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儉紅:細說八路軍番號的幾個問題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關于抗戰初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過程,很多文章和專著進行了頗為詳細的介紹。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不斷被人們所討論和關注,如八路軍番號的由來,下轄三個師的番號為何沒連在一起?改編不到一個月,為何又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既然名稱變了,中共為何要堅持叫八路軍?國共圍繞八路軍番號進行了怎樣的斗爭?中共又是在哪些情況下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番號的?弄清這些問題的由來,可以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八路軍”原是粵軍部隊番號,被撤銷建制后授給了紅軍;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原屬東北軍部隊,被整編后建制消失,番號后授給了八路軍三個師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央軍委于1937年8月25日發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那么,什么是“路軍”?八路軍番號是怎么來的呢?

“路軍”,又稱“路”,本是作戰中臨時編組的戰役、戰術指揮層次,一般在戰后即取消。但是,國民黨軍在十年內戰中把它作為一級作戰指揮層次一直保留了下來,級別相當于軍或略大于軍,擬替代軍的指揮功能。由于國民黨軍派系甚多,不能同時完成軍隊的整編任務,加上編制方案十分雜亂,使用過程中“路軍”替代軍又造成了許多不便,使得大多數軍的番號仍然得以保留。1930年中原大戰中又調整、恢復和增編了一些軍的番號,“路軍”和軍同時并存,使本來就很雜亂的國民黨軍的編制更加復雜和混亂。

第八路軍,由北伐戰爭中留守廣東的粵軍部隊編成,李濟深、陳濟棠先后任總指揮。新軍閥混戰期間,第八路軍的番號一直歸屬粵軍。1936年6月,為抵制蔣介石中央軍勢力進入兩廣,陳濟棠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7月,“兩廣事變”解決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撤銷了第八路軍。改編紅軍時,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把此番號給了共產黨。

那么,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番號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而且三個師的番號并沒有連在一起(一般來說,一個作戰單元,不管是路軍、軍,還是師、旅,其下屬部隊番號是連在一起的,以便于識別和管理),原因何在?

八路軍下轄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原屬東北軍番號。“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東北軍被調到豫鄂皖三省,這三個師協同其他東北軍部隊奉蔣介石之令,參加了對鄂豫皖蘇區紅軍的“圍剿”、對鄂豫皖地區紅軍游擊隊的持續“清剿”及對退出鄂豫皖蘇區轉入長征的紅二十五軍的追擊和堵截。調到西北后,又參加了對陜甘蘇區和紅十五軍團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阻止三大紅軍會師的作戰以及山城堡戰役、寧夏隴東戰役(即紅一方面軍西征)等作戰。可以說,這三個師一直是紅軍的死對頭。

第一一五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轄第一○七、一○八、一一五、一一七師)。西安事變后,蔣介石為避免東北軍再度與紅軍、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連成一片,對抗南京政府,于1937年3月將一一五師調到安徽渦陽一帶。6月,由劉峙主持在河南開封召開豫皖蘇三省整軍會議,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編制縮編成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軍保留三個師),總兵力削減三分之一。六十七軍縮編為第一○七、一○八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一五、一一七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何應欽把一一五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第一二○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轄第一○九、一一一、一一二、一二○師)。1937年6月,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被縮編為第一一一、一一二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九、一二○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一二○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第一二九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五十三軍(轄第一一六、一一九、一二九、一三○師)。1937年6月,第五十三軍在河北保定被縮編為第一一六、一三○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一九、一二九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一二九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因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

就在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后不久,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了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需要了解一下集團軍的沿革及編成。北伐戰爭后期,國民黨軍共編了四個集團軍,分別是第一(中央軍)、第二(西北軍)、第三(晉閻系)、第四(桂系)集團軍。此時的集團軍,在編制上沒有統一的規定,一個集團軍就是一個大的派系及支持這個大派系的數個小派別,可轄幾十個軍或師。抗日戰爭時期的集團軍則與之不同,它是介于戰區和軍之間的戰役兵團指揮機構,是按作戰需要設置的,一般轄2至3個軍,甚至有轄4個以上軍的,也有轄1個軍的,還有轄數個師的特殊編成形式(如第十八集團軍),是戰役作戰的基本單位。

也就是說,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是因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統一改稱為“集團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因此被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

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英勇作戰、大放異彩,使“八路軍”名稱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為堅持用“八路軍”名稱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雖然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了,但有個奇特的現象,中國共產黨方面除了在對外交往和發布戰時命令文書時自稱第十八集團軍之外,絕大多數場合仍以八路軍自稱,包括內部行文和領導講話,莫不如此。全國民眾,甚至日軍,也很少提第十八集團軍這個番號,仍然稱華北中共武裝為八路軍。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八路軍是中共武裝得到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最初名稱。此前,中共武裝被國民黨當局冠以“赤匪”等稱呼,沒有正式名分。為了教育說服紅軍將士接受國民黨政府改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前期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很扎實,“八路軍”名稱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前,已被中國共產黨方面廣泛接受。隨后取得的一系列勝利更使八路軍官兵珍愛這一光榮稱號。

第二,八路軍各師剛奔赴抗擊日軍的戰場,就接連取得平型關戰役、夜襲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等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與國民黨軍的連戰連敗形成了鮮明對比,大大振奮了海內外華人的信心,堅定了大家抗戰到底的決心,八路軍名稱隨著這些勝利名揚海內外,為百姓所熟知,并口口相傳,自然就叫習慣了。這也是人民群眾一直喜歡“八路軍”名稱的根本原因,因為它代表著勝利,代表著希望。日軍則因為遭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同樣對“八路軍”印象深刻。在日軍眼里,“八路”幾乎就是共產黨的代名詞。

第三,中國共產黨很珍惜“八路軍”這個名稱,與國民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戰前夕,蔣介石在廬山訓練班提出了要“在抗日戰爭中削弱共產黨力量五分之二”。抗戰爆發后,國民黨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尤其是八路軍,采取了種種限制措施。在八路軍的戰場部署上,“只指定五臺山東北邊的小塊地方(如淶源、蔚縣)為我們的防區,企圖在那個山圪里叫日本人把我們包圍消滅”。為限制八路軍,國民黨在《共黨問題處置辦法》中提出:“第十八集團軍既經改編為國軍,其軍令、軍政,應統一于中央”;“為統一指揮機關之名稱,所有以前各路名稱不屬于戰斗序列者,均經通令取消,第八路軍名義亦經同時取消,不得再行沿用”。并造謠說“八路軍游而不擊”“八路軍不聽命令”“八路軍發展實力”,甚至公開宣稱“我們的敵人并不是日本,而是八路軍”,為取消八路軍名稱制造輿論。

中國共產黨為了堅持用“八路軍”的名稱,同國民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39年1月2日,毛澤東在為八路軍總政治部主辦的《八路軍軍政雜志》寫的發刊詞中指出:八路軍在一年半抗戰中,執行了“基本的游擊戰術,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正確的戰略方針,堅持了與發展了華北的游擊戰爭,創立了許多敵后抗日根據地,縮小了敵人的占領地,鉗制了大量的敵軍,配合了正面主力軍的抗戰,延緩了敵人進攻西北的行動,振奮了全國的人心,打破了認為“在敵后堅持抗戰不可能”的那些民族失敗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錯誤觀點。還指出,“八路軍為保衛祖國而犧牲奮斗的忠誠與不可戰勝的事實,是明顯地擺在全國全世界的面前,除了反動派、親日派及某些頑固分子之外,是無法否認的”。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反共反八路軍的反動謬論。1939年2月,《中央關于華北等地摩擦問題的指示》指出:“八路軍名稱為敵人所畏,為國人所愛,絕不應輕易更改。”此后,中共和八路軍將領曾公開致電國民黨與蔣介石等,反對和駁斥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的誣蔑。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毛澤東在對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中指出:國民黨不僅“消滅皖南的新四軍”,“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該軍番號”,還企圖“尋找借口,宣布八路軍‘叛變’,取消八路軍番號,通緝朱彭”。在中共七大上,周恩來更是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蔣介石的陰謀,指出:“不許再叫八路軍,只能叫十八集團軍。什么意思呢?八路軍是平時的軍隊編制,就是說平常的時候也是有的,而十八集團軍是抗戰時期的軍隊編制,既然是戰時編制,那么戰后就可以取消了!文章在此。但是華北的老百姓回答了他:還是八路軍這個名字便當,十八集團軍字多不好念。蔣介石訂這一條就是他準備取消八路軍的一個步驟。”因此,中共有理、有利、有節地堅持使用八路軍的名稱。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用“八路軍”名稱問題上與國民黨進行的斗爭,不只是一個番號問題之爭,而是關系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原則問題。

在正式場合尤其是和國民黨交往交涉中,中國共產黨多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的番號;新聞媒體也用“第十八集團軍”指稱八路軍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對內對外交往中,尤其是和國民黨打交道、發布作戰文書命令時,多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的番號。1938年1月25日,朱德、彭德懷發布了《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關于戰術原則的訓令》;1938年2月1日,朱德、彭德懷與任弼時、傅鐘聯合發布了《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與野戰政治部關于整軍的訓令》。1939年2月15日、3月2日,又以“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的名義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干部教育的訓令》和《關于日軍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指示》等。有時,也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的名義發布命令。1939年3月15日,發布了《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訓令》;1940年3月2日,發布了《關于擴兵工作的指示》等。在涉及日軍方面,有1941年9月15日發布的《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關于日軍俘虜優待辦法的規定》,1942年3月29日發布的《第十八集團軍關于揭發和打擊敵寇毒化政策的指示》等。

從1939年底開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局,1939年12月25日,朱德、彭德懷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正、副總司令的名義,聯合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第一二○師師長賀龍、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及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陜甘寧邊區參議會議長高崗、第十八集團軍后方留守處主任蕭勁光,通電全國,反對槍口對內,進攻邊區。1940年1月15日,朱德、彭德懷又一次以第十八集團軍正、副總司令的名義,聯合第十八集團軍所有下屬正、副軍政主官,致電國民黨林森、蔣介石,駁斥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謬論,宣揚了八路軍、新四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歷千辛,冒萬苦,忍辱負重……抗日第一,為國家民族負責”的光輝形象。

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展開了全面的政治反擊,在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發言人對皖南事變發表的談話》、1941年3月2日《共產黨參政員董必武、鄧穎超致國民參政會公函》中,均使用了比較正式的“第十八集團軍”名稱。印度援華醫生柯棣華病逝后,周恩來于1943年3月22日給柯棣華家屬發去的慰問信里也用了“第十八集團軍”的名稱:“親愛的朋友,我謹代表第十八集團軍和中國共產黨,為柯棣華大夫的逝世,向你們致最深摯的悲悼。”1943年夏,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6日,朱德再次以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名義致電蔣介石,呼吁團結,避免內戰。

1944年,國共之間圍繞國際援華物資的分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雙方往來電報中,也多次使用了“第十八集團軍”的正式名稱。5月15日,毛澤東關于向國民黨提出的20條談判意見給林伯渠的電報,要求“政府在物質上充分援助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6月3日,毛澤東關于同意林伯渠等對時局的估計和談判意見的復電,起頭就是“重慶十八集團軍辦事處林伯渠同志”。6月5日,國民黨以林伯渠的意見為基礎,對中共問題政治解決做出提示案,關于軍事問題有如下表述:“第十八集團軍及其在各地之一切部隊,合共編為四個軍,十個師,其番號以命令定之。”9月15日,林伯渠在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關于國共談判作報告,要求國民政府“停止特務人員對于共產黨、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及抗日民主地區的破壞活動”。

在新聞媒體報道中,也多用“第十八集團軍”的名稱。1944年7月22日,《解放日報》一則新聞開頭如下:“新華社延安廿一日電:本月十五日日寇‘中國派遣軍’當局否認曾在華使用毒氣。本日,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發表聲明駁斥之,并向全世界人士控訴日寇幾年來在我敵后根據地濫放毒氣,毒害我抗日軍民之罪行。”

1944年8月12日,周恩來關于國共談判問題答新華社記者問,用“十八集團軍”指稱八路軍,如“關于盟國援助問題,請政府對同盟國援助中國之武器、彈藥、藥品、金錢,應按正當比例分配于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此外,尚有請政府通令取消‘奸黨’‘奸軍’‘奸區’等誣蔑與侮辱中共、十八集團軍、新四軍與各抗日根據地的稱號,停止特務人員對中共、十八集團軍、新四軍與各抗日根據地的破壞活動”。國統區媒體也用“十八集團軍”指稱八路軍。皖南事變后,國共關系緊張,1941年5月21日《大公報》發表社評《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吁》:“在國家民族的大義名分之下,十八集團軍應該立即參加晉南戰役……十八集團軍若這樣做,不但敵謠全消,忠勇大彰,而堅持團結的信條也完全做到而實踐了。”

中共對“第十八集團軍”的名稱一直用到了抗戰勝利。1945年8月13日至16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給蔣介石的兩個電報》,就蔣介石命令共產黨軍隊在日軍投降時“原地駐防待命”及準備打內戰,針鋒相對地提出解放區所有武裝部隊均有權接受日軍投降,還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六項主張,教育全國人民警惕蔣介石的內戰陰謀。8月15日,朱德還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布了《關于責令岡村寧次投降的命令》。

總之,中國共產黨在內部行文中,多使用“八路軍”的名稱,在正式場合尤其是對外交往中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的名稱較為多一些,以利用合法番號,充分捍衛自己的利益,體現了斗爭的堅決性、靈活性。不過,“八路軍”這個名稱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直堅持使用,從未停止過。至今,“八路軍”仍是一個響亮的名稱,婦孺皆知,聲震中外,不能不說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


燕南園愛思想 孟儉紅 2015-08-23 08:54:56

[新一篇] 昂山素季訪談錄

[舊一篇] 沈志華:事與愿違:冷戰年代中國處理陸地邊界糾紛的結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