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百年:1898-2008 刻錄北大學人生存狀態的膠片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北大百年:1898-2008》這是一部北大的百年檔案,這是一卷刻錄北大學人生存狀態的膠片,這是一個民族百年興衰榮辱的縮影與見證。巍巍上庫,群星燦爛,百年北大,魅力無盡。


01300000943300130770810951258.jpg



作家李志偉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北大百年:1898-2008》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他繼長篇報告文學《大師之園》后的又一力作,濃墨重彩地再現了北大百年所經歷的滄桑巨變。

《北大百年:1898-2008》全書由上下部組成,上部《風雨紅樓》,作者從百年前北大建校開始寫起,生動記敘了新北大的“啟蒙”、“救亡”中的北大、北大“保衛戰”、胡適時代的北大等;下部為《燕園春秋》,從1949年寫起直到今天,分別記敘了浴血重生后的北大新生之路、“嘉木”年華、“錯亂”歲月、陽光未名湖、北大新時期速記等。據李志偉介紹,他自1997年出版記敘清華大學歷史的后,就埋頭開始創作《北大百年》,其間他走訪紅樓、清華園以及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大約千萬字,尋訪專家學者多達幾百人。


《北大百年1898-2008》主要內容:這是一所你所不知道的北大;這是一所目前尚能披露的北大;這是一部塵封百年的北大檔案;這是一部刻錄北大學人生存狀態的力作;這是一個民族百年興衰榮辱的縮影與見證。

巍巍上庫,群星燦爛,百年北大,魅力無盡。百余年來,有人將北大的魅力歸結為“老”和“大”有人歸結為愛國,有人歸結為民主和自由,有人歸結為獨立的學術傳統,有人歸結為嚴謹的科學精神,有人歸結為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巍巍上庫,群星燦爛,百年北大,魅力無盡。百余年來,有人將北大的魅力歸結為“老”和“大”有人歸結為愛國,有人歸結為民主和自由,有人歸結為獨立的學術傳統,有人歸結為嚴謹的科學精神,有人歸結為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可謂眾說紛紜,無有定論。以至今人談論北大精神,竟常有無法言說之尷尬。既然如此,何不看看這本匯集了眾家金玉之言的書。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共十四卷,主要內容包括“老北大”履歷(1898-1916);“浴血”歲月(1923-1927);胡適時代(1946-1948);北大新生路(1949-1955);“嘉木”年華(1960-1965);“錯亂”歲月(1966-1968);“觳觫”時節(1969-1976)等。


目錄

上部:風雨紅樓
卷宗一:“老北大”履歷(1898-1916)
1. “誕生”在1898
2. 許景澄“諫諍”老佛爺
3. 張百熙“夜走麥城”
4. 嚴復“統治”北大的日子
5. 何燏時與胡仁源在“營盤”上行走
卷宗二:新北大“啟蒙”(1917-1918)
1. 蔡元培為北大“選秀”
2. 錢玄同、劉半農聯袂演“雙簧”
3. 1918年,北大來了個毛澤東
4. 新舊兩派打響“口水”戰
5. 一把“椅子”惹的禍
卷宗三:“救亡”的北大(1919-1922)
1. 中國,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
2. 鐵炮下的“面孔”
3. 陳獨秀演出“匹夫挽歌”
4. 胡適之與辜鴻銘的“決斗”
5. “歸者”與“去者”
6. “一群信徒”的秘密行動
7. 蔡元培希望“好人當政”
卷宗四:“浴血”歲月(1923-1927)
1. 灑淚別紅樓
2. 曇花“蜜月”
3. 一名宿儒的聲嘶“吶喊”
4. 一組鮮血凝鑄的“英雄雕像”
卷宗五:北大“保衛戰”(1928-1936)
1. 蔡元培發動北大“保衛戰”
2. 蔣夢麟充當“馬前卒”
3. “北大,一切不怕”
4. 胡適當起了抗日的“吹鼓手”
5. 誰來討回那被搶走的“課桌”
6. 誰把“祖宗”丟了
卷宗六:負重年代(1937-1945)
1. 北大的“西行漫記”
2. 周作人:“傷心最是李和兒”
3. 恐怖行走在饑餓的“午夜”時
4. 蔡元培的最后歲月
5. 聞一多的“癡人”理想
6. “一二·一”,讓血又說了話
卷宗七:胡適時代(1946-1948)
1. 胡適“主持”北大的時候
2. 饑餓的1947年
3. 袁永熙在黎明前夜
4. 胡適在彷徨中“別離”
下部:燕園春秋
卷宗八:北大新生路(1949-1955)
1. “群儒上書”
2. 俞平伯與他的《紅樓夢研究》
3. 馬寅初麾下
4. 1953年,梁漱溟“不識時務”
5. “小人物”掀起“大波瀾”
卷宗九:靈魂“桑拿浴”(1956-1959)
1. “引蛇出洞”在臨湖軒
2. 毛澤東決定反擊以后
3. “收網”了
4. “補課”在1958
5“中右標兵”傅鷹
6. “錯批一個人,多生幾億人”
卷宗十:“嘉木”年華(1960-1965)
1. 一組“麟風龜龍”的嘉言懿行圖
2. 1964年的一顆“種子”
卷宗十一:“錯亂”歲月(1966-1968)
1. 《海瑞罷官》,一根咝咝作響的導火索 19
2. 曹軼歐遴選“代言人”
3. 一張大字報的“沖擊波”
4. “六一八”事件
5. 被“廷杖”的張承先
6. 季羨林與葉企孫陷墜“泥潭”
7. “兄弟鬩墻”
8. 翦伯贊彌留黃泉路
卷宗十二:“觳觫”時節(1969-1976)
1. 張岱年身陷“斷橋”
2. 是誰撕破了周培源的“天空”
3. 曹靖華當上了“白卷典型”
4. 是誰讓馮友蘭釀苦酒
5. 文懷沙苦尋. “屈子魂”
6. 巨星隕落
卷宗十三:陽光未名湖(1977-1998)
1. 梁漱溟:否定“文革”第一人
2. 鄧小平的“北大情懷”
3. 翦伯贊的春天
4. 馮友蘭的十年“平反”路
5. 季羨林要做當代“紀曉嵐”
6. 侯仁之:一名寂寞的京城守望者
7. 北大拆“南墻”
卷宗十四:北大新時期速記(1999- )
1. 北大,重樹“南墻”
2. 王銘銘,你丟失了什么
3. 北大,要找回那丟失的“草帽”
4. 最后的幾句“閑話”
北京大學歷任校長(總監、校務委員會主席)一覽表
本書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卷宗一:“老北大”履歷(1898-1916)
  1.“誕生”在1898
  1898年,是注定要載入史冊的一年。
  那一年,變法維新將進入高潮,那一年,大清國面臨的危機與機遇并存;那一年,對于光緒帝和大清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期。
  當時,清政府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它猶如一個血癌患者,亟待手術,更換骨髓,以恢復其造血功能。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此時的中國像只“肥羊”被放到案板上,任由西方列強“分而食之”。此時,力求變法維新的康有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不變法將會出現亡國、亡種的悲慘局面!
  康有為等改良派把眼前出現的危機四伏的局面歸咎于落后的政治體系與教育體系。他們建議光緒開辦學堂,為變法維新培養有用的人材。
  當時清政府也辦學校,但它所辦的學校與西方所辦學校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堅持的是科舉“八股取士”制度,而西方則崇尚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的汲取。因此,清政府所辦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勝任變法之后的需要。
  變法也要變教育。康有為等痛斥舊教育制度不僅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不能為推行變法之后的大清國培養棟梁之材,而且阻礙國家的發展。
  1898年1月21日,也就是戊戌年春節,光緒賜給了康有為一個面圣的機會。
  那天下午,帝師翁同龢來到南海會館宣讀皇上口諭:“宣康有為進宮見朕,朕有要事面議。”實際上,光緒是想就當下即將推行的變法征求一下康有為的意見。
  康有為有此殊榮,主要得益于帝師翁同龢的鼎力舉薦。翁同龢曾對皇上說,洋務之事,不妨問問康長素。長素既懂儒學,又通西學,是皇上推行變法可以倚重的人。
  而康有為能夠得到翁同龢的鼎力舉薦,則在于他對改革的急切心情深深地打動了這位大清國皇帝的“師傅”。
  幾天前,康有為在拜訪翁同龢時說,翁師傅,只要變法的戰車啟動,長素愿為此赴湯蹈火,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康有為的話深深地打動了翁同龢,故而,他方才有了與皇帝共進年夜飯的“榮寵”。
  據載:那天晚上,康有為再一次向光緒陳述了變法維新的緊迫性。康有為說,英國就是通過推行君憲制,使大英帝國走向復興的。日本也是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的。
  光緒與康有為一拍即合,從此堅定了維新變法的決心。他們要通過維新變法,使大清國走上康盛之路;要通過維新變法,再現“康乾盛世”。
  那天晚上,康有為和光緒在談論變法維新的同時,還談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
  當光緒問及本朝辦學,應當采取何種方針時,康有為明確表示:“立學宗旨,應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其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凌駕中學。”
  那天晚上,光緒皇帝與康有為的談話直至深夜。而創辦京師大學堂的設想,正是受孕于此次談話。
  1898年2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農歷年剛剛過去的第一次朝會,康有為請張百熙代呈《應詔統籌全面折)),道:“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中小學及專門學,內廷設‘學校局’專斯此事。”
  光緒看過康有為的奏折后,即發出上諭:“京師大學堂,迭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康有為接到圣旨后,非常興奮,即與弟子梁啟超等商議開辦京師大學堂事宜。
  之后,康有為為使京師大學堂順利籌建,再度找到帝師翁同龢欲請翁助陣,可翁卻推薦了張百熙,而張百熙卻推托說,此事他也不宜出面,朝中孫家鼐大人是最佳人選。他不僅是帝師,最主要的是他雖地位特殊,但性情溫和,兩邊都有來往,也都買他的賬,凡事都給他面子。
  聽到此,康有為即與門生梁啟超夜訪孫家鼐,希望他能夠從中斡旋,使京師大學堂早日開辦。
  18日早上,孫家鼐向光緒上了一道奏折,提出創辦大學應分科目:“一日天學科,算學附焉;二日地學科,礦學附焉;三日……八日工學科,制造格致各學附焉;九日商學科,輪舟鐵路電報附焉;十日醫學科,地產植物各化學附焉。”
  孫家鼐的建議得到了光緒的允諾。光緒說:“京師大學堂,迭經眾臣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需開辦。其詳細章程,著軍機大臣,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妥籌具奏。”然而,慶親王奕勖則以“事屬創始,籌劃匪易”為由,軟抗圣旨,遲遲不動。奕勖的舉動急壞了康有為,他不得不再次上書給光緒,說:“京師議立大學數年矣,宜督促早成之,以建首善而觀萬國。夫養人材猶種樹也,筑室可不日而就,種樹非數年不蔭,今變法百事可急就,而興學養才,不可以一日致也,故臣請立學亟亟也。”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他在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妥速議奏。”
  光緒希望在這場大變革中,鞏固自己的實力,從而實施自己的一切施政方略,也就是說,要通過這場變革,革除掉奕勖、榮祿等保守人物的職務。同時,他也要廢八股、變科舉;也就是說,凡鄉會試及童歲科各試,八股文一律改為試策論。同時,他決定,各級考試仍定為三場。第一場,考中國歷史、政治;第二場考時務;第三場考四書、五經。取士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在規定的考試之外,設“經濟特科”,考以致用的學問,以選拔新政人才。同時,設立譯書局、編譯局;派學子出國留學。廣興學堂,在京設立京師大學堂,旨在今后培養更多的人才,為新政服務。
  但頑固派依舊敷衍拖延,不盡力辦理。
  變法仍沒有得到絲毫進展。光緒為此而感到焦慮不安。必須清除自己前進路上的障礙,光緒堅定地打著主意。
  26日,光緒再次發出上諭。嚴令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迅速復奏,毋稍遲延。倘再仍玩偈,并不依限復奏,定即從嚴懲處不貸。”7月3日早朝的時候(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總理衙門呈上籌辦京師大學堂并擬學堂章程的奏折。該章程共8章54條,對辦學宗旨、課堂科目、教職員聘用、學堂經費等均作較為詳盡的規定。此章程為中國第一個大學章程。當日,光緒皇帝看過該奏折后即發出兩道上諭:一為“現據該王大臣詳擬章程,參用泰西學規,綱舉目張,尚屬周備,即著照所擬辦理;派孫家鼐管理大學堂事務,辦事各員,亦一體選用,中西并用”;二為“舉人梁啟超,著賞給六品銜,辦理譯書局事務。”
  光緒皇帝任命孫家鼐為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管學大臣。孫家鼐與翁同毹同為光緒皇帝師傅,接近帝黨,甲午戰爭后開始閱讀時務書,傾向變法,但同頑固派亦有聯系,思想上與維新派仍有分歧。
  光緒皇帝給了孫家鼐和康有為的門生梁啟超以重要的使命,然惟獨沒有他康有為的。是皇帝把他這個座上賓忘了嗎?一切已無從考證。但這個希望做些事兒的皇帝和這個希望改良的學者的目的均已達到。那就是光緒希望通過辦學,為自己培養鞏固政權的人材,以備將來之用;而這位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則希望通過皇上之權勢,實施自己變法的抱負。某種程度上說,康有為的開始變法目的已經達到,至于能否完成使命,還得看以后的“造化”了。
  7月4日早上,光緒皇帝再一次發出上諭:建設大學堂工程事務,著派慶親王奕勖、禮部尚書許應骙迅速辦理。
  上諭發出之后,可謂是有人喜來有人憂,喜的自然是奕劻之輩;而憂的則是孫家鼐。孫家鼐沒有想到,皇上會在關鍵時刻,將此重任交于他人。
  奕勖是個大貪官。滿朝皆知。包括慈禧心里也跟明鏡似的,但由于他誓死效忠老佛爺而深得信任和重用。
  17日,孫家鼐奏請簡派工部左侍郎許景澄為大學堂總教習。許景澄未到任之前仍由孫家鼐暫行兼辦。
  20日,光緒發出上諭,說:“本日奕劻、許應骙奏請將地安門空閑府第作為大學堂暫封開辦之所一折,著總管內務府大臣量為修葺撥用。”
  大清國要辦京師大學堂了。大清國要辦的京師大學堂就設在景山東街馬神廟路北的乾隆皇帝四女兒和嘉公主的公主府內。
  當年那里是和嘉公主出嫁后的額駙府,老北京人一直稱它“和嘉公主府”。
  據史料記載,乾隆時代,額駙要想和公主見面,必須先請公主宣召。這種繁瑣的君臣手續,使大多數額駙和公主不和。但算得上革新派的四公主與眾不同,她去掉了許多條條框框,也去掉了種種繁縟禮節,故而和額駙恩愛有加,生了好幾個子女。不過,四公主和額駙都很命短,沒活過30歲便先后謝世。于是,這個革新派的大宅院,又冷落了一個多世紀。
  一個世紀后,這座大宅院終于有了新的用場。
  光緒當時的意思是,京師大學堂不僅要辦成一所世界著名大學,而且也要成為大清朝培養官員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光緒說它的辦學方針應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并用,觀其會通”。
  光緒皇帝命令:“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必須規模宏遠,始足以隆觀聽而育人材。”  孫家鼐受命于危難之中。孫家鼐向光緒皇帝呈遞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計劃,即:一、為舉人、進士出身之京官,設立仕學院。二、精簡學科門類,專門學內取消兵學一門。三、編譯局主要編譯西學各書,舊有經書不得任意刪節。四、總教習可設二人,分管中學和西學。同時,力薦許景澄、丁韙良為中、西學總教習。
  8月9日,光緒接受孫家鼐舉薦,任命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博士為西學總教習,并賞予他二品頂戴。
  這是一個驚世駭俗之舉,使北大從一開始便打上了濃重的西學印記。因此,西方國家一直把這一天,理解為北大創立的起點。
  丁韙良何人?竟然會引起朝廷如此興師動眾。丁韙良,美國基督教傳教士,1850年來到中國,先在寧波傳教,后又任美國駐華使館譯員,是外國人中有名的中國通,曾先后出任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和湖北仕學院等校的總教習,對中國近代教育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1885年,清政府鑒于丁韙良的突出貢獻,特授予他三品官銜,表彰他“資格最深,館課亦能勤慎”。據有關資料顯示,丁韙良執掌京師同文館的26年中,培養了大量門生,其中包括張德彝和沈鐸兩位英文帝師與駐日本公使汪風藻、駐法國公使慶常、駐荷蘭與德國公使蔭昌、駐比利時公使楊樞等12名駐外全權大使。
  1890年5月,丁韙良回美國探親。臨行的前半個月,總理衙門及所屬相關部門與人士分別以各種名義為其設宴餞行。當時的《萬國公報》曾這樣報道了當時的盛況:
  光緒十六年四月初五日,北京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起行回國先期.總署堂憲暨總辦、提調連日餞以華筵,諸生恭膳紈扇楹貼,恭繪圖屏,以壯行色,以志景仰。是日館生百入盛服齊集考棚公餞,贈言其頌詞如左:自同治元年創建同文館以來,規模略備,人才輩出,賴總教習分門析類,督課有方。舉凡各國翻譯語言文字及西律、公法、天文、格物、測算、化學、醫學,分任漢、洋教習,綜考厥成,殫心竭慮,懲勸兼施,以致館務日有起色。
  文章稱其“較之從前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諸公倍有光彩,獲益無涯”。
  事實如此,丁韙良用中文編譯的《萬國公法》、《中西聞見錄選編》、《格物入門》等大量編著力作,更是得到一片好評,徐繼畬、郭松濤、李鴻章、徐用儀等人為之作序,并大加褒贊。
  曾國藩之子、曾任京師同文館管學大臣的曾紀澤,曾拜在丁韙良門下學習過西方政治、社會與科學知識。他在贈送恩師的一把團扇上這樣寫道:
  學究三才圣者徒,識賅萬有為通儒。
  聞君兼擇中西術,雙取驪龍頜下珠。
  丁韙良的學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有不少懷疑者。懷疑這位傳教士是否有能力担任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當時的意大利和德國公使以及美國北長老會均都提出了疑義。就連同樣以博學著稱的山東大學校長狄考文也特意邀請丁韙良到山東登州的登州文會館訪問,接二連三地出題考問,直到丁韙良一一答出,方才握住客人的手,表示祝賀。
  丁韙良能夠出任京師大學堂西學總教習,除了孫家鼐的推薦外,還得力于李鴻章的鼎力襄助。
  孫家鼐不僅舉薦了許景澄、丁韙良,同時,又薦刑部主事張元濟為大學堂總辦,但因張氏不贊成許景澄的某些教育主張而力辭不就。孫家鼐無奈,遂又聘請黃紹箕任總辦,朱祖謀、李家駒為提調,劉可毅、駱成驤等為教習。
  1898年7月末,戶部遵旨籌撥給大學堂的開辦經費白銀30萬兩,常年用款20萬零630兩,并指定以華俄道勝銀行的中國政府存款的利息支付,不敷之數可由戶部補足。
  8月24日,禮部知照大學堂孫家鼐派員具文赴部請領已鑄妥之“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一顆。同13,戶部行片知照大學堂:“所有大學堂常年經費及購買中西功課書等銀三萬七千二百四十五兩三錢二分,銀庫定于初十(8月26日)日開放,相應片行貴學堂,務于是日卯刻持具印領,赴部關支可也。”
  光緒給予了京師大學堂全方位的支持。
  30日,光緒皇帝開始裁撤機構,推行改革。他首先裁撤的機構是詹事府、通政司等六個衙門;同時裁撤了總督和巡撫同在一地的廣東、湖北和云南三省巡撫以及河道總督與各省沒有業務的糧道和鹽道。同時,他也在加緊安排自己的人到重要的位置,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光緒首先任命的是王照。王照是康有為的“鐵桿兄弟”,也是禮部的一名六品主事。他為了緩和皇上與皇太后日益緊張的關系,曾上了一道密折,建議皇帝陪同皇太后到歐洲各國游歷,以緩和他們之間的“母子關系”,同時也可以為剛剛開始的變法維新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王照把密折呈給了禮部尚書懷塔布,但懷塔布沒有向皇上呈遞奏折。他認為王照此舉不僅大為出格,而且極為荒唐。于是,便將密折壓了起來。光緒皇帝知道此事后,大為光火,旋即下旨:罷免禮部全部官員,同時又破格將王照的官級從六品提升為三品。大清國的皇帝把自己權力用到了極限。因為二品以上的官員的任免權在太后老佛爺手里。
  緊接著,光緒皇帝又于9月5日任命了四名軍機章京,即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主事林旭和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批新提拔的高級官員中,竟然沒有康有為,而且他們四人之中有三位是由張之洞推薦的。
  少年得志,四名大清國的新宰相走馬上任了,但遺憾的是新宰相們沒有直接向皇上呈遞奏折的權力。由此,皇帝與新任宰相們之間出現了一段真空地帶。他們之間需要架起一座彼此相互連接的橋梁。
  為此,光緒找來了幾位心腹太監,讓這些人充當他們的“信使”。
  此刻,大清國改革派的官員無不彈冠相慶、笑逐顏開;而保守派的官員幾乎都開始心驚膽戰起來,深怕自己的烏紗帽在什么時候被皇上摘去。很快,光緒的行動被保守派密報給了他的姨媽——慈禧老佛爺。
  9月6日,光緒按慣例到頤和園給老佛爺請安,沒承想竟遭到太后的唾罵,直到皇帝泣不成聲時為止。
  由此,皇上與皇太后彼此之間的積怨達到了極限。此時,康有為再度找到了帝師孫家鼐。向他曉以利害,希望孫家鼐能在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國家出些力。
  孫家鼐答應了康有為的請求。畢竟他是光緒的老師,光緒的榮辱與他有著密切的關系。晚上,他再一次來到乾清官,建議光緒幽禁老佛爺,捕殺奕劻和榮祿。
  光緒采納了孫家鼐的建議,但由此給光緒和康有為埋下了災難的伏筆。
  光緒密令,不管他是誰,凡忠誠于改革大業魄,他都要大用;反之,不管他是誰,都要被清理。
  光緒強調,變法事關重大,用人要慎重;除了啟用康、梁等一群有思想有文化且能言善辯之人外,還需要一批擁有軍隊的武將來為變法效力,保證變法成功。
  孫家鼐向光緒舉薦了袁世凱。說袁世凱在最近一段時期以來,與維新派走得較近,并且有意效力皇上。若皇上能給他些榮寵,他肯定會肝腦涂地效忠皇上的。
  光緒聽到此,即對其師說:既如此就趕快傳旨給袁世凱誅殺榮祿,然后回京保駕。
  孫家鼐執行了光緒的口諭,找到了康有為,康有為和其弟子梁啟超稍加密議,決定由譚嗣同帶上光緒密詔密見袁世凱,請他在天津誅殺榮祿,然后回京保駕。
  農歷八月初三,袁世凱從津入京。譚嗣同便前往其在京的住宅拜見,說榮祿密謀廢立,請袁站在新黨一邊,幫助新黨,并引兵包圍慈禧太后居住的頤和園。袁世凱乃榮祿之部下,雖未參與廢立皇帝的陰謀,但要他圍頤和園,可能嗎?
  譚嗣同沒能說服袁世凱。相反,袁世凱卻倒向慈禧這位老太婆的懷抱中了。這一倒,致使剛剛推進的維新變法運動敗于血泊之中。
  光緒推行的改革,觸動了最高統治者以及保守派最為敏感的區域——利益。在大獨裁者、長期垂簾聽政的慈禧看來,這場政改如同玩火。于是,她及時地處理了光緒帝,把政改的“火焰”給滅了。
  21日,頑固派突然發動政變,將舊派中心人物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內擁出,請她再度垂簾,把她的外甥、新派首領人物光緒皇帝幽閉于大內之南海中央——瀛臺。
  而康黨的“首領”們則由此而亡命天涯。
  變法失敗了,失敗在京師大學堂誕生之際。維新派的改革措施幾乎全部被廢除。而且,京師大學堂也在廢辦之列。
  孫家鼐得知,即刻意識到京師大學堂的命運將危在旦夕。
  當時,京城內一片殺氣。主張變法的“康黨”分子被殺的殺,禁的禁,逃的逃。那時的孫家鼐因默認自己的門生——光緒皇帝推行變法之過而躲在家里閉門思過。嚴格意義上說,孫家鼐是“一條漏網之魚”,是他的學生——光緒皇帝隱瞞了他舉薦袁世凱誅殺榮祿的事實真相,否則,即使慈禧不殺他,榮祿也不會作壁上觀的。
  當時,慈禧還不知孫家鼐就是暗藏的“階級敵人”,就是挑唆自己的外甥光緒皇帝來囚禁她的“主謀”。在她眼里,孫家鼐罪雖不及康梁以及翁同龢那樣令她氣憤,但他對光緒及其康黨的“暖昧行為”依舊讓她感到厭惡。孫家鼐因慈禧不愿擴大打擊面,沒有被劃入抓捕的范圍,但他由此被慈禧打入另類已是無疑的了。但如果孫家鼐不出來為京師大學堂的存留說項,恐再無他人。30日,孫家鼐冒著被殺頭的風險來到紫禁城后花園,冒死向太后進言,要求保全京師大學堂。
  孫家鼐不愧為一代宗師。那一刻,他拿出了他自己的看家本領,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闡述、比較了中外教育的狀況與得失,可謂是汪洋恣肆、縱橫捭闔。同時,他又從周朝出現的“辟雍”講起,向太后陳述了歷代王朝發展與荒廢教育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尤其是他在講到大清國的教育狀況時,言辭懇切,頗為動情。
  孫家鼐用真情打動了太后,不僅保住了自己喝粥的“家伙”與官位,而且也使京師大學堂“以萌芽早,得不廢”。
  就這樣,京師大學堂被保留了下來。慈禧重新把馬神廟街的額駙府劃撥給京師大學堂使用,并且命孫家鼐繼續負責加速籌建。大學堂總部隨即宣布首次正式招生。
  12月17日上午10時,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管學大臣孫家鼐乘坐八抬大轎,在大學堂中西學總教習許景澄、丁韙良的陪同下來到京師大學堂——北京景山東街馬神廟路北的公主府(1949年以前,北京大學即以l2月17日為校慶日)。公主府門外,爆竹連天,大清國的黃龍旗在太陽下迎風招展,和著那五色彩旗,與學子們為慶祝這一幸福時刻的到來而揮舞的彩帶,喧天的鑼鼓,組成了一道喧嘩的風景。同時,也為寒冷的京城平添了幾分暖意。



網載 2015-09-06 20:42:02

[新一篇]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 美國社會中的社會等級現象

[舊一篇] 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