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風云錄小說 序 散論明代亡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朝代。擁有當時世界上最極權化的中央系統和最完備的文官系統,擁有200萬的正規常備軍,卻湮沒在武器落后、人才匱乏、只有不到己方兵力1/10的滿州鐵蹄之下,這樣的結局即使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十分少見。

  在后世,許多史學家都習慣于把明朝覆亡的原因歸結于“萬歷怠政”,《明實錄》中也有記載:“明朝之亡,實亡于神宗!”我認為,這種觀點實在是有失偏頗。難道一個國家的興亡完全由其中一個統治者所決定嗎?誠然,萬歷怠政或許只是原因之一,朱翊鈞在他執政后期不上朝、不理事,大臣的奏折全部留中,導致整個官僚系統幾乎癱瘓。這只能說明整個帝國架構中的缺陷與低效,若從歷史縱深的角度加以分析,則要追溯到洪武年間朱元璋建立整套政治系統說起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弊端自明朝開國以來就已存在!時間一長,種種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一直到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百年來積累下來的種種弊端才呈不可遏制之勢,使帝國的局面江河日下。這不僅僅是這四位皇帝的責任,若把一國一朝的衰亡加諸于幾個人身上,那顯然是不公平的。

  的確,萬歷的怠政是原因之一,泰昌帝的平庸也是一個原因,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一個過于放任、一個過于急進,可以說各有各的缺點。但與明代前面幾位皇帝如英宗、武宗等人相比其實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如此,為何大明朝在英宗、武宗年間未曾亡國呢?其實還是一個從上而下的官僚系統在起作用。盡管沒有皇帝,可六部工作如常,首輔總攬全局,內閣照常運作,所以社會相對還是安定的。就好比21世紀的大公司,盡管董事長不在,總經理不在,可公司依然運作如常,并不會出現停止運轉的情況,這就是團隊,就是效率。然而晚明時期,內憂外患日益增多,這個臃腫的官僚機構已不堪負荷,再加上連年的戰事、天災、黨爭,使得已經老朽的國家機器運轉得更加困難,甚至停下了前進的車輪。

  到了崇禎一朝,所有的矛盾幾乎在同一時間達到了頂峰。政治上,魏忠賢的閹黨集團雖已被消滅,但朝中依然派系林立、黨派重重;經濟上,政府已入不敷出,再加征的每年9000萬兩遼餉對百姓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而另一方面地主土豪勢力抬頭,貧富差距擴大,導致各地起義不斷,最后連京城都被李自成所攻破;軍事上,從萬歷朝開始與滿清的斗爭就從來沒停過,而皇帝又害怕武將專權,喜歡讓不懂軍事的太監做監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自洪承疇降清,袁崇煥被處死后,邊事益無人,關外的土地全部丟失。

  這一系列的原因不在于皇帝一個人的決策,還是由于官僚機構的低效,文官系統的無能。從大歷史觀(Macro-history)來看,這是兩百年來縱向發展的問題,而不是一朝一代橫向發展的原因。一系列的各種矛盾其實在開國之初就存在,只是缺少一些導火索,沒有爆發出來罷了。

  我們在史書中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李自成在襄陽建元大順后,為何能勢如破竹,一路攻破潼關、太原、大同,占領陜西、山西全境,短短半年就打到北京城,如入無人之境?這時候,其實明朝在陜西山西兩省的駐軍有30萬左右,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攻打京城時,短短三天,內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就相繼陷落,這時候京城的兵都到哪兒去了?護駕的京營兵、守城的禁軍也只是做了下象征性的抵抗就放棄,許多太監、大臣甚至開城迎敵。這時吳三桂奉命勤王的四萬軍隊還在路上,只要京城能多堅持一天,估計形勢就會逆轉。可擁有天下最堅固城墻的北京城、最好裝備的京營兵居然一觸即潰,實在不得不讓人深思。

  難道真是朝代失去了民心,覆亡乃必然之路?事實又不然!盡管京城被破,后來清兵入關,可大半江山還是姓朱,大半百姓還是心念明朝。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健、桂王朱由榔先后在南京、福建、昆明稱帝,魯王朱以海在浙江監國,即使后來清王朝一統江山后,臺灣的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依然以大明延平郡王身份自居,奉明朝正朔,而明間的反清復明運動也是絡繹不絕,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漸漸消亡。從中可看出,其實明朝并沒有失去民心,可為何會覆亡的如此之快?

  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太監干政、黨爭激烈、文官系統內的不調和所造成的。

  太監干政,明朝自開國以來就有之。太祖皇帝派太監管理東廠就已創下了先河。到了成祖時期,因為在靖難一役中太監立下了重大功勞,協助他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東廠、西廠已落入太監手中。英宗朝,太監王振任監軍,開下了太監領軍的先河。武宗一朝,大太監劉瑾稱“九千歲”,權力更是令人心寒。到了熹宗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傾朝野,官員俱仰其鼻息。崇禎一朝就更不用說了,太監屢次出任監軍,管理遼東軍事,甚至后來崇禎殺了袁崇煥也是聽了兩太監的話,中皇太極反間計所致,實在可悲!可嘆!

  黨爭激烈與文官系統的不調和實際上是聯系在一起的。熹宗一朝,閹黨與東林黨人的斗爭就是其中代表。朝中文官要么支持東林黨,要不就依附閹黨,很少有人能獨善其身。后來閹黨獲勝,多數文官就對朝廷和皇帝無比失望。崇禎年間雖然鏟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可這種黨派之爭卻并沒有停止,文人只想著自身的高官厚祿、想著有朝一日獲取權力是如何為自己博取利益,而很少有人再去憂心國事。到了明末,官軍與清軍、與李自成軍的斗爭中節節敗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將領不愿為國家打仗。在他們心里,手中的權力已變成自己的權力,只要能保住這些,天下姓朱也好,姓李也罷,姓愛新覺羅也可,已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了。所以清軍南下時,文人投降的多,就義的少。江南文人領袖錢謙益在京城被破時口口聲聲要殉國,可最后還是投降了清朝。可見,晚明時期皇帝與文官之間的不信任是愈演愈烈,甚至在京城被圍時崇禎還在桌上寫著“文臣個個可殺”這樣的話。

  這樣的情形會讓人想到宋末時期。同樣是江山淪陷,同樣是敗給了少數民族,但其中的過程卻是大不相同。當時的蒙古人已先后滅了金、西夏、吐蕃、大理,攻破莫斯科、維也納,占領歐洲諸國,拿下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建立莫臥爾王國,包圍了國土狹小的南宋,到了此時,誰都知道結果,南宋必敗。可這個過程卻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南宋依然君臣一心,即使駐有重兵的荊州、襄陽相繼陷落,首都臨安陷落,可還是屢敗屢戰,在兵力遠遠弱于對方的情況下堅持了整整三年!直到后來廣州被破,宋室君臣還是集合了所有的船只力量,在張世杰的領導下在崖山海面上與元軍打了最后一場慘烈無比的崖山保衛戰,終因力量太過懸殊而失敗。隨即,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幼帝趙昺投海死,南宋亡!

  可當時明朝的國土、疆域、兵力均遠勝于滿清及李自成的流寇。可那些個大臣們在戰事上卻毫不堅決,寧愿作二臣,也不作忠臣。可見明朝三百年來的人才選取制度實在是有問題。而皇帝重用太監也讓文官寒心,從而情愿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家國。這一點上,比之南宋是遠遠不及的。宋代亡國時,還有陸秀夫、張世杰、文天祥等一代名臣,愿與國共存亡。可明代亡國時,皇帝在煤山自殺,身邊連一個赴死的大臣都沒有。

  雖然說宋朝重文輕武,可在抵抗外人侵略時卻能君臣一心,即使戰敗亡國也依然流芳千古;可明朝一直修武備,揚國威,可在危難之時卻無人能給皇帝分憂,看來若朱元璋知道是自己信任太監、把文官當作奴才的做法使子孫承受了亡國之痛的話,想必會死不暝目的吧?

  寒易落

  2007年2月2日于浙江寧波

 http://www.qidian.com/Book/94997.aspx


寒易落 2014-05-02 08:34:27

[新一篇] 苦逼已到了極致:河南拆遷戶赴臺灣上訪

[舊一篇] 人活在世上的品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