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本管理初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正迅速由生產中心和效率中心社會向消費者中心和效益中心社會轉變。這一歷史性轉變,在宏觀方面加速了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微觀方面增強了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的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制度建設與革新只是從法律和產權上明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企業能否盡快扼制下滑的局面,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軌道,關鍵還在于能否建立和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和制度。
      一、國有企業的現狀與選擇
  如果要準確有效地為國有企業提供經營管理方面的實踐模式和參照體系,首先必須準確地界定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趨勢和內在推演規律。否則,人們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向市場轉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仍會產生錯覺。概括起來講,國企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要素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即影響和關系經營理念與價值取向的多元思想體系,宏觀經濟調控,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和跨國公司,其內部推演步驟主要分兩步,即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建設,如圖示。
  附圖C38e01.JPG
  從圖中可以看出,影響和推動企業改革的環境要素包括:
  1.與資本主義社會相比較,影響我國企業經營價值觀的思想體系是多元復雜的。既有主導力量和進步的因素,也有制約發展的舊勢力和舊觀念。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企業經營理念以創造價值和法律為中心。西方企業的構成靠的是所有權和法律手段,而中國企業的維系靠的是政府參與,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持的“君子協議”,一旦發生人事變動和信賴關系的危機,企業經營就會陷入滑坡或遭滅頂之災。
  2.政府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進行宏觀調控,加速政企分開的步伐,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在當前條件下,這個市場仍不完善,商品的價格與質量尚未充分地反映供求關系,市場的條塊分割嚴重,市場的交易信用下降,三角債和假冒偽劣商品現象嚴重。
  3.通過外資嫁接和開辦合資合作經營企業,一批管理有方、經營得法的國有企業群體迅速崛起,為處于改革和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4.跨國公司的加盟,加速了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同時也加快了國有企業向市場轉軌的進程。一批國外大企業如寶潔、摩托羅拉、LG、大眾、杜邦等,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管理理念、行之有效的營銷戰略與手段、完美的品質和高質量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對國有企業的生存、經營與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產品的成本與價格、品質與品牌、技術裝備與科技投入、生產規模與規模效益諸方面,跨國公司明顯地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面對咄咄逼人的市場競爭壓力,國有企業應做什么樣的選擇呢?
  國有企業內在推演的第一步是對現有企業制度進行改造,進一步理順政企關系,使企業產權(資產)明晰,責、權、利明晰,推動企業經營資產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進行重組,組建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組織,提高生產力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不僅如此,企業還要實施以參與市場競爭為主題的“二次創業”,這就是遵循經濟規律、市場法則和國際慣例,建立和健全現代企業要求的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實現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場要效益,使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最終落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方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而是單純地換個牌子,搭個架子,就等于我們自己把國有企業送上了斷頭臺,這絕非危言聳聽。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企業管理制度,必須大膽地引進西方科學的管理理論和手段,同時,還必須尊重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影響管理理念與行為的價值體系(或思想體系)。
      二、國有企業管理的歷史沿革與定位
  國有企業和企業家所面對的經濟文化背景是多元的、復雜的,因此其價值取向和管理行為也是多元的、復雜的。我們按照四個時期對其進行相關分析和類比。前三個時期見下表。
  90年代以來,是第四個時期。左右企業經營和企業家價值取向的思想體系包括社會主義思想、宏觀經濟調控、市場經濟、封建思想和人本思想。企業經營理念和行為具體表現為:1.效益與效率并重發展;2.企業的風險意識、市場意識和投機意識得以強化;3.管理力量薄弱的問題已普遍受到重視;4.企業的產權不明晰,國有資產流失嚴重;5.“儒商”迅速崛起;6.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進入實踐時期;7.企業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迅猛;8.公司化、股份化的企業改造步伐加快,在法律上明確了企業的組織形式;9.企業經營者沒有向職業化轉變,人治意識和官僚意識還很突出;10.資本積累轉向資本擴張與集中, 非經濟因素讓位于經濟因素。
  從我國企業的管理變革和管理方式演化上可以看出,中國的企業管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經歷了一個拓荒、借鑒、導入的過程。現有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思想和行為基本上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逐步導入西方的管理理念和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不同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管理,從理念、目標、組織、制度到具體的運作方式和方法都有顯著的不同。傳統的企業管理強調計劃中心主義,而西方企業管理是以市場中心作為其出發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都揉進了對西方企業管理內涵的理解和實踐。
  導入西方的科學管理模式是我國企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市場經濟向市場主體——企業提出參賽的要求,企業要參與競爭,首先要懂得競爭的規則,其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獨特能力和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取得參賽的資格并加以實踐。這種企業推進發展模式在西方經歷了一百多年,企業在這種背景下形成和發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這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國有企業必須借鑒學習的寶貴財富。問題的癥結在于,社會上和業內人士存在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把西方管理作為最高水平和終極模式,而忽視了它在中國應用的局限性和其本身動態性的一面,因此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則表現出強烈的功利主義傾向。如:追求規模經濟和企業兼并成為時尚;崇尚廣告、品牌和價格效應,弱化了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效益三位一體的市場本位取向等。
時期        思想體系      企業理念與行為傳統文化      封建思想     1.以農為本,工商業脆弱(1949年以前)    新民主主義思想  2.等級森嚴,家長制          人本思想     3.科舉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     1.創業精神和長征精神(大                    慶、大寨)(1950~1978)    封建思想     2.盲目夸大人的作用(大躍                    進)          人本思想     3.貶低科技的作用(文化大                    革命)                   4.雷鋒精神和為人民服務                   5.企業"大而一、小而全"                   6.平均主義和鞍鋼憲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計劃經濟     1.宏觀經濟控制嚴厲,政企                    不分(80年代)      商品經濟     2.講求效率原則,推進承包                    制、計件計時工資制          封建思想     3.管理力量脆弱,具有強烈                    的人治色彩                   4.發財和勤勞致富觀念強                    烈                   5.引入市場機制                   6.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7.重復投資建設                   8.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
  西方管理是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形成和完善起來的,它的基本傾向是對物(機器設備)的管理,人是機器生產系統中的一個固定點,是依附的、從屬的存在。企業的組織系統是交織的經緯線,經線是一個等級,緯線是一個階層,每個人都在這樣一個經緯線上,企業組織機構高度結構化。流水線等機械化操作要求職員按規章制度辦事,方法對路尤為重要。這種管理模式強調“指揮與控制”,突出結構完整和功能完善。企業的目標系統和流程設置、項目研究評估、市場與顧客調研、產品演示與推廣、員工績效評定與報酬等極其標準化,管理上顯得較為固執,人的作用和主動性與機器設備和結構的作用相比,依附性極強,人被“異化”了。
  這種管理模式是科學的。因為它應用了科學的思想,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同時它也應該是動態的,因為它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經常講日本式、德國式和韓國式的企業管理的成功,事實上它們都是對西方管理動態性的認同與實踐。
  我國國有企業如果要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除了在資本積累與經營、技術創新和研制開發方面持續努力之外,還必須創立一種管理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應具有中國化的含義,也就是說,必須在引進西方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和實踐儒家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治眾思想”,并使其系統化、規則化。眾所周知,西方管理的核心是科學和資本,在人、財、物的資源配置方面,其突出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中國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支制衡或主宰力量,必須在人力資本的利用和開發方面取得優勢。日本管理中的質量管理,分紅制及其合理化建議等正是這種相對優勢理論的實踐寫照。
  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必須搞清理論上是否正確,認真分析實踐中的利與弊,切忌長期拓荒和一味地導入。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形成獨具特色的經營理念。概括起來,第一,有關企業經營環境的觀念;第二,強調企業具體的使命觀;第三,實現企業使命的核心能力觀。植根于黃土地的中國文化,從《孫子兵法》到《毛澤東選集》,無不滲透著中國式的管理思想,我們只有將西方現代管理理論與東方文化結合起來,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三、科學人本管理的創立
  科學人本管理是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二位一體,是以科學為先導,以激勵和價值基礎為中心,提倡以團隊和授權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職員智能參與的水平,強化各種人本要素,包括職員的意愿、管理力量、協調、交流和素質,確保企業的發展與職員的發展和回報并行同步。
  從理論上說,科學人本管理是科學管理,是成本最低、效能最高的管理改進,是西方管理在中國的當地化。西方管理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定社會經濟文化的產物,具有濃厚的市場經濟特征和文化特征,而中國具有五千年儒家文化的背景,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全盤照搬資本主義文明下的西方管理模式,現代化不應該是美國化、西方化。
  進入80年代后期,西方管理日益重視人本要素的管理。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大量聘請專家顧問,以彌補企業在智能方面的缺陷;第二是大力推進授權經營,下放產銷的決策權和經營權。歸根到底,人本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使每個人的智能參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1.科學人本管理實施的原則
  (1)科學人本管理屬管理改進的范疇, 因此人本管理必須以科學為前提,在遵循科學管理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智能參與水平及人的主動性。也就是說,它與唯意志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唯意志論是反科學的,它把人的能力和意愿不切實際地凌駕于客觀現實之上,如我國1958年的“大躍進”,當然不可能成功。
  (2)科學人本管理是西方管理的中國化,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科學的本質,必須充分地發掘和發揮計劃經濟和儒家文化中對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的積極成分,摒棄和揚棄傳統的陳規陋習和計劃經濟的舊思維、舊觀念。否則,我們只能學到其管理的表面,而內涵還是小作坊和小食品店。
  (3)科學人本管理是繼19世紀的經驗管理和20 世紀的科學管理之后的第三個階段,誰首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突破,誰就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
    2.科學人本管理成功實踐的范例
  [范例1]世界聞名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1996 年的資金收益率為20%,股票銷售的利潤超過6%,遠高于通用公司(4 %)和福特公司(3%)。該公司的座右銘是:凡事必定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它提醒職工不要滿足現狀,而要不斷地創新,精益求精,對每件事情都要力求找到最好的解決方式。突出表現在:第一,企業有一批具有洞察力和創造力的專家。一方面理性地(依賴天性和經驗)滿足和迎合消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注重于預測未來和有創見;第二,集體研究降低成本。公司每輛車的生產都是由設計師、工程師、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工人等組成協作小組,共同研究確定生產成本。第三,購銷環節由能人掌管。該公司的零部件采購經理精明能干,由于他的努力,1995年零部件采購節約 7.65億美元。銷售經理也極為出色,他把每輛車的銷售成本由3000 美元減少到1000美元。
  [范例2]德國的羚羊BMW公司,歷來重視的經營指標就是“從業人員的滿足度”。BMW公司能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工業中,每年增產6%以上,并連續30年不虧損,主要靠的是員工對公司有很高的滿足度,竭盡全力為公司效力。BMW 公司對中高層經理干部能力的要求標準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專業知識強。言談舉止要能體現出專業素質,因為專業知識是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指標;第二,擁有卓越的保持觀點均衡的判斷力,即能從宏觀的格局判斷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狹隘的專業觀點和個人好惡。
  綜上所述,兩家公司在實踐人本管理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業績,其中有兩點具有同質性。
  第一,企業作為一個經營群體,必須始終有“危機感”。要洞察環境的變化,提早準備對策,以不斷鞏固自身在產業內的地位。
  第二,不遺余力地提高智能在經營各環節參與的水平,以提高消費者可感受到的附加價值。作為立業之本,智能首先體現在科技和人才方面,認識到其對提高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巨大推動作用。其次體現在對職員意愿的尊重,對職員的精神導向,以推進人力資本在資源配置方面效能的發揮。
    3.科學人本管理的實現形式
  科學人本管理實現的形式是多樣的,也是多渠道的,它貫穿于管理理念、行為和效應的方方面面。作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在管理上應該展現中華民族質樸勤勞、堅韌不拔和持之以恒的民族氣質。
  (1)不斷改進與提高決策的科學人本水平。 根據方案與效應的關系,我們可以把決策分為幾種類型:
  第一,長官意志型的決策,它事實上是封建家長制在現實中的表現,是個人喜好、風險認識的行為取向,它全然不顧別人的意愿和心理承受力,危害很大。這種決策屬無限決策,一個人或幾個人壟斷一切權力,往往只顧眼前利益和本位利益,不考慮現在的決策對將來會產生的影響。這種決策當然不行。
  第二,理論型決策,它只注重事情本身的發展態勢而忽略了客觀環境的制約條件,屬于紙上談兵,缺乏變通性。這種決策也不可取。
  第三,科學人本決策,它把效益和效率作為首要前提。科學人本決策,克服了長官型和理論型的狹隘性。它從宏觀和戰略的格局來把握問題,制定方案,強調利益的協調和集體智慧的運用。它要求決策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市場準則,并有科學性和戰略性,要克服小本經營和只顧眼前利益的思想,樹立大本經營的理念。決策者應有“靜以幽,正以治”的經營方法。“靜以幽”是指處事應沉著老練,喜怒不形于色;“正以治”是以公正的手段,平靜的心態使各方面利益得以協調并達到管理目標。此外,決策從方案的制定到實施必須強調集體作用,把責任、權利和利益三者關系通過問題認知、方案制定、決策實施和跟蹤評估統一起來。BMW公司的決策核心是由首席執行官(CEO)為首的六位董事成員組成的董事決策會,它的做法值得借鑒。
  (2 )努力實踐“能力主義和權力下放”的“授權經營”和“目標經營”,提高企業整體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這種經營方式事實上是賦予各部門主管或子公司的經理更大的管理和產銷權限,使其享有一定的經營活動的自由度,以培養和發揮他們的專業水平和經營水平。企業經理人的作用與科學上的超導具有類似的功能。超導作為一種新型導電材料,它可以大大地減少電能在輸送過程中以熱量的方式消耗;同理,企業的經理人作為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人員調配的主體,如果他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智力運用水平和工作的主動性、創見性,同樣可以減少企業內耗,貯存和釋放企業擴張和發展的能量,提高企業整體管理力量。
  與此同時,經理人如果能實現高度職業化,他的經營管理能力就會成為一種“人力資本”,從而就會自覺地把個人的全部命運與企業的經營績效聯系為一體,把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收束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這樣,經理人就會把握獲利機會并使企業獲利。
  授權經營不是權宜方案,而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從理論上說,它通過分權制衡和集體智慧的發揮,可以把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職能限制在維持正常的經營秩序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官僚和專橫的經營作風,才能逐級地發揮各個層次職員工作的主動性,提高職員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提高職員對崗位和工作本身的責任感和危機感。
  (3)實施“以德為本”的經營方式,把科學與德行結合起來。 它具有多重含義。第一,企業領導要率先垂范,廉潔自律。“將者,智、信、仁、勇、嚴”,作為企業的“將”,應注意五德的養成。在我國許多成功的企業里,管理依賴的是“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來自于企業主管對人的理解、尊重、寬容以及對自己的苛求、刻薄、自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魅力與做人的質樸。企業家是企業資本的人格化,能否成為企業的指揮中心,能否真正的代表企業,在管理中貫徹自己的意志,除了責、權、利統一之外,個人的品質與修養是至關重要的。第二,競爭要樹立“仁義”之觀,產品要推崇“信用”之舉,服務貴在“真誠”二字,于細微處見精神。“松下精神”是“服務第一,銷售第二”,那么什么是中國精神呢?我想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國精神。美國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說過:假如現代意義上的儒家倫理與西方啟蒙精神不僅不沖突而且相融,那么這個倫理就可以作為極具生命力的一種生活方式,從而抑制高度西方化暴露出來的極端個人主義、激烈而殘忍的競爭、過分的法制滯脹,等等。不難看出,儒家倫理在與西方文明交融時,一批中國企業家率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理性、法制、公平等理論,并成功地實踐了儒商的經營理念與行為,而且極具生命力。
  (4)企業應在機制上形成一種文化氛圍, 使員工自覺地投入各項工作,使他們的智能不斷得以發揮,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實現更多的產出。主要表現在員工不斷地改進工作方法,自覺地研究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途徑,在企業內部形成在“質量和成本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機制。
  創造這種氛圍的方法是給予員工更多的贊許和理解,愿意更多地聽取員工的意見,引導成分多于強制成分,讓員工自愿地投入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活動與經營秩序不僅是自上而下的,同時也是自下而上的。既要強調指揮控制,也應提倡自覺自愿,沒有自覺自愿的指揮控制,就是強制專橫。我國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必須克服這種強制專橫。基本方式包括:
  首先,建立企業懇談會制度。它分為一般懇談會和特別懇談會。一般的懇談會是公司主管與職工代表定期就一些企業重大問題進行交流溝通,取信于職工。特別懇談會就是指不定期地就一些特殊問題,廣泛地與職工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種做法事實上是“職工是企業的主人”理論的具體實踐。搞好懇談會,可以把職工的意愿管理、企業的溝通與協調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其次,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引入按資分配和成果分享的利益驅動機制。職工是企業的主人,企業職工應從公司的繁榮和發展中增加自己的財富,也就是說,工薪階層也有積累資本的渠道。這樣職工就會有一種滿足感、個人成就感。同時應給按勞分配制度賦予新的含義。一是在用人問題上引入競爭機制,論功行賞,有過必罚;二是全面推行崗位技能工資,打破論資排輩的工資結構,從根本上強化職員的競爭意識。
  最后,把品質與成本管理看作企業的綱。因為品質與成本同職員的生產經營活動關系最為密切,它涉及到個人和企業的切身利益。品質管理的過程自然應該成為職工認識自我和提高自我的過程,成本觀念的導入同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職工的自覺意識。況且勤儉歷來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優秀美德。綱舉才能目張,沒有品質和成本的管理,就沒有科學管理,更談不上科學人本管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京50~56C3管理科學范黎波19981998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范黎波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京50~56C3管理科學范黎波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9:01

[新一篇] 祝福與反省——日本學者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概觀

[舊一篇] 科學傳統與文化重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