困難,解決新問題,具有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3.協作精神。古代直至近代,科學創新和技術發明在很大程度上以分散的個人勞動為主。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學科和專業既分化很細,又呈綜合的強大趨勢,進入當代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其特點之一是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現、發明常常產生在學科之間的邊緣結合處,個人根本不能承担起這樣的任務,出現了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組織。二是科學技術化、技術社會化,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產、學、研各方人才相結合組成的科研生產聯合體應運而生。三是出現了大型和超大型的科研項目,需要由國家組織的科研系統甚至跨國協作才能完成。這些特點決定了知識分子必須摒棄“單干”思想,具備高度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攻關的能力。
  4.服務社會的胸襟。科學是公正客觀的,沒有階級性和地域性的局限,科學成果應為社會服務,而不應該成為個人和某個階級的私有品。因此,只有把科學研究的結果,用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人類,才符合科學的本性。(注:科學技術封鎖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安全的產物,在兩種制度并存和市場營利目的的驅動下,的確很難避免,但這不是科學的內在要求,也不是知識分子的本質需要。)也只有這樣,知識分子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自私自利與科學的本質相違背,也注定不能夠取得大成就。
  5.終身學習的毅力。這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每個人的要求,更是對知識分子的要求。隨著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與應用越來越快,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有學者估計現在世界知識大約每7年就要翻一番,知識處于“爆炸”狀態。只有不斷學習, 才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否則就會很快落后于時代,成為無所作為的知識分子。
  6.自覺接受黨的領導。當代中國社會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舊知識分子,建國50年來在各個方面都受到黨的重視與關懷,理應自覺接受黨的領導。但知識分子理想化成份較濃,對黨和國家的具體政策時常會責備求全,對一些問題的的看法比較偏激,尤其是在自己的意見得不到采納時,還會出現對立情緒。知識分子應該認識到自己本身就是領導階級的組成部分,應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待問題;應該認識到黨的領導是就政治領導而言的,并非是要干涉具體的科學研究,應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領域。這樣,知識分子就能夠把自己的科學研究看成是黨的事業在專業領域的具體體現,自覺地接受黨的領導。
      四、知識分子承担起科教興國戰略所必要的社會條件
  知識分子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數量少,工作方式特殊,但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整個社會應為他們使命的實現創造一個比較有利的環境。
  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建國以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從把知識分子當作“團結、教育、改造”對象到“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再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政策的演變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知識分子重要性認識的逐步提高,但是現階段我國整個社會并未完全認識到,知識分子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生力軍,21世紀中國之命運系于知識分子。因此,很有必要提高人們對知識和知識分子重要性的認識,在全社會營建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2.重視教育,發展教育,規范教育,推行科學的素質教育。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把教育作為一種產業而且是一種新興的重要產業來對待。教育產業要根據世界教育發展狀況和國情,不斷進行結構調整,淘汰舊學科、舊專業,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把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勞動者的培養結合起來。學歷教育要規范,學歷證書發放要嚴格,教育產業決不能生產假冒偽劣的產品來敗壞知識分子的名譽,來誤國誤民。要改變應試教育,實行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體的素質教育。
  3.多渠道加大對科學與教育的投資,及時更新科研設備、圖書資料,增加科研經費和對外交流支出。從R&D經費投入看, 我國無論在投入總額還是在投入額度占GDP比重上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 而且也落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從投入來源看,發達國家企業投入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遠遠高于政府。比較結果提示我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科教的投資力度,并按照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激勵企業投資積極性。
  4.改善知識分子的物質生活待遇。重視解決知識分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知識分子從日常瑣碎的生活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濃厚的商業氣息中解脫出來,潛心從事科教工作。要重視克服知識分子的英年早逝問題,延長知識分子的工作壽命。
  5.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最為重要,進一步增強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防止人才外流;創造自由和公正的科學研究氛圍,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廣泛招納人才,為國家建設服務。
  新一輪科技革命撲面而來,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已經滲透到生產力的各要素中間,內生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各個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明顯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已經初見端倪,傳統的工業經濟被知識經濟代替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若不重視科技知識的創新與發展,不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國家就不可能有生存發展的機會。科教興國戰略意義深遠,知識分子責任重大。
社會科學研究成都33~37D4中國政治牛先鋒/蔡冬梅20002000在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或發展的歷史關頭,知識分子總是勇敢地承担起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歷史使命或舉起“教育救國”的旗幟。在面向新世紀、面向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我國制定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科教興國重在創新,而創新離不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要能夠承担其歷史使命必須在業務上加強科學精神修養,思想上加強愛國主義修養,自覺堅持黨的領導。整個社會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在體制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為知識分子實現其歷史使命創造條件。科教興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創新/知識經濟牛先鋒,中共中央黨校科社專業博士 北京 100091  蔡冬梅,河南師范大學政治理論課教師 河南鄭州 450000 作者:社會科學研究成都33~37D4中國政治牛先鋒/蔡冬梅20002000在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或發展的歷史關頭,知識分子總是勇敢地承担起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歷史使命或舉起“教育救國”的旗幟。在面向新世紀、面向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我國制定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科教興國重在創新,而創新離不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要能夠承担其歷史使命必須在業務上加強科學精神修養,思想上加強愛國主義修養,自覺堅持黨的領導。整個社會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在體制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為知識分子實現其歷史使命創造條件。科教興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創新/知識經濟

網載 2013-09-10 21:59:04

[新一篇] 科技革命: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穩定中印關系與創造戰略機遇芻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