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家,回不去的故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能回到家,卻回不到故鄉,故鄉永遠存在于記憶和時間的彼岸。這是多么令人悲傷啊,不過,或許這正是時代賜予我們的幸運——所有的一切那么搖曳不定,那么游移無根。


作為歷史學者,十年砍柴努力從歷史深處刨出故鄉的細枝末節,但最終如我們每個人所遭遇的,如新書《找不回的故鄉》所呈現的,如學者于建嶸所佐證的,故鄉再也回不來了。但是,這種尋找值得尊重,其心路值得體味。年關了,我們也可以回家去尋找故鄉,不是嗎?


▲十年砍柴

幾年前正月某個上午,太陽正好,我回到故鄉。走在曾讀高中的縣城街道,望見熟悉的資江在井口潭折彎北上,看到身邊一個個人走過,沒有一個人注意我,當然也沒有一個人認識我。


一剎那間,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成了故鄉的陌生人。

────────────

十年砍柴談故鄉:舊影難覓

────────────


我從北京回來,但骨子里還是個湖南人

1993年夏天,大學畢業后就職于北京,在這座城市迄今已待了二十一年,超過了我在湖南的時光。我在這座城市娶妻生子,算是扎下根來了。湖南,僅僅成為“籍貫”所在地,成為了“故鄉”。然而,在五方雜處的京師,人與人交往,介紹自己或問對方“哪里人”,決非法律意義的,即身份證上所標識的地方,而一定說的是其文化上的歸屬地——即故鄉是哪里的。就算我在北京再活五十年,我仍然是“湖南人”而非“北京人”。北京至長沙的高鐵開通后,我第一次坐高鐵回家,看到長沙南站的廣告牌上寫著“我從北京回來,但骨子里還是個湖南人”,便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但激動歸激動,隨著離開故鄉年頭的增加,每次回鄉我都覺得故鄉和自己的疏離,尤其是現在的故鄉究竟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呢?村里那些小孩一天天長大,離鄉去南方打工,他們的人生和我已沒有任何交集,即使有一天在街上相遇,也互為陌生人;而看著我長大的長輩們,一天天老去,辭世。故鄉,好像越來越像一個符號。

▲十年砍柴


在追尋和打撈中,自己和故鄉的距離更近了

不甘心自己與故鄉相互遺忘與疏遠,于是我試著去追尋故鄉的過去,打撈故鄉的舊影。


在追尋故鄉往昔的過程中,我慚愧自己以前并不很了解故鄉。當年對故鄉的夸耀,所依據的無非是所共知近現代史上的湖湘人物和某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撇開這些,我發現故鄉的往昔有著更多生動的故事、美麗的紋理和一個個被大人物遮住的、有意思的小人物。這些,或許更能代表故鄉過去的風貌。


在追尋和打撈中,我覺得自己和故鄉的距離更近了。常在夜深人靜時,我在北京的小書房里,翻閱著鄉賢們的文集或湖南各地的方志,故鄉的往昔是那樣鮮活地呈現在我的面前:高山峻峭而森林茂密,大河曲折而湍急,人們多情而俠義尚勇。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不論他們死后名垂千古還是籍籍無名,他們的人生故事都很精彩,寫下來都是一本好看的書。可惜,太多人的故事沒有被記錄下來。

▲湖南岳麓書院

────────────

于建嶸談故鄉:美麗背后是悲傷

────────────


……我比十年砍柴癡長9歲,因此我在鄉村度過的童年比起他更為艱難與屈辱。  


“文革”開始后,我那位早年參加共產黨游擊隊的父親,變成了國民黨游擊隊的匪兵。父親被抓了起來,我與母親、姐姐三人成了沒有戶口的“黑人”。由于在城市根本沒有容身之地,1967年全家回到老家的農村。由于是“黑人”,在老家也飽受歧視。8歲時,父親的朋友幫忙將我安排到一所小學旁聽。我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染黑的麻布包改做成的衣服,高高興興去上學了。豈料,上學第一天就被女班長發現:“他是‘黑人’,怎么可以來我們班上課?”女班長下令同學將我拖出去,我抱著桌子不肯走,拉扯中黑麻布衣被撕爛。我被拖到學校后面時,被佯裝經過的父親發現了。那一次,我生平第一回看到父親落淚。    

 

因為童年的經歷,我對故鄉的感情是復雜的。我離開故鄉幾十年了,但一直留戀故鄉的青山綠水,想念故鄉的親人,喜歡故鄉那方水土所滋養的剛健、質樸、俠義的民風。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回到故鄉,在故鄉的土地上我感到踏實而舒服。但我知道,故鄉那塊土地上也滋生了許多丑惡。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里,故鄉的父老鄉親盡管善良而勤勞,但孟子所說的“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樣現在看來標準很低的生活,鄉親們也普遍難以過上。

     

▲鄉村黃昏


2010年5月18日下午,我應邀到德國駐中國大使館與正在訪華的德國總統克勒進行小型的會晤,并將我創作的一幅油畫贈送給總統。畫面的內容是南方的一條河流和江上的三座小山。總統夸贊這幅畫很美,我解釋說:總統先生,美麗山水的背后是悲傷。這句話,也代表我對故鄉,我對中國鄉村的一種感覺。從十年砍柴這本書里,我也讀出來這樣的感覺。為什么生活在美麗山水中的父老鄉親不能遠離悲傷?對他們而言,美麗山水什么時候才能成為“爰得我所”的樂土?

────────────

拓展閱讀:害怕和故鄉相互遺忘

────────────

▲《找不回的故鄉》封面


這是一部游子在遙遠的異鄉尋覓故鄉往昔的文集。寫作的緣起,乃是因為時間和空間上與故鄉漸行漸遠,害怕有一天和故鄉相互遺忘。


曾國藩、左宗棠、宋教仁、蔡鍔、沈從文、馬英九、宋楚瑜、蔣廷黻、廖耀湘……書中有風云際會的大人物、大歷史。


長工爺爺眼里的地主,老輩人講述的“走長毛”與“走日本”,一座鄉村小廟在大時代中的盛衰,政權更迭引起的校名更改,被鄉人敬為英雄的官家賊匪……他們不被歷史記錄,僅僅活在這片土地上,長輩們茶余飯后的故事里,最終歸于塵土。而現在,他們活在這本書中。

文字由出版方提供,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整理:西門忘我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44

[新一篇] 希望成為一種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

[舊一篇] 你在我身邊,就足以把我欺騙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