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駭 禍在千秋 49年后北京消失的水是南水北調4倍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北京境內貫穿五大河,有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北運河和薊運河。以倫敦的泰晤士河為例,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04毫米,與北京地區相仿,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量還不如北京的一條永定河。都說建設水庫大壩不會改變河流的總流量,那么永定河、潮白河的水到底到哪里去了?北京的不幸,不在于它是不是大江大河的兒子,而是兒子不知道大江大河的40億立方米水到哪里去了,而非要到兩千里之外去調10.5億立方米水。如果說調來10.5億立方米水是“功在當代”,那么不知道40億立方米水到哪里去又該當何罪呢?

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目前人均水資源僅為1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平均的八十分之一。北京人口快速增長,人來了,水資源卻不能帶來,這是水資源嚴重匱乏的主要原因。只有南水北調才能解決北京的水危機。這個說法對嗎?

一、南水北調后北京人均水資源將增加50%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達到北京,中國媒體鼓足勁地吹捧這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多年來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目前僅為1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平均的1/80。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按照北京目前約2000萬人口計算,人均可增加水資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約50%(參見:記者魏夢佳:南水北調后北京人均水資源將增加50多立方米,新華網,2014年10月12日)。

往好了想,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人均水資源從人均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增加了50%,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真是功在當代了。但是往壞了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調水10.5億方的目標實現,北京的水資源依然匱缺,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的1/50,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可能利在千秋。

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的八十分之一,能構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依據嗎?

二、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

世界各國對水資源的定義不同,計算方法也不同,本身就缺乏直接對比的基礎。就是國內的學者、研究機關和行政管理機關對水資源的定義也不同。比如黃萬里對水資源的定義和張光斗截然不同,而張光斗對水資源的定義與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的定義又不同。

2013年北京共用水36.4億立方米,其中本市地表水供水3.9億立方米,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地供水21億立方米,從河北調水3.5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8億立方米。按照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14.8萬計算,人均耗水172立方米,不但超過了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而且還超過了南水北調后的150立方米。

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的算法是這樣的,本市地表水供水3.9億立方米,加上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地供水21億立方米,一共24.9億立方米,減去約5億立方米的超采的地下水,還剩19.9億立方米,除以200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水資源100立方米。從河北調水3.5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8億立方米和5億立方米的超采的地下水都沒有計算在北京人均水資源之中。同樣沒有計算在內的是,自然降雨為農作物、植物生長所接受的部分。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是故意壓低計算的結果。

三、北京人均水資源329立方米?

中國的水利泰斗、兩院院士張光斗和工程院院士陳志愷不是這么計算北京人均水資源的。張光斗和陳志愷將水資源定義為該地區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總和。計算方法是北京的面積乘以平均降雨量,(降雨量為105億立方米)然后再乘上一個系數(0.389),便得到北京的水資源總量40.8億立方米的結果。就是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降雨量沒有被計算在水資源量內。

1990年張光斗把文章寄給了陳云,陳云很重視,做了批示,并將此文轉送江澤民、李鵬、宋健。同時陳云親自還給張光斗回信說:你和陳志愷同志就我國水資源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見,我已轉請中央領導同志考慮。

水資源總量除以人口數便是人均水資源量。到2001年,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為329立方米,到2013年末人均水資源量為193立方米。

那么,北京人均水資源到底是100立方米?還是193立方米?

如果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需要南水北調,南水北調后到達人均150立方米,南水北調就是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那么人均水資源193立方米是否還需要南水北調?從人均水資源193立方米來看南水北調后到達人均150立方米,是否還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呢?

黃萬里批判了張光斗的計算水資源的計算方法,因為這個方法只計算了當地降雨形成的徑流,而沒有考慮外來的水資源。按照張光斗的計算方法,毛澤東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說法并不能成立,因為上海的人均水資源量比北京人更少,江蘇比山東、河南更少。

四、北京人口快速增長,人來了,水資源卻不能帶來

有人說,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太快,城市化,人來了,水資源卻不能帶來。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

1948年北京的人口不到二百萬(1,672,438人,資料來源:維基百科),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二千一百萬(21,148,000人,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口增長了11.65倍。本來不到二百萬的水資源現在要給二千一百萬人來分,能不匱乏嗎?

但是根據張光斗和陳志愷的計算方法,面積是一個重要因素,北京面積的擴大不能忽略。1948年的老北京只有現在6個區那么大,面積只有706平方公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69人。宛平縣、房山縣、良鄉縣、昌平縣、大興縣、通縣、順義、懷柔、密云、平谷、延慶和通州市都不屬于北京(資料來源:中共建國以后北京歷次行政區劃調正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4/15/34476_92971350.shtml)。現在北京的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是老北京的23.24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89人。

按照張光斗和陳志愷的計算方法,老北京的水資源量只有625毫米X706平方公里=4.41億立方米(降雨量)

4.41億立方米X0.389=1.72億立方米(水資源量)

人均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1,672,438人=103立方米/人

根據張光斗和陳志愷的計算方法,老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03立方米,遠遠低于2013年末的193立方米。

為什么老北京沒有喊水資源嚴重匱乏,沒有要求南水北調呢?這就是黃萬里所說,老北京靠的流經北京的河流所帶來的外來水。

五、歷史上北京的水資源條件相當不錯

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金朝皇帝看中的就是北京水土條件。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資料來源:互動百科)。之后北京又成為元明清的首都。如果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皇帝們會選北京做首都?

有人說,世界上許多首都都是大江大河的兒子,泰晤士河的倫敦、塞納河的巴黎、施普雷河的柏林、莫斯科河的莫斯科、維斯拉河的華沙、尼羅河的開羅、湄公河的金邊、紅河的河內、恒河的新德里和達卡、大同江的平壤、漢江的漢城、多瑙河的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北京卻沒有這樣的幸運。

其實北京境內貫穿五大河,有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北運河和薊運河。以倫敦的泰晤士河為例,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04毫米,與北京地區相仿,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量還不如北京的一條永定河。

六、永定河、潮白河的水到哪里去了?

1948年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選定北京作為首都,也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永定河平均每年的流量為20.2億立方米。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廳水庫,保證北京的供水。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水庫。官廳水庫的總庫容21.9億立方米,后幾經擴大,現在的總庫容為41.6億立方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密云水庫壩址處平均每年徑流量為20億立方米。1958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潮白河上修建密云水庫,總庫容43.75億立方米,密云水庫設計年入庫徑流量為15億立方米。

無論是官廳水庫還是密云水庫,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但是五、六十年過去,2013年北京共消耗的36.4億立方米水中,本市地表水供水只占3.9億立方米。人們不禁要問:永定河的每年20.2億立方米的水到哪里去了?潮白河每年20億立方米的水又到哪里去了?拒馬河的水到哪里去了?北運河和薊運河的水又到哪里去了?

都說建設水庫大壩不會改變河流的總流量,那么永定河、潮白河的水到底到哪里去了?北京的不幸,不在于它是不是大江大河的兒子,而是兒子不知道大江大河的40億立方米水到哪里去了,而非要到兩千里之外去調10.5億立方米水。如果說調來10.5億立方米水是功在當代,那么不知道40億立方米水到哪里去又該當何罪呢?


民的主一中國 王一維洛 2015-08-23 08:44:40

[新一篇] 【臺灣八卦】馬英九“起家樹”枯死招厄運 “周小姐”點光明燈救夫

[舊一篇] 【臺灣事】大佬逐漸退場臺灣政壇此后將是“一女三男”的江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