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與時俱進”的哲學基礎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633(2003)03-004-03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江澤民同志這個精辟論斷,不僅堅持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的思想路線,而且還把“與時俱進”的精神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高度,深刻地揭示了與時俱進的學說精髓和哲學內涵,由此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哲學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新的原則、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武器。
      一、“與時俱進”,一個古老而嶄新的哲學命題
  “與時俱進”一詞,淵源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從詞義上看,“與時俱進”源于《易經》的“與時偕行”。《易經》的“易卦”中有這樣一段話:“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意思是說,給人民大眾帶來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萬物,沒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關鍵,就是隨時令前進,把握時機施行。從義理上看,“與時俱進”來源于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的博大精深的時變思想,即因時而變,根據具體的客觀情況而改變一定的思想和行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傳·系辭下》)“與時偕行”的“時”講的就是時機或時代,也是儒家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是指客觀事物的現實狀態,認為它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動的,不是僵死的,所以與“時”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社會歷史是一個進化發展的過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戰國時期的哲學家管子主張,“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管子·正世》)從古代各派哲學家的時變思想中可以看出,“與時俱進”作為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是指任何事物都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每一種認識,每一種理論都要因時而變,只有在“時”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才是唯一正確的致思取向。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是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科學論斷。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強調指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用“與時俱進”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將“與時俱進”的精神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并賦予“與時俱進”嶄新的哲學內涵,第一次寫進黨的思想路線,從而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與哲學世界觀,這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與時俱進”科學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內涵和思維特征。
  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必須隨時代變化而發展,才能永遠葆有強大的生命力。共產黨人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必須使黨的理論、黨的建設、黨的事業與時俱進,而且要善于把握時機,既要反對超越時代的空想主義,也要反對落后于時代的教條主義。要永遠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在新世紀的開端,我們正處在一個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緊要關頭。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既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又強調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錯誤。江澤民同志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在新世紀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二、“與時俱進”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內涵
  與時俱進就其哲學內涵上講,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辨證發展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時空觀以及條件論的最直觀、通俗和生動的抽象和概括,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態度,積極的探索和進取精神。
  1.與時俱進反映了唯物辯證法批判的革命本性。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的認識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人的認識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要使認識成為真理,就要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也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這段論述精辟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豐富內涵和內在動力。馬克思主義歷來反對用僵化的教條主義對待歷史和生活實踐。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只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明確指出,唯物主義要根據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徹底的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不僅以嚴格的批判態度對待各種維護剝削階級利益的思想,反對各種曲解和攻擊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的黨性原則,捍衛自身的科學性和純潔性;同時,它也以嚴格的批判態度對待自己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正是通過這種嚴格的批判精神,保持其理論的科學性、純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上,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辯證觀點。因為,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就是唯物辯證法的革命的批判的過程。只要堅持與時俱進,就必然要用革命和批判的精神反對理論上的教條和實踐上的固步自封。批判就是辯證的否定,自我批判就是辯證的自我否定。這種否定既包括對以前錯誤的或不能適應實踐發展的理論和認識的公然放棄,也包括對不太完善和成熟的思想和學說的修正和補充。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通過自我批判和否定,都必將實現理論自身與時俱進的發展。這種革命性和批判性所體現的方法論,正是與時俱進對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根本要求。
  2.與時俱進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性和能動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實踐基礎上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本質特征。因此,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遠離社會生活和脫離社會實踐的書齋理論,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活生生的理論。它在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又在這種實踐的過程中使自己不斷經受檢驗,獲得豐富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這樣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所以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才有列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誕生,才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絲毫未因實踐的發展而停滯不前,反而更加生機勃勃,不斷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關于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一文中作了深刻的闡述。他指出,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由此可見,與時俱進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在指導實踐中發展的,在接受實踐檢驗中完善的,都是共產黨人弘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產物。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
  3.與時俱進反映了一切以時間、空間、條件為轉移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中,與時俱進包含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時間因素。由于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原理、觀點,是反映特定時代的特定情況和內容的,因此,人們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它們。毛澤東同志指出:“客觀實際是錯綜復雜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的頭腦、思想對客觀實際的反映,這是一個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確到更明確、不深入到更深入的發展變化過程”。[2]鄧小平同志則指出:“就拿我個人來說,看法經常改變。毛澤東、周總理也是這樣。因為世界事務、實踐在變化,問題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既然總是在變化、不斷變化,人們的思想總得要適應這個變化。”[3]在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顯然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應有之義。二是空間因素。與時俱進,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要從當地的客觀實際出發,要因地而異。早在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在為《共產黨宣言》所寫德文版序言中,在明確肯定“《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又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應用,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4]鄧小平同志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離開本國特點去硬搬外國的東西,這條普遍真理就不能實現”。[5]江澤民同志則指出:“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6]這個方面的一個成功的典型,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創立了不同于歐洲革命道路的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用與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去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實例。三是條件因素。就條件方面的因素而言,與時俱進,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某些原理的實用性、有效性,要依具體的條件為轉移,就是說,當某個具體的原理所反映的客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就必須用反映新的條件的新的結論,來取代反映以前的條件的過時的結論。隨著條件的改變而相應地用反映新條件的新原理去取代反映舊條件的舊原理的典型范例,是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由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馬克思主義認為,自從原始公社解體以來,階級斗爭一直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但是,這個原理的使用要以階級本身還沒有消滅、社會主義還沒取得勝利為條件。所以,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階級斗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就隨之而發生變化,要是無視這個條件變化,而繼續堅持使用于過去條件的舊的原理和方針,就會犯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
      三、“與時俱進”的實質是理論創新
  關于“與時俱進”的實質,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以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即,黨的全部理論工作中,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提高創造性。也就是說,與時俱進,是自覺把握“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相統一的一種思想境界,是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理論品格。與時俱進的實質要求理論創新,這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今時代決定民族命運的生命線。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政黨永葆青春的源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要與時俱進,要發展,就必須創新。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生命力。
  什么是創新呢?馬克思主義認為,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用哲學語言來說,創新過程是人們運用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事物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創造過程。創新包括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乃至更多方面的全面創新,但決定性是理論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先導,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是推動其他創新的強大力量。要使黨和國家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否則一切新的發展都無從談起。如果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創新,中國革命就不能勝利;沒有改革開放的理論創新,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沒有“三個代表”的理論創新,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就難以實現。
  作為一個哲學命題,與時俱進是指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主體,在對待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關系中,所呈現的精神狀態和所運用的思維方式。“與時俱進”,是說一種思想理論必須與時代共同進步,即符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才能保持其生命力。與時俱進作為一種認識和實踐理念,既包含著對客觀世界內在本質規律的認知,亦包含著人對自身價值使命的確認,其核心則是對人與世界關系的駕馭和把握。由此可見,與時俱進,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方法論,還是一種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總是與時俱進的,總是具有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發展和完善理論的寶貴品質。同時,也只有采取這種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才能使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實踐和各門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天府新論成都4~6B1哲學原理劉道明20032003江澤民同志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把“與時俱進”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高度,深刻地揭示了“與時俱進”的學說精髓和哲學內涵,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哲學基礎。本文從“一個古老而嶄新的哲學命題”、“豐富的哲學內涵”、“實質是理論創新”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論述。與時俱進/哲學內涵/理論創新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成都 610081 作者:天府新論成都4~6B1哲學原理劉道明20032003江澤民同志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把“與時俱進”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高度,深刻地揭示了“與時俱進”的學說精髓和哲學內涵,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哲學基礎。本文從“一個古老而嶄新的哲學命題”、“豐富的哲學內涵”、“實質是理論創新”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論述。與時俱進/哲學內涵/理論創新

網載 2013-09-10 22:00:28

[新一篇] 試用協同學理論研究圖書情報系統的演化

[舊一篇] 試論中介及其哲學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