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 簡體 傳統 |
成功的創業者總是喜歡到處分享經驗,創業失敗的人卻躲得遠遠的不敢讓人知道,久而久之容易讓大家犯了“幸存者偏差”,可實際上失敗的公司多如過江之鯽!很多年輕人貿貿然上了戰場,拿著市面上的創業教材就一頭扎進了創業堆里,殊不知創業是一條九死一生的荊棘路。就像電影《死神來了》,一直都在逃離死神的追隨。關于初始,我們是懵懂的;關于過程,我們是關心的;關于結果,恰恰是我們所最為顧慮的。 本來創業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很容易選出正確的答案,但后來發現真的很多人會選擇錯,才知道原來大部分人連創業的基本觀念都沒有,也就是說不懂江湖沒有經驗只有一腔熱血,血仍未冷但事已敗。 其中很大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接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錯誤”。俗話說10個創業有9個失敗,真的去探究原因,很多其實一開始就是被死神盯上,因為基本的創業概念都沒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做自己“想”做和“會”做的事情。所以說,創業是一種突破和學習,抓緊重要的事,其實逃離死神的機率會大很多。 創業想要成功,就是要不停的找到答案,讓“不知道”變成“知道”,當你知道的越多,就能有更多正確的選擇,創業要成功也會變得很容易。本篇的內容就從創業初期會遇到的“危險”說起。 創業這東西,經驗都是血和汗積累出來的,沒經歷過,聽別人說出來不是大打折扣而是幾乎無效。在定位創業方向之前,最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適合創業,不要盲目創業,請務必先思考一下——你為什么要創業?短期目標?中期目標?不論是什么原因創業、目標是什么,一定要寫出來,而且要非常精確,像打算在3個月內完成產品、或要在半年內達到每月30萬元的營收;不要只用想的,因為用想的很模糊,當你“寫”下了目標,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錢的方式等等,都會繞著這個目標打轉;這就像很多人總是說“我想要很有錢”,但一直沒有富有起來,因為只有想并沒有做,而且也沒有一個精確的目標,于是幾十年來也都只在想的階段。 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創業。比如有不少獨立設計師選擇創業,由于這個創業群體幾乎都是從創作者本身出發,常常最初創業的人數就只有創作者,而在創業必備的技能上必定會有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這個群體創業會有著重要的核心價值,通常會與“人”的關懷、生活、感受、思維等等的傳達有關。雖然他們都明白如何能夠賺大錢,但卻對自我的核心價值有很任性的堅持,這也是能夠維持與別人與眾不同的原因,卻也比一般創業更艱難,必須真正對創作抱有熱情與喜愛和對創業艱難的認知與堅持才能生存下去。正因為此,這條路上的成功者往往寥寥無幾。 通常創業的起點來自對行業的理解,大多數公司都喜歡制造復雜性,乃至于整個行業面貌也在變得越來越復雜。 比如說互聯網,雖然可以稱為一個行業,但它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行業。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則搭載了媒體、渠道、娛樂、服務等種種行業的數字化、去中間化。因此,它繼承了科技對于精準的嚴格要求、媒體的快速變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戰爭、娛樂的大好大壞,以及服務的會員經營等諸多特性,再加上互聯網獨有大數據的取得、分析與應用,以及20年的發展歷程,讓全部知識經驗被迫不斷被融合、重新發明、重新使用,漸漸造就了今天這個超級錯綜復雜的結構。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行業環境,你需要大量與市場真實參與者交流,與消費者、渠道、平臺、合作伙伴、供應鏈廠商這些市場的參與者聊天,從他們的口中獲得真實的情報。你必須要廣泛的吸收,才能逐漸得到整個市場的樣貌。不過市場終究是一個龐大、復雜,而又不斷變動的體系,你永遠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對它做出相當準確的假設,再用實際的產品去驗證這些假設。 如果沒有實際在這個行業里待過,要從零開始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想辦法全面取得這些前緣的產業知識,并且能夠化為實際策略與操作方法,事實上是非常困難,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錯誤中學習)。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經有些成績、規模又不會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這些關鍵行業知識比較低成本的方式。 如果有了經驗,正式干活之前,還需要想清楚,你的創業的方向是否清晰?經營模式重要嗎?當然重要!創業后發現最困難的事中按比例排名分別是:創業后才發現經營方向或投入產業錯誤、財務周轉不靈、找不到客戶、與合伙人意見不合、無創新產品和企業無知名度等。方向選錯了,亡羊補牢為之晚已! 一個好的創意往往象征著一個好的創業方向。那么好的創意究竟是怎樣的?如果有很多想法在腦中徘徊,那就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個。好的創意初始階段切入點要盡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清楚,并且從受眾的需求出發,無論你選擇哪個方向啟航,順流而上才能真正到達終點的盛宴。我們熟知的偉大畫家梵高一直都是在“盒內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這和大家常說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歡直接運用手邊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見的平凡的主題。“心不要太大”,這是再簡單不過的觀念,但多數人卻不愿意聽進去。 隨著一個產業的發展,為了滿足越來越多需求,產品或者服務總是在不斷變復雜。于是,更專精的產品或服務逐步出現或是誕生新的產品形態。總體而言,大趨勢一直都是在拆分。比如說,最早互聯網幾乎約等于Yahoo。然后Google接管了Yahoo的搜索功能,然后Google上找人的功能又被facebook拆分,而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專業的Instagram拆分;而通過搜索引擎找餐廳的人,后來會上點評;想找專業知識的人,現在可能去知乎。再到O2O的出現,打車APP拆分了出租車的調配、管理功能,餓了么拆分了餐廳接訂單以及送餐的功能…… 創業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強調性能,那么就超過一般市面產品的10倍,否則干脆就做出別人沒有的。比如說,把現有的渠道、平臺、科技做組合,用全新的方式銷售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產品;又或者把一些現有的科技整合在一個平凡不過的產品上,讓產品脫離原本的定位,讓大廠覺得做了沒意思,小廠沒有技術做這一塊。這才是創業者生存空間的所在,也是《從0到1》的精隨。不要去想“競爭”、“破壞式創新”,只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利基點,才有機會比走老路的人更快。 很多年輕人頭腦中充滿創意,但經常發現自己的創意被其他公司抄襲而感到憤怒。老實說,如果很容易模仿,也就不是什么厲害的技術或技巧;厲害的創業者,甚至可以把他的經營門道公之于眾,卻沒人可以真的學得來。換句話,真正保護創意的是創業者自己的創意能力。當你的創意被學走,你還可以想其他的創意,還可以靠其他的創意來執行或保護原本的創意。而抄襲、借用、融會貫通等都被重重限制,不太可能一次又一次。創意確是關鍵的起頭,但絕對不可能馬上就走到結尾,中間一定還有其他選擇和挑戰。因此,藏住最最關鍵的那一點就好,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開心胸跟朋友討論,因為大家的專業領域不同、觀點不同,跟別人多聊一點,就可能會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議,或是完全顛覆自己的想法。 對于初創公司,何來門檻之有?我們不應該想辦法去建立什么東西讓其他人無法抄,因為抄是“擋不住”的。唯一的辦法是創造更多東西讓對方去抄,如何讓創意源源不斷,唯有靠不斷的學習。 確定創業方向之后,選擇合伙人和員工是最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不停地學習,創始人還需要心胸、魄力,同時找到真正能屈能伸的高手,無論是合伙人還是一號員工,才能助一臂之力。作為初創公司的老板,應該自己將公司帶到一個規模,再尋求轉化或轉型,人生不見得都可以搶到好牌,能夠把別人不要的牌,組合到自己的牌陣,卻能玩出一手好牌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與合伙人建立信任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靠許多情感的堆疊與時間的累積,只有和格局大的人有共識,才真正說明你有格局。 我的一位企業家朋友遇見一位高手,談了一年直到理念契合,對方出力也愿意出資金建構自己的夢想,后來合作事業越做越有起色,可謂雙贏。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這位高手愿意冒險,全心投入完成自己夢想,而這位老板也愿意讓利及給舞臺,但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小公司最好還是自己培養人才,真的來不及要挖高手,心里要有準備,能識人、給舞臺、給利潤,或許可以像劉備得諸葛亮一樣如虎添翼。 很多創業團隊喜歡到大公司里面挖高手,但是大公司的“高手”最容易犯的就是眼高手低,執行力不夠,因為沒有足夠的團隊與資源,因此揮灑空間打折扣。要不然就是犯了大頭病,難以脫掉大企業的光環,身段擺得太高,難以合作,我稱之為類高手。類高手一來一去,小公司的組織與文化恐怕禁不起變動。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創業過程找了類高手以至于損失慘重。所以千萬不要“高手”沒找到,毀在了“類高手”的手上。 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資金足夠嗎?針對不同的創業方向,需要的資金也是不同的。但通常情況下,建議準備最少半年到一年的資金,因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如果資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資金卻撐不到那個時候而失敗,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開創事業的資金外,別忘了生活資金,要計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開銷,這部份關系著你未來面對事業以外的壓力。 通常越是瘋狂的創業者,往往越是窮光蛋,往往會到處找錢。對于創業公司而言,資本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除非公司都是用創業者自己的錢,否則向投資人要錢,沒有超強的團隊、爆發的市場、明日之星的產品,要錢也不容易;可是沒有投資來的錢,要如何去找到超強團隊,爆發市場的擴展,開發明日之星的產品呢?也許有的人的確有辦法在這種奇怪的雞生蛋蛋生雞邏輯里,找到一條生存并且成功的方法。但更穩妥的辦法是用最少的資源,做出第一個產品,放到市場上去測試,如果獲得了一個初步的成功,再去做增資。以小搏大,打一場大勝戰,才會有知名度一直正向循環,才可以建立一個真正可以長久的企業。 對創業者最好的例子就是制造出投資人比你還急的狀況,讓投資人來找你。越早和投資人接觸越好,但是除了朋友親人以外,大部分都會觀望,沒人會真正出手,但如果讓他們聞到血味,情勢馬上會變的不一樣。創業者靠技術做出產品賺錢,投資人靠精準眼光和投資經驗來賺錢,所以某種角度來看,投資人也是在創業,比你更需要表現,所以請試圖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變成你事業成功的伙伴。 創業起步的資金,如果可行的話,真得可以試著選擇獨資或除了父母親友的錢,不要任何外部資金幫忙。做出有成績的產品才是王道,連BP也不用寫,也不會被一些所謂早期投資人占盡便宜而不自知。對首次創業者來說,你的經驗越是缺乏,越不應該著急拿外來的資金。花別人的錢很痛快,但也是牽制你創業目標的羈絆,原因在于:當你向外人請求資金融資時,你也得聽命于他們。而且,花別人的錢會上癮。天底下沒有比花別人的錢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會再向投資人要錢。每要一次,他們就從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直到你發現你面臨兩個選擇:聽從安排、一拍兩散。 當你的方向被初步驗證正確之后,你將會遇到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投資人。作為投資人,尤其是風險投資人,出于金融獲益的角度,必然會盡力幫助他的投資對象。無論任何方面:人脈、人力資源、公關關系、資本、消費者——只要我能提供,你就能擁有。 投資人到底是個什么角色?風險投資人做的是幫助創業者搭建成熟的思路框架;如果是年輕的創業者,盡可能從優秀的創業者進化成為優秀的公司管理者。在創業者當局者迷的時候,因為投資人的觸角很廣,很有可能比創業者更早能感受到世界的改變,能夠直接提醒CEO他所忽略的趨勢和真相。在高層次的指導方面,往往有賴于機構的合伙人。另外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幫助找到合作伙伴,無論在內部或是外部。投資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觸創業者,于是接觸高級人才的機會也比較多,比較容易有機會牽線。 你選對了投資人么?投資人既要為出資方負責也要為創業團隊負責,缺一不可,但在兩者的衡量之中依然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投資人出入簡樸,喜歡陪你討論商業模式、策略,熱衷于在產品方面給出建議,熟悉市場,甚至曾經自己創業過,理解過程的艱辛。這種投資人往往是對創業者更有價值的投資人,甚至會從你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投資人。相反,有很多“能賺錢”的投資人,有著投行、咨詢等背景,身著名牌,喜好養生,擅長炒股,往往熱衷于和你探討財務模型,總強調他在投資圈關系良好,認識哪些有錢人,并且一直在說服你拿他的錢。這一類型的投資人,往往也是最早敦促你趕快獲利的人,以及從不雪中送炭的人。最糟糕的情形是:有的投資人盡管在被投資公司中占小股,但發號施令,天天騷擾,董事會上從不配合,讓你日日胸悶。就因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為他不斷引誘你,結果最終把公司搞成四不像,甚至一拍兩散。 很多時候投資人沒有選擇投資并不代表公司不好。投資機構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投資案卻很多,當好案子都集中在同一個時點時,就只能做取舍了。就像很多人覺得自己能力很好,面試時的表現也很不錯,最后卻沒被錄取,自己怎么想都想不出原因為何,其實自己的表現也真的沒有不好,只是沒有比人好或者招聘方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而已。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對于創業者而言,仍然需要牢記天使投資人不是“慈善家”、沒有成功的鐵律、投資行業也有泡沫的真相,最終的決定還是自己親力親為。 要想先聲奪人,創造口碑同樣箭在弦上。有的創業者在創業之前口碑極佳,這大大提高了抗風險的能力。但對于默默無聞的團隊而言,等到公司稍微穩定以后,即使過去沒有“累積口碑”也要努力“創造口碑”,每個月都想一些新的創意來宣傳產品,分享經驗,最不濟想辦法躋身娛樂新聞也可以,等到和發行渠道聊天的時候,“靠!原來上次那新聞就是你們搞的……”瞬間就打入心坎拉近話題。但曝光、出名或許是一個選項,但不是最棒的選項,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今天再怎么出名,明天就會被遺忘。更需要持續打造的是在所有行業接觸中建立個人和產品的口碑。總之,不只是做好眼前的任務,也要同時思考如何“創造”更多公司和產品的形象,口碑自然就累積了。 如果運氣不好,當前沒有獲得投資,過個一、兩年還是可以卷土重來,因為這時經營可能更上軌道、市場可能更趨成熟,此時融資競爭對手少,勝算就更大。但再次向同一機構融資時要特別注意,有時候投資者會把上次的BP拿出來與現在新的BP做比較,除了看看過去的預估是否能達成外,也同時比較公司的經營策略是否維持一致。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BP最能夠獲得創投的信任。即便當前的創業失敗,如果創始人的口碑非常好,連續創業者也更為容易獲得投資。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很難預估何時會需要資金,能維持一貫的經營并持續創造良好口碑,在未來需要募資時,就能發揮莫大助益。同時,對一個公司來說,在不同階段可能會有多個產品,而同一個產品也可能面臨多次轉型。對創業者來說,他最重要的產品其實是公司的文化、口碑,員工是不是喜歡這家公司,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如何評價這家公司,相比商業上的變化,這些是創始人可以把握的。所以,經營一家公司,也要像做一個產品一樣,要有自己的風格和品牌。 最后,你想好退場的可能嗎?(你能承担失敗的結果嗎?)這是很多年輕人容易忽略的。為了自己也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敗之后,失去的金錢、時間、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嗎?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有更好的將來(金錢、前途、樂趣等),也沒有太多的本錢可以重來,更要去思考退場。 我想每個創業者融資的目的應該都是事業成功、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自己夢想與人生目標,但是創業磕磕碰碰,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創業比的是“氣長”,誰能平安走過雷區,就能提高創業存活率。很多創業團隊在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就面臨關張,這真不是危言聳聽。 無論你創業成敗與否,名聲才是無價的,它才是你在創業中得到的最珍貴財富。就算你的公司并沒有成功活下去,為團隊留下積極影響也非常重要。如果有足夠的個人魅力,你就可以把自己在過去積累的經驗應用在未來的公司中。最終,你如何對待你的投資人、你的員工、你的伙伴,這才是最重要的。 金錢的獲取也許不完全匹配于人品,但人生的高度同樣不依賴于短暫的成功。祝福你能夠繼續走下去! 本文作者為創新工場投資經理:孫志超1創業是條九死一生的荊棘路
2不要等到黯然退場連行業的黑話都還沒學會
3創業方向越大越好嗎?
4擋不住的抄襲,阻不斷的創意
5要如虎添翼,不要畫蛇添足
6花別人的錢容易上癮
7投資人能給你的不僅僅是資金
8創造你的口碑是一場長跑
9平安走過雷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ocoaChina 2015-08-23 08:46:2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