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國教育不要丟掉根本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926a36118c90bc8.jpg

  我覺得,中國歷史上學術最繁榮的時代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期,而學術繁榮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自由的空間、寬容的精神和真誠的愿望。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因為當時的士人很自由,當局也很寬容。士人,也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吧,周游列國,朝秦暮楚,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各國的君主、諸侯、大夫,也很大度,沒有誰一言不合,就拎起刀來殺人。他們頂多也就是不聽你的,然后客客氣氣把你打發走,這才出現了百家爭鳴,才涌現了那么多偉大的思想家。

  現在學術界有一種風氣,學者之間由于學術觀點不同,發展為人身攻擊,學生分成兩個陣營,然后互相整對方的學生,比如說你的學生來我這里答辯,我就不讓你過。

  因為看不下去這種現象,我和廈門大學的楊春時教授曾經搞過一個教學實驗,就是在課堂上,我們兩個人針對實踐性美學這個問題進行辯論,爭得很厲害,讓研究生們在一旁聽。我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明白,我們倆雖然學術觀點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成為好朋友。

  在我看來,自從教育部對高校進行所謂的教學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國大學的學術氛圍和教學質量就不斷下滑。陳丹青先生在談起這個問題時用的是工具理性批判的思路,而我更同意李零先生的看法,那就是量化管理把高校變成了養雞場。在這個雞場里,老師根本沒有心思好好做學問,好好帶學生,光忙著生蛋了。規定從講師變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個蛋;從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個蛋。還規定這幾個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權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

  我建議大學的事情就該讓校長管。像武漢大學的劉道玉、南京大學的曲欽岳,都是我最欣賞的、深深敬佩的校長。

  當下,不少人都在講,泱泱大國,居然沒有一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豈非說明教育失敗?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中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其實并不差,我們完全不必有杞人之憂。該憂慮的反倒是:真到有人獲得諾獎的那天,中國教育的批評者,會不會一夜之間變成禮贊者?把能不能得獎看作成敗的標準,恰恰證明中國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

  掉了根本,搞壞了腦子

  腦子被搞壞的表現之一,是不但不會分析問題,甚至也不會提出問題,包括不會反問、批駁、質疑。不會辯論,是因為不會思考。不會思考,則是因為我們的學校,從來就不教這個。學校里教的,是正確的標準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懷疑批判是不允許的,分析和實證則是不訓練的。至少,文科的課堂里沒有,老師們也不會。文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全靠中學時代平面幾何打下的底子,還得當時就喜歡這門課才行。

  甚至就連理科的課堂,也往往只有科學手段(技術和技巧),沒有科學方法,更沒有科學精神。什么是科學精神?我以為,就是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實證精神,是這四種精神之總和。缺乏這個,結果是誰都不會獨立思考,每個人都喪失了自我。自我的喪失,必然伴隨著道德的淪喪。因為真正的道德,必須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么可能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

  受教育者喪失了自我,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丟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院系是庫房,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了塑料膜。但指導思想和生產模式,則是一樣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有人去想。

  必須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讓每個人都成為“真正的人”。



網載 2015-08-05 19:31:26

[新一篇] 易中天:不原諒中國教育 它最不拿人當人

[舊一篇] 每次都敗!宋楚瑜四度參選“總統”圖個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