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 簡體 傳統 |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經在「微信背后的產品觀」里講到:「產品經理要有傻瓜心態」。這里的傻瓜并不是真傻,而是一種外行心態。張小龍說,自己要經過5-10分鐘的醞釀才能達到傻瓜狀態,馬化騰需要一分鐘,功力最深的是喬布斯,傳說他能在專家和傻瓜之間隨意切換,來去自如,所謂「Stay foolish」,便是如此。
你需要多久才能變成一個傻瓜?
我最早聽到類似的說法并不來自于張小龍,而是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像外行一樣思考》,作者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CMU)的計算機科學和機器人研究所的金出武雄教授。金教授的學術固然在同行眼里高山仰止,行文也極為流暢。關于寫作,他的觀點是,無論寫科普還是論文,都要像創作小說那樣寫出引人入勝的獨特觀點。這一點和 MacTalk 秉承的寫作原則一脈相承。
金教授在1980年的春天從日本到了美國,開始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涯。他信誓旦旦的對自己的妻子說:咱們只去五年。三十年過去了,伊帶著這個彌天大謊參與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相關的各種研究,工作兢兢業業,為美國人民的人工智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能夠進行火星探查和火山口探查的機器人,自動駕駛直升飛機,虛擬現實和三維視頻,等。
關于這本書的創作,金教授如是說:
聽過我的演講或言論之后,有很多人表示「你的話,簡直就是謊話、幾乎都是謊話、是玩笑、像是真話、是真話、是自吹自擂、雖然很有建設性但……雜七雜八還有點意思」。于是我想,要不要把這些收集起來,寫一本書呢?
于是這本書就這樣誕生了,比《MacTalk·人生元編程》的問世還要靦腆一些。
書看起來像是一本介紹「如何做學術研究」的著作,但其中的內容遠不止于此。無論是學術研究、技術、產品、演講、寫作、互聯網、教育、思考的本質等等,書中都有涉獵,并且觀點獨特,思路新穎,適合各個創造性領域的人群閱讀。
金教授有個觀點叫做「Best First」,意為最好的東西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無論是演講還是寫書,金教授都遵循了這個規則。觀眾或讀者都希望開始的時候就看到最好的東西,很多演講或圖書做了冗長的鋪墊才進入主題,豈不知那些鋪墊已經耗盡了聽眾和讀者所有的耐心。「Best First」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先把最重要的部分呈現給大家,之后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結束演講和閱讀。
這真是個有趣的觀點。寫到這我想起了 Linux 的締造者 Linus 在自傳里寫的一句話:
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種理論。我們可以在第一章里對讀者解釋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樣就可以吸引住他們。一旦他們被吸引,并且付錢買了書,剩下的章節里我們就可以胡扯了。
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基于此,我們就知道,書中的核心內容毫無疑問是第一章: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這一章節給我帶來的思考最多。
讀了十幾年書,又工作了很多年,我們終于從鼻青臉腫混到了白衣飄飄,成為了某個領域的行家里手。工作中開始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不斷有新人或老人來找你解決問題,你微笑著迎接各種挑戰,淡淡的送走困難,你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殊不知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創新匱乏區。我們無法像外行那樣自由的思考,無法像「傻瓜」那樣去體會真實用戶的感覺,我們成為了專家,常常考慮的是「能不能實現」和更多的「不可能」。
這時候金教授就會從書里爬出來拍拍你的肩膀,輕輕的在你耳邊低語:要像外行人一樣自由發散地找出創意,然后以專業人士的方法去付諸實現。
對于外行人來說,因為沒有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束縛,就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們一切構想的根源都是「我想要這樣」,而不是「能不能實現」。每個外行都抱著一種「能實現」的積極態度,美妙的創意才會相伴而來。而專家就很容易被困在通常的做法中,難以產生飛躍式的想法。某些成功了的,已經存在的方法、經驗和知識反而會導致想象力匱乏,創意缺失。
當你以一個專家的身份說出「不可能」三個字的時候,你已經輸了。金教授如是說,為此他還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
2000年左右的時候,有個人告訴我說:雨滴原本是透明的,但在雨天開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卻是白色的雨滴,這妨礙了開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車頭燈照在雨滴上,光線發生了像在水晶里一樣的折射。那時我就想,能不能做出這樣的車頭燈,它不像傳統車頭燈一樣對著某個方向無區別地發射光線,而是先探測雨點的位置,而后僅僅向沒有雨滴的空隙投影光線,這樣的話豈不就像看不見雨一樣了嗎?
那是我像外行一樣的想法,實在是有點天馬行空。我和汽車公司的技術人員談論了這個想法,他并不接受,說:這不可能。雖然我覺得從技術上說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但還是先把這個想法擱置了。
七年后,金教授終于做出了讓雨滴消失的車頭燈實驗室版本,并且因此拓寬了新視覺系統和應用的前景。
跳出現有的成功是最難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
發明現代計算機原型的天才科學家馮·諾依曼在別人向其展示高級編程語言時,這位天才的回答:匯編是多么美妙的語言啊,有了匯編你們怎么還會用到其他語言呢?這是多么的愚蠢!從那以后,幾百種高級語言誕生了。
他就不能理解我們這些看不懂匯編語言的程序員的心!
很多成功的企業巨頭被后來者追上并擊敗,同樣是因為企業經營者無法走出過去的成功經驗導致的。即使無法顛覆別人,也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出自己的改變,每個創業者,都應該讀讀這一章節。
金教授還在書中講述了「計算機向人類發出挑戰——問題的解決能力與教育」「表達“自己的想法”,說服別人實踐」「尋求決斷與明示的速度」等內容,同樣值得仔細品讀。下面是一些有趣的觀點摘錄。
明斯基教授,您總是能在各種領域中想出很多創造性的、引人入勝且能夠引導新方向的構思。請問 您的訣竅是什么呢?他回答說:這個很簡單,只要反對大家所說的就可以了。大家都認同的好想法基本上都不太令人滿意。
金教授說,越能干的人越迷茫。
如果你工作時經常在「能不能行呢」的不安感和「啊,成功了」的成就感之間往復行走時,恭喜你,離成功已經沒有幾公里了。交織著這兩種感覺的體驗將成為你智慧和體力的強有力基石。
就算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和機器人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他們出類拔萃無所不能,也避免不了這種感覺。不,應該說,正是這種人,才更容易陷入不安和迷茫。
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我為什么會經常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
很多人常常感慨:我就是記憶力不行……言下之意就是除了記憶力我其他方面都很行的。真是這樣嗎?
日常生活中,對于人的知覺、思考、行動等,追本溯源,最終都會落到記憶上來。如果頭腦中沒有知識和信息作為工具、材料,是不可能發揮規劃能力與創造能力的。構思就是通過重組腦海中的記憶而產生的。如果沒有良好而廣博的記憶內容做基礎,根本產生不了什么好的構思。
因此,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記憶。把他人長時間思考總結得出的成果記憶下來,不僅高效便捷,也能為自身的思考擴展基礎。 當然,這里所謂的記憶,是指「經過理解的記憶」,這一點無需多言。
所以,今后看到高曉松在脫口秀中談古論今縱覽天下的時候,不要再說「我就是記憶力不行」,差距是全面的。
科學的進步就是不斷突破極限和開辟新的領域。很多人認為世界已經停止前行,但那并不是真相。
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像競賽一樣指數發展,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發展速度減緩,甚至有人說計算機不會再進步了,還舉了很多例子:硅晶體上不能畫再細的線了,不能制造出更小的晶體管了,硬盤的存儲密度不能再增大了,等等。根據這些說法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發展瓶頸終將到來。
第一條:科學工作者聲明某件事情是可行的時候,基本上他不會錯。但當他說不可能的時候,他很可能錯了。
第二條:發現極限在哪里的唯一方法就是超越極限,嘗試向稍微超越這個極限的領域邁進、冒險。
第三條:無論是哪種技術,只要它是非常先進的,那看起來都跟魔術沒什么區別。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無論什么樣的構想,最初大都只是個偶然的想法。錘煉構想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在交談中驗證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想法,并且獲取相關知識,修正不完備的地方。升華構想的關鍵是「交流」,因為他人有很多自己角度的認識和想法,借鑒過來才能完善自己的構想。
開發系統的人頭腦中一定要有「用戶是在與系統進行對話」這種概念。事實上用戶不是通過一點點閱讀操作手冊記住系統的使用方法的,而是通過使用在頭腦中形成印象:系統對每一項操作的反應是什么。
因此,即便是再簡單的操作,要是系統的反應不一致,只會使用戶混亂,產生不信賴感。系統與用戶的關系,就像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老師的舉止行為前后不相同,就根本不能博得學生的信任。
模仿、相似,這樣不是很好嗎?最初的想法的確是相同的,但在此基礎之上添加東西、使之升華的水平高低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此,大部分的創造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之上增加其附加價值的東西。獨創、創造,不是無中生有的魔術。
最后,回到我們最初提出的問題,如何在專家和傻瓜之間進行自由切換呢?其實金教授已經寫在書里了:
思考的時候,要像外行一樣單純直接,實踐的時候則要像專家一樣嚴密細致,并且要有以專業知識和方法武裝起來的「我做得到」的樂觀主義精神。要記住,獨特的、好的創意和好的結果,不管是對研究而言,還是對商業運營而言,都不是自己突然冒出來的東西,那一定是刻苦的努力和長期的思考帶來的。
每個 MacTalk 的讀者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如果你沒時間讀書,至少要讀一讀這篇書評!
文章來源:MacTalk By 池建強(微信ID:sagacity-mac)
互聯網er的早讀課 2015-08-23 08:43:2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