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卡里亞:中美兩國能好好相處嗎?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前言:

最近,奧巴馬公開批評中國:“用塊頭和肌肉迫使其他國家屈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反唇相譏:“誰在世界上擁有最大‘塊頭和肌肉’?”

摩擦愈演愈烈,兩國的戰略互疑有增無減。


美國著名評論家扎卡里亞曾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China’s growing clout》,另類解讀中美關系,“別有一番風景”。


扎卡里亞是美國輿論界的標志性人物,他的觀點和態度在美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兼聽則明。“觀察中國”獨家翻譯此文,為讀者思考中美關系提供美國主流媒體的聲音。




文/法里德·扎卡利亞


俄羅斯繼續往烏克蘭運送武裝力量,很明顯,這是普京對歐美的正面挑戰。但是長期而言,比起俄羅斯公開的軍事挑釁,中國步步為營的崛起才是更大的挑戰。


俄羅斯雖然強大,但處于衰落之中。據世界銀行統計,俄羅斯的經濟總量達全球GDP的3.4%,反觀中國,它所占比例接近16%,幾乎是日本的四倍、德國的五倍,而且還在攀升。


奧巴馬和習近平曾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的歷史性一致,值得表揚,這表明美中國構型“新型大國關系”初見成效。但除此之外(甚至在進行氣候問題談判時),中國政府一直采取一種非常不同的外交政策,為的是力圖取代美國在二戰后建立的國際體系。很明顯,對于外交戰略的選擇,中國一直有持續的辯論,但如果中國在此歧途上一意孤行,將會構成25年內最重大且危險的國際政治轉向。


中國國家主席最近幾年發表多民族主義言論,很多都是反美國的,在在報端上屢見不鮮。這是事實,但此類言論從未消失過——在2012年以前,我們就看到一些書籍面試,例如《中國夢:后美國時代的大國思維與戰略定位》,呼吁北京取代美國,尋求全球統治地位,為世界提供更明智、更友好的領導。


民族主義言論在中國的流傳已有好些年頭了,但是近年來,這方面言論如雨后春筍冒出來。《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做了一項統計,2014年,反西方的論戰在人民日報出現的次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至三倍。然而,更重要的是,對于目前在亞洲和其他地方的現有國際機制,中國已經開始了一個耐心低調但堅持不懈的運動,希望來提供其他選擇方案。中國有人想從“反美”時期過渡到“后美國”時期。




2014年的夏天,由中國牽頭,和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即“金磚五國”)共同創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構成挑戰。在2014年10月份,北京發起了5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欲取代世界銀行,可謂一目了然。中國還宣布會投入400億美元來復興“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以促進當地發展。“隨著中國的總體國力增強”,習近平說,“中國將既有能力、有意愿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中國正在生產更多的“公共產品”,這將會是向前的一大步。但中國似乎想要另起爐灶,不是完善而是要替代現成的國際體系。在近幾年,中國下定決心把美國從它所有的計劃中排除。中國努力使“東亞峰會”擺脫美國的影響,可惜沒有奏效。


2014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對亞洲安全發表了一個重要演說,他說:“亞洲的事務、亞洲的安全要由亞洲人自己來管……”毫無疑問,(這話是說給美國聽的),只有這個非亞洲國家在維護該地區的安全上扮演中心角色。


對于中國來說,融入一個現有體系是與它最深刻的歷史傳統相悖的。亨利·基辛格在最新的書中提到中國從來不認同國家平等的全球體系:“(歷史上),中國認為自己某種程度上是世界唯一的主權國家。......外交不是多個主權國家間的利益博弈過程,而是一系列謹慎的禮儀規范,在這個等級分明的全球體系中,各國社會的位置需經過分配和確認。” 中國,自然是等級體系的最高者。


這是一些讓人担心的標志。雖然中國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其實它的很多計劃都遭到反對。但是,如果中國利用它不斷增長的影響力,要求其他國家在現有的國際體系和新的體系之間二選一,它可能會在亞洲催生一種新型冷戰。這種做法,肯定會減弱和摧毀現有的國際秩序,然而,正是依賴于此,亞洲在過去70年才得以延續和平與繁榮。




(注:中美關系是《經濟學人》長期關注的話題,其封面漫畫常讓人眼前一亮。)


本文發表于2014年11月。

感謝陳馨怡為“觀察中國”翻譯此文。


觀察中國 2015-08-23 08:48:16

[新一篇] 【周末人物】徐慶全:我眼中的于光遠

[舊一篇] 軍報披露群眾被間諜策反不罕見 哪些人容易犯錯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