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如果一個教育者只是傳授知識,然后用考試來篩選他們,那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者過分強調興趣,那是一種溺愛,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們需要被激勵,應對挑戰,然后取得進步,建立自信,獲得正能量,再去建立更高的目標,應對更高的挑戰……周而復始,從而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叫做喚醒孩子的內心動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今年曾參加一個母校北京大學獎學金的頒獎儀式,之后和獲獎的本科學生座談。這些孩子是最高學府選拔出來的獲獎生,可以說是優中之優,但是他們依然要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本來對學科非常熱愛,在本科一年級“更高深”的學習中,突然感到曾經的學業夢想似乎要坍塌了。再比如,大二可能有機會選擇進實驗室了,到底該怎樣選擇呢? 作為曾經的科學家,我給他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建議是:興趣固然重要,但是比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 當孩子沒有盡力,我們根本摸不到他們的智力邊界 孩子在大一時,突然要適應最高學府的高水平學習還有智力競爭(很多同學都是省狀元或省里前幾名喲,知識量是如此之大,難度是如此之高,曾經熱愛的學科可能也會變得不再那么“楚楚動人”了。這完全是正常的。 在真正投身科研之前,許多知識就像散落的珠子,沒有連成一串項鏈,看不出它們未來的用途,不能完全欣賞到它們的美。這個時候,學習會顯得特別枯燥乏味,所以“堅持”特別重要。堅持度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階段,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關于選專業,我的建議是這樣的——當然應該首選有興趣的、自己擅長的專業。但是萬一沒有選到自己心愛的專業,也沒有什么可怕的。要記住一點:當你入門之后,所有的學科都是有意思的,我們人類的求知欲都會引領我們找到家。但是反過來,如果你看到表面的一點點枯燥就倒下了,不能投入進去,在門外晃,那么所有的學科都是沒有什么意思的。 這樣的挑戰實際上充斥著孩子們成長的各個階段。家長們大概知道,當我接受你們的孩子進培訓營的時候,只有約一半的學生是真正會學習的,是按照現在的軌跡走下去有希望成為人才的。我稱這些學生為“幸福的學生”,因為他們已經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 另一半同學是在門外晃的,不知晃了多少年了。他們看到那些真正學進去的同學,心里既羨慕又自卑,可就是邁不動腿。我把這些學生稱為“不幸的學生”。短期的“不幸”是:每天十幾小時的學習他們無法享受,他們的內心找不到自己,自信心建立不起來。 長期的“不幸”在于:他們如果按照現在的軌跡不糾偏地走下去,將與人才無緣。為什么呢?是因為我能看出他們的智力不行嗎?不是。我反復和家長們說過,當一個孩子沒有盡力,我們根本摸不到他們的智力邊界。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各方面的智力水平如何。我之所以斷定他們如果不脫胎換骨就與人才無緣,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和紀律性是如此的薄弱,或者說沒有多少毅力。 我是認為三百六十行里行行出狀元的。比如我的保潔阿姨,一學習就頭痛,只勉強學到了初中畢業。但是她做保潔工作、客戶交流做得很好,客戶源源不斷,她絕對是個人才。 但是這些“不幸的同學”,如果他們未來以現在的這種毅力水平走入人生,他們不管從事對智力要求多么低的行業,都不可能成為人才,最多只能成為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原因很簡單,但凡是個人才,工作中終歸要面對一些挑戰,克服一些困難。哪一行都不像打游戲似的,只要有興趣引領,越玩成績越好。從第三產業到科學家到政府官員,各行各業無一例外地都會考驗他們的毅力! 孩子沒有毅力,家長負有責任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真的那么關注孩子們的毅力嗎?沒有,我們更多地在關注他們的成績!當他們成績不理想,我們著急上火,我們睡不著覺,我們太想幫助孩子了。可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癥結在哪里,我們經常搞不清教育上的因和果。 大自然把孩子交到我們手里十幾年了,如果今天他沒有成為一個有毅力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挑戰我們過去的一貫做法?是不是十幾年來我們的做法偏離了教育的真諦,甚至有時完全跑錯了方向? 我們是多么愛孩子,孩子帶給我們多少快樂,根本不用我來說。但是世間有不需代價的快樂嗎?沒有。我們的代價就是我們對他們的責任。完成這個責任是非常有難度的,考驗我們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我也是個家長,我和大家一樣。我們不要站在一邊不腰疼地批評孩子沒有毅力。孩子有孩子要面臨的挑戰,家長有家長要面臨的考驗。必須要承認,毅力和智力一樣不免有天生的成分,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常識。雖然現在世界上很多生命科學家在忙著找“性格”基因,但是在這方面科學絕對是滯后于人類常識的,所以別指望科學能在這方面引領我們。 從古代開始,人類就知道“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毅力上也一樣。如果您認為孩子沒有像某些孩子那樣天生就很有毅力,您只能比那些孩子的家長要做更多的功課,否則您希望他們把自己智力潛能開發出來的夢想就將永遠停留在夢想階段。 如果您說,那些家長是我的榜樣,可是我真的做不到他們那樣,那么我們就只能接受孩子們的表現差強人意。 過多強調“興趣”,美國教育也走了彎路 現在大家都痛恨中國的應試教育,很多家長們想把孩子送到世界先進國家,比如美國,去學習。的確美國教育有先進的一面,但是美國就培養出很多具有毅力的人才了嗎?也沒有。 如果你真的了解美國的教育,你會知道:比起中國,美國把天才孩子們相對來說照顧到一些,但是普通孩子呢,沒有開發出潛力的孩子大把。 事實上,美國的教育界最近在反思,毅力(Grit)這個詞突然成了久違的時髦詞。近年來美國甚至還有一個獲獎的教育學研究——一位教育學專家的研究小組調查了很多企業高管,發現他們最關鍵的成功秘訣——既不是高智商,也不是高情商,而是“毅力”! 我說這個發現真是毫無新意。沒有毅力,當然什么都是空的!這是幾千年人類文明應該帶給我們的常識。這種常識難道需要科學研究才能發現嗎?!我們難道要靠著這種教育學的數據引導教育嗎?!教育學研究是不是該把資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啊?! 過去的幾十年,不是一個短時間啊,美國的教育界總體來說很少強調“毅力“,更多強調的就是“興趣”二字,課程當然也是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設計的。我也認為興趣很重要,我們可以也寫很多文章討論興趣的重要。但是過分強調興趣的結果是什么呢? 首先,一般學生對抽象的學科,比如理工科,普遍比較懼怕。這個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理工科基礎相對薄弱,這方面人才青黃不接,供不應求,靠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移民提供。只不過美國財大氣粗,把全世界的優秀理工科人才吸引過去了,才沒有顯出捉襟見肘的窘態。 這方面美國教育界近年來一直在反思,但是在全國范圍內,他們至今好像還沒有什么顯著的進步。比學科落后更可怕的是某些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狀態,他們應對挑戰和壓力的能力實在太低。美國高中學生患抑郁癥,甚至因抑郁而自殺的事件現在已經多到令大家担憂的程度。 但是美國的主流家庭總體來說還是有些好辦法的。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們從小立下很明確的規矩,很堅持原則,不溺愛。孩子到了十幾歲,很多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都要利用暑假的時間打工掙錢。家長們把最后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他們遇到天生意志特別薄弱的孩子,所有的正面努力都失敗,甚至打工也教育不了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把最后的話語權拿出來:“你如果再不努力,我們要求你自食其力。拿現在的學歷出去找工作,你自己看看你能掙什么樣的薪水,過什么樣的生活。“這是美國教育的精華。 今天我也得負責任地把它傳遞給家長們。希望我們不要走到那一步,畢竟那是不理想的,有風險的。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國內的大多數家長遇到類似的挑戰(可能甚至我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么沒有毅力的),還總想著花大錢把孩子送到先進國家去“見識”。見識當然好,問題是具體見識什么呢?我問過家長們,很多家長完全答不上來。他們告訴我:不清楚,反正見識見識唄,見識總是有好處的。 我要清晰地告訴大家,最有機會“見識”和進步的機會,其實是在家長自己手里!過去的十幾年,我和您沒有機會相識,我沒有機會告訴您。但是今天,我還會清晰地告訴您另一點:初中是寶貴的糾偏機會,孩子一天一天在成型,我們的時間一天一天在流逝。我們需要抓住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寶貴機會。 如果過去的十幾年,您不知喪失了多少話語權,趕緊學著收回來。如果您曾經一味地尊重孩子的所有選擇,以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理解您的境遇,但是我更希望您早日從那些誤區走出來。興趣和老師都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才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重要的老師,其他的都排在后面。 時間管理和延遲享受,培養毅力的第一步 那么我們該怎樣幫助孩子們培養毅力呢?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和孩子們的對話吧。我問孩子們一個問題,要求他們誠實而沒有壓力地在心里對自己回答,不用分享答案。這個問題便是:“一個盤子里擺滿了食品,有你喜歡的,有你討厭的,要求你最終要吃完。你是先吃喜歡的,還是討厭的?” 孩子們面面相覷,露出神秘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我告訴他們:“先吃討厭的食品的同學,祝賀你們,因為你們天生具備成為人才的一個重要特質——‘延遲享受’。先吃喜歡的食品的同學,我也祝賀你們,因為你們即將有機會跟著老師學習如何延遲享受,進而有機會成為人才!” 最后我想說,如果一個教育者只是傳授知識,然后用考試來篩選他們,那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者過分強調興趣,那是一種溺愛,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們需要被激勵,應對挑戰,然后取得進步,建立自信,獲得正能量,再去建立更高的目標,應對更高的挑戰……周而復始,從而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叫做喚醒孩子的內心動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文匯教育 2015-08-23 08:53:3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