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澎:宗教與資本主義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文章來源: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024.html

非常感謝天則所請我來做這樣一個分享。主辦者讓我講的題目是“宗教與資本主義”。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企業家、經濟學家,我不懂經濟,班門弄斧。但是我認為這個話題對中國很有現實意義,因為中國正在開足馬力進入資本主義,成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資本主義實體。中國的資本主義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中國的資本主義能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幸福,這跟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有關。

說到宗教和資本主義,我們先來看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征是私有制,離開了私有制就無所謂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核心是私有財產、市場經濟,這個大伙兒都知道。私有制、市場經濟這些東西有非常巨大的優勢。它的優勢就是提供了我們能夠看到的非常多的成就,社會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巨大積累。同時,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也激發了公眾對公平、正義、法治、效益等價值觀的強烈訴求。

人類通過長期的實踐認識到,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中,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精神文明、滿足整個人類生活需要的一種最佳模式。

有沒有比資本主義更好的主義?也許有,目前還不知道。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但共產主義是什么?不知道。鄧小平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什么,還不清楚,共產主義就更不清楚了。用其他各種主義可不可以?人類社會實驗過了,效果都不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配置、生產要素,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用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模式獲得的物質成就與社會進步,其他主義都沒有達到。

當然,資本主義也有很多問題,資本主義要用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利潤,就必須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強調競爭。它創造了激勵機制,但這種機制依賴的是人的利己性。因此資本主義也有它殘酷、血腥、罪惡的一面。很多人批判資本主義,也有許多人對資本主義不承認、不理解。我們都知道馬克思的名言:“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鮮血和骯臟的東西”;為了利潤,人們可以鋌而走險,可以如何如何。

這就導致了一種非常復雜、矛盾的現象。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促進和它本身的弊病同時存在。既然如此,資本主義怎么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既能發揮它對社會、對人類的促進作用,又不會變成一個鼓勵人性中罪惡的一面,把人對物質、對金錢的追求發揮到極致,導致世界災難的制度?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嚴厲的。但人類在實踐中仍然選擇了資本主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沒有選擇社會主義,或者說選擇了社會主義以后,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非常多的奮斗和犧牲以后,證明它是不成功的,至少沒有證明資本主義是不成功的。資本主義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大部分人是肯定的。

這個事實說明,在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上,不能簡單化。我們過去一直說“萬惡的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提倡私有制,“我”字是萬惡之源。的確,每個人都有私欲,都有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但為什么其他主義沒有成功,只有資本主義創造了人類最偉大的物質成就和社會成就?恐怕不能只從物質層面、從一個角度理解資本主義,說資本主義只有物質追求,不能這樣看問題。

為什么不可以?看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過程,就會發現,資本主義其實并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體系,信仰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信仰能夠讓資本主義自我糾錯,讓它在正確的軌道上保持發展,不會使資本主義因為追求財富而走向崩潰,導致人類的滅亡。

信仰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就是宗教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但是宗教有很多,是不是每個宗教對資本主義都有促進作用,都有好的作用?也不是。宗教的種類不少,能夠促進資本主義的宗教不多。能夠把宗教和資本主義聯系起來發揮積極作用的宗教,目前看來主要是基督教。為什么不是佛教、不是伊斯蘭教、不是其他宗教?這里面有宗教內在的原因。

從宗教學的標準看,宗教分了很多種,籠統地說宗教,是沒有意義的。宗教里頭有原始宗教、部落宗教、民族宗教。這些宗教很早就出現了,但它們不屬于宗教的高級形態,沒有普適性,與中世紀之后才產生的資本主義沒有關系。與資本主義有關系的宗教,只能在不分種族、不分地區、流行于全世界的、具有高級形態的世界宗教中考慮。

按照這個標準,有三種宗教可以稱之為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其實也是一種籠統的說法。佛教里面有三大分支,伊斯蘭教里面有兩大派,基督教里面也有三大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從世界范圍的影響而言,真正與資本主義有密切關系并且對資本主義產生推動作用的,是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新教。為什么不是佛教,不是伊斯蘭教呢?這里面有多種原因,今天可能沒有時間展開來討論了。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蘭教,它的人口非常多,分布非常廣泛。但是,從資本主義的角度看,伊斯蘭教的財富觀與基督教新教有很大不同。我曾經在埃默里大學向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教授請教過這個問題。伯爾曼教授說,伊斯蘭教教義是不主張收取利息的,如果按照伊斯蘭教不要利息的規定,銀行怎么生存?沒有銀行,資本主義如何生存?

這個例子表明,伊斯蘭教的教義在對發展經濟、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適應上,有些方面是蒼白的。世界上伊斯蘭教國家在經濟上總體落后于基督教國家,應該說不是偶然的。

佛教的教義很好,主張“六根清凈、四大皆空”。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出家人不愛財”。但到底是“不愛財”,還是“多多益善”,大家可以到各地寺廟去看。佛教在理論上主張清心寡欲,反對聚斂財富,反對競爭,提倡與世無爭。這樣的觀點,如果上升到教義高度,怎么可能促進對公平競爭和市場經濟有著強烈需求的資本主義?因此,佛教、伊斯蘭教無法成為資本主義的信仰來源,無法為資本主義的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

再看基督教。基督教的發展經歷了復雜的過程,里頭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分出了東正教。第二次分裂,馬丁·路德搞了宗教改革,主張“因信稱義”,分出了新教,導致了羅馬天主教與新教的分開,確立了基督教的三大分支。漢語中的基督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基督教三大分支的總稱,是廣義的基督教(英文叫做Christianity);另一個是狹義的,指的是基督教中的新教(英文叫做Protestantism)。當我們說“基督教與資本主義”時,這里的基督教其實是說基督教新教。

新教產生以后,才有了資本主義。在這之前,只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不可能產生嚴格意義上完整的資本主義。新教為什么會促進資本主義,或者為什么能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個保證,一個理論體系的信仰基礎呢?因為基督教新教,具體說就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出現的加爾文主義,從神學思想上為新的生產關系、新的經濟制度的合法性做了論證,提供了信仰依據。加爾文提出了一些完全不同于中世紀教皇專制下的基督教神學觀,他的觀點具有革命性,他的思想上升到基督教的信仰層面以后,催生了新教的倫理。新教的倫理、道德、新教的信仰原則直接影響了資本主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保證了資本主義運轉的長期性。建立在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基礎上、以追求經濟發展、追求利潤為特征的資本主義并沒有迅速走向崩潰和滅亡。相反,到目前為止,相對其他經濟制度而言,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成功的是資本主義。

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本身具有許多矛盾,但幾百年來,為什么資本主義沒有被埋葬?基督教在克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帶來的弊病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我們看一下基督教新教中與資本主義有關系的幾個核心觀點就可以知道,如果沒有基督教,或者說基督教新教,資本主義是不是還能存在。

首先,我們看基督教對待工作、對待勞動的觀點。勞動是人類從事經濟不可缺少的活動。但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對世俗的經濟活動極為鄙視。資本主義出現之前,歐洲社會中地位最高的不是國王、貴族,而是以教皇為首的教士、僧侶階層,他們高高在上,是社會的第一等級。而那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商界人士只能處于第三等級。基督教新教出來以后,在高舉上帝旗幟的同時,把勞動神圣化了。這一點,對改變社會的發展,很有意義。根據新教教義,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獨特生命,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是有意義的,世俗的勞動和工作是人類榮耀上帝的途徑與表現。人是依照上帝的指示來進行工作的,勞動的目的是侍奉上帝。每個人為世俗工作流的汗,做的貢獻,都具有神圣性。勞動既是上帝的旨意,又是人對上帝應盡的義務。對勞動賦予這樣一個目的,勞動本身和從事勞動的人就升華了,這就是新教的勞動觀和工作觀。當然,如果人所從事的勞動、工作,包括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如果沒有宗教目的、宗教性,而是單純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其他的主義,就不會受到上帝的引領與祝福。這是一套對勞動、對世俗經濟活動的全新解釋。這套解釋從信仰上肯定了勞動的價值,賦予了經濟活動以積極的意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此之前,沒有人對經濟活動的正面意義做這樣一種宗教上神學上的解釋。

其次,我們看一下新教對待財富、金錢的態度。人是否應該發財致富,或者賺取金錢,歷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一個話題。錢這個東西到底好不好,賺錢好不好?我們都知道,金錢會導致人走向異化,走向死亡。人的罪惡與此密切相連,所以從古到今,各種宗教都提倡禁欲、批判金錢。

但是新教賦予了財富與金錢一個積極的意義,新教認為,金錢是財富。財富本身并無善惡,錢多沒有什么壞處。關鍵不是有錢沒錢,而是看你是用什么方法獲得的錢,獲得的財富;你把這個財富用于什么方面。如果你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牟利,同時你牟利的目的是為了肉體的享受,為了滿足私欲。那么你的財富是什么?直截了當說就是罪惡。

如果你是通過勤勞奮斗、通過競爭,獲得了財富;理性地來約束你的需求,節儉,節制消費,用財富榮耀上帝,把財富看成是上帝的恩賜,這樣的財富就是上帝的成就。這個態度就使得賺錢成為一種非常積極、有意義的經濟活動。人應該拼命工作、獲取財富;發財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而是為了用于擴大投資或公益事業;通過擴大投資造福社會、造福更多的人,通過慈善公益事業救濟窮人。這個努力工作、賺取財富、使用財富造福社會的過程,體現了上帝的旨意。

具體來說,新教的財富觀就是:財富不是個人的,財富雖然有使用者的名字,比如某人掌握公司多少股權,或者在銀行有多少存款,家里有多少東西。但是它把財富的擁有者和財富最終的主權做了很明確的界定,以此說明財富不是萬惡之源,上帝所賜的富足不是罪;人的生命是上帝所賜,人所創造的財富也是上帝所賜;人活著應該為了上帝而努力創造財富、保管財富、使用財富。否則,人如果不是為了上帝,而是為了個人積累財富,為了自己發財,那么,即使“賺得了全世界”,也會“賠了生命”。

新教財富觀的核心在于確立了上帝是財富的所有者,最高的主權不是人,而是上帝,上帝只是把財富托付給人管理。人是從上帝那兒拿了錢,向上帝交帳,是上帝財富的管家。對于相信基督教財富觀的基督徒來說,上帝信任人的忠誠、智慧,同時人對上帝負有責任。上帝讓人得到了財富,人只是替上帝看管這些錢財,分配這些錢財。按照這個觀點,財富越多的人,對上帝負的責任越大。因此,基督徒有責任賺錢,有責任花錢,有責任為上帝賺取榮耀。基督教的財富觀為基督徒踐行自己的責任、奉行進取、節儉、公義、憐憫等價值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他宗教在財富和金錢問題上,都沒有明確提出這一點。也就是說,其他宗教對財富與金錢的批判,只是強調了財富所具有的罪惡的一面,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消極性,而沒有把人和財富的關系,上升到如何看待人和上帝、財富和上帝之間關系的高度,沒有確立上帝是人及財富的最高主宰者的觀念。這是基督教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貢獻,或者說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教的財富觀徹底改變了人對經濟活動的消極的傳統認識。

再次,是基督教的享樂觀。對于人有了錢以后,是否應該享樂的問題,基督教新教提出了“理性的禁欲主義”,不是反對一切享樂活動,而是反對浪費、奢侈,反對將金錢用于滿足個人私欲,號召要把資金用于投資,發展經濟,用于窮人,用于慈善,用于滿足社會的需求。說來說去,“理性的禁欲主義”就是要讓人明白,賺錢沒有錯,財富不是罪,但賺錢的目的不能是為了自己、為了私利,而應是為了榮耀上帝,為了讓自己與他人“得救”。為此,財富越多越好、賺錢越快越好。

這一套理論,你把它叫做加爾文主義也好,叫新教倫理也好,叫基督教的財富觀也好,叫什么都可以。總之,這是基督教在資本主義出現時對勞動、經濟活動、財富、金錢的基本理解,它從宗教神學的角度,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具有生命力的新階級、新階層對改變舊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強烈要求,客觀上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誕生,同時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預設了道德的界限。當然,資本主義在其發展中究竟能否消除人性中的罪惡,能否遵守基督教新教的倫理道德,是另外一回事。但沒有基督教的這套理論,資本主義要保護私有制、要搞市場經濟、要破除封建特權、要發展生產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主義的出現,總得有一套說法。沒有新教神學、新教倫理,資本主義要登臺,缺了來自上帝的合法性,別說神圣性了,就連正當性都沒有。加爾文、約翰·衛斯理、馬克斯·韋伯,這些人都對資本主義的出臺和日后的發展作出了神學理論上的貢獻。

最后,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有一條特別重要,就是基督教的天職觀。天職是什么意思呢?天職原來表示“上帝安排的任務”。馬丁·路德翻譯《圣經》時,把這個詞與世俗社會的“職業”聯系在了一起,意思是說上帝委派的任務是通過世俗職業實現的,履行職業的勞動是順服上帝的外在表現。馬克斯·韋伯也認為,上帝應許給人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讓人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在世俗社會里根據自己的社會身份完成他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人的天職。

在此之前,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天主教神學認為,世俗活動是肉體的事情,毫無信仰價值。新教的天職觀使基督教教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人在世俗社會中的職業活動具有了重要而積極的意義。新教倫理對世俗工商活動的辯護,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對天職觀的解釋,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富有信仰色彩的倫理。

這一點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比如,美國所有的企業家,都要加入行業組織,就是商會,否則會被這個行業所排斥。我在美國多次參加過商會的活動。商會的組成原則完全是基督教的。因為為了維護行業的利益,它一定要用基督教的思想作為商業倫理,格式化所有的企業和企業家,這跟中國企業家對企業與經濟活動的意義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有了天職觀,基督徒在日常工作中的全身投入,就變成了每個人對自己工作必須承担的責任與義務,敬業負責天經地義,創造財富服務社會才能榮耀上帝。你損失了時間、無所作為、投資失敗,是不能為上帝增光的;浪費時間、無所作為、消極厭世,或者揮霍浪費、沉溺享受,都是罪惡,是上帝所不喜悅的。

基督教為資本主義提供的倫理價值觀,使資本主義有了道德制高點,其他的主義,要把資本主義比下去,就得站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道德制高點上,這樣的道德制高點在哪里?當然,許多主義都有很好的理想、理念、目標,比方說社會主義,追求公平和正義,人類大同。但它更多地強調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沒有財富,你怎么分配?拿什么東西分配給大家?資本主義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克服短缺經濟,要解決有和無的問題。到了物質分配和再分配階段,基督教信仰與倫理中的基本內容開始發揮作用,強調社會公正、社會正義。也就是說,基督教的倫理觀、道德觀在資本主義產生初期,起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到了資本主義發達階段之后,又因為能遏制人性的罪惡,保證了資本主義不會因追逐利潤最大化而走向滅亡,被私欲所吞噬。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督教一方面為資本主義的問世提供了神學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從倫理道德上有效地維護了資本主義產生之后的正常運行。基督教是維持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兩個輪子之一。

資本主義的另一個輪子是什么呢?是法治。我們剛才說得這些東西都是基于信仰與理念層面的東西,是一種作用于人心的內部約束,中國古代叫做內省。如果以人的信仰為原則,把信仰理念和價值觀具體化,作為調節各種關系的規范,以多數人認可的方式推出,就是所謂的“社會契約”;把大家同意的游戲規則通過程序公之于眾,讓全民遵守,就是法律。一個信仰,一個法律,這兩個東西保證了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一個社會既無信仰,又無法治,還要談資本主義,就會顯得很可笑,那樣的“資本主義”沒有大眾認可的規則,沒有大眾認可的價值觀,不可能促進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只能讓人們回到叢林去,以野蠻的方式互相殘殺。所以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競爭、私有制這一套東西,一定要有法治。

假如只有法治,沒有信仰,是不是可以呢?或者說,只要資本主義加法治,不要基督教,行不行?這實際上是個“法律后面是什么”的問題。法律后面是什么?是信仰,是價值觀!法律離不開信仰。沒有對價值觀的認可做基礎,所謂的“法律”蒼白無力,形同虛設。法律是人定的,但法律的背后有一個人與上帝的關系、人對上帝負責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說的紅綠燈現象。在美國或者西歐、北歐國家,大家可以看到的這樣的例子:夜深人靜,一個人開車到了一個小鎮上的十字路口,只有紅綠燈,沒有人,沒有警察,也沒有探頭。開車的人遇到紅燈,沖過去無人知道,停下來也無人知道。這個人的選擇是什么?一定是停下來,等待綠燈。是不是他害怕警察,害怕探頭?根本不是。他不是害怕人,是怕上帝,是出于對法律的尊重,對基于對信仰的價值觀的認可。因為他知道,做違法的事情,意味著違犯他的信仰,違犯他所認可的倫理道德,有悖上帝的教導,盡管無人知道,但會受到“良知”的折磨,受到上帝的懲罚。

這個例子說明,法律是從外部對人進行約束,比如違章以后罚多少錢,違法以后受什么懲罚。而信仰是從內部對人進行約束、警醒;是對人內部的一個道德規范。有沒有紅綠燈是法律問題,闖不闖紅燈是信仰問題。法律與信仰,兩個規范同時起作用,都不能少。大部分基督徒認為上帝的信徒一定要順從上帝的話,而上帝是世界上一切權力、最高權力的來源,是“萬王之王”。延伸開來,就是要在世俗社會中自覺地做一個守法的公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必然是法治完備的國家。法律的完備,法治的有效,最終要靠大眾的認同、自覺的服從。沒有信仰,沒有價值觀認同,法律再多也無濟于事。

如果我們不知道法律背后是信仰,不了解信仰的作用,僅僅從外部來模仿這種體制,一定失敗。所以,我們才會在國內看到每個城市都有紅綠燈,交通標志齊全、清楚,但維持交通還得靠警察;有了警察還不夠,很多地方還要有協警,協警還要拉繩子、舉旗子、吹哨子。維持交通秩序的成本非常高。為什么紅綠燈在中國不起作用?是因為中國人看不見紅綠燈?當然不是,因為我們有“中國式過馬路”的心理。法律法規都清楚,是不是必須遵守是另一回事。大家內心里如果沒有上帝,沒有一個發自內心的敬畏之心、順服之心,沒有讓自己的行為自覺符合上帝的旨意與禁令的愿望,就會目空一切、蔑視一切。闖紅燈又怎樣?只要沒人看見、沒有電子眼拍照就行。所以,沒有信仰與價值觀托底,單純模仿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規定再多,也很難起作用。資本主義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當然,如果我們能有一套成功超越資本主義的制度更好。但到目前為止,應該說,資本主義以最佳的方式體現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和人類思想的精華,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具有自我糾錯功能的管理體制、法律體系、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它有強大的經濟基礎,而它的背后有一個倫理道德體系在起作用,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支柱就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與資本主義是什么關系?就是這個關系。

我就說到這兒,謝謝!

(本文為作者2014年4月30日在北京天則研究所“第六屆天則企業家論壇”上的發言)




網載 2015-08-23 08:38:44

[新一篇] 王紹光:中國的“代表型民主”

[舊一篇] 如何避免被殺指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