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民族族體的構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研究中華民族族體的構成是中華民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華民族的族體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就這個問題作些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中華全息:中華民族的“細胞”
  按照新興科學宇宙全息統一論,關于“全息就是指某一系統中,部分包含整體在時間或空間,以及時空間存在時的整個情況的全部信息”[①]的定義,中華全息就是指中華民族整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部分,包含著滿足系統生存發展需要的中華民族,“在時間或空間以及時空間存在時的整個情況的全部信息”。這里所說的“時間或空間以及時空間存在”,指包括傳說時期的中華民族產生、發展歷史,以及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空間從傳說時期到現在的演變情況。“整個情況”則指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包括現在已達到何種局面)中的整個樣子,如中華民族經歷由多個部落集團到華夏族,又由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情況。
  中華全息的基本內容有三個方面
  (1)以中華民族為種族。“以中華民族為種族”說的是中華大地上的中國人,以及在國外的華人都以“中華民族”為自己種族的稱謂。它所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先民、祖輩就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感。當代的我國各族人民,以及在國外的炎黃子孫對中華各民族的共同族名“中華民族”,懷有特別的親切感、自豪感,也是“以中華民族為種族”的一種反映。
  (2)以炎黃二帝為始祖。這個方面的內容反映了中華各民族兒女以及海外華人都以炎黃二帝為祖先、祖根,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的事實。這一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盡管民族學和歷史學已經證明華夏民族并非單一祖先,而后人都一直把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征”[②]便是證明。
  (3)以中華文化為紐帶。這個方面的內容說的是這么一種事實:中華各民族都以中華文化為自己的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既然是共同創造的,各自把它作為自己的文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中華全息的三方面基本內容,可以分別概括為“同種”、“同根”、“同文”。
  以“同種”(同以中華民族為種族)、“同根”(同以炎黃二帝為祖根)、“同文”(同以中華文化為紐帶)的三結合為基本內容的中華全息,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的“細胞”、基本單位,在于中華全息具有與生物細胞相似的聯系機能。生物細胞除了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之外,還有通過細胞之間的聯系,而把生物體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的機能。與生物細胞的聯系機能相仿,中華全息也具有聯系機能。這就是說,中華全息能夠將中華民族的各個部分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緊緊地聯系起來,使之成為一個統一體。舉例來說,A地的中國人具有中華全息,以中華民族為自己的種族,以炎黃二帝為自己始祖之根,以中華文化為自己的文化;B地的中國人也具有中華全息,也以中華民族為自己的種族,以炎黃二帝為始祖之根所在,以中華文化為自己的文化,這么一來,A地的中國人與B地的中國人就具有同種、同根、同文的關系,以中國人為重要載體的中華全息及其內涵就作為中介環節,把A地和B地的中國人聯系在一起。以此類推,中華全息能夠作為中介環節,把生活在不同地方屬于不同民族的成員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穩定、牢固,稱之為“中華民族”的統一體[③]。這么一來,中華全息就成了從微觀角度將中華民族聯系成為整體的細胞,也正因為如此,它就成了中華民族族體的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
   漢族:中華民族的主體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主體民族,是中華民族族體中的主體部分。——這是國內外學者認可的論點。那么,漢族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的原因是什么呢?
  (1)漢民族是中國古代民族融合歷史的產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漢族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是經過幾千年民族融合的結果。這就意味著說,漢族作為主體民族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幾千年中國民族融合的歷史積演的產物。對此,有學者作過精采的論述:“漢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優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條件、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和包容了先秦時代的‘華’、‘夷’,秦漢以后的‘胡’、‘漢’,以及遼、金、元以至明、清和迄于今天的眾多的民族,在民族的大融合中發展壯大為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民族,這是漢民族非凡創造力、驚人吸收力和巨大凝聚力所表現的歷史碩果,也應是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主要原因。”[④]
  (2)漢民族的生活地域遼闊鞏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因為屯田戍邊、通商交往等原因,眾多的漢族群眾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這就使得漢民族的生活地域非常寬廣、遼闊,中國邊疆的各個地區都有漢族群眾居住。漢族的分布地域最先源于黃河流域,以后逐步擴展到遼河、洮河、長江、淮河、珠江、紅水河流域和巴蜀黔滇等廣大地區,漢族始終在這塊地域上生息、繁衍和發展。生活地域的寬廣遼闊,且與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交織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這就使得漢族能夠對各個少數民族起著凝聚和聯系的網絡作用,聯成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生活地域的鞏固,則是漢族本身能夠長期穩定和統一的基礎。既能夠維持自身的長期穩定和統一,又能夠將眾多的少數民族聯系在一起,這么一來,漢族就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就要說,遼闊而鞏固的生活地域是漢族成為主體民族的原因之一。
  (3)漢民族的經濟最發達。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擁有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著名平原的中華大地東部。由于平原的地形平坦,河流甚多,土壤肥沃,極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加上幾千年來所積累形成的耕作技術、生產經驗,所以漢族的農業經濟最發達。漢族人口主要分布的東部地區臨近海洋,最先接受從海洋上傳播過來的先進的國外工業生產技術,最先發展近現代的工商業,所以漢族的工業、商業也很發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其生存發展的基礎,而在經濟發展中又要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漢族的農業經濟、工商業經濟比起各少數民族來說,要發達得多,不能不說這是使他成為中華民族主體民族的重要原因。
  (4)漢民族有著非常悠久發達的文化。漢族文化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處于現在漢族分布地區的北京既是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科學文化的中心。其他的文化發達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西安、武漢、成都、重慶、南京、杭州、濟南、沈陽、哈爾濱等,現在都在漢族分布地區。又如,從事精神生產、文化生產(包括科學研究、圖書報刊出版、文藝創作等)的人員,絕大多數是漢族成員。文化的發展代表著民族的未來,漢族文化發達也是他們成為中華民族主體民族的重要原因。
  (5)漢語、漢字成為代表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現在推廣使用并為少數民族所認同、采用的普通話,是以漢語中的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漢字是國際上公認的代表中國的文字,中華民族中的許多民族也都使用漢字來進行交流。顯然,這也是漢族成為主體民族的原因。
  (6)漢族對中華民族中的各個少數民族富有吸引力。漢族以其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文化吸引著中國的各個少數民族,這種現象歷來有之。早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就吸引著古代少數民族。史載匈奴在漢朝邊地先后擄去了不少漢族農民和工匠。他們到匈奴地區后,匈奴貴族不是要他們去搞畜牧和狩獵,而是要他們照樣從事原先的農業生產或手工業生產。匈奴貴族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的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技術所吸引。漢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吸引也是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屢見不鮮的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不僅被漢族的農業文化所吸引,要求他們的子民學習漢族的農業文化,而且被漢族的儒家文化所吸引。例如前秦符堅就敬慕儒學,倡導儒學,廣修學宮,下令“諸非正道典學,一皆禁止”,希望“庶幾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墜”(《晉書·符堅載記上》)。又如南涼禿發利鹿孤時,郎中史@①進計,“宜建學校,開癢序,選耆德碩儒以訓胄子。”利鹿孤善而從之[⑤]。漢族以其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文化吸引各少數民族的事,不僅古時候有的是,現在也有的是。例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漢族的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吸引了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使他們學習采用,從而改變了某些落后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現在,漢族地區的先進的科學文化更是吸引著眾多的少數民族青少年,使他們向往并下定決心:爭取到漢族地區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用以改變自己家鄉的面貌。
  (7)漢族在中華民族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各少數民族的認同。漢族的主體地位絕對不是漢族自封的。它是自然形成的,且又得到了各個少數民族的認同。各個少數民族不是稱漢族為“老大哥”嗎?不是心悅誠服地學習先進的漢文化嗎?即使在歷史上以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統治時期,漢文化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用。各少數民族之所以認同漢族的主體地位,既是實事求是看問題的結果,也與漢民族文化的以民為本、和諧互助的精神分不開。這種以民為本、和諧互助的精神,在唐太宗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的詔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舊唐書·突厥傳》曰:“頡利既敗,其部落咸來歸化。我略其舊過,嘉其后善,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僚,部落皆厥,止為頡利一人為百姓害,實不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因為漢民族漢文化“貴尚禮義”、以民為本,倡導各族平等、和睦互助,所以,各少數民族心悅誠服漢族這個“老大哥”,認同它的主體地位。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漢族在中華民族中的主體地位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正因為如此,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是中華民族族體的重要構成部分。
   少數民族:中華民族的不可缺少部分
  中國的少數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僅在于他們的“地大物博”,而且他們又是統一的多民族中國歷史的創造者。
  (1)少數民族的“地大物博”。毛澤東說過:“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實際上是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資源很可能是少數民族‘物博’”[⑥]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然只有10846萬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8.9%(據1996年2月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1995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的公報)[⑦],但分布的面積卻占全國總面積的62.5%,構成了一種大分散小聚居的布局。這種實際情況是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道理很簡單,如果缺少少數民族,缺少少數民族的合作,占全國總面積62.5%的領土就有可能失去,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一就得不到保障。另外,只有充分肯定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充分調動少數民族的積極性,才能把少數民族居住著的占全國總面積62.5%的地方建設好。具體言之,只有通過熟悉居住地區情況,盼望改變居住地區貧困落后面貌的少數民族群眾,才能卓有成效地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把那些地方建設好。
  (2)少數民族是統一的多民族中國歷史的創造者。少數民族是通過保衛中華祖國、建設中華祖國來創造統一的多民族中國歷史的,而創造中華文化是建設中華祖國的核心內容、主體內容。因此,我們就從保衛祖國和創造中華文化這兩個方面來看。
  一為少數民族是中華祖國的保衛者。少數民族為保衛祖國,特別是祖國的邊疆地區,建立了豐功殊勛。這在近代以來尤為突出。在北方,蒙古、滿、達斡爾、鄂溫克、赫哲以及維吾爾、柯爾克孜、哈薩克等民族的人民群眾,與漢族人民群眾一起,進行了反對沙俄帝國主義侵略的堅決的斗爭。在南方,壯、彝、藏、苗、瑤、傣、景頗、傈僳、佤等民族的人民群眾,與漢族人民群眾一道,抗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的侵略。19世紀末的“馬嘉理事件”中的滇西傣、景頗、漢、傈僳各族聯合抗英、1904年的以江孜抗英戰役為主要戰役的西藏人民抗英戰爭,1934年班洪、班老地區佤族、漢族人民的抗英斗爭就是其中的著名例子。抗日戰爭中,各少數民族同胞又和漢族同胞一起,跟日本侵略者作了拼死的斗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激越壯烈的樂章。臺灣高山族人民的霧社起義、華北地區回族人民組織的回民支隊、海南各族人民組成的瓊崖縱隊,以及彝、白、傣、傈僳、佤、阿昌等民族的人民群眾為抗擊日寇而修筑滇緬公路的行動,就是其中的一些樂章。
  二為少數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關于中國少數民族如何與漢族一起創造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有很大貢獻的問題,許多作者寫了許多很有質量的論文,因此,本文沒有必要詳加論證,而只想強調幾點。其一,從經濟文化的角度看,少數民族在畜牧業和農業技術上有很多創造。自古以來,我國的畜牧業及其相關的畜產品加工、草場養護等,差不多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搞起來的。高粱、花生、玉米、棉花、大蒜、芝麻、黃瓜、胡蘿卜、番石榴、蠶豆、紅花、葡萄等作物都是經過少數民族的手(或長期培育、或從境外引進)而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永久流傳的。其二,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少數民族也有很多創造。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建立元朝,徹底否定了“內夏外夷”、“貴夏賤夷”的陳腐傳統,應該說是一種政治創造。滿族進入中原建立清朝,完成了空前的統一中國的大業,更應該說是一個政治創造。其三,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少數民族創造也很多,彝族的十月太陽歷和二進制數學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其四,少數民族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創造更多,他們創作的許多民族民間文學作品、民族歌舞作品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通過以上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少數民族擁有的地方大,真可謂“地大物博”;他們保衛了祖國,特別是祖國的邊疆;他們和漢族一起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化,正因為如此,活躍在中華大地上的各個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不可缺少部分。
   世界華人:中華民族的另外一個不可缺少部分
  “世界華人”中的“華”是中國、中華的簡稱。“華人”則是中國人的簡稱,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及其后裔。華人包括華僑在內。“世界華人”也就是通常說的“海外華人”。由于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稱“世界華人”更為確切一點。世界華人的民族結構跟本土華人(亦即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一樣,也是由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構成的人們共同體。如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有許多是苗族同胞、瑤族同胞等。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世界華人約有5500萬人。對世界華人的情況有所了解后,我們就要說,世界華人是中華民族的另外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理由很多,這里只列舉主要的幾點。
  (1)世界華人的實質上是移居世界各地的中華民族。“華人”是“華僑”演變過來的。“華僑”英文是“Oveseas Chinese”,意譯為“飄洋過海的中國人”,或“中國移居者”。華人是從華僑演變過來的,世界各國的華人雖然放棄了中國國籍,但是中華民族的屬性沒有放棄,也不可能放棄。因此,我們要如實地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關于這個問題,有些學者講得好:由“華僑”到“華人”的變化是“國籍的變化,不是民族屬性的變化。長成一棵樹總得有種子,松樹的種子長成松樹,柏樹的種子長成柏樹。這種樹的種子怎么能長成另一種樹?這是不可能產生的奇跡。已入外籍的華人,對其居留國只是國籍認同、政治認同,‘華人’的民族屬性不變。他們與中華民族則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二者并無矛盾。”[⑧]總之,華人所固有的中華民族屬性沒有變,我們就應該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
  (2)世界華人有著強烈的祖根意識。華人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這就是牢記著自己的根,牢記著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身份,并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特點就是“祖根意識”。“月是故鄉圓,水是故鄉甜”,“洋裝雖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這些著名的詞句、歌詞就是華人“祖根意識”的形象寫照。事實也是如此。華人雖然加入了所居留國的國籍,有的還生長在新居住的國家里,與本土華人(即中華大地上的中國人)在地域上遙遙相隔,在經濟生活上也有天壤之別,可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后裔,血管里流淌著華夏民族熱血,其民族文化傳統穿越不同政治體制的壘障,溶解經濟水平的差異和地理上的阻隔,在同文同種同一文化命運的炎黃子孫中引起共鳴,在他們有腦海里扎下根,并世代流傳,頑強保存”[⑨]。例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保留著濃郁的中華文化風格;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歡渡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海外的老一代總是告誡青少年華裔不要忘記祖宗根本和中華文化傳統。……世界華人的“祖根意識”這么強烈,我們當然應該承認他們與我們是同“本”同“根”,同屬于中華民族的人。
  (3)世界華人為中國、為中華民族作出過非常重大的貢獻。世界華人熱愛故土,為中國、為中華民族作貢獻是一貫的事。例如,早期的印尼華僑把許多土特產如火油、木棉(昔稱“吉貝”)、硫磺、香料(如丁香、胡椒、肉豆蔻等)、香料植物(如乳香、沉香、降香、速香、檀香、龍誕香、龍腦香等)、貴重木材(如檀木、蘇木等)、燕窩等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藥物、食品。辛亥革命時,不少華僑、華人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斗爭,孫中山先生就是這些華僑、華人的杰出代表。新中國建立后,世界華僑、華人又積極響應祖國政府的號召,籌措資金回祖國投資,支援祖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之后,這種情況又有新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的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就與華僑、華人的投資支持分不開。總之,世界華人對中國、對中華民族重大貢獻,表明他們認同于中華民族,以中華民族為母體、母親。既然如此,中華民族就應該實事求是地把世界華人看作是自己的一個部分。
  (4)廣大華人認為自己屬于中華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五十年間,海外華人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變化,而是實質上的變化,“其核心內容將過去以中國為本位的認同,改變為對當地居住國的認同,所謂‘中國人’這個概念已從一種國家的概念轉變為一種‘民族’的概念”[⑩]。正因為中國人這個概念已從一種‘國家’的概念轉變為一種民族的概念,華僑加入居住國的國籍成為華人后,仍然認為自己屬于中華民族,雖然不是屬于中國國籍的人,可還是屬于中華民族的人。新加坡華文促進會秘書長鄧亮洪先生就這樣講過:“我堅決認為生活在新加坡的華人都屬中華民族。”[①①]正因為如此,從尊重事實,以及尊重廣大華人的心愿和民族選擇出發,我們應該承認已入外國國籍的華人還屬中華民族,還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針對“華人正形成華族而華族不屬于中華民族”的理論,一些學者認為:“在外籍華人中,絕大多數都自認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雖然由于某些現實原因而接受居留國的國籍,但都身居海外,魂系中華,只要有機會,總愿意為祖國效力。對于這些人,我們有什么理由和他們一刀兩斷,不承認其為中華民族!這不僅缺少理論根據,也太不近人情”[①②]我們贊同這些學者的看法,世界華人確實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5)要調動廣大華人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出力的積極性。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根據毛澤東的這一指示,我們理應調動世界華人的這一國外積極因素。前面已經講過,世界華人對中華民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進行過支持,作出過重大貢獻,確系“國外的積極因素”。這種“國外的積極因素”現在還存在。在首屆世界華商大會上,許多華商就認為,港、臺及旅居外國的華人都應當關心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生活盡早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①③]。這么一來,我們就要說,既然調動廣大華人的積極性是振興中華民族這一偉大事業的要求,既然廣大華人身上蘊藏著這種積極性,我們為什么不實事求是地承認世界華人是中華民族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以調動他們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出力的積極性?
  根據上述五點理由,可以認為,世界華人確實是中華民族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世界華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分布在世界各國的現象并不稀奇,因為跨國界的民族共同體有的是。阿拉伯民族就跨越了許多國家的國界嘛!
  綜上所述,人們可能看到,中華全息是中華民族的“細胞”,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部分,中國少數民族和世界華人是中華民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族體的構成部分。中華民族族體就是以漢民族為主體,以中國少數民族和世界華人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再以中華全息為“細胞”,加以聯系、貫串而成的網絡系統。
  ①參見臺震林主編《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現代科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2頁。
  ②蕭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人民日報》1991年5月11日。
  ③蕭君和《“中華全息”論》,《現代哲學》1994年第3期。
  ④陳育寧主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頁。
  ⑤參見孫季萍《五胡十六國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法律制度及其漢化進程》,《煙臺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⑥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⑦據《羊城晚報》1996年2月15日。
  ⑧ ①① ①②見史式主編《中華民族史研究》第一輯,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頁。
  ⑨黃漢江、余景鳳《再論世界華人文化現象》,載伍雄武主編《中華民族精神新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頁。
  ⑩郭梁《戰后東南亞華僑、華人變化發展的特點》,載《戰后海外華人變化》,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0頁。
  ①③據1991年8月13日人民日報。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京11-16A849民族研究蕭君和19971997作者單位:廣東省社科院佛山大學中華民族研究中心郵政編碼:528000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京11-16A849民族研究蕭君和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9:41

[新一篇] 論中華民族凝聚力

[舊一篇] 論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