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  您看看那些辛苦的捕魚人吧,他們駕著小船,在大江上捕撈撒網。江面上風急浪高,小船在風浪中時隱時現,真讓人為他們心驚膽戰。

  [出典]  北宋  范仲淹  《江上漁者》

  注:

  1、《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注釋:

    1.漁者:捕魚的人。

  2.但:只。愛:喜歡。

  3.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4.君:你。

  5.一葉舟:像飄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6.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7.風波:波浪。

  8.一葉舟:像落葉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3、譯文1:

     江岸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味道的鮮美。

  請您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里。

    譯文2: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是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4、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不到三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十多歲時,他只身前往著名的應天府書院拜師求學。應天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在書院讀書期間,范仲淹生活非常艱苦,他“劃粥割齏”,早上把米粥煮好,待粥凝固后,劃成三塊,再把咸菜切成碎末,當作一日三餐的飯菜。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醫生,要么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

    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他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已任,為人忠貞,剛直不阿,極言敢諫。真宗去世時,仁宗年幼,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可在仁宗可以親政時,劉太后仍獨攬朝綱,不肯放權,群臣都認為不妥,但敢怒不敢言,只有范仲淹挺身而出,上疏直諫,力請太后卷簾撤班,還政于仁宗,結果被貶出京城。

    劉太后去世,范仲淹回京,此時仁宗正準備廢黜郭皇后。郭皇后很得劉太后歡心,但不被仁宗寵幸,劉太后去世后,她便沒有了庇護,再加上把持朝綱的呂夷簡曾經因為郭皇后的不信任而被罷官,對她一直懷恨在心,嗅出仁宗的心思后,便不斷在旁煽風點火,惡意中傷,慫恿仁宗廢后。這時,又是范仲淹向仁宗進言直諫,極論此事不可,并與呂夷簡激烈爭辯。可惜的是,他不僅沒能說服仁宗,反而因惹怒皇帝而再次被貶。

    公元1035年,范仲淹因政績突出,再次調回汴京。此時,朝政仍由呂夷簡把持,他飛揚跋扈,任人唯親,排除異己,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多次上奏仁宗,痛斥呂夷簡以權謀私,批評朝廷的用人制度。可呂夷簡老謀深算,他反誣范仲淹離間君臣,圖謀結黨營私。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貶。歐陽修、尹洙等人,也因替范仲淹鳴不平,而受牽聯。

    公元1038年,西夏趙元昊稱帝,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后,大舉發兵攻打宋朝的延州(今陜西延安)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軍隊節節敗退,西北防線幾乎崩潰。仁宗手足無措,在大臣的建議下,急召范仲淹率兵趕赴延州,抵御西夏侵擾。

    西北邊塞,寒風蕭瑟,滿目蒼痍,連大雁都毫無留戀之意。將士們連年征戰,久戍邊關,早已歸心似箭。作為主帥,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一個濃霜遍地的夜晚,范仲淹久久不能入眠,遠處幽怨哀綿的羌笛聲讓他內心更加凄苦,他聯想到東漢時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記功而回,可現在北宋國勢日衰,自己何時才能帶領將士們“勒燕然”?滿頭白發的詞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慨之中,他情不能已,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揮筆寫下了一組《漁家傲》,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下面這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漁家傲

   為了早日帶領將士們“勒燕然”,滿頭白發的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鞏固了西北邊防。當地流傳起一句民謠:“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西夏軍士也稱范仲淹“腹中有數萬甲兵”。

    公元1043年,因戰功顯赫,仁宗詔范仲淹回朝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雖然幾經貶黜放逐,但范仲淹仍風骨錚錚,壯心不已,他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項主張,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等。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將這些措施推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慶歷新政”。

    可惜這些措施實施不久,就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強烈抵制,范仲淹第四次被貶,新政宣告失敗。此后,范仲淹又輾轉鄧州、杭州、青州等地任職,就是在貶官鄧州期間,他寫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文章語言清麗,氣度豁達,除了《岳陽樓記》外,《嚴先生祠堂記》、《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和詩《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等都是留傳千古的經典作品。范仲淹的存詞很少,但在藝術上頗見功力,既有《漁家傲》那樣的慷慨雄放之作,也留下了《蘇幕遮》這樣的低沉婉轉之調,讓人讀來不忍釋手。

   范仲淹,仗義執言的楷模,先憂后樂的典范。他一生為官清正,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卻履遭貶謫。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的人格,讓高山仰止,他的操守,與日月爭輝。

 

    5、范仲淹是主張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時曾担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能夠關心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一般民眾的疾苦,寫過一些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作品,但流傳下來的很少。這首《江上漁者》生活勞動的艱苦。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艱辛。時句樸實流暢,就像一首漁歌號子,吟誦起來瑯瑯上口,饒有韻味。

  我國江南水鄉,川道縱橫,極富魚蝦之利。其中以江蘇松江四腮鱸魚最為知名。凡往來于松江水上的,沒有不喜歡這一特產,不希望一嘗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但他發之于詩,卻沒有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對鱸魚這一美味的品嘗和贊嘆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東西。注意到了隱藏在這一特產背后的漁民的痛苦和艱險,并且深表同情。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6、范仲淹寫有《岳陽樓記》,寫有小詩《江上漁者》,也寫有《漁家傲》詞(“將軍白發征夫淚”)寄托深遠。他是從多方面來關心民間疾苦表現了一種可貴的民主主義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文人中,這是值得稱贊的。

  味美肉鮮的鱸魚,是漁人駕著一葉扁舟,搏風斗浪,“出沒風波里”捕撈得來。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同鱸魚一樣,都離不開辛勤的勞動,大至巍巍宮殿,小至一針一線,哪一樣不凝結著勞動者的智慧和汗水。而越美好的東西,越要付出更辛勤的勞動去創造。

   《江上漁者》是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他的詩體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這首詩通過對在江邊所見場面的描寫,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和詩人對人情世態的思索,詩短小,卻耐人尋味。 首句寫江岸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們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是都愛品嘗鱸魚,因為它味美肉滑,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后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大海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撒網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真叫人觸目驚心啊!這只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的小船提醒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鱸魚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夫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

 

    7、“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主旨所在,品嘗美味要有人付出艱辛,寓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當你享受快樂,感受幸福的時候,不要忘了別人為之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要心存一份感激與理解!這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可以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

  這首語言樸實的小詩充分證明了詩人是一個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人,他是一個博愛的人道主義者。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此詩更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人世間的溫情和關愛永遠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這首詩之所以你流傳于后世,千古流芳,我想不僅在于它形象生動的描寫,更在于其以小見大,發人深省的思想內涵。

 

    8、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江上漁者》,在范仲淹的詩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贊同“守內虛外”的政策,曾親自戍邊防御西夏,被稱為“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過為期短暫的“慶歷新政”;難能可貴的是,他具有以民為念,體恤民生疾苦的思想。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陽樓記》,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江上漁者》則是以詩的形式委婉含蓄地體現出來的。

  《江上漁者》紙短情長,藝術上頗具特色。全詩無一僻字生詞,通俗自然,可謂孺嬰會吟,老嫗能解。然而,它不像白開水般索然無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尋味。于質樸中見厚意,于平淡處見深情,達到了蘇軾所說的“似淡實美”的境界,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還藏。陸時雍曾在《詩鏡總論》中提出這樣的詩美標準:“善言情者,吞吐淺深,欲露還藏,便覺此中無限。”大凡在發抒情感、表現主題上能真正做到“欲露還藏”的詩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無窮。《江上漁者》正是這樣的詩。詩旨在反映漁民江上捕魚的艱險,體恤民生疾苦。顯然,在詩意上,它是師承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張志和的《漁父》詞寫漁父寫得那樣富有閑情逸致:“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而在表達上,又不似李詩那樣直言不諱。它猶如煙霧繚繞的山峰,乍看,藏頭納尾,或隱或現,朦朧不清,透過煙霧,則能識其“廬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內向之人,其情愫蘊積于心,可謂聲色不露。

  這首詩,除詩題外,詩中無一“漁者”字樣,但通篇不離寫漁者。前兩句詩,似乎僅是在直截了當地寫江上來來往往的人(顯然是指大商、貴族、權勢顯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貴鮮美的鱸魚的)只知道品嘗鱸魚的美味。其實,它也是在間接地寫漁民——本來嘛,肥美的鱸魚是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捕來的。不僅如此,這兩句詩還有著這樣的潛臺詞:江上往來人,不知漁者苦。這主要是著墨于“但愛”二字。這樣寫,就為下文寫漁者生活艱險,體現作者關懷民瘼的思想作鋪墊,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兩句詩,筆鋒陡地一轉,描繪了一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一葉扁舟,在風波里顛簸掙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傾覆的危險。這里,雖然沒有出現漁者的具體形象,也沒有直言漁者打魚之苦、生命之危,但我們透過一葉扁舟浮沉于浩淼煙波中的情景,從“一葉舟”與“風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強烈對比中,不難感覺到漁者的存在,體察到漁者艱辛的生活、危險的處境,了解到當時吃魚者不打魚、打魚者不吃魚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社會現實,也分明可以觸摸到詩人關切與同情漁民之心:“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不知漁者苦;我知漁者苦,乃作漁者詩,愿君同吾意”。這兩句詩景中有情,情寓于景,與前兩句詩正好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摯的深情欲露還藏,盡在不言中。其藝術效果要遠勝過直說漁者的境遇苦、苦、苦,作者的同情深、深、深。

  總之,《江上漁者》在藝術表現上似淡實美,欲露還藏,真個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六一詩話·白石詩話·滹南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9頁。)的。換言之,這首小詩,尺幅萬里,用形象說話,平淡而有韻致,含蓄而不晦澀,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審美價值,頗值一讀。

 

    9、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如果再也打不開
   一顆瑩潤的心
   我計劃從此刻,開始浮游
   你蓄積下風雨的海

   或者,干脆就這樣
   ——等趟過干枯到死的時光
  我就給你安靜地講
  講一幅畫:

  一枝斑駁的櫓,嵌入
  一條不竭的江
  一顆心
  從來時面朝大海
  唱絕流浪
 
 
   10、就文學樣式而言,向來以“唐詩”、“宋詞”并稱,但這決不意味著,“宋詩”就可以被忽視。事實上,宋詩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的成就,都并不亞于唐詩。在內容方面,宋詩較唐詩有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在藝術方面,宋詩也有自己的特色。總的來說,唐詩意象華美,境界悠遠,含蓄而有韻味;而宋詩則在努力繼承唐詩優點的基礎上,有時在立意上更加注重深刻透辟,并由此產生了所謂“以文為詩”的特色,使一些宋詩呈現出散文化和發議論的傾向。有人認為“以文為詩”正是宋詩不如唐詩的地方,其實這是片面的看法,只要運用適當,能與詩的意象有機結合,同樣能產生絕好的作品。
 
 

   11、田間小徑中的農人,江上穿梭的漁者,沒有千年文人一嘆:“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和“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那千年文人自己的“花間一壺酒”的閑情逸志在剎那間轉為“獨酌無相親”的凄世悲涼的自伶自艾,而今也不見了蹤跡。

 

   12、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對于此詩,大多人是以刻畫“江上漁者生活艱辛“之意為評,但筆者向往的恰恰是其飄渺悠遠的境。如此等等,古往今來為鱸弄墨的人的確不少,其中不乏大家騷客,這也使得鱸魚平添了幾分雅氣。
    說起鱸魚之雅,尚有一典故,《世說新語》中記載著這樣一件耐人尋味的故事:“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的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說的是西晉張翰(字季鷹)為蘇州人,在洛陽做官,秋風起時恰逢其官場不得意,于是以想念家鄉的鱸魚和莼菜為由,被準辭職回家。這個故事很有名,后來的文人在詩中常加以引用,表達一種辭官賦歸之意,如成語“莼羹鱸膾”和“莼鱸之思”;或反其意而用之,如宋詞人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寫道:“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唉!每讀于此,倒寧愿做個來去自由的江上漁者了。

 

   13、曾在滿月的夜晚,劃了小船至湖蕩的中央,擱下槳,任小船隨波漂漾月光如水、波光流銀,看水天一色,一塵不染在近乎空靈的靜謐里,仿佛能聽到魚兒的呢喃,心聲的自語。天地如此明凈,世界如此美好,心地一片澄明倚在不大的艙中,也只有幽幽的靜守,默默的視聽船向月兒漂去,月亮也向小船迎來漂在水中,如漂在夢里。不敢高聲語,恐驚夢中魂。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

有了小船的回憶是甜蜜是溫馨是陶醉書中尋訪小船,也是詩意翩翩:“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萬梅花下一孤蓬”;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詩人把空遠的遐思嵌入小船,把人生的歸宿鐫入小船。小船,成為人們心靈的驛站和皈依

人們喜愛小船,因為小船更貼近人的心理和性靈,它能承載一個人的靈魂自由飄蕩在蒼茫天地之間

惟其小,方能隨心驅使,飄然來去

小船是理性的,它知道自己在水面前的渺小,從不張揚,總是輕輕的來,靜靜的泊,悄悄的離去。天水茫茫,扁舟一葉,越發顯出舟中人的微小,舟外自然的博大。但少了行舟的水,不也太寂寞

小船又是感性的,它能傳遞人的幽幽情感落落情懷。那是愁臥夜鐘的楓橋客船是獨釣寒江的蓑笠孤舟是山水畫中常見的點睛之筆——雖只輕輕一點卻使整幅畫有了靈動的生機和脫俗的寓意。“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泓碧水,如平靜的心,兩岸山勢嶙峋,樹影婆娑,一葉扁舟,悠然滑過,牽一縷清風,抹一痕白云,飄入迷蒙,飄向高遠

詩中,小船是一種寄托;畫中,小船是一種意境;生活中,小船是一種姿態

這是一種靜靜的力,自然、溫和、安謐、和諧

但小船也并不柔弱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時小舟是駕馭風浪的精靈是阮氏三雄手中游刃于水滸滔滔湖蕩之上的鋒芒,往來如飛,見血封喉,無堅不摧

小船,有平淡,也有豐富

艙小,僅可容身,卻可容納無限。像極了人的心房,能容天地之寬。所謂佛看一勺水,中有十萬蟲

人生的四季皆可尋諸小船,寄乎小船:孩提時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倏忽來去;青年時熱情四溢,向著理想的彼岸,躍躍欲試;中年時,盈實沉重,載著家庭的兩極,左劃右撥;老年時苔痕累累,歸于澹泊,隱于江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船載滿童年的幻想,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希望,老年的滄桑。小船就這樣載滿了人的一生

小船,載著無數的典故,無窮的回憶,無盡的詩情畫意

能不愛小船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